孟子評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為何與梁惠王父子這麼無緣?

2020-12-23 小城故事大

孟子在梁惠王艱難的時刻前去遊說,卻遭到梁惠王、襄王父子的慢待,正面說明了梁惠王父子二人在求賢方面有著自己的傲慢,側面則表明了孟子選擇的時機不對。

梁惠王原稱魏惠王,只因商鞅年輕之時在魏國尋求發展受到了魏惠王輕視,等到商鞅在秦國取得成績之後,說服秦王前來攻打魏國。最終設計贏得了勝利,迫使魏惠王割讓河西之地求和並遷都,這才有了梁惠王之稱。

孟子在遊說梁惠王的時候,魏惠王在於齊國的交戰過程中損失了龐涓,同時太子申也被俘虜。多面受挫的魏惠王,正準備奮發圖強,尋求各國人才前來大力發展國力,從而報仇雪恨。

孟子前去遊說梁惠王的時機,可以說是正確的,但是他的理論學說並不適合那個時候魏國的情況。孟子的仁政主張,相信梁惠王早有耳聞。因此,在他們見面的時候,梁惠王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尊重與客氣。

孟子沒有遮遮掩掩把這種輕蔑進行修飾,而是直接在他的文章之中如實體現記錄出來。梁惠王見面直接就說:「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直接稱呼孟子為「叟」。

這是孟子或者孟子弟子在《孟子》裡的記述,而司馬遷在寫到梁惠王的時候,也記錄了他們見面時的情況

司馬遷是這樣寫的:「寡人不佞(我真是沒有才能)打了三次敗仗,兒子被齊國俘虜了,得力戰將被殺了,國家現在非常空虛,實在愧對祖宗與國人,我自己感覺 很愧疚。」

先做了一些自我介紹與放低姿態,然後開始詢問孟子:「老先生,你千裡迢迢辛苦來到我國,實在是我的榮幸,不知你有什麼辦法讓我國更加有利啊?」

從《孟子》與《史記》這兩部作品的記載,可以發現司馬遷的記敘,更符合人之常情。如果僅看《孟子》裡的介紹,可以發覺梁惠王是一個一點禮貌都不懂的人。而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分析,梁惠王在那個時候是極力希望得到人才的助力。

在孟子的記敘裡,我們可以看出梁惠王思想的變化,從對孟子仁政的難以接受到慢慢地可以接受,這正是遊說的結果。

很不幸的事,在這個時候發生了。梁惠王即將按照孟子的思想進行變革時,他卻去世了。

梁惠王的兒子繼位,也召見了孟子。孟子的感受,同樣很差,這在他的文章裡也體現了出來。孟子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望之不似人君這一句比喻,自古以來被很多人引用。這句話如果從普通老百姓嘴裡說出來,可能會說「看他不是個好東西」、「看他不是個好人」,可以感受孟子當時的氣憤有多強烈。

作為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在學識與威望方面有著獨特的國際地位。而儒家一直主張「君君臣臣」的思想,孟子卻說「就之而不見所畏焉」。一位新國君,終於有了機會成為了一個王,那個時候必定是最為得意之時,怎麼會有「畏」呢!難道見一位國際知名遊說人員,就得表現出有所「畏」?

孟子記載說:「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因為有了見梁惠王的先例,孟子在形容這父子二人的文字,是否可信,真的要打個問號?

孟子在記載梁惠王時,還有個「叟」的稱呼,雖然不知道這個「叟」在當時的確切意思,但無異乎「老頭」、「老先生」這些意思。而到了兒子這裡,直接沒「叟」,上來就問「怎麼定天下?」

作為一位德高望重的儒學泰鬥,在遇到初出茅廬的小王時,受到一些不尊重,發發牢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此形容這父子二人,確實有些不著邊際,不合情理。

既然小國王問了,孟泰鬥就得回答,還不能不禮貌回答。一是因為自己前去求職,必須客氣;二是因為自己在國際上是有威望的權威人士。因而孟子客氣地告訴梁襄王,只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人才能定天下。

作為戰國時代,之所以稱為戰國,就是因為戰爭,不殺人就不會戰爭,也就不叫戰國。自孟子說過這句話到不知道什麼時候,歷史證明這句話不僅是錯的,而且沒有實現過。也許自人類學會殺人之後,就不能再用這種方式去定天下了。

孟子所提倡的仁政確實很完美,能夠得到很多人的認同,但不實用。特別在那個成名的時代,更何況當時梁惠王接連打了三次敗仗、太子也曾被俘虜、戰將被殺。那個時候,全國上下都處在一種消極的狀態之中,需要一位鼓舞人心的實戰派,來帶領大家一起向前繼續奮鬥

孟子的理論學說沒有錯,孟子前去求職的時機也沒有錯,但他提出自己理論的時機不對。如果能夠先富國強兵,待到報仇雪恨後,再提出仁政,梁惠王、襄王父子定當有不同的態度,孟子也不會如此氣憤,用「叟」與「不似人君」來形容這父子二人。

相關焦點

  • 【亂說孟子】:望之不似人君(中)
    第二,我們還要講這個職業君王——梁惠王,不管怎麼講,那是帶過兵、打過仗、經過磨練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出來混過的,手是長了繭的,所以氣質、胸懷、風度自然不一般。而這位新老闆,因為是繼承王位的原因,所以我們可以想見,就是一個細皮、嫩肉、嗲聲娘氣的公子哥,沒有出來混過,沒有行走過江湖,怎麼可能像人之君呢?
  • 望之不似人君
    一講到氣質,講得都是籠籠統統,模模糊糊,玄玄乎乎,講不清楚。為什麼講不清楚呢?是因為人「生」觀不清楚。所謂人「生」觀,就是對於「人從哪裡來」這個問題的一個回答。你如果認為人是從動物進化來的,你就不可能把「氣質」解釋清楚。你如果認為人是氣之凝結的產物,那「氣質」是什麼,就容易解釋了。我相信人是氣的凝聚。人在於氣,不在於肉體。有氣人才活,沒有氣就是行屍走肉。
  • 孟子與梁惠王的六段對話,告訴你什麼才是王道?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 五十步可以笑百步,春秋時期的「潛規則」,梁惠王:欺負我讀書少
    《孟子》開篇就是記載孟子在魏國的言行。魏國也是戰國七雄之一,數次敗於齊國之後,被迫遷都大梁(今開封),魏惠王也因此被稱為梁惠王。 公元前320年(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孟子來到魏國,梁惠王看見孟子大老遠來到魏國,見面就問:「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問老孟能給他魏國帶來什麼好處和利益。
  • 張定浩:《孟子》開篇見梁惠王涉及其思想核心「義利之辨」
    我們了解了這個背景,就會感到,梁惠王這麼問也是人之常情。不過,聽到這話的孟子,心裡肯定是有些不樂意了。談到教育,儒家有句老話,「有來學,無往教」,只有當學生興衝衝跑到老師那裡想學點東西的時候,教育才起作用,若是顛倒過來,老師掏心掏肺地四處要教人,那往往收效甚微。
  • 1 【國學經典】 《孟子》梁惠王 上 第1-7章
    1   《孟子》梁惠王 上  第 1-7 章    本篇共七章,除第六章對梁襄王,第七章對齊宣王外,其他各章都是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首章提出「義利之辨」,主張講仁義可使上下有序,否則將人人各求其利而不知足,則國亂而君危。以下各章所記對話,大抵不離「仁政」的話題。
  • 《孟子•梁惠王》中的民本思想
    南懷瑾老師說,《孟子•梁惠王》中,孟子見各種王,是孟子學成了。孟子學成了見各種王,各種王提問最多的是如何治理國家。
  • 【經典誦讀】孟子丨梁惠王上第一(08)
    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 《孟子》七篇解讀 | 梁惠王篇(1.1)
    孟子從山東到河南,來見梁惠王。大梁在開封這一帶。梁惠王說:「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叟」代表老人家,指上了年紀的男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先生,您不遠千裡而來,為我的國家帶來了什麼有利的東西?梁惠王一上來就問了這句話,應該說符合我們前面在《列傳》裡面看到的時代的風氣。
  • 【經典誦讀】孟子丨梁惠王上第一(02)
    朗誦:邢臺使謙讀經學堂  李弦嶽 6歲《孟子》是記錄孟軻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 孟子思想的歷史畫像
    所以在孟子中,你會看到他真的是一個很藐視的一個人,他看著那些所謂的大人,那種鄙夷的眼神,看弱智的眼神,就是那樣的一種眼神,你會覺得這個人很神奇,而且公然地說他們的壞話,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死之後,他又見了梁惠王的兒子梁襄王。他跟梁惠王說,那我見見你兒子吧,看你這兒子培養的怎麼樣?見到梁襄王說了沒多久的話,就出來了。
  •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假借孔子說梁惠王無果,成語被傳下來了
    》一書裡,魏惠王也就是梁惠王。思想認識不在一個層面,說不攏,第一次談話就這樣不愉快的結束了。既來之則安之,孟子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張,不急不躁,找準機會就和梁惠王聊起來。孟子就出了個話題給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到殺人的區別在哪裡?梁惠王倒也聰明,回答說:「這哪有區別,都一樣。」孟子開始移入到自己的主張,緊接著又問梁惠王:「用到殺人和苛政害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 孟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
    於是他回到故鄉鄒國,後又前往魯國,魯平公即位欲見孟子,但後未成。不久滕文公即位,派人把孟子接回滕國,孟子向滕文公指出「民事不可緩」,並提出「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的「制民之產」思想,一時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反響。公元前320年(周慎靚王元年),孟子時約五十三歲,梁惠王「厚幣卑禮」召賢納士 ,孟子離開滕國去了梁國見梁惠王 。
  • 齊宣王對孟子從善如流,「王顧左右而言他」原來是這麼來的……
    接受鍾無豔的批評,改革政治,是齊宣王從善如流的第一個案例。虛心向大儒孟子請教,是齊宣王從善如流的第二個案例。前面說過,孟子開篇就是和梁惠王,也就是魏惠王的對話,實際上,在梁惠王這一篇中,孟子和齊宣王的對話最多,是一個長篇談話。那麼,孟子和齊宣王都談了什麼?孟子對齊宣王做了個精彩的心理分析。
  • 公孫鞅助秦國打敗魏國,才有商鞅、梁惠王之名,後避難魏國被拒
    《孟子》開篇的《梁惠王》,講述的是孟子前去遊說梁惠王的故事。這個梁惠王其實是魏惠王,之所以被大家稱為梁惠王,是因為在與秦國的交戰過程中割讓了河西之地,並遷都大梁。而這些遭遇,都與年輕時的商鞅有關。孟子梁惠王商鞅原名公孫鞅,也稱衛鞅。因為母親不是父親的原配,在當時的禮法社會,特別是自己所在國,沒有得到合適的發展機會,因此前往其它國尋求機遇。
  • 南懷瑾:孟子為什麼不能得到齊宣王、梁惠王的深信和重任呢?
    齊宣王的風格孟子為什麼不能得到齊宣王、梁惠王的深信和重任呢?這實在使人有「讀兵書而流淚,替古人擔憂」之慨!為了解答歷史上這一疑問,就不得不回來再綜合研究齊宣王與梁惠王一下了。戰國末期的齊國,已非西周時代的!
  • 孟子見梁惠王,孟子的義和孔子的義有什麼不一樣?
    孟子是歷史中的大思想家,也是和孔子一樣的集大成者,就在他留下的《孟子》之中,首篇就是梁惠王的故事。不過這給後人們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甚至讓人認為梁惠王是個不堪的君主,而梁國也是一個小國家。但其實這裡的梁惠王應該是魏惠王,而在這之前還要說說這給梁惠王的來歷。
  • 聚師網教育|孟子是一位怎麼樣的老師
    *圖片源自網絡*內容版權歸聚師網所有,未經聚師網授權嚴禁轉載孟子名孟軻,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尊稱為「亞聖」。孟子除了為後世留下光輝的政治思想外,他在教育上同樣有著自己的見解,桃李遍天下。在教育上,孟子主張「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加強學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這種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一種繼承和發揚。同時,孟子在教育時提倡「易子而教」的傳統教育方法。在教育時,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往往會因為愛而不會很嚴厲,這是不利於孩子學習的。
  • 《孟子》全文翻譯〖一〗
    【原文】孟子見梁惠王。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譯文】孟子拜見梁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