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來被誤解的「以德報怨」,《論語》中的原本意思到底是什麼?

2020-12-15 獨視角

人類有強大的實用主義傾向。萬物應需而生,應需而長,應需而亡。這本身就是個自然規律,沒有什麼特別不好。這種習慣性傾向的問題,是往往看不到「無用」的方面,這樣下來歪曲事實,歪曲別人的思想,就成了自然。後世的道德家們對孔子的思想歪曲,可能就在這有意無意之間。人們常說的「以德報怨」,就是典型地一種對孔子思想的歪曲。

「以德報怨」一直以來被很多人作為「寬容」之舉而大加提倡,認為其根據源於《論語》,因而被認作為孔子的主張,這其實是實用主義對《論語》原文的斷章取義的結果。「以德報怨」這句話的確出於《論語》,但卻並非孔子的主張。

《論語·憲問》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朱熹說過,「直道,無私曲也」,即孔子所謂「直」就是「無私曲」,善者善之,惡者惡之,以公正無私的率直平和心態對待人和事。論語這段說的是,有人向孔子請教,受人害了,不作計較,反而以恩德回應,這樣做法對嗎?對於這種說法,孔子反問到,如果報答仇怨要用恩德,那麼,受人恩惠之德又將如何報答?

對侵犯者應不應該計較,對君子而言不外乎三種態度:

第一種,不予理睬;第二種,回擊,以直報怨,以公平正義的「直」回擊;第三種,不回擊,回報,以德報怨.

第一種主張對侵犯者應不作計較,這是寬容大度之人都可以做到的;第三種對侵犯者不但不作計較,反而要回報以恩惠。對以德報怨這種過分之舉,孔子以反問的形式直接予以否定。很明顯,這第三種「以德報怨」並非孔子的思想,中間第二種「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才是孔子的主張。關於這一點,大儒朱熹有很多詳細說明。朱熹說:「《禮記》云:『以德報怨,寬身之仁也。』言如此亦是寬身,終不是中道。」既無尊嚴,也不合乎公正和道義的原則。

朱熹說:「或人之言,可謂厚矣。然以聖人之言觀之,則見其出於有意之私,而怨德之報皆不得其平也。必如夫子之言,然後二者之報各得其所。然怨有不讎,而德無不報,則又未嘗不厚也。」意思是說,「以德報怨」對結怨者的厚道,是出於「有意之私」,僅是為了平息禍患,對於二者的怨德矛盾並沒能做到公正的對待。而只有「以直」去「報怨」,「以德」去「報德」,才是公平對待「怨」和「德」的態度。

朱子說:「以德報怨,於怨者厚矣,而無物可以報德,則於德者不亦薄乎!」可謂正點!「以直報怨」正直公道,「以德報怨」,是違背本心以求苟且,兩者一偏一證。

「以德報怨」被誤認為是孔子的主張,根子上源於對孔子「仁愛」思想的偏見和誤解,片面地以為「以德報怨」是孔子仁愛思想的真實體現。

而實際上,這是對孔子思想的誤解,「以德報怨」並不符合孔子的仁愛思想原則。孔子主張的仁者「愛人」,對象是指愛道義君子和仁人。孔子對巧言令色的「小人」是毫無客氣可言的。「惡不仁者,其為仁矣」,憎惡不仁者,也是有仁德的表現。

孔子說:「仁者必勇,勇者未必仁」,老子說「慈,故戰必勝」,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書生說法嗎?上兵伐謀,下兵伐戰。打打殺殺還不簡單,複雜的是如何運用智慧,是和平,不是戰爭。

歷史上,特別是五四以來,砸爛孔家店,人們對孔子的仁愛寬容思想大肆彎曲,絲毫不顧其背後明確的原則性。現今「儒學」國學大熱,我不知道人們在明白老子孔子孟子思想的真諦以後,還能剩下多少基礎。

相關焦點

  • 《論語》中經常被誤解的幾句話
    經典的魅力所在,就是常讀常新,《論語》也是如此,每隔一段時間去讀,就會有新的感覺,就會發現其中有很多話,以前都理解錯了。當然,現在我們的理解,也未必就對,但總是比之前深入了一點。今天末學為大家總結了一下,《論語》中的這幾句話,我們平常最容易誤解: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以德報怨」下一句是什麼,其實我們都被騙了,孔子的真實意思是
    走進社會,前輩們告訴我們遇事要忍,要學會吃虧,總之人人都希望我們成為一個「以德報怨」的謙謙君子。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一直以禮儀之邦自居,我們因有服章之美,禮儀之大被稱為華夏民族。自漢朝確定以儒家思想統治天下以來,儒家學說的發展達到了巔峰。儒家弟子常常用「以德報怨」來要求自己和別人。
  • 【文化】「以德報怨」「愚不可及」原來是這個意思,有多少古語被我們誤讀?
    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而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 《論語》被誤解最多的8句話,99%的人不知道!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最經典的儒家著作。但是千百年的流傳中,也有一些話被人刻意或無知地曲解,背離了話語者本身的意旨與初衷,迷惑了天下萬千受眾。 1言必信,行必果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
  • 常說「以德報怨」,下一句才是精髓所在,被誤解了兩千年
    面對別人的傷害時要學會原諒和接受,因此就有了「以德報怨」之說。意思是不計別人的嘲諷,而要給他好處,以此來感化他。這句話出自於《論語.憲問》,是孔文子和其弟子日常生活中的對話,但是世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是曲解了孔文子的意思。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這五句話,出自《論語》,但經常被誤解!
    ——《論語.公冶長》這句話現在經常被當做貶義詞,形容人愚蠢到極點。其實願意是褒義,原文是: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說,寧武子這個人很聰明,在國家很混亂的時候,他雖然也參加政治,但表現的很愚蠢,很無知,其實他暗地裡一直在努力挽救這個國家,只是不讓局外人看到而已。所以說他不是真的愚蠢,而是裝愚蠢,暫時把鋒芒收斂起來,是表演給別人看的,這種才是最難做到的。二,父母在,不遠遊。
  • 史上最「特別」的成語,孔子都誤解了何況其他人?看看你錯了嗎?
    我們都知道我們中國是一個擁有著5千年的文化古國,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中,有著很多的文化傳承,比如,有俗語、諺語、成語等等,這些東西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我們現在,依舊還是在學習傳承,要知道這些可都是我們國家的歷史上古人智慧的結晶和勞動成果。
  • 以德報怨、無奸不商、愛迪生的天才論……那些你一定用錯過的名言
    以德報怨、無奸不商、愛迪生的天才論...那些你一定用錯過的名言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流傳至今的經典的名言警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句子的本意都被誤解了。以德報怨很多人誤以為這句的意思是當我們被別人怨懟了,要用德行、用愛心去感化他。大錯特錯!
  • 《論語》有教無類,真正的意思,錯了幾千年
    《論語》 今天這句有教無類,正好就是昨天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延續 所以解釋起來特別簡單 有教無類這句流行的解釋是,人不分賢愚貴賤,各類人都應該受到教育 這麼理解肯定不是孔子的意思 結合昨天的講解,「無類」其實和「無相」基本上是一個意思
  • 《論語》中的這四句話,很多人都誤解了!
    《論語》是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最有代表性的一部經典,其中有很多的經典名句,千古流傳,廣為人知。但很多人並沒有讀過《論語》,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望文生義的現象,誤解了原來的意思。下面就分享四個常見的,最容易被誤解的名句。
  • 代表什麼意思?被人誤解幾千年
    代表什麼意思?被人誤解幾千年中國是一個包容了許多宗教思想的國家,其中的道教是我國本土產生的一種思想。事實上,它不是一個完整的想法,甚至是片面的,在五千年的積累中,它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不僅在宗教方面,它已經滲透到中國的各個方面,之所以如此其中兩個亞洲人在一起,你可以認出其中一個中國人一目了然,但外國人就說不出來,因為我們都有一些美好的東西,外國人將是中國人最有趣的一點,最吸引人的是淪為道教。
  • 郭德綱曾經說過: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呢?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傳統的文化裡,有一些勸人如何做人的大道理,比如說和氣生財,比如說仁者無敵,比如說宰相肚裡能撐船,比如說以德報怨等等。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以德報怨這個問題。以德報怨是什麼意思呢?那麼,這麼做到底對不對呢?其實,關鍵是用在什麼地方,用在什麼人身上,對於自己人,完全可以。但是對於敵人,則沒有必要,如果對敵人以德報怨,你就會把自己變成東郭先生或者救毒蛇的農夫,這就變成了一種愚蠢的行為,而不是大度了。也因此,論語裡說過:「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仁在不同時期,不同人心中有著不同的文化解讀,在幾千年的文化當中,中國人自始至終都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絕對的神祇。「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第七》)就明顯地表明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鬼神的態度——知之不詳,不如敬而遠之。再如「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老而不死是為賊」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誤解了
    答:的確是孔子他老人家所說,但這句話被世人所誤解,斷章取義了。這句話是有具體語境的,並非是孔夫子在「口吐芬芳"。話說,孔子有個老相識,名叫原壤。有一天, 原壤的母親死了,孔子聽說了,就帶著弟子前去探望。
  • 幾千年來,誤解最深的5句話!我們到底曲解了多少古人的本意?
    所以導致現代人理解的很多地方和本來的意思有很大的出入!小編整理了幾千年來,誤解最深的5句話!看完不得不感慨,我們到底曲解了多少古人的本意?第一句: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話現代人說氣量小者不是君子,沒有狠毒不是丈夫。
  • 千年來被嚴重誤解的12句話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易經》中的一句話,很多人把它解釋為君子應當自強不息,但是「以」字的古代漢語中是「用」的意思,真正的意思應該是「君子以之自強不息」,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君子用了它之後,就會自強不息。
  • 孔子世人被誤解最深的五句話,其實背後個個是至理名言
    近代以來,孔子從中國的「聖人」成為了中國的「罪人」,似乎孔子是中國被西方列強侵略的罪魁禍首,孔子《論語》中的五句話,到今天仍然有人用來作為批判打倒的依據。No1、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這句話是古今以來爭議最多的,也是拿來批判孔子歧視女人最主要的證據,所以我拿來第一個講。
  • 這些耳熟能詳的《論語》名言,原來另有其意
    2以德報怨這四個字出自 《論語·憲問》,大家常常用這句話去勸人放下,殊不知「以德報怨」只是一句設問,並不是結論,孔老先生是極力反對打完左臉把右臉也伸過去的感化做法的。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以正直的態度去對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該咋辦咋辦,以一個正確客觀的態度去解決。」所以,「以德報怨」並不是孔子在提倡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孔子真正的價值觀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