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有強大的實用主義傾向。萬物應需而生,應需而長,應需而亡。這本身就是個自然規律,沒有什麼特別不好。這種習慣性傾向的問題,是往往看不到「無用」的方面,這樣下來歪曲事實,歪曲別人的思想,就成了自然。後世的道德家們對孔子的思想歪曲,可能就在這有意無意之間。人們常說的「以德報怨」,就是典型地一種對孔子思想的歪曲。
「以德報怨」一直以來被很多人作為「寬容」之舉而大加提倡,認為其根據源於《論語》,因而被認作為孔子的主張,這其實是實用主義對《論語》原文的斷章取義的結果。「以德報怨」這句話的確出於《論語》,但卻並非孔子的主張。
《論語·憲問》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朱熹說過,「直道,無私曲也」,即孔子所謂「直」就是「無私曲」,善者善之,惡者惡之,以公正無私的率直平和心態對待人和事。論語這段說的是,有人向孔子請教,受人害了,不作計較,反而以恩德回應,這樣做法對嗎?對於這種說法,孔子反問到,如果報答仇怨要用恩德,那麼,受人恩惠之德又將如何報答?
對侵犯者應不應該計較,對君子而言不外乎三種態度:
第一種,不予理睬;第二種,回擊,以直報怨,以公平正義的「直」回擊;第三種,不回擊,回報,以德報怨.
第一種主張對侵犯者應不作計較,這是寬容大度之人都可以做到的;第三種對侵犯者不但不作計較,反而要回報以恩惠。對以德報怨這種過分之舉,孔子以反問的形式直接予以否定。很明顯,這第三種「以德報怨」並非孔子的思想,中間第二種「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才是孔子的主張。關於這一點,大儒朱熹有很多詳細說明。朱熹說:「《禮記》云:『以德報怨,寬身之仁也。』言如此亦是寬身,終不是中道。」既無尊嚴,也不合乎公正和道義的原則。
朱熹說:「或人之言,可謂厚矣。然以聖人之言觀之,則見其出於有意之私,而怨德之報皆不得其平也。必如夫子之言,然後二者之報各得其所。然怨有不讎,而德無不報,則又未嘗不厚也。」意思是說,「以德報怨」對結怨者的厚道,是出於「有意之私」,僅是為了平息禍患,對於二者的怨德矛盾並沒能做到公正的對待。而只有「以直」去「報怨」,「以德」去「報德」,才是公平對待「怨」和「德」的態度。
朱子說:「以德報怨,於怨者厚矣,而無物可以報德,則於德者不亦薄乎!」可謂正點!「以直報怨」正直公道,「以德報怨」,是違背本心以求苟且,兩者一偏一證。
「以德報怨」被誤認為是孔子的主張,根子上源於對孔子「仁愛」思想的偏見和誤解,片面地以為「以德報怨」是孔子仁愛思想的真實體現。
而實際上,這是對孔子思想的誤解,「以德報怨」並不符合孔子的仁愛思想原則。孔子主張的仁者「愛人」,對象是指愛道義君子和仁人。孔子對巧言令色的「小人」是毫無客氣可言的。「惡不仁者,其為仁矣」,憎惡不仁者,也是有仁德的表現。
孔子說:「仁者必勇,勇者未必仁」,老子說「慈,故戰必勝」,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書生說法嗎?上兵伐謀,下兵伐戰。打打殺殺還不簡單,複雜的是如何運用智慧,是和平,不是戰爭。
歷史上,特別是五四以來,砸爛孔家店,人們對孔子的仁愛寬容思想大肆彎曲,絲毫不顧其背後明確的原則性。現今「儒學」國學大熱,我不知道人們在明白老子孔子孟子思想的真諦以後,還能剩下多少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