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耳熟能詳的《論語》名言,原來另有其意

2020-12-14 經濟日報

《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裡面的名言警句為大家廣泛引用,然而口口相傳,難免有誤,偏離了本意,下面這些耳熟能詳的《論語》名言,原來另有其意!

1

父母在不遠遊

這句知名度很高的孔子語錄,出自《論語·裡仁》。很多人會照字面意思理解成:父母在,不要出遠門。

孔子可沒這麼迂腐,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方」就是「確定的去處」。整句話孔子說的是:「父母在世,不離家遠行,如果要外出,也必須有確定的去處。」

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別強調「遊必有方」,重點是對父母盡責。

孔子從來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鬥。所以,年輕人不要慌,世界那麼大,想去看一看的,和父母溝通好,就大膽去吧。

2

以德報怨

這四個字出自 《論語·憲問》,大家常常用這句話去勸人放下,殊不知「以德報怨」只是一句設問,並不是結論,孔老先生是極力反對打完左臉把右臉也伸過去的感化做法的。

原文是這樣的:「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老師,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以正直的態度去對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該咋辦咋辦,以一個正確客觀的態度去解決。」

所以,「以德報怨」並不是孔子在提倡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孔子真正的價值觀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裡的「直」,可以解釋為「公正合理」。

3

三思而後行

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看電視劇時,特別是古裝片,經常會聽到一句這樣的臺詞:「主公,你要三思而後行啊。」首先要聲明,古人說「三」,一般並不指數字「三」,而是次數很多的意思。但這句話後面還提到了「再」,所以仍可看做數字「三」。

這段《論語》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季文子凡事要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到了,說:「思考兩次,也就可以了。」

季文子是魯國的一名貴族。顯然孔子並不贊成季文子做事想太多,想兩次也就夠了。如果第三次再考慮一下,很可能就猶豫不決,再也不會去做了。

4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這句《論語·陽貨》中的語錄,到現在,學者們還在爭論它的真正含義。

不管怎樣,從字面意思看,「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已經成了古往今來攻擊女性的第一話術。同樣因為這句話,孔子一到現代社會就背上了「不尊重女性」的黑鍋。

別忘了它還有後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直譯下來就是,孔子說:「只有女子與小人是最難養的,與他們親近了,他們就會不遜從;與他們疏遠了,他們就會怨恨。」而且孔子所言的「小人」,多指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而「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所以,這句話實際講的是人與人的相處之道: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仔細想想,也許孔子當時只想感嘆:相愛容易相處難。

5

愚不可及

語出《論語·公冶長》,「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寧武子是衛國大夫。孔子對他有個評價:「寧武子這個人,國家政治清明時,就表現得很有才能;國家政治混亂時,就表現得很愚笨。他在該聰明的時候聰明,這個別人也能做到;他在該愚笨的時候愚笨,卻是別人很難做到的。」

「愚不可及」這個貶義詞,最早其實是孔聖人用來讚美寧武子的!變化這麼大,估計連孔子自己都想不到。

6

老而不死是為賊

語出《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翻譯一下,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這裡的原壤是孔子的老友,好友相見,小打小罵,其實是一種親熱表現。就像「老不死」這個稱謂,也經常被一些老夫老妻用來秀恩愛。不過,「老而不死是為賊」到了元明時期,已經普遍作為不敬語了。

7

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論語·子路》,很多人將這句話作為君子之道,掛在嘴上。但其實和孔子的想法相左。

原文是孔子的弟子子貢向孔子請教何謂君子。於是,孔子談了君子的最高境界。子貢又問:其次呢?孔子又說了一番話。子貢再問:再次一等呢?孔子這才說:「言必行,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說話必定有信用,行為必定果決,這是不管是非曲直的固執小人!不過也可以算再次一等的君子吧。」

此處的「硜(keng)硜然」形容淺薄而固執的庸人。

8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這個詞,現在大概可以被列為逼婚常用語。這句話原本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現在很多人會把「立」理解為成家立業。但孔子在《論語·泰伯》中說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又在《論語·堯曰》中說「不知禮,無以立也」,所以他說的「三十而立」,其實是指這個時候,他已經懂得禮,言行都很得當,可以立足社會。

孔子的「立」,立的是人格。這是一種自我的覺醒。

9

學而優則仕

出自《論語·子張》,原話是「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多少中國父母將這句話作為家訓啊!

然而這裡的「仕」並不是指做官,而是說具體做一件事,也就是實踐。「優」指的是悠閒,學有餘力。

所以這句話講的是實踐和理論的辯證關係:事情做好了,可以總結經驗,從中學習;學習學好了,就可以把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做事中。「學而優則仕」並不是說「讀書好就能當官」。

10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出自《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有人會把智者和仁者對立起來,變成「智慧的人喜歡水,仁義的人喜歡山;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這樣理解就錯了。孔子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仁智者樂山水,仁智者動靜相融,仁智者樂而壽。」

相關焦點

  • 這些耳熟能詳的《論語》名言,你可能都理解錯了……
    免費早教輔導:15715002600(微信)《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裡面的許多名言警句常被大家廣泛引用,然而口口相傳
  • 原來這些名言都是有後半句的!看完後,感覺書又白念了?!
    名人名言是一門必修課,尤其是在學校的教室裡隨處可見,小時候我們常常也會把他引用進作文裡。可是事實上,有一些耳熟能詳的名言名句是被「扭曲」了原意來進行傳播的,最後展現給我們的並不是本來的意思。下面【古文化新視野】就拿幾個最常見的名言,給大家做分析。
  • 2015年廣東省公務員考試申論指導:《論語》必背名言警句
    2015年廣東省公務員考試申論指導:《論語》必背名言警句由廣東公務員考試網申論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2015年廣東省公務員考試,申論指導,論語,廣東公務員申論的內容,請關注廣東公務員考試頻道/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 《論語》裡的15句智慧名言,為人處世,受用一生!
    出自《論語·陽貨》。棄,鄙棄。傳播從道路上聽聞的傳聞,這是有道德的人所鄙棄的事。這是孔子教導學生的話,意在勸學生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人對事要有認真嚴謹的態度。2、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出自《論語·顏淵》。非禮,不符合禮。勿,不要。動,行動、做。
  • 《論語》10句勵志經典名言,百讀不厭,值得收藏!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是記載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典。一、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出自《論語·憲問》。既想立志為士,卻又貪戀家室之安逸,那就不配做士了。出自《論語·子罕》。逝者,指過去的時間。如,像。斯,這,此指流去的河水。舍,停、棄。過去的時光就像這滔滔不絕的河水,日夜不停地流淌而去了。這是孔子以河水比喻時間,感嘆人生苦短、時光荏苒之語。四、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出自《論語·顏淵》。
  • 感悟聖賢的智慧——《論語》名言警句分享之三
    今天和大家繼續分享《論語》中的名言警句,體驗經典的奧妙,感悟聖賢的智慧。感恩大家的支持和厚愛!一,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子路》如果只教導百姓仁義道德,而不訓練他們作戰反擊的技術,那就等於放棄他們,等著被別人滅亡吧。所以,聖人教民,不僅要學會揚善,還有學會懲惡的本領。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論語》經典名言分享之五,讀完受益終身!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論語》的名言,感恩大家這段時間的支持和厚愛!經典常讀常新,如有什麼不同見解,希望大家直言不諱,共同探討學習。一,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子張》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小人有點什麼過錯,就喜歡藏著掖著,總怕別人知道,所以就只能用謊言來掩飾,裝出一副很無辜的樣子。其實是掩耳盜鈴,非常愚蠢的表現,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謊言早晚會被揭穿,到時候釀成苦果,又悔不當初。
  • 每日論語——舉一反三又源何而來呢?
    《論語》——孔子勸學作為孔子講學過程的一部總結性的語錄文書,在勸學方面提過很多關於學習方法論的語言。例如「學而時習之」「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獨學無友」「不恥下問」「欲速則不達」,這些在當世人聽起來聞所未聞的創新。幾乎可說都有流傳至今,尚行之有效。
  • 《論語》中的20句經典名言,句句勵志,值得收藏!
    《論語》一書詳細的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思想,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論語》中的20句經典名言,句句勵志,值得收藏!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語出春秋·孔丘《論語·為政》。知道承認自己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便是智慧。
  • 完整版名言意義反轉驚呆網友
    [摘要]近日,有網友在微博發出常用名言完整版,眾多網友看後紛紛表示:這些一直當作人生座右銘的名言,其原意與今意居然大相逕庭。 一直被當作座右銘的名言,原意與今意大相逕庭。王若靜製圖「以德報怨」出自《論語·憲問》,原意是如果以德報怨的話,那麼以什麼來報德呢?
  • 別說你讀懂了論語,孔子最讓人誤會的幾句名言,不得不服
    說起論語很多人都看過吧!論語這本書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基本上我們在上語文課的時候都會學到那麼一兩句。絕大部分的中國人都曾經看過這本書,很多人都認為論文上的道理太簡單了,其實不然,很多人都理解錯了。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別說你讀懂了論語,孔子最讓人誤會的幾句名言,不得不服。第一句以德報怨這一句的流行程度很廣,很多人都認為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別人迫害了你,你要原諒他,其實孔子的本意不是這樣的,有弟子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
  • 孔子的名言(學生必備)
    孔子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孔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論語·憲問》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孔子:《論語·公冶長》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 2022國考申論掌握這些名言警句,讓你的作文脫穎而出!
    2022國考申論掌握這些名言警句,讓你的作文脫穎而出!由北京人事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2022國考,申論,名言警句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北京公務員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國家公務員考試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這些名言原來都有後半句!哭暈,被坑了太多年
    答案:只需要點擊上邊的【孫子兵法】關注即可歷史上很多名言名句被大家引用至今,但你知道這些名言都是有後半句的嗎?差半句意思就非常不一樣了!以前都按前半句理解,斷章取義,太坑人了!——《論語·裡仁》釋義:要是出遊,必須要告知去處和理由。哭暈的理由:不是不讓你出去啊有木有……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論語》中的金句,值得一讀再讀
    溫故而知新,這些《論語》裡的金句,值得一讀再讀。現代人有很多困惑,大環境快速變化,心靈不足以應對,精神上找不到安頓的方向,也就是文化傳承的缺失。這時候,不妨安靜下來讀點經典好書,我首推《論語》,看看古代大家怎麼說。先不急著否定什麼,如果都沒有讀過,就談不上了解,錯過了這本經典,覺得是一大損失。
  • 《論語》10句名言,充滿人生智慧!
    《論語》這部經典裡面,到處都是名言警句,充滿著為人處世的智慧,今天再次挑選其中的十句,與大家共享。一、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論語》中的這些句子,你理解對了多少?
    哈嘍,小編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幾乎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論語》,但是,今天小編要為大家更正大家平時理解的誤區!提到《論語》,大家都會想到孔子孔聖人,孔子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至今都有「至聖先師」的稱號!孔子不僅創立了儒家學派,更是周遊列國,一生收穫了三千多弟子!
  • 真相截然相反,那些被我們誤解千年的名言
    中華民族的漢語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來,產生了無數名言警句,讓後輩受益匪淺。但是,在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警句之中,有些流傳度非常高的名言警句,被我們誤解了上千年。有的是在流傳的過程中出錯而致,有的是只看點,而不看面,導致理解有偏。今天,就與大家看看這些被誤解的名言警句的真實意義。
  • 讀50個小故事,開心學會《論語》
    尤其是像《論語》這樣很厲害的經典。那些學得好的同學能張口就來而學不好的小夥伴只能眼巴巴地羨慕著這些學霸。今天,我要給小朋友帶來一冊特別好的書,用故事寫成的《論語》。噫,《論語》還能變成故事?多神奇呀!請跟我來看看吧。
  • 那些被斷章取義的順口名言,鮮為人知的後半句才是扎心
    本想再以朗朗上口的名言來挽勸一番,隨即想到還是把名言下半句多了解一些再來奉勸別人吧。 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出自《論語·公冶長》,我們經常說做事要三思而後行,覺得做事之前要考慮多次,然而孔子則說,兩次也就夠了。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出自《濟公李修緣》道濟禪師(濟公活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