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這些句子,你理解對了多少?

2020-12-16 永恆的永恆啊

哈嘍,小編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幾乎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論語》,但是,今天小編要為大家更正大家平時理解的誤區!提到《論語》,大家都會想到孔子孔聖人,孔子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至今都有「至聖先師」的稱號!孔子不僅創立了儒家學派,更是周遊列國,一生收穫了三千多弟子!不僅修訂了六經,其在教育方面和生活方面的經驗主張更是深入人心,於是孔子的弟子們就將他們在與孔子學習的時候的經典語錄一起匯聚,編寫了《論語》一書!《論語》一書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可是居於重要的地位!

從小我們就開始學習《論語》中一些孔子語錄,什麼「三思而後行」、「溫故而知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等等語句,信手拈來!但是也有一些語句的意思,在上千年的傳承下來之後,意思發生了曲解!或者也有一些言論在今天的理解中,根據社會的發展,賦予了更新的理解!今天呢,小編就帶大家來重新認識一下我們熟悉的《論語》。看看有哪些是你真正理解錯了呢?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你們是不是認為它的意思是學習過新知識之後,要經常的複習的意思呢?其實啊,這裡的「習」並不是「複習」的意思,而是「練習」的意思!說來可能有些人不太理解,有人認為複習和練習的意思一樣,當你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之後,不管是多複習還是多練習,最終的結果都是讓人熟練掌握這個知識點或者新技能!但是,小編覺得,比如這個《論語》,學習之後,反覆地複習,然後會背誦之後,你又學到了什麼呢?又能怎麼樣呢?就連王陽明都曾說,誰讓你記得這些了呢?如果你知道這個知識,你便不用背誦複習,但是複習了,就不必記得。王陽明先生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原諒小編已經不記得原話了!

「三思而後行」這句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的一句話,尤其在別人衝動做決定的時候,我們總會勸誡他要三思而後行,不可魯莽行事!從這裡看,這句話好像就是這個意思。並沒有錯!但是當孔子知道季文子每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思考三次再著手開始做的時候,孔子勸告他:「再,斯可矣」!意思就是「想兩次就足夠了」。對於「三思而後行」這句話的理解,我們都會像季文子一樣,做事情之前要反覆思考,仔細斟酌,想好了,想夠了再行動!但是這並不是孔子的原意,凡事思量兩次就夠了,如果你想太多,反而可能會越想越糊塗,或者錯過了做事的最佳時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三個人一同行走,這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他們身上有優點,我就要向他們學習;但是他們身上的不好的地方,我就以此對照,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毛病,如果有的話,就加以改正!所以,這裡的「老師」,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也有需要我們反思的反面教材!所以,單獨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時候,這裡的「師」,就需要大家從好壞優劣兩個方面去考慮!就算是反面教材,也是值得我們學習與反思的教材!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古語或者詞語在今天的理解中都有了新的含義!這並不代表這些上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就落後了,就不能用了!而是時代賦予了它們與時俱進的含義!讓它們更符合時代的發展潮流!更符合社會的需要!更能讓大家接受!

以上都是小編個人的一些讀書見解,歡迎有不同的見解哦!如果你不同意小編的理解的話,可以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意見哦!如果你認同小編的理解的話,就請大家動動手指,或點讚或關注,都是對小編的一種肯定哦!小編定當繼續努力,為大家推送更多的好文章哦!小編自知腹中之墨不足,但為博小主一顰一笑,小編傾盡全力,小主的點評小編定當放於心上!

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感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如今你動動手指點個讚,我就不會忘記你哦!

相關焦點

  • 這些耳熟能詳的《論語》名言,你可能都理解錯了……
    很多名句我們在引用的時候,甚至不知道它是出自《論語》的。下面這些耳熟能詳的《論語》名言,原來也是另有其意啊。01父母在不遠遊這句知名度很高的孔子語錄,出自《論語·裡仁》。很多人會照字面意思理解成:父母在,不要出遠門。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作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論語》中有很多論述仁的句子,通過孔子對仁的回答,可以發現仁的精神內涵,今天就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幾則,分別加以分析說明。033,仁不難做到《論語·述而》: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論語》大約是孔子最為大家熟悉的言論集了,也是儒家最為經典的作品之一。然而,《論語》這全書開篇第一段話,你理解對了嗎?很多人理解的不準確。《論語》的這段話,對大眾來說,也是再熟悉不過了,常被人提起和引用。其第一句,我們先來看看通常的解釋,一般都是這樣的:孔子說,學了之後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乍看之後,解釋的對呀,不都是這麼解釋的嗎?學了後常常複習,有什麼錯嗎?問題在於,學了而後溫習,和很愉快之間的關係上。
  • 讀懂這些成語,就理解了《論語》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10個之多。 出處:《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79.是可忍,孰不可忍 解釋:是:這個;孰:那個。 原意是這樣的事兒他都忍心幹得出來,還有什麼事兒幹不出來呢。現指絕不能容忍。
  • 用英文和學生切磋《論語》,這位校長刷新了我們對「國際化教育」的理解
    學生許多沒有接觸過《論語》,一上來聽寫就會寫與原文不同的字,但他恰恰覺得這是個好事情,因為學生要用這個字肯定有他的想法,只要能夠自圓其說,在理解的第一層次上就是對的。「我會鼓勵孩子:假設你是孔子,你想怎樣用文字表達你的想法,你就怎樣寫。」
  • 《論語》中最難理解的一段文字
    既然孔子感嘆雌雉「得其時」,本是欣賞、讚嘆之意,子路為何理解為時令之物而捕殺之呢?況且,「供具之」是要經過一系列過程的,孔子明知非其本意,為何事先不說明、制止,而要等到煮熟送來之後才「三嗅而作」呢?很難理解。至於「嗅」字,也有不同意思、不同解釋,究竟哪種解釋更恰當呢?    朱熹看出了這一點。他在《論語集注》中,同時引用了三種解釋。
  • 《論語》中的那些經典句子,值得收藏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對於後世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自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始,儒學真正開始走上了道統天下的地位。後來歷朝歷代都將儒學的考察放在治國理政,選拔入仕的首要地位。《論語》功不可沒。
  • 你知道「仁」在論語中出現過多少次嗎
    讀過《論語》的人一定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實際上,「仁」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概念,如果不清楚「仁」所代表的真正含義,就不能說你真正理解了孔子的思想。「仁」在《論語》中出現過109次,有時似乎一點也不神秘,做起來也容易,好像隨手可得般。如:「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仁者,其言也訒」……但有時又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怎麼也夠不到。如:「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 逐字逐句講《論語》,從開篇三句話講起,您理解對了嗎?
    《論語》從開篇讀起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言行記錄,在排版的過程中其實是屬於隨機性比較大的那一類書目。這一句我們經常理解為要熱情好客,那是我們「詞語錯位」的緣故,雖然也有這層含義在裡面,但是這一句最關鍵的還是要弄懂「朋」字,《禮記》中說,「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意思就是我們跟隨一個老師學習的同門才叫做「朋」,有相同志向的人叫做「友」,這裡孔子可沒有提到「友」。
  • 《論語》中的經典語錄
    《論語》是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的語言的文集,要想了解孔子的思想,學習儒家的修身治國理念,《論語》是敲門磚。讀《論語》發現其中發人深省的經典語句很多,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語句有以下這些。「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是說你看顏回真是個賢德之人啊,吃著一碗飯,喝著一瓢水,住在沒有洗手間、沒有自來水、沒空調沒暖氣、拆遷無望的偏僻的胡同兒裡,換了別人愁也要愁死了,可顏回照樣絲毫不改他的快樂.這說明顏回的思想境界非常高,他的快樂擺脫了物質的束縛,貧乏的物質條件絲毫沒有影響他的心境,這大概就是
  • 解讀丨《論語》中的「直」字有幾種意思
    「直」是孔子理想人格的組成部分,在《論語》中反覆多次出現。但由於「直」出現的情景幾乎每次都不同,要確定「直」的意義,反而不是易事。如果不細緻考察,就會引致不同的理解。「直」在《論語》中共出現22次,其中「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前半句在《論語》中重出3次,後半句重出2次。雖然這些地方都以「直」字表示,但其所涉具體情境是不同的。
  • 論語裡最難理解的一句話,被爭論2000年,至今無人能解釋
    成書於戰國前期的《論語》,匯集了孔子及其親傳弟子的語錄,逐漸成為歷朝歷代讀書人的必修課,到南宋更是被列為「儒家十三經」之一。在傳統文化中,《論語》的地位舉足輕重,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 如今的小學生都讀《論語》,這當然更是一種「預熱」,自小熟讀很有好處,而不是要求小孩子理解其中多少內容。
  • 《論語》中三句經典的句子,告訴你如何看人,值得收藏
    許多人都說當今社會是一個冷漠的社會,當你站在大城市的人群中,周圍看似很熱鬧,但是卻無關內心。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封閉的,外面的進不來,裡面的出不去。當你下班回到住的地方,只能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網。《論語》中有三句經典的句子,告訴你如何看清一個人。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樣的人,很少有『仁德』。」
  • 理解《論語》中的這六句話,讓你人生受益匪淺
    從古至今《論語》被推到一個極高的地位,宋朝宰相趙普曾說自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至今有很多地方對於我們的為人處世有積極的指導作用。今天就精選出了其中的六句,理解它們,會讓你受益匪淺。
  • 《論語》中周和比的含義區別和感想
    「半部論語知天下」,可見中國古人對於《論語》是非常推崇和重視的。 論語中有一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這說明「君子」和「小人」是兩種對立的狀態;「周」和「比」也是兩種不同的狀態。顯然這兩者之間是有明顯的區別和聯繫的。
  • 真正讓我理解了《論語》中的「仁」
    這一次開始講《論語》的「仁」。這也是我很期待的部分,老師在正式解讀之前,先給我們總述了一下「仁」。老師說,仁是一切價值的核心。從對禮的重視和恢復,政治之所以總是做不好,這些法律規章制度的背後少了一個東西,少了一個心,一個對所有人的關心,這個關心就是仁德之心,仁愛之心,仁者愛人,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如果具備這樣的關心關愛,所有我們管理重製度法令、互動重禮節,辦活動重儀式,所有禮就是這個關心的仁德的外化的客觀的行為模式的具體化落實的原理。
  • 這些使用率高的標點符號,你確定你用對了?
    先理解句子意思,再確立句子停頓,這大大增加了閱讀文章的難度。雖然我們經常使用標點,但很少人知道標點符號=標號+點號。標號標註行文,點號表示停頓和語氣,標號和點號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符號。不知道這些也不妨礙我們的使用,但我們經常使用的標點,你就確定你用對了嗎?
  • 這些耳熟能詳的《論語》名言,原來另有其意
    《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裡面的名言警句為大家廣泛引用,然而口口相傳,難免有誤,偏離了本意,下面這些耳熟能詳的《論語》名言,原來另有其意!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以正直的態度去對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該咋辦咋辦,以一個正確客觀的態度去解決。」所以,「以德報怨」並不是孔子在提倡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孔子真正的價值觀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十有八九會被理解錯的英語句子,你對了嗎?
    我們若通過一般語法句法分析則無法解碼出句子的真正含義,就需要了解一些慣用的句式表達,並結合上下文,才能理解其真正意圖。1. This is the last thing I would ever want to do. 正:這是我最不願做的一件事情。 誤:這是我想做的最後一件事情。
  • 《論語》中經常被誤解的幾句話
    經典的魅力所在,就是常讀常新,《論語》也是如此,每隔一段時間去讀,就會有新的感覺,就會發現其中有很多話,以前都理解錯了。當然,現在我們的理解,也未必就對,但總是比之前深入了一點。今天末學為大家總結了一下,《論語》中的這幾句話,我們平常最容易誤解: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