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以德報怨」「愚不可及」原來是這個意思,有多少古語被我們誤讀?

2021-02-23 壹號收藏


當代人最愛引用古人的經典語句,可有多少句子是被現在的人誤解了呢?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千古名句,其實存在著被斷章取義、以訛傳訛的誤讀現象,背離了先人們最初的意思,然而其影響卻很深遠。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陽貨》,一般在感情上受過傷害的男人,比較喜歡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半句話來憂傷感懷,堅決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卻沒有幾個男人能說出後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其實這句話並非歧視女性,孔子也並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而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講述的是相處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來說,與女子的關係很難處理好;站在官員的角度來說,與平民百姓的關係很難處理好。因為與他們過分接近了他們就不知道謙遜,過分疏遠了就會怨恨。


以德報怨


誤解:這句話出自出自《論語·憲問》,大家常常用這句話去勸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設問,並不是結論,孔老先生是極力反對打完左臉把右臉也伸過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論語》裡的原文是: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老師,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以正直的態度去對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該咋辦咋辦,以一個正確客觀的態度去解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秦伯》,一般人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理解為國家統治人民,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麼。


這句話在現在看來,絕對很明顯就是封建統治階級幾千年來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權術,小老百姓嘛,讓他們知道那麼多幹什麼?


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著我們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輩子,這句訓誡不可謂不惡毒,它被千百年來中國的大小封建統治者奉為至寶,但問題來了,這樣的一條愚民之術,真是孔子這位致力於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嗎?


真相: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後人要研讀那時侯的文章,便要再經過一個「句讀」的過程,即是根據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地方加上標點和停頓,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


我們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很容易就能得出這句話正確的分句方法:「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你看,這才是「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



父母在,不遠遊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裡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現在還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這種做法連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年邁在世,儘量不長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須告訴父母去哪裡,為什麼去,什麼時候回來。


並安排好父母的供養。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別強調「遊必有方」,重點是對父母盡責。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鬥。



愚不可及


誤解:「愚不可及」出自《論語·公冶長》,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愚蠢到了極點,別人都趕不上。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卻並非是這個意思。


真相:我們來看原句,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原來這是孔老夫子在稱讚一個叫寧武子的人,他說:「寧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時候就展示自己的才華,做一名智者;世道渾濁的時候就裝傻,做一個愚者。


做智者是簡單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裝傻,這是一種高明的舉動,卻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寧武子是春秋時期衛國很有名的大夫,經歷諸多變故,但寧武子卻能夠安然無恙地做兩朝元老。


孔子很佩服他這種明哲保身的處事方式,於是用「愚不可及」這四個字給他以高度評價。下次再有人說你愚不可及,你就笑著給他講這個故事。



老而不死,是為賊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很多不願贍養老人的不孝子女會說出這種話來,也有人用這種話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詐的老人。那麼,孔子的意思是什麼呢?


真相:此句原話是「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大意是說:「年幼時不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長,長大後又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成就,年老了還遲遲不死,這樣的人簡直就是世上的禍害。」


用網友們的話來表示就是: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試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義」的人怎麼可能說出那種被千夫所指的話來,自古最悽涼者,莫過於英雄末路,美人遲暮。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讓多少人唏噓不已。



言必信,行必果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多數人將這句話作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實與孔子的想法相左。這句話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沒有錯誤,但大家卻都不知道這句話還有下半句:「硜硜然小人哉」。


真相:後半句的意思就是:固執的庸士就是這樣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義。「硜(keng)硜然」形容淺薄而固執。因此孟子同學直接就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惟義所在」——只要合乎道義。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誤解:「三十而立」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全文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般人都將文中的「立」理解為成家立業。十一長假又要到了,想必不少父母要拿出這句話來說事兒,下面小史來告訴你真相是什麼。


真相:孔子還說過:「立於禮。」(《論語·泰伯》),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所以孔子說他「三十而立」,是指他這個時候懂得禮,言行都很得當。所以立的不是事業、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這是一種自我的覺醒,是人格的獨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所以以後再有人用這句話逼婚,你都可以噎回去了。



學而優則仕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張》,多少中國父母將這句話視為家訓:「你好好讀書,將來才能考上公務員!」「讀好書才能有好仕途!」「讀書就是為了做官!」這些理解都不對。


真相:這句話的原話是「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意思是事情做好了,可以總結經驗,從中學習,取得進步;學習學好了,就可以把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做事中。


「優」指的是悠閒,學有餘力。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習」不是複習,而是演習,實習的意思。


出仕就是「時習之」的途徑之一,也就是把所學的、所修的東西應用到從政的實踐之中,但是,修身學習是無止境的,從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所以這句話講的是實踐和理論的辯證關係。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我們現在所翻譯的,把「知」(智)和「仁」分開來說,說什麼智慧的人喜歡水,仁義的人喜歡山,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


真相:這句其實是互文見義。其實原意是:「仁智者樂山水,仁智者動靜相融,仁智者樂而壽。」多少人還在洋洋得意:我喜歡看海,所以我是智者?



除了孔子的這些話被誤讀之外,還有一些的名言也被我們誤解多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養生主》 


真相:這句話原來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 ,就會把自己搞的精疲力竭而無所獲。


閉門造車


原文: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朱熹《中庸或問》


真相:意思就是說,經過充分準備,精細製作,造出來的車子出門就會合乎軌道,可以暢行無阻。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 離婁章句上》


真相:這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原文: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佛說十善業道經》


真相:這是一個「沒文化,真可怕」的典型例子,壞人在做惡事的時候,總會用這句話來作為自己的理論依據,實際上卻暴露了他是個文盲的真相。

 

中國漢字的神奇之處就在於,一個字音念錯,整個句意就會發生神奇的逆轉,有時候不念錯也會有這樣的情況,比如「你就等著吧。」

 

人不為己的「為」不念四聲,而念二聲,不是「為了」,而是「修習」,如果用今天的社會環境來解釋,就是「如果你不能讓自己成為更好(能力、品德)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原文: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 盡心章句下》


真相:孟子說:「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這裡的「書」,並不是指所有的書,不能成為懶於讀書的藉口。



責任編輯:南方

推薦閱讀:

「抽風派」的豬混進藝術圈,作品標價2000美元!

喝了那麼多年的龍井,你真的了解它嗎?

他寫得一手好字,卻偏偏要帶兵打仗!

【智慧】什麼樣的人是佛?

【健康】睡覺經常腿抽筋?該警惕了!

【美圖】世界上最美的50條花街,仿佛走進夢幻世界!

【壹號收藏推薦文章 NO.4612】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分享快樂,收穫成功。

讓我們共同傳遞正能量!

壹號收藏官方合作電話:400-60-51580

客服☞ 微信號/QQ:250955904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壹號收藏官方微店」,更多精彩等著您!

相關焦點

  • 網友總結被誤讀的名言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歌頌戰友情
    其實它根本說的就不是男女的愛情,而是歌頌戰友情;「吾生也有有涯,而知也無涯」不是勸讀書,而是鼓勵人們抓緊時間玩樂?最近,百度知道開設「解惑」專題,列舉了8個被誤讀最深的名言警句,讓網友大長見識。眾人表示:「語文白學了,原來自認為的那些勵志名句竟是斷章取義!」揚子晚報記者採訪了「答題者」——專欄作家、南京人陶短房,了解到解讀背後的故事。
  • 那些被刪掉後半句的名言,看了才知道,原來我們被騙了這麼多年
    那些名言名句,被弄錯作者、理解錯意思都是見怪不怪的事了,還有些句子,老師只告訴我們前半句,關鍵的後半句,卻沒人肯說。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句子背後的故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是孟子說的,現在也頻頻出現在各大催婚名場面。
  • 誤讀千年?完整版名言意義反轉驚呆網友
    有網友認為,我們一直在誤讀古人的經典,應該更正過來。網友「心靜則靜008 」就說:學不可以虎頭蛇尾、淺嘗輒止,看到此才如夢方醒。也有網友表示,有的名言脫離原文後,「曲解」的涵義更美、更深刻,可以不用改回來。「小學的時候,看到『相濡以沫』的寓言故事感覺很美好,當時就想,萬物皆有情。今天你卻告訴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才是其本意,我寧願斷章取義」,網友「小漠Lilbear 」說。
  • 「以德報怨」下一句是什麼,其實我們都被騙了,孔子的真實意思是
    家長最喜歡的三好學生獎章在我們還不懂事的時候,在我們成長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家長總是教育我們要做個好人,要禮貌謙讓,不要跟人爭執。走進社會,前輩們告訴我們遇事要忍,要學會吃虧,總之人人都希望我們成為一個「以德報怨」的謙謙君子。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一直以禮儀之邦自居,我們因有服章之美,禮儀之大被稱為華夏民族。自漢朝確定以儒家思想統治天下以來,儒家學說的發展達到了巔峰。儒家弟子常常用「以德報怨」來要求自己和別人。
  • 孔子的這10句話,我們都理解錯了!
    同樣被人誤解的名句還有「相濡以沫」,多少人借這個詞表達情感,卻不知原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真可謂是南轅北轍。 愚不可及 誤解:「愚不可及」出自《論語·公冶長》,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愚蠢到了極點,別人都趕不上。 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卻並非是這個意思。
  • 孔子說以德報怨?其實他的原意與我們理解的大相逕庭
    以德報怨這句話我們聽到太多遍了,無非是說就算別人做的事情十分不對,別人欺負你了,也不應該還手。反而找機會對他很好才是君子風度,不要用武力去反擊,而要用胸懷去包容以此感化他。其實「以德報怨」確實出自孔子之口,但是這只是半句。聽話聽一半,誤解可就大多了。
  • 哎,這個成語,原來我們都誤讀了幾千年了!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本義:「人如果不修為、修煉自己,那天地都容不下我們。」老子說這句話,意在提醒我們,做人一定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學做君子,靠近聖賢。可是,我們一直誤解成:「人只要為自己而活,不用去管別人。否則,天地不容。」
  • 人們常說「以德報怨」,為什麼後半句「何以報德」卻被束之高閣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以德報怨」,長大後發現,這個處事準則並非放之四海皆準人人都適用。事實上「以德報怨」只是孔子學生對孔子的提問,而非結論。學生問孔聖人:「以德報怨,如何?」孔子的回答:「何以報德?至於孔子的回答為何被束之高閣,我想有以下原因。其一,中國古語、名言警句被斷章取義的很多,人們往往只記住了上半句,而忽視了真正重要的下半句。比如: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這些耳熟能詳的《論語》名言,原來另有其意
    《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裡面的名言警句為大家廣泛引用,然而口口相傳,難免有誤,偏離了本意,下面這些耳熟能詳的《論語》名言,原來另有其意!很多人會照字面意思理解成:父母在,不要出遠門。孔子可沒這麼迂腐,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方」就是「確定的去處」。整句話孔子說的是:「父母在世,不離家遠行,如果要外出,也必須有確定的去處。」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
  • 郭德綱曾經說過: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呢?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傳統的文化裡,有一些勸人如何做人的大道理,比如說和氣生財,比如說仁者無敵,比如說宰相肚裡能撐船,比如說以德報怨等等。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以德報怨這個問題。以德報怨是什麼意思呢?但是對於敵人,則沒有必要,如果對敵人以德報怨,你就會把自己變成東郭先生或者救毒蛇的農夫,這就變成了一種愚蠢的行為,而不是大度了。也因此,論語裡說過:「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也就是說,孔子也不太贊成以德報怨。
  • 人們常說的「愚不可及」到底是什麼意思?
    孔子作者:梁冬,自在睡覺我們常常聽人說:「這個人愚不可及,實在蠢得沒樣了。」什麼是「愚不可及」?我們來看看《論語》裡是怎麼說的。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這件事告訴我們,要有足夠長的雪道才能積累出足夠大的雪球,慢慢掙,長久掙,才能長生久視,這是孔子向諸多有智慧的人傳遞的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 幾千來被誤解的「以德報怨」,《論語》中的原本意思到底是什麼?
    人類有強大的實用主義傾向。萬物應需而生,應需而長,應需而亡。這本身就是個自然規律,沒有什麼特別不好。這種習慣性傾向的問題,是往往看不到「無用」的方面,這樣下來歪曲事實,歪曲別人的思想,就成了自然。後世的道德家們對孔子的思想歪曲,可能就在這有意無意之間。
  • 【文學】失傳 1800年的《齊論語》出土引發《論語》熱 這十句孔子語錄最常被誤讀
    不過即使《論語》不翻新,再次重讀《論語》,你也會發現,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名句,都有你意想不到的下一句。    TOP  1    父母在不遠遊    這句知名度很高的孔子語錄,出自《論語·裡仁》。
  • 中青報:有多少「西方教育理念」被誤讀—新聞—科學網
    霧裡看花國外教育 他山之石或變北枳
  • 觀察|有多少「西方教育理念」被誤讀
    但這種學習和借鑑首先要建立在全面真實了解的基礎上,然後根據中國的現實國情、文化傳統、社會心理擇善而從、擇時而動,否則,南橘就可能變成北枳。  但遺憾的是,隨著教育國際化程度的加深,我們發現,我們對國外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誤讀。誤讀倒也罷了,更可怕的是,有時候誤讀會誤導我們的行動。
  • 古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究竟是什麼意思?許多人都理解錯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劣根性,而在眾多的卑劣品性中,自私可以說最受人詬病。古人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許多人都將其理解為人自私性的體現。認為這句古語的意思是:人如果不為自己考慮,那麼簡直天理難容。可事實上這句古句真的是人們理解的這個意思嗎?
  • 那些騙了我們這麼多年的名言,其實還有後半段,才是其真正的意思
    那些騙了我們這麼多年的名言,其實還有後半段,才是其真正的意思在上小學的時候,老師經常會給我們講一些名人名言,並讓大家摘抄記錄。看著先輩們鼓舞人心的話語,學生們信心倍增,並立志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很多人為了鼓勵別人只說出了前半句,但其實愛迪生想表達的原來不是靠努力就能成為天才的。最後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扎心指數五顆星有沒有?不過我們還是要努力啊,成不了天才能成個人才也行啊!以德報怨,原文是: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論語》中古今含義不一致之——愚不可及
    當今社會,如果有人評價你:「愚不可及」,相信你一定會覺得受到莫大的侮辱,恨不得立馬抽他幾下方能解恨。的確,我們常常用這個詞來形容一個人奇蠢無比,在我們的腦海裡,它就是一個貶義詞。「愚不可及」這個成語出自《論語》,是孔子對寧武子的評價,原文是這樣說的:公冶長第五5.21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那些年我們花式誤讀的字音丨從「秀才讀字讀半邊」說起…
    小編羞愧地想,自己雖然在中華書局這麼有文化的地方工作,但經常還是採用「秀才讀字讀半邊」的方法去認字的。常常貽笑大方,被編輯室老師笑話。很多有名的語言學家都論述過這個問題,比如音韻學家李榮先生有篇著名的文章《語音演變規律的例外》(1965),以及武漢大學萬獻初老師的新作《中小學字詞音義答問》(2018),都結合了具體的例子,為我們分析過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