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如果有人評價你:「愚不可及」,相信你一定會覺得受到莫大的侮辱,恨不得立馬抽他幾下方能解恨。的確,我們常常用這個詞來形容一個人奇蠢無比,在我們的腦海裡,它就是一個貶義詞。
「愚不可及」這個成語出自《論語》,是孔子對寧武子的評價,原文是這樣說的:
公冶長第五5.21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絕大部分時間呆在衛國,因此對衛國的上層官僚最為了解。寧武子是衛國衛文公、衛成公時的大夫。衛文公和衛成公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君主,而寧武子卻在這兩朝君主中都做了大夫,必有過人之處。
衛文公時政治相對清明,寧武子作為國家重臣,勤於國事,所以孔子說他「邦有道,則知」。但是到了衛成公時,一方面由於成公個人昏庸無能,另一方面他即位時恰是晉楚爭霸之際。公元前634年,楚國出兵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公元前633年,晉文公想向衛國借道救宋國,衛成公不答應。後來,晉楚之間爆發了著名的城濮之戰,大戰之前,晉國想讓衛國與自己結盟,衛成公又沒答應,反而讓自己的軍隊加入了楚國軍事集團。城濮之戰,晉國打敗了楚國,衛成公無禮於晉,晉文公自然很生氣,就順道攻取了衛國,並與宋國共分其地。在此期間,很多大臣看到衛國衰微之勢,紛紛抽身而去,另謀高就了。內憂外患之際,只有寧武子站了出來,憑藉他的忠誠、勇敢和智慧斡旋於晉國和衛國之間,維護了衛國的尊嚴。有一次,晉文公要毒死衛成公,寧武子聞訊後買通下藥的人減小劑量,才保住成公性命。寧武子在這段「邦無道」時期的作為,顯然不是在故意裝傻犯糊塗,而是每每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國擔當。
在政治清明時期,發揮才智為國家效力是一般人能夠達到的;到了亂世,人人只求自保,不願出頭,以免禍患。而寧武子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仍然盡心竭力,不避艱險,在其他大多數人看來是愚蠢的行為。孔子說他「邦無道則愚……其愚不可及也」,其實是對他忠義之舉的高度讚譽。
對於寧武子的智與愚,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有比較到位的解釋,他說:「寧武子,衛大夫,名俞。按春秋傳,武子仕衛,當文公、成公之時。文公有道,而武子無事可見,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無道,至於失國,而武子周旋其間,盡心竭力,不避艱險。凡其所處,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濟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意思是說,寧武子在衛文公主政的清平之世沒看到他有什麼特殊的功績,可見他的才智是一般人都能達得到的。可在衛成公無道之際,寧武子卻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周旋其間,盡心竭力,不避艱險。在亂世之中有勇氣有擔當,這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冒風險的「傻事」,也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看來,學習先賢,光學習他們的聰明智慧是不夠的,還要學習他們超越利害得失的「愚」勁,「愚」代表著他們超越常人的勇氣,「愚」代表著他們不計成敗利鈍的擔當意識,「愚」也代表著他們「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韌品格……
危難之際到底是該「明哲保身」還是 「愚不可及」?我想請大家讀一讀歷經二戰大屠殺倖存下的德國馬丁尼紐慕拉牧師的懺悔書中的一段內容後再做決定:
最初,他們抓走了共產黨人,我沒有出聲,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他們抓走了猶太人,我沒有出聲,因為我不是猶太人;他們抓走了天主教徒,我沒有出聲,因為我是新教教徒;後來,當他們要抓我時,已經沒有一個人為我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