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古今含義不一致之——愚不可及

2020-12-11 國學啟蒙

當今社會,如果有人評價你:「愚不可及」,相信你一定會覺得受到莫大的侮辱,恨不得立馬抽他幾下方能解恨。的確,我們常常用這個詞來形容一個人奇蠢無比,在我們的腦海裡,它就是一個貶義詞。

「愚不可及」這個成語出自《論語》,是孔子對寧武子的評價,原文是這樣說的:

公冶長第五5.21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絕大部分時間呆在衛國,因此對衛國的上層官僚最為了解。寧武子是衛國衛文公、衛成公時的大夫。衛文公和衛成公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君主,而寧武子卻在這兩朝君主中都做了大夫,必有過人之處。

衛文公時政治相對清明,寧武子作為國家重臣,勤於國事,所以孔子說他「邦有道,則知」。但是到了衛成公時,一方面由於成公個人昏庸無能,另一方面他即位時恰是晉楚爭霸之際。公元前634年,楚國出兵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公元前633年,晉文公想向衛國借道救宋國,衛成公不答應。後來,晉楚之間爆發了著名的城濮之戰,大戰之前,晉國想讓衛國與自己結盟,衛成公又沒答應,反而讓自己的軍隊加入了楚國軍事集團。城濮之戰,晉國打敗了楚國,衛成公無禮於晉,晉文公自然很生氣,就順道攻取了衛國,並與宋國共分其地。在此期間,很多大臣看到衛國衰微之勢,紛紛抽身而去,另謀高就了。內憂外患之際,只有寧武子站了出來,憑藉他的忠誠、勇敢和智慧斡旋於晉國和衛國之間,維護了衛國的尊嚴。有一次,晉文公要毒死衛成公,寧武子聞訊後買通下藥的人減小劑量,才保住成公性命。寧武子在這段「邦無道」時期的作為,顯然不是在故意裝傻犯糊塗,而是每每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國擔當。

在政治清明時期,發揮才智為國家效力是一般人能夠達到的;到了亂世,人人只求自保,不願出頭,以免禍患。而寧武子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仍然盡心竭力,不避艱險,在其他大多數人看來是愚蠢的行為。孔子說他「邦無道則愚……其愚不可及也」,其實是對他忠義之舉的高度讚譽。

對於寧武子的智與愚,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有比較到位的解釋,他說:「寧武子,衛大夫,名俞。按春秋傳,武子仕衛,當文公、成公之時。文公有道,而武子無事可見,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無道,至於失國,而武子周旋其間,盡心竭力,不避艱險。凡其所處,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濟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意思是說,寧武子在衛文公主政的清平之世沒看到他有什麼特殊的功績,可見他的才智是一般人都能達得到的。可在衛成公無道之際,寧武子卻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周旋其間,盡心竭力,不避艱險。在亂世之中有勇氣有擔當,這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冒風險的「傻事」,也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看來,學習先賢,光學習他們的聰明智慧是不夠的,還要學習他們超越利害得失的「愚」勁,「愚」代表著他們超越常人的勇氣,「愚」代表著他們不計成敗利鈍的擔當意識,「愚」也代表著他們「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韌品格……

危難之際到底是該「明哲保身」還是 「愚不可及」?我想請大家讀一讀歷經二戰大屠殺倖存下的德國馬丁尼紐慕拉牧師的懺悔書中的一段內容後再做決定:

最初,他們抓走了共產黨人,我沒有出聲,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他們抓走了猶太人,我沒有出聲,因為我不是猶太人;他們抓走了天主教徒,我沒有出聲,因為我是新教教徒;後來,當他們要抓我時,已經沒有一個人為我說話了。

相關焦點

  • 《論語》中古今含義不一致之——三思而後行
    曾在一個公園看到這樣一則標語:「三思而後行——《論語》」,這樣在標語很容易讓人理解為《論語》中倡導要「三思而後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喜歡說「凡事要三思而後行」,還有類似的警句:「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 論語必背精選之公冶長篇
    該篇主要記載了孔子對古今人物賢愚得失的評論。因首章所論人物為公冶長,故名《公冶長》。篇中前半部分為孔子評論弟子德行;後半部分主要是評論古今知名人物的得失長短,還有孔子自言其志的章節,其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是對其「大同」理想的很好詮釋。
  • 《論語》中周和比的含義區別和感想
    「半部論語知天下」,可見中國古人對於《論語》是非常推崇和重視的。 論語中有一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這說明「君子」和「小人」是兩種對立的狀態;「周」和「比」也是兩種不同的狀態。顯然這兩者之間是有明顯的區別和聯繫的。
  • 高中語文:人教版語文必修1-5古今異義匯總,清華學霸筆記大全
    我以前一直以為,「愚不可及」的意思是:愚蠢到別人都比不上,無比愚蠢的地步。後來才發現,原來這個詞出自《論語》,原來的意思和今天的意思真是大不相同。《論語·公冶長》,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說:「寧武子」這個人啊,在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就表現得很聰明;在國家政治混亂的時候,就表現的很愚笨。
  • 《論語》中的這四句話,很多人都誤解了!
    《論語》是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最有代表性的一部經典,其中有很多的經典名句,千古流傳,廣為人知。但很多人並沒有讀過《論語》,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望文生義的現象,誤解了原來的意思。下面就分享四個常見的,最容易被誤解的名句。
  • 【文化】「以德報怨」「愚不可及」原來是這個意思,有多少古語被我們誤讀?
    」這半句話來憂傷感懷,堅決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卻沒有幾個男人能說出後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秦伯》,一般人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理解為國家統治人民,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麼。
  • 《論語》中的文明之光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字裡行間閃耀著文明的光芒。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萬世師表耀古今」之說。「仁」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內核,孔子倡導我們要以「仁」作為自己的道德標準和精神追求,在人際交往中,只要做到「仁」,便能夠「與人和同」,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應如何做到呢?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孝」是為人之本,「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孝敬父母,贍養父母,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
  • 【文學】失傳 1800年的《齊論語》出土引發《論語》熱 這十句孔子語錄最常被誤讀
    TOP  4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這句《論語·陽貨》中的語錄,簡直是千古疑案!因為到現在,學者們還在爭論它的真正含義。同樣因為這句話,孔子一到現代社會就背上了「不尊重女性」的黑鍋。    別忘了它還有後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直譯下來就是,孔子說:「只有女子與小人是最難養的,與他們親近了,他們就會不遜從;與他們疏遠了,他們就會怨恨。」而且孔子所言的「小人」,多指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而「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 這些耳熟能詳的《論語》名言,原來另有其意
    4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論語·陽貨》中的語錄,到現在,學者們還在爭論它的真正含義。不管怎樣,從字面意思看,「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已經成了古往今來攻擊女性的第一話術。所以,這句話實際講的是人與人的相處之道: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仔細想想,也許孔子當時只想感嘆:相愛容易相處難。
  • 孔子在《論語》中講了多少種人
    孔子在《論語》中為我們列舉了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人,除了我們熟悉的君子和小人,聖人,賢人和善人外,還有很多我們不熟悉但現實中確實存在的各種人。孔子旗幟鮮明,對一些人持肯定態度,而對另外一些人則持批評的態度,因此我們在學習和實踐中,努力向前者看齊,以他們為榜樣,而把後者作為鏡子來對照,避免自己成為後者。
  •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
    百人百譯中國文化名言2021/1/27第641期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人們常說的「愚不可及」到底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愚不可及」?我們來看看《論語》裡是怎麼說的。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寧武子是衛國的大夫,有一天孔子很感慨地說:「寧武子真是有覺知,他可以給自己身上裝一個『開關』,隨時切換——當國家政治清明,允許大家做事時,他就積極發揮才幹,建功立業;當國君昏庸,整個系統崩塌時,他就馬上裝聾裝啞,裝瘋賣傻,什麼也不幹,甚至讓人覺得他完全是一個可有可無的loser。他的智慧,別人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真是趕不上。」
  • 《論語》中最難理解的一段文字
    查《論語》中共有四次使用「共」字。兩次是作副詞,指共同之義。如:「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論語·公治長》,26章)兩次是作動詞,是「拱」之本字。其一是環抱、環繞之義,即「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1章);其二便是該章的「子路共之」,應是拱手之義。
  • 這些耳熟能詳的《論語》名言,你可能都理解錯了……
    04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論語·陽貨》中的語錄,簡直是千古疑案!因為到現在,學者們還在爭論它的真正含義。不管怎樣,從字面意思看,「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已經成了古往今來攻擊女性的第一話術。同樣因為這句話,孔子一到現代社會就背上了「不尊重女性」的黑鍋。
  • 這些常用成語,古今詞義大不相同
    愚不可及出自《論語·公冶長》,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悠哉悠哉」出自《詩經·周南·關雎》原句是「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思念啊,發愁啊,翻來覆去睡不著。這是用來形容求之不得、相思之苦的。後世的人大概是被這個「悠」字誤導,所以這個詞逐漸演變成形容悠閒的樣子。
  • 孔子的稱讚之語,被理解成髒話,流傳2300年,成為教師慣用語
    不僅是因為中國人承繼了他的儒家思想,更多的是因為他流傳下來的《論語》,成為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這位老師就是孔丘,孔仲尼。他出生於春秋時期,在那個思想開放的年代,孔子當然也有自己的想法。人們都樂意稱他是中國最早的教育家,小編看來孔丘則是小編心中的大思想家。雖然小編沒有熟讀論語,但是孔丘的思想確確實實從小就影響著小編的生活。
  • 這五句話,出自《論語》,但經常被誤解!
    一,愚不可及。——《論語.公冶長》這句話現在經常被當做貶義詞,形容人愚蠢到極點。其實願意是褒義,原文是: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說,寧武子這個人很聰明,在國家很混亂的時候,他雖然也參加政治,但表現的很愚蠢,很無知,其實他暗地裡一直在努力挽救這個國家,只是不讓局外人看到而已。所以說他不是真的愚蠢,而是裝愚蠢,暫時把鋒芒收斂起來,是表演給別人看的,這種才是最難做到的。二,父母在,不遠遊。
  • 小男孩取名:10個簡單好聽的《論語》小男孩名字,簡直是人見人愛
    《論語》全書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作為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著名思想家朱熹將《論語》和《孟子》以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合編為「四書」,與「五經」並列。
  • 《論語》名句取名大全:氣宇軒昂、才高八鬥的男寶寶名
    《論語》中氣宇軒昂、才高八鬥的男寶寶名1. 君若出自《論語》:「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這兩個字也可以說是出自「文質彬彬」一詞中,總之是指為人非常的有才華,非常有才能,而且彬彬有禮、有禮貌之意。希望孩子具備這種優點的可以給男孩子取此名。6. 寧武出自《論語》:「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出自《論語》的成語原來這麼多
    《論語》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經典著作,也是古人文人必學之作;成語,語言凝練、寓意深遠,是中國語言智慧的結晶。那麼,《論語》裡誕生了哪些成語呢?《論語鄉黨》篇:侃侃而談、鞠躬屏氣、屏氣凝神、適可而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先進》篇:三復斯言、不得其死、言必有中、登堂入室、過猶不及、理屈詞窮、一日之長、春風沂水、沂水弦歌、沂水舞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