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論語大家讀"關注訂閱!
掃頁尾二維碼關注「守中書院」!
左克厚老師(青海師範大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老子書院客座教授)
楊汝清老師(民間儒家學者、葦杭書院山長)
劉 強老師(同濟大學教授,人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文學博士)
2017年12月7日(周四)20:00-22:00【三、學習資料】
11.20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善人,質美而未學者也。程子曰:「踐跡,如言循途守轍。善人雖不必踐舊跡而自不為惡,然亦不能入聖人之室也。」張子曰:「善人慾仁而未志於學者也。欲仁,故雖不踐成法,亦不蹈於惡,有諸己也。由不學,故無自而入聖人之室也。」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善人之道:猶言善人之行為。
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善人質美,行事一本天性,故能不踐跡,猶謂不照前人腳印走路,即不依成法。此言其未經學問,雖亦能善,而不到深奧處。見美質有限,必學問始無窮。
【白話試譯】
子張問善人的行為。先生說:「善人能不踏著前人腳印走,但亦進不到室內去。」
——錢穆《論語新解》
11.20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⑴。」
【注釋】
⑴ 善人——孔子曾三次論到「善人」,這章可和(7.26)(13.11)兩章合看。
【譯文】
子張問怎樣才是善人。孔子道:「善人不踩著別人的腳印走,學問道德也難以到家。」
——楊伯峻《論語譯註》
【四、上課內容】
11.20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左克厚老師:
https://www.lizhi.fm/707543/2640163689058648070
又,顧炎武《日知錄》卷七云:——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所謂踐跡也。先王之教,若《說命》所謂「學於古訓」,《康誥》所謂「紹聞衣德言」,以至於《詩》、《書》六藝之文,三百三千之則,有一非踐跡者乎?善人者,忠信而未學禮,篤實而未日新,雖其天資之美,亦能暗與道合;而足己不學,無自以入聖人之室矣。
◎沈穎越:善人,聖人,仁人,君子。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堯曰篇》……周有大賚,善人是富。……
◎蘇柏亞:@左克厚老師 民國時蔡元培等學者提出的好人政治中的好人接近於夫子所說的善人吧。
◎楊汝清老師:
https://www.lizhi.fm/707543/2640167818667652102
◎沈穎越:君子之解,求道之路,求道之法。
◎蘇柏亞:@楊汝清老師 楊老師新解,善人即鄉紳鄉賢,與由學入聖的夫子之路不同。
◎劉 強老師:人之位格,若有恆者、善人、君子、賢人、仁者、聖人,次第分明。由夫子答子貢"何事於仁,必也聖乎","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二語可知也。
◎楊汝清老師:
學問一途本就是見仁見智的,所以不必求同。
@蘇柏亞 就如朱子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所引的觀點,有很多都有歧義,只要大體不差,都可接受,但有的有明顯的高下之別,所以朱子也會提示哪個更好些。如果他都不認同的話就會說未詳孰是。這是一種嚴謹和負責任的治學和教學態度。所以我常常向大家隆重推介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是理解儒家最重要的一部註疏性作品。沒有之一。
【五、疑義與析】
◎蘇柏亞:從左克厚老師的解讀中,我懂得了善人施政的難能可貴;從劉強老師的解讀中,我明白了好學乃夫子之道的登堂入室的門徑;從楊汝清老師的解讀中,我悟出了民間士紳的自我成就之可貴。謝謝三位老師!
◎倪 超:楊老師講到,儒家不同於別的宗教,而是由「學」而入,這一點學生很認同。在學生看來,通過「學」,我們能夠更加理性地培養價值觀念和人文情懷,從而確立起自己的生命信仰,經邦治國,服務社會,成就聖賢之德,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吳家鋒:@劉 強老師 劉老師好!昨天晚上您與左老師、楊老師在群裡的分享很受益,關於【善人、仁人、聖人】等……孟夫子對於善人,亦有他一段比較深入的暢述——【孟子原文如下】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摘自《孟子◎盡心下》至於會意如何,諸位群內師友亦可以再深入參詳!以上,僅供參考……
【六、劉強老師《論語新識》】
11.20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①。」
【新注】
① 踐跡:踩著前人的足跡。比喻學習聖賢的經驗。入於室:進入室內。指達到高境界。
【新譯】
子張請問善人為學之道。孔子說:「(就算是善人),若不能踩著古聖賢的足跡前行,也不能升堂入室。」
【新識】
此章論善人之道,實亦勸人好學。故朱熹《集注》稱:「善人,質美而未學者也。」程子曰:「踐跡,如言循途守轍。善人雖不必踐舊跡而自不為惡,然亦不能入聖人之室也。」
又,顧炎武《日知錄》卷七云:——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所謂踐跡也。先王之教,若《說命》所謂「學於古訓」,《康誥》所謂「紹聞衣德言」,以至於《詩》、《書》六藝之文,三百三千之則,有一非踐跡者乎?善人者,忠信而未學禮,篤實而未日新,雖其天資之美,亦能暗與道合;而足己不學,無自以入聖人之室矣。
【今按】
「不踐跡」,是情感上揚其美質;「亦不入於室」,是道理上指其局限。仔細玩味,發現「不踐跡」與「不入室」恰成因果關係,猶言善人天資優美,心地純善,行事雖不依成法而與理暗合;然若滿足於此,不能好學精進,終不能升堂入室,止於至善。此章又可與「升堂也未入於室矣」章相參讀,蓋子路、子張,皆有逞意氣、「不踐跡」之病矣。
【本群顧問導師】:
劉 強(同濟大學教授,人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現有主講導師】:
郭齊勇(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當代著名儒家學者)
林安梧(臺灣慈濟大學教授、臺灣大學第一位哲學博士、著名儒家學者)
張新民(著名儒家學者、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創始院長)
張文江(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著名學者)
劉定一(特級教師,上海市跨學科課程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金 綱(著名作家,儒家學者)
崔茂新(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鮑鵬山(上海開放大學教授,著名作家、學者)
秋 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姚中秋,著名儒家學者)
馮國棟(浙江大學教授,復旦大學博士)
陳 徽(同濟大學教授,復旦大學哲學博士)
歐陽禎人(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武漢大學哲學博士)
何光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華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
溫海明(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比較哲學博士)
曾凡朝(齊魯師範學院教授、山東大學易學哲學博士)
孔德立(北京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
徐治道(首都師範大學儒教中心研究員)
張 煜(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復旦大學文學博士)
何善蒙(浙江大學教授、復旦大學博士)
白彤東(復旦大學教授,波士頓大學哲學系博士)
顏炳罡(山東大學教授,著名學者)
孫福萬(國家開放大學教授)
餘東海(獨立學者,著名儒家學者)
幹春松(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副院長、哲學博士)
嚴 思(民間儒者、《四書》專家)
楊汝清(民間儒家學者、葦杭書院山長)
弘 毅(江右弘道書院院長,民間儒者)
米鴻賓(十翼書院院長,易學專家)
唐元平(華南農業大學國學院副院長、《論語》專家)
陳喬見(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武漢大學博士)
陳 暢(同濟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中山大學哲學博士)
陸巖軍(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復旦大學博士)
李 弢(同濟大學副教授,浙江大學博士)
徐向陽(陝西理工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同濟大學哲學博士)
陳寒鳴(天津市工會管理幹部學院副教授)
王江武(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復旦大學哲學博士)
傅新營(天津師範大學副教授,上海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張日林(北師大國學中心副教授,臺灣普林斯頓大學博士)
李競恆(四川師範大學教師,復旦大學博士)
張 羽(杭州師範大學教師,復旦大學文學博士)
孫海燕(廣東省社科院哲學宗所副研究館員,社科院國學研究中心主任)
宋立林(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
何仁富(浙江傳媒學院教授,「生命學與生命教育研究所」所長)
曾 亦(同濟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經學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博士)
趙法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世界宗教所儒教研究室副主任)
董衛國老師(西南政法大學哲學系教師、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博士、西政國學經典與人文教育中心主任)
左克厚(青海師範大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老子書院客座教授)
劉 永(上海理工大學教師,上海師範大學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