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先進篇》論語講師群(第276課 11.20)

2021-02-07 論語大家讀

點擊上方"論語大家讀"關注訂閱!

掃頁尾二維碼關注「守中書院」!



左克厚老師(青海師範大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老子書院客座教授)

楊汝清老師(民間儒家學者、葦杭書院山長)

劉 強老師(同濟大學教授,人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文學博士)

2017年12月7日(周四)20:00-22:00

【三、學習資料】


11.20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善人,質美而未學者也。程子曰:「踐跡,如言循途守轍。善人雖不必踐舊跡而自不為惡,然亦不能入聖人之室也。」張子曰:「善人慾仁而未志於學者也。欲仁,故雖不踐成法,亦不蹈於惡,有諸己也。由不學,故無自而入聖人之室也。」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善人之道:猶言善人之行為。

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善人質美,行事一本天性,故能不踐跡,猶謂不照前人腳印走路,即不依成法。此言其未經學問,雖亦能善,而不到深奧處。見美質有限,必學問始無窮。

【白話試譯】

子張問善人的行為。先生說:「善人能不踏著前人腳印走,但亦進不到室內去。」

——錢穆《論語新解》


11.20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⑴。」

【注釋】

⑴ 善人——孔子曾三次論到「善人」,這章可和(7.26)(13.11)兩章合看。

【譯文】

子張問怎樣才是善人。孔子道:「善人不踩著別人的腳印走,學問道德也難以到家。」

——楊伯峻《論語譯註》


【四、上課內容】 


11.20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左克厚老師

https://www.lizhi.fm/707543/2640163689058648070

又,顧炎武《日知錄》卷七云:——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所謂踐跡也。先王之教,若《說命》所謂「學於古訓」,《康誥》所謂「紹聞衣德言」,以至於《詩》、《書》六藝之文,三百三千之則,有一非踐跡者乎?善人者,忠信而未學禮,篤實而未日新,雖其天資之美,亦能暗與道合;而足己不學,無自以入聖人之室矣。

沈穎越:善人,聖人,仁人,君子。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堯曰篇》……周有大賚,善人是富。……

蘇柏亞:@左克厚老師 民國時蔡元培等學者提出的好人政治中的好人接近於夫子所說的善人吧。


楊汝清老師

https://www.lizhi.fm/707543/2640167818667652102 

沈穎越:君子之解,求道之路,求道之法。

蘇柏亞:@楊汝清老師 楊老師新解,善人即鄉紳鄉賢,與由學入聖的夫子之路不同。

劉 強老師:人之位格,若有恆者、善人、君子、賢人、仁者、聖人,次第分明。由夫子答子貢"何事於仁,必也聖乎","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二語可知也。

楊汝清老師

學問一途本就是見仁見智的,所以不必求同。

@蘇柏亞 就如朱子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所引的觀點,有很多都有歧義,只要大體不差,都可接受,但有的有明顯的高下之別,所以朱子也會提示哪個更好些。如果他都不認同的話就會說未詳孰是。這是一種嚴謹和負責任的治學和教學態度。所以我常常向大家隆重推介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是理解儒家最重要的一部註疏性作品。沒有之一。

【五、疑義與析】


蘇柏亞:從左克厚老師的解讀中,我懂得了善人施政的難能可貴;從劉強老師的解讀中,我明白了好學乃夫子之道的登堂入室的門徑;從楊汝清老師的解讀中,我悟出了民間士紳的自我成就之可貴。謝謝三位老師!

倪 超:楊老師講到,儒家不同於別的宗教,而是由「學」而入,這一點學生很認同。在學生看來,通過「學」,我們能夠更加理性地培養價值觀念和人文情懷,從而確立起自己的生命信仰,經邦治國,服務社會,成就聖賢之德,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吳家鋒:@劉 強老師 劉老師好!昨天晚上您與左老師、楊老師在群裡的分享很受益,關於【善人、仁人、聖人】等……孟夫子對於善人,亦有他一段比較深入的暢述——【孟子原文如下】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摘自《孟子◎盡心下》至於會意如何,諸位群內師友亦可以再深入參詳!以上,僅供參考……

【六、劉強老師《論語新識》】


11.20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①。」


【新注】

① 踐跡:踩著前人的足跡。比喻學習聖賢的經驗。入於室:進入室內。指達到高境界。


【新譯】

子張請問善人為學之道。孔子說:「(就算是善人),若不能踩著古聖賢的足跡前行,也不能升堂入室。」


【新識】

此章論善人之道,實亦勸人好學。故朱熹《集注》稱:「善人,質美而未學者也。」程子曰:「踐跡,如言循途守轍。善人雖不必踐舊跡而自不為惡,然亦不能入聖人之室也。」

又,顧炎武《日知錄》卷七云:——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所謂踐跡也。先王之教,若《說命》所謂「學於古訓」,《康誥》所謂「紹聞衣德言」,以至於《詩》、《書》六藝之文,三百三千之則,有一非踐跡者乎?善人者,忠信而未學禮,篤實而未日新,雖其天資之美,亦能暗與道合;而足己不學,無自以入聖人之室矣。


【今按】

「不踐跡」,是情感上揚其美質;「亦不入於室」,是道理上指其局限。仔細玩味,發現「不踐跡」與「不入室」恰成因果關係,猶言善人天資優美,心地純善,行事雖不依成法而與理暗合;然若滿足於此,不能好學精進,終不能升堂入室,止於至善。此章又可與「升堂也未入於室矣」章相參讀,蓋子路、子張,皆有逞意氣、「不踐跡」之病矣。



【本群顧問導師】:

劉 強(同濟大學教授,人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現有主講導師】:

郭齊勇(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當代著名儒家學者)

林安梧(臺灣慈濟大學教授、臺灣大學第一位哲學博士、著名儒家學者)

張新民(著名儒家學者、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創始院長)

張文江(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著名學者)

劉定一(特級教師,上海市跨學科課程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金 綱(著名作家,儒家學者)

崔茂新(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鮑鵬山(上海開放大學教授,著名作家、學者)

秋 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姚中秋,著名儒家學者)

馮國棟(浙江大學教授,復旦大學博士)

陳 徽(同濟大學教授,復旦大學哲學博士)

歐陽禎人(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武漢大學哲學博士)

何光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華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

溫海明(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比較哲學博士)

曾凡朝(齊魯師範學院教授、山東大學易學哲學博士)

孔德立(北京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

徐治道(首都師範大學儒教中心研究員)

張 煜(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復旦大學文學博士)

何善蒙(浙江大學教授、復旦大學博士)

白彤東(復旦大學教授,波士頓大學哲學系博士)

顏炳罡(山東大學教授,著名學者)

孫福萬(國家開放大學教授)

餘東海(獨立學者,著名儒家學者)

幹春松(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副院長、哲學博士)

嚴 思(民間儒者、《四書》專家)

楊汝清(民間儒家學者、葦杭書院山長)

弘 毅(江右弘道書院院長,民間儒者)

米鴻賓(十翼書院院長,易學專家)

唐元平(華南農業大學國學院副院長、《論語》專家)

陳喬見(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武漢大學博士)

陳 暢(同濟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中山大學哲學博士)

陸巖軍(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復旦大學博士)

李 弢(同濟大學副教授,浙江大學博士)

徐向陽(陝西理工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同濟大學哲學博士)

陳寒鳴(天津市工會管理幹部學院副教授)

王江武(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復旦大學哲學博士)

傅新營(天津師範大學副教授,上海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張日林(北師大國學中心副教授,臺灣普林斯頓大學博士)

李競恆(四川師範大學教師,復旦大學博士)

張 羽(杭州師範大學教師,復旦大學文學博士)

孫海燕(廣東省社科院哲學宗所副研究館員,社科院國學研究中心主任)

宋立林(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

何仁富(浙江傳媒學院教授,「生命學與生命教育研究所」所長)

曾 亦(同濟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經學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博士)

趙法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世界宗教所儒教研究室副主任)

董衛國老師(西南政法大學哲學系教師、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博士、西政國學經典與人文教育中心主任)

左克厚(青海師範大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老子書院客座教授)

劉 永(上海理工大學教師,上海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相關焦點

  • 《論語先進篇》論語講師群(第264課 11.8)
    月9日(周四)20:00-22:00【三、學習資料】11.8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錢穆《論語新解》 11.8 顏淵死,顏路⑴請子之車以為之⑵槨⑶。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⑷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⑸,不可徒行也。」
  • 《論語先進篇》論語講師群(第280課 11.24)
    :00-22:00【三、學習資料】11.24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錢穆《論語新解》11.24 季子然(1)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2)。』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 《論語子罕篇》論語講師群(第239課 9.31)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似是捉摸不定的意思,或者和顏回講孔子之道「瞻之在前,忽焉在後」(9.11)意思差不多。「夫何遠之有」可能是「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0)的意思。或者當時有人引此詩(這是「逸詩」,不在今《詩經》中),意在證明道之遠而不可捉摸,孔子則說,你不曾努力罷了,其實是一呼即至的。
  • 《論語為政篇》論語講師群(第17課 2.1)
    李競恆老師(四川師範大學教師,復旦大學博士)陸巖軍老師(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復旦大學博士)劉 強老師(同濟大學教授,人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文學博士) 【二、上課時間】2016年03月29日(周二)20
  • 《論語微子篇》論語講師群(第463課 18.1)
    劉  強老師(同濟大學教授,人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文學博士)【二、上課時間】2019年3月23日(周六)20此篇多記仁賢之出處,列於《論語》之將終,蓋以見孔子之道不行,而明其出處之義。先之以此章,見殷之亡由於不用賢,傷今思古,所以嘆孔子之道窮而斯民之不能脫於禍亂。【白話試譯】微子避而去,箕子囚為奴,比幹諫而死。先生說:「殷在那時,有三位仁人了。
  • 《論語子路篇》論語講師群(第325課 13.19)
    >【二、上課時間】2018年4月14日(周六)20我原來也以為朱子論語集注中的胡氏是胡安國,《朱子語類》卷十九朱子答學生論語注中的胡氏是誰,朱子答胡明仲,即胡寅,胡安國的侄子,致堂先生。原來我也一直以為是胡安國呢。
  • 《論語衛靈公篇》論語講師群(第417課 15.37)
    劉  強老師(同濟大學教授,人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文學博士)【二、上課時間】2018年11月22日(周四)20:00-22:00◎主持人:許玲格格◎吟   誦:李華偉◎志願者:楊 帆(《說文》),第二個關鍵詞「諒」,《論語》中有幾處使用。請肆簡諒。(《禮記•內則》)。《注》言語信實也。易直子諒之心。(《禮記•祭義》)先秦時期的文本中,諒解為信,講信用。《論語》中,孔子和子貢談論士的時候,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這裡的「信『』解讀了「友直友諒。「(《論語》)中的「諒」。還有「君子貞而不諒。」《論語•衛靈公》中的「諒,都有「固執,堅持己見」之義。
  • 《論語泰伯篇》論語講師群(第189課 8.2)
    ◎孫福萬老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泰伯篇》的第二章。原文如下: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xǐ),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朱子認為有一定道理,他說:「此一節與上文不相蒙,而與首篇『慎終追遠』之意相類,吳說近是。」的確,此章有兩段,內容似不相關,多有將其分為兩章者。但本人讀王闓運《論語訓》的解讀,王氏認為此「言治民在端本也」,則將兩者連在一起,我覺得有道理。竊以為,這裡講的依然是「禮」的重要性。李澤厚說,儒家的「禮」,不僅「是各種執政行事的規矩準則,同時也是個體為人做事的尺度。」
  • 《論語季氏篇》論語講師群(第424課 16.2)
    劉  強老師(同濟大學教授,人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文學博士)【二、上課時間】2018年12月8日(周六)20——錢穆《論語新解》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⑴。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 一起學《論語》11.25先進篇——子路率爾而對
    》11.25先進篇——子路率爾而對【原文2-3】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段解】《論語註疏》曰:此冉求之志也。孔安國曰:求自雲能足民而已,謂衣食足也。若禮樂之化,當以待君子,謙也。
  • 《論語鄉黨篇》論語講師群(第247課 10.8)
    ——錢穆《論語新解》10.8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⑴,魚餒而肉敗⑵,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⑶,不食。割不正⑷,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⑸。唯酒無量,不及亂⑹。沽酒市脯不食。
  • 一起學《論語》11.21先進篇——聞斯行諸?
    》11.21先進篇——聞斯行諸?——選自《三國志·吳志》【本章參考書目】《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集注》《論語全解》《論語學案》《論語新解》《論語大義》《論語集釋》《論語正義》《癸巳論語解》《論語意原》《三國志》。
  • 《論語譯註》
    ,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在學術界和讀者中享有盛譽。  《論語》系名家力作,楊伯峻先生在精研《論語》的基礎上,對《論語》二十篇進行了精確細緻的注釋和翻譯。每章分為原文、注釋、譯文三部分,注釋精準,譯文流暢明白,不但給專業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線索,更便於普通讀者正確理解《論文》,實為雅俗共賞之佳作。  二、 作者簡介  楊伯峻(1909~1992),原名楊德崇,湖南省長沙市人,著名語言學家。
  • 《論語》子路篇第13—9/10
    現存《論語》一共有20篇,共492章。每篇都有十幾、二十幾段話。每段話的字數長短不一, 內容涉及面也非常之廣泛。這二十篇內容分別是:學而篇(一) 為政篇(二)八佾篇(三)裡仁篇 (四)公冶長篇(五)雍也篇(六)述而篇(七)泰伯篇(八) 子罕篇(九)鄉黨篇(十)先進篇(十一 )顏淵篇(十二)子路篇(十三)
  • 《論語譯註》---中國文明網
    ,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在學術界和讀者中享有盛譽。  《論語》系名家力作,楊伯峻先生在精研《論語》的基礎上,對《論語》二十篇進行了精確細緻的注釋和翻譯。每章分為原文、注釋、譯文三部分,注釋精準,譯文流暢明白,不但給專業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線索,更便於普通讀者正確理解《論文》,實為雅俗共賞之佳作。  二、 作者簡介  楊伯峻(1909~1992),原名楊德崇,湖南省長沙市人,著名語言學家。
  • 《論語》顏淵篇第12—23/24
    《論語》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語言言簡意賅、含蓄雋永。它主要記載的是孔子和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言行。
  • 讀論語 · 為政篇 | 第十八節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為政》篇包括24章。
  • 親子國學課 | 讀論語 · 為政篇 第十節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為政》篇包括24章。
  • 【荀卿庠讀書會每日讀論語】先進11.4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荀卿庠讀書會每日讀論語】先進11.4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原文】11.4子曰:「孝哉閔子騫!
  • 《論語》中每篇的「小名」是怎麼起的?第一句話說了什麼
    《論語》一共有20篇492章,那麼每一篇的名字,也就是「小名」是怎麼起的呢?篇名是後人編錄傳揚過程中為了方便閱讀加上去的,選取的是每篇文章的第一句話前兩個或三個字作為篇名。篇名上的數字也是為了方便記憶區分,後人加上去的。如:學而篇第一、為政篇第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