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師簡介】
何光順老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華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
鄭安綱老師(燕山大學教授,河北國學會副會長)
劉 強老師(同濟大學教授,人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文學博士)
【二、上課時間】
2019年3月23日(周六)20:00-22:00
◎主持人:劉青衢
◎吟 誦:李華偉
◎志願者:程永凱
【三、學習資料】
18.1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微、箕,二國名。子,爵也。微子,紂庶兄。箕子、比幹,紂諸父。微子見紂無道,去之以存宗祀。箕子、比幹皆諫,紂殺比幹,囚箕子以為奴,箕子因佯狂而受辱。)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三人之行不同,而同出於至誠惻怛之意,故不咈乎愛之理,而有以全其心之德也。楊氏曰:「此三人者,各得其本心,故同謂之仁。」)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微、箕,國名。子,爵名。微子,封之庶兄。箕子、比幹,封之諸父。微子見封無道而去。箕子諫不聽,因以為奴,乃徉狂受辱。比幹強諫被殺。三人皆意在安亂寧民,行雖不同,而其至誠側但心存愛人則一,故同得為仁人。孔子又曰:「有殺身以成仁。」然仁不在死,三人之仁,非指其去與奴與死。以其能憂亂,求欲安民,而謂之仁。此篇多記仁賢之出處,列於《論語》之將終,蓋以見孔子之道不行,而明其出處之義。先之以此章,見殷之亡由於不用賢,傷今思古,所以嘆孔子之道窮而斯民之不能脫於禍亂。
【白話試譯】
微子避而去,箕子囚為奴,比幹諫而死。先生說:「殷在那時,有三位仁人了。
——錢穆《論語新解》
18.1 微子⑴去之,箕子為之奴⑵,比幹諫而死⑶。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釋】
⑴ 微子——名啟,紂王的同母兄,不過當他出生時,他的母親尚為帝乙之妾,其後才立為妻,然後生了紂,所以帝乙死後,紂得嗣立,而微子不得立。事見《呂氏春秋?仲冬紀》。古書中唯《孟子?告子篇》認為微子是紂的叔父。
⑵ 箕子為之奴——箕子,紂王的叔父。紂王無道,他曾進諫而不聽,便披髮佯狂,降為奴隸。
⑶ 比幹諫而死——比幹也是紂的叔父,力諫紂王,紂王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便剖開他的心而死。
【譯文】
[紂王昏亂殘暴,]微子便離開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隸,比幹諫勸而被殺。孔子說:「殷商末年有三位仁人。」
——楊伯峻《論語譯註》
【四、上課內容】
18.1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鄭安綱老師:
這一章詞義語義上沒有歧義,提到了商紂王時期的三個人的事。這裡先看一下,對這些人和事的考證。關於微子、箕子、比幹三者,考證紛繁,難於考定。
【集解】馬曰:「微、箕,二國名。子,爵也。微子,紂之庶兄。箕子、比幹,紂之諸父。微子見紂無道,早去之。箕子佯狂為奴,比幹以諫見殺。」何曰:仁者愛人。三人行異而同稱仁,以其俱在憂亂寧民。
微子——名啟,紂之長兄。《史記》《家語》以為與紂異母;《呂氏春秋·仲冬紀》:「紂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仲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古書中僅《孟子》載微子為紂叔父。
箕子、比幹——箕子、比幹,紂王叔父。《史記·殷本紀》:「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太師、少師謀遂去。比幹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廼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幹,觀其心。箕子懼,乃佯狂為奴,紂又囚之。」
關於此三人及其事,我們依《史記》。《史記·殷本紀》記載簡約,《史記·宋微子世家第八》記述較詳細。我們不妨先耐心看看《宋世家》的記述。比較長,請大家耐心看:
微子開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紂之庶兄也。紂既立,不明,淫亂於政,微子數諫,紂不聽。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滅黎國,懼禍至,以告紂。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為!」於是微子度紂終不可諫,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乃問於太師、少師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陳於上,紂沈湎於酒,婦人是用,亂敗湯德於下。殷既小大好草竊奸宄,卿士師師非度,皆有罪辜,乃無維獲,小民乃並興,相為敵讎。今殷其典喪!若涉水無津涯。殷遂喪,越至於今。」曰:「太師,少師,我其發出往?吾家保於喪?今女無故告予,顛躋,如之何其?」太師若曰:「王子,天篤下菑亡殷國,乃毋畏畏,不用老長。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遂亡。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義屬。故父有過,子三諫不聽,則隨而號之;人臣三諫不聽,則其義可以去矣。」於是太師、少師乃勸微子去,遂行。(這是微子的情況)
箕子者,紂親戚也。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桮;為桮,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紂為淫泆,箕子諫,不聽。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於民,吾不忍為也。」乃被髪詳狂而為奴。遂隱而鼓琴以自悲,故傳之曰箕子操。(這是箕子的情況)
王子比幹者,亦紂之親戚也。見箕子諫不聽而為奴,則曰:「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乃直言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乃遂殺王子比幹,刳視其心。(這是比幹的情況)
這是「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的考證。
孔子評微子、箕子、比幹其跡雖異而同為仁。下面談一下此章的語境,這段話不是孔子對統治階級關於用人方面的建議,而是孔子對於當時社會現狀的不滿以及對執政集團的不滿。這應該針對時局而發的感慨。孔子是說商王朝到了即將滅亡的時候還出現了微子、箕子、比幹這樣的仁人,而其所處的社會,特別是當時的魯國卻沒有這樣的仁人或者說這樣的仁人不能被「三桓」為代表的執政集團所用,說明當時的社會還不如商王朝末年,魯國的執政者還不如商紂王。孔子撫昔嘆今的言論,表面上是對過去的緬懷,實際上是對現實的不滿。同時,也在闡述他的仁道思想。客觀上提出了踐行仁的標準:孔子少許仁,而以微子、箕子、比幹為殷之三仁。孔子堅信人的社會品格是通過自我的踐行而成的。這裡表達了一個問題,就是仁德的踐行,要符合這幾個條件:
1.懷仁:心中有正義,有「仁」價值標準。此三人都認識到了紂王無道。
2.不降其志:不同流合汙,盡其所能,採取不同形式的「諫」。
3. 克己復禮,殺身成仁。
4.不僅安仁適道,還體現了「權」的原則。微子去,箕子瘋諫
更重要的是:仁以憂世忘己身為用,而此三人事跡雖異,倶是為憂世民也。所以,孔子許以仁,憂世忘己身。孔子許以伯夷叔齊為仁,許管仲為仁,都是視其大節。
14•37子曰:「賢者闢世,其次辟地,其次闢色,其次闢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18•8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16•12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14•16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14•17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孔子許去、奴、死皆為仁,正是對於微子、箕子、比幹三人都能堅持各自的是,而踐行其「義」(宜),所以其去、奴、死雖有不同,卻都是就其所是行其當行、為其所當為。偉大的人生是通過努力踐行偉大的品格而呈現的高度,微、紂兄弟而德業各異,箕子、比幹之仁而奴、而死,善惡相形,再次證明了名位與德行不是合一的,人生的高度在生存或者出生的意義上是相近的,善惡、高下、好壞則是自我踐行的結果,所謂「性相近習相遠」是也。強調仁的踐行。總之,這一章的語指是表達仁的要義和踐行意義的。同時,這裡還反映了孔子有一種「崇祖情節」,他的道德情感方面,尤對商和宋有一種特別感情。此章贊商之三賢。在宋其先祖也有讓位之舉,可以聯繫他對夷齊讓位高調許仁。
補充一句。三人的可貴之處:既要忠(對紂王只諫不反),又不能亂說亂來或做其他明顯的使國家引起混亂行為,同時,守志守節,可謂守仁。
◎何光順老師:
剛才鄭老師所講殷之末世三仁人,皆各有其為仁之方,微子仁而智,箕子仁而忠,比幹仁而直,各皆守道,而其方不一。微子既懷仁道,雖欲諫之,詢於其時智者,知不可諫,遂奉行亂邦不居,危邦去之的智者保生全身之道,此也有通於老莊精神處。
微子、箕子、比幹,也形成了儒家聖人的三個不同的參照系。微子懷仁抱德而有道家精神,或許影響了後來道家思想的形成。箕子仁而為尊者諱,既全其身,又望全其國家之體面,用心最苦。比幹仁而直道行之,雖九死不辭,有犧牲者精神,此可謂以身救世的典範。雖不能警醒暴君,但也可見民族之血性。此三種仁人,皆為民族精神和文化之三個維度,也從而體現出華夏民族文化的深邃厚重,不是單一的不是狹小的,而是宏大的,有其著其內在豐富性和複雜性的,此可為後世不同氣質和心性者所效法,也足可砥礪來者。這也是孔子確立殷之三仁人的重要意義吧。
【五、疑義與析】
◎劉青衢:眾所周知,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儒家語境中最高的人生境界。行仁的路徑有很多,仁德的向度也很豐富,然夫子卻很少許人以「仁」,連孔門首席大弟子顏淵也只能「三月不違仁」,可見仁之難以企及,委實非同一般。而在本章一開始,孔子一下就舉出三個「仁人」來,殊為少見。為什麼這三個人能獲得孔子如此高的讚許呢?這其中蘊含了怎樣的歷史風雲和仁者精神?一起來聽三位導師的解讀!
三位老師雖在百忙之中,依然堅持為群友解讀經典,真的不容易,令人感動,也令人感恩!我想我們的受益是無窮的!想到往聖先賢的精神流注至今,影響著我們,直到永遠,這閱讀經典的意義是如此親切。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三位導師各自對遠古歷史進行了一場解剖,層層揭開了善惡之間的矛盾衝突,彰顯了賢人進退出處的堅守或變通,讓後人得以一覽滄海橫流而不改本色的仁者氣概!
鄭老師首先回到歷史情境中,對本章所牽涉的人與事進行考證,然後指出這段話不是孔子對統治階級關於用人方面的建議,而是孔子對於當時社會現狀的不滿以及對執政集團的不滿。孔子撫昔嘆今的言論,表面上是對過去的緬懷,實際上是對現實的不滿。同時,也在闡述他的仁道思想。仁德必須符合四個條件:懷仁;不降其志;克己復禮、殺身成仁;安仁適道而能行權!總之,這一章的語指是表達仁的要義和踐行意義的。
何老師提出微子既懷仁道,雖欲諫之,詢於其時智者,知不可諫,遂奉行亂邦不居,危邦去之的智者保生全身之道,此也有通於老莊精神處。
劉老師認為本篇以微子名篇,大有深意。蓋此篇所記,皆關乎前賢往聖出處進退之義,而以「殷之三仁」居首,實有追溯孔子先祖家世,彰顯其乃「聖人之後」的深刻用心。故本篇所記,可謂「亂世聖賢出處群像」也。《論語》全書,大開大闔,收放自如,目擊心遇,令人流連忘返。三子之行,各有其道,而夫子俱以「仁」許之,可謂極高禮讚。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求無涯,仰賴良師導航!吾儕何幸!
【六、劉強老師《論語新識》】
18.1 微子去之①,箕子為之奴②,比幹諫而死③。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新注】
① 微子去之:微子,名啟,是商紂王的庶兄,封於微。見紂王無道,便逃之。
② 箕子為之奴:箕子,紂王叔父,因力諫紂王獲罪,被貶為奴,乃佯狂受辱以免死。
③ 比幹諫而死:比幹,紂王叔父,因力諫紂王獲罪,被挖心而死。
【新譯】
微子離開了商紂,箕子被貶為奴,比幹因為力諫被挖心而死。孔子說:「殷朝有三位仁者啊!」
【新識】
本篇以微子名篇,大有深意。蓋此篇所記,皆關乎前賢往聖出處進退之義,而以「殷之三仁」居首,實有追溯孔子先祖家世,彰顯其乃「聖人之後」的深刻用心。同時此篇緊接《衛靈公》、《季氏》、《陽貨》,實亦呈現出值此「天下無道」之亂世,品性高潔之士當何去何從之艱難選擇。故本篇所記,可謂「亂世聖賢出處群像」也。《論語》全書,大開大闔,收放自如,目擊心遇,令人流連忘返。
關於出處去就之道,《史記·宋微子世家》記微子說:「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義屬。故父有過,子三諫不聽,則隨而號之;人臣三諫不聽,則其義可以去矣。」同書《殷本紀》又說:「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幹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幹,觀其心。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又朱熹《集注》稱:「微子見紂無道,去之以存宗祀。箕子、比幹皆諫,紂殺比幹,囚箕子以為奴,箕子因佯狂而受辱。」可知三人之諫,有去諫,有死諫,有狂諫,皆足以驚天地而泣鬼神!
【今按】
三子之行,各有其道,而夫子俱以「仁」許之,可謂極高禮讚。
【又按】
《集解》何晏曰:「仁者愛人。三人行異而同稱仁,以其俱在安亂寧民。」《集注》引楊氏曰:「此三人者,各得其本心,故同謂之仁。」說皆可參。
【三按】
又,今人楊義以為「從中可見孔子重仁的思想,具有殷文化基因,是一種來自祖源的『元思想』;也可見孔子『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為仁人之事,由此而『天下之心歸焉』」(《論語還原》)。其說亦可從。
【本群顧問導師】:
劉 強(同濟大學教授,人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現有主講導師】:
郭齊勇(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當代著名儒家學者)
林安梧(臺灣慈濟大學教授、臺灣大學第一位哲學博士、著名儒家學者)
張新民(著名儒家學者、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創始院長)
張文江(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著名學者)
劉定一(特級教師,上海市跨學科課程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金 綱(著名作家,儒家學者)
崔茂新(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楊朝明(當代著名學者、史學家、儒學家)
鮑鵬山(上海開放大學教授,著名作家、學者)
秋 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姚中秋,著名儒家學者)
楊海文(中山大學教授,尼山學者特聘專家,中華孔子學會理事、中國孟子學會理事)
馮國棟(浙江大學教授,復旦大學博士)
陳 徽(同濟大學教授,復旦大學哲學博士)
歐陽禎人(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武漢大學哲學博士
何光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華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
溫海明(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比較哲學博士)
曾凡朝(齊魯師範學院教授、山東大學易學哲學博士
徐治道(首都師範大學儒教中心研究員)
張 煜(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復旦大學文學博士)
何善蒙(浙江大學教授、復旦大學博士)
白彤東(復旦大學教授,波士頓大學哲學系博士)
顏炳罡(山東大學教授,著名學者)
孫福萬(國家開放大學教授)
餘東海(獨立學者,著名儒家學者)
幹春松(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副院長、哲學博士)
劉 強(同濟大學教授,人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文學博士)
嚴 思(民間儒者、《四書》專家)
楊汝清(民間儒家學者、葦杭書院山長)
弘 毅(江右弘道書院院長,民間儒者)
米鴻賓(十翼書院院長,易學專家)
唐元平(華南農業大學國學院副院長、《論語》專家
陳喬見(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武漢大學博士)
陳 暢(同濟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中山大學哲學博士)
陸巖軍(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復旦大學博士)
李 弢(同濟大學副教授,浙江大學博士)
徐向陽(陝西理工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同濟大學哲學博士)
陳寒鳴(天津市工會管理幹部學院副教授)
王江武(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復旦大學哲學博士)
傅新營(天津師範大學副教授,上海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張日林(北師大國學中心副教授,臺灣普林斯頓大學博士)
李競恆(四川師範大學教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
張 羽(杭州師範大學教師,復旦大學文學博士)
孫海燕(廣東省社科院哲學宗所副研究館員)
宋立林(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
何仁富(浙江傳媒學院教授,「生命學與生命教育研究所」所長)
曾 亦(同濟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經學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博士)
董衛國(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博士、西南政法大學哲學系教師、中華孔子學會理事)
劉悅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北大博士後)
鄭安綱(燕山大學、河南國學會)
安魯東(知名儒家學者,函谷關老子學院客座教授)
郭美華(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哲學博士)
杜保瑞(著名學者、臺灣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教授)
方笑一(華師大古籍所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長)
方旭東(北京大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韓 星(著名學者,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吳龍燦(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劉 永(上海理工大學教師,上海師範大學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