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繼續分析第一章後面的兩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易?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理解這句話我們要先了解兩個要點:一這裡的「朋」是指志同道合者,而不是泛指一般的朋友;二,有朋自遠方來,為什麼強調自遠方來呢?這是理解這句話的關鍵。
這裡的朋應是指志同者,有朋自遠方來就是學識和道德涵養到了一定程度,慢慢的把名聲傳播開來,志同道合者慕名而來的意思。一個學習過程中的人,人微言輕,是吸引不了別人的注意的。所以必須經過第一階段長時間的勤學苦練,日積月累,初有所成之後才能有望達到這第二階段。這個階段是:學而行之,行之有心得謂之德,子曰:「有德必有言」,有德的人會有心得、有對事物獨到的看法。這些言行傳播開來才能達到「有朋自遠方來」的第二階段。求學之路漫漫,吾將上下求索,期間孤獨困苦跟旁人難以言說。今有一道同者遠道而來,暢敘我志我學,不亦快哉!必定是相見恨晚,唯促膝徹夜長談方能盡興。第二階段道心已立,不會退轉,求道之心更加堅定,學業也會更精進。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裡的君子我們要注意,現代人對君子一詞已經見怪不怪了,好像那個人都可以尊稱為君子。但在孔子時代,「君子」是很尊崇的稱謂。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孔子說「子賤,他是君子啊,魯國如果沒有君子的話那子賤君子的德行又是哪裡學來的呢?」大概時人普遍覺得魯國沒有什麼君子才會有這樣的說法吧。又,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可見孔子不輕易以君子許人。既然這樣,那為什麼說人不知而不慍就算君子了呢?
人之為學進道至於有朋自遠方來已經初有所成,但「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如此百轉千回才得到的學問,不知者有之,不屑者有之,謗之毀之亦有之,甚至連你的父母伴侶都不能了解你,其中苦悶心酸怎一個「慍」字了得。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恭行君子我未之有得。」這句話是說,音容儀表我都和別人差不多啊,誠敬地修行君子我還是沒有什麼成效啊!這自然是孔子自謙的話,但也說明一個人的道德學問是不容易被別人看到和認可的。有弟子問南懷瑾先生,一個人開悟了是怎麼樣的?南懷瑾先生說,開悟了一樣吃飯睡覺啊。也是這個道理。歷史上有名的得道高僧馬祖,在得道後回到了四川老家傳道。但是當人們知道這個馬祖原來就是那個織簸箕的師傅的兒子之後都不去聽他的說法了。其實孔子也同樣遇到這樣的問題。
史記記載,孔子周遊列國,絕糧於陳蔡之間,孔子知道弟子心裡有怨言,就找弟子們來談話,首先叫進來的是子路,孔子說:「詩經有云,』不是老虎不是犀牛,漫步於曠野之上。』我的學問不是邪門歪道,為什麼會陷入這樣的困境?」子路回答說:「恐怕我們還沒有達到足夠的仁德以至於別人不相信我們,我們智慧也不足夠以致我們還不能於人群推行我們的道吧。」孔子說「是這樣的嗎?如果仁人就一定可以獲得別人相信,那怎麼會有伯夷和叔齊餓死在首陽山呢?如果有足夠智慧就能行道,那怎麼會有王子比幹被殺呢?」
然後又叫子貢進來,同樣的問題,子貢回答說:「夫子的道太大了,所以天下容納不了夫子,夫子是不是可以稍稍降低一點要求呢?」孔子說「」賜啊,優秀的農夫知道怎麼種糧食,但卻不能保證收成,優秀的工匠能做出最精美的作品但不一定能符合別人的心意,君子能修好他的道,把握道的綱領並明其條理,統攝道的中心又能梳理條順,但不能保證別人能接受他的道。現在你不修你的道,而求被別人接納,賜啊,你的志向夠不遠大啊!」
子貢出去之後,顏回進來了。孔子又用同樣的問題問顏回,顏回說:「夫子的道廣大至極,所以天下沒有能地方容納得了。即便如此,夫子還是推廣並踐行此道,不被容納又有什麼問題呢?不被容納然後才能顯現出君子的風骨。如果不修道那是我們應該感到羞愧,如果已經修成大道但不被重用,那是有國的人應該感到羞愧。所以不被容納有什麼問題呢,不被容納才可以看出誰才是君子。(不被重用仍然一心向道,仍然堅持推廣和踐行道的人方可稱之為君子)」孔子聽後,欣然而笑,說:「是這樣的啊,顏家的孩子,如果你富有了,我來當你的總管吧!」
子路、子貢,顏回都位於孔門十哲之列,但我們看到子路因為登門尚未入於室,為三者中道學較低者,所以他甚至認為孔子仁德不夠、智慧不夠。子貢賢達,雖能看到孔子學問廣大無邊但能不能理解孔子的志向和道心。只有具體而微的顏回能深得孔子旨意。所以一個學而有成的人不被世人所認可是很自然的事情。
莊子說,現實中人看不到東西的叫盲,聽不到東西的叫聾,還有一種是看不到智慧和大道的叫做心盲。
一個人看到別人的樣子都局限於他的眼界。不同的人眼界也不一樣,就像拿著不同倍數的望眼鏡看世界,每個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以前,對於小孩子來說,他所在小村莊就是整個世界,年紀稍長,他覺得所在的鎮就是整個世界,同樣的我們可以看別人的學問多少總是以自己學問為限的。學問大的看學問小的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不要在有學問的人面前甩小聰明。而學問小的是看不清學問大的人的。學問大如孔子,我們一般人就真的像盲人摸象了。所以做學問的人都很孤獨,學成之前孤獨,學成之後也孤獨,因為能達到同等水平的真的不多。
孔子在世時周遊列國而不被賞識重用,後來也是因為他教出的72個賢弟子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孔子的偉大才被世人慢慢熟知。人都是直觀而短視的,所以在一般人眼裡,相比於一個學富五車的謙謙君子,一個開寶馬車的大老粗更受讚譽。
但很多人都看不到這一點,有點才學就到處指點江山,覺得這個人不好,那個說法不對,說到底是覺得自己學問比那些所謂的達人高明多了,但自己還是默默無聞不被人認可,心裡一肚子怨氣。其實這也很正常,懷才不遇那種苦悶也是很難排遣的。也是需要經歷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如果不能繼續把自己的學識再推進一步就陷於怨天尤人的苦悶之境。
禾苗長于田地間,或遇乾旱或遇洪水也不會有收成。珍珠打造出來,也可能遇到買櫝還珠這等不識貨之人。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修道由我,修道能否有成不在我;修道有成能否遇到伯樂也由不得我,概其天命使然。一個人因緣和合得以成才,如果只看到自己的才,只想著自己能不能一展抱負,內心就不夠豁達。若不遇明主往往怨天尤人。知天命者修道有成,是否能容不在我,用之則行道,舍之則藏而從其所好,是用也在道,舍也在道。用有用的行道之法,舍有舍的行道之法,孔子的一生就是很好的說明。所以唯有修道有成而又知天命者能「人不知而不慍」,人不慍仍不離於道,如此可謂君子也。莊子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君子者,世界都讚譽我我也不會更努力些,世人都否定我我也不會沮喪,都是在道中罷了。
至此我們完成了對「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解說。這是孔子三個求學階段的概括,第一個階段,志於學,不斷的練習,反覆的溫習,以求融通,樂在其中;(此為十五志於學的階段)第二個階段,學有所成,三十而立,名聲有傳,有志同道合者遠道慕名而來,一大樂事也;第三個階段,五十而知天命,學道有成,不為人知,不被重用,仍能不慍,坦然面對,繼續從我說好,如此可謂君子也!
君子難得,我輩不敢當,願做有恆者,有志於道,為之不厭,死而後已!
如果沒看過「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可以翻看本號前面的文章
本號接下來將持續對論語上半部進行解讀,以全面展現儒家學說。如果您覺得我的解讀對您的學習、工作、生活有所啟發,請關注「微微晨光出東方」這個百度號,以方便收看後續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