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一句話讀不懂真正的意義,後面的就不要讀了

2020-12-13 國學風流
孔子像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通常譯文

孔子說:"學習後經常實踐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關鍵字釋義

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孔子認為春秋一切混亂的根源是因為禮崩樂壞,所以他一生述而不作,志在恢復周的禮樂制度,所以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撰《春秋》。後人合稱之為《六經》。

時習:「時」的本義:名詞,太陽運行的節奏,季節。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從甲骨文字形來看,它的上邊是個「羽」字,表示鳥的翅膀,下邊是個「日」字,表示太陽,合起來就是表示「鳥在陽光下練習飛翔」的意思。這裡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我認為「時習」作「在適當的時候,有實踐的機會」會更好一些。

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與「友」是有區別的,「友」是指相互支持者,可以是臨時結交的。前者指精神的結交者,後者指利益的結交者。

樂:與說有所區別。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慍:音yùn,惱怒,怨恨。

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在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下面我拆開來作一下具體的解釋。因為《論語》是語錄體,很多話都是在特定的時候、特定的語境下說的,孔子的弟子很好理解,但後人需要得到正確的解釋,必須還原當時的情境、時代背景和孔子的思想,才能找出初心,還原真相。

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我想當時的語境是孔子召集學生上第一堂課,同弟子們說的話。意思是說,你們在我這裡學習「六藝」,能夠在政府機構謀得一官半職,時時得到實習和鍛鍊的機會,在內心裡難道不應該充滿喜悅嗎?孔子空有一身本事無法施展,四處碰鼻,不得不周遊列國,「陳蔡之厄」彈盡糧絕,幾乎走上了絕路,後來,孔子派子貢出使楚,楚昭王興師來迎孔子,陳蔡之厄才結束。可見孔子是多麼希望自己的學說和政治主張能夠得到統治者的重用,他的弟子學到「六藝」的本領能夠去各個崗位上鍛鍊。就如現在的學校,能夠讓自己的學生找到對口的崗位,有較高的就業率一樣,都是一件能讓老師欣慰的事。

「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何謂「禮」?禮者,不學「禮」無以立,《管子·牧民》所謂「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民間婚喪、嫁娶、入學、拜師、祭祀自古都有禮樂之官(司禮),孔子上代屢為司禮之官,孔子少即習禮,「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在國家宗廟祭祀方面,古代官方常設太常寺、祠祭署等禮儀衙曹,設立讀祝官、贊禮郎、祀丞等禮儀官。如唐代設立有郊社、太樂、鼓吹、太醫、太卜、廩犧六個部門,明代則設置太常司,太常司設卿,少卿,丞,典簿、協律郎、博士,贊禮郎。

何謂「樂」?有「禮」 則必有慶賀燕饗之「樂」,有慶賀燕饗之樂則必有五音宮商角徵羽伴奏,古代政府設立掌管音樂的官吏,並負責宮中慶賀燕饗之樂。歷史記載孔子主要有三位老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

何謂「射」?孔夫子在《論語》中說過:「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殺敵衛國的技術,更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體育活動。

何謂「御」?「御」的範圍就是駕駛,但是無論在現代和古代,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駕駛學」和政治、領導和管理學領域的「駕馭學」。中國古代著名的案例包括「趙襄王學御於王子朝」和「田忌賽馬」,這說明,駕馭之術不僅僅是一種鬥勇,更是一種鬥智,包含對某一問題在運籌學、駕馭學、領導學方面的綜合最優化。

何謂「書」?書,即書寫的技能,文字學的功夫。《漢書》首先談到「六書」的具體名稱:「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管國子,教之六書,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即後世之謂「小學」也。

何謂「數」?數,即數術之數。中國數學早就已經很發達,古代數學家把數學的起源歸於《周易》以及「河圖洛書」,這裡所說的數除了數學之外,應該還有術數的概念,如通過周易八卦以演繹國、家、人之吉兇禍福也。

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解讀應該這樣更加貼切一些:我的六藝之學弟子們能夠學以致用,得到當政者的賞識而能夠有實踐的機會,我自己的一身本領能夠得到國君的重用,這是一件讓人內心感到高興的事情。讓自己的學說能夠得到統治者的應用,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是孔子一生的追求,也是其周遊列國,一生顛沛流離的根源。

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字面上理解: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從我所遊,不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但要很好地理解這句話,先要理解「朋」的含義。「朋」與「友」是有區別的,「朋」是指志同道合的同志,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友」是指相互支持者,可以是臨時結交的。前者指精神的結交者,後者指利益的結交者。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遠方來,這說明自己的學說主張,早已聲名遠播,如百鳥朝鳳,那就更不用說在近處的影響力了。這是孔子退而求其次,既然沒有機會做官,實踐自己的抱負,那麼如果我的學說能夠吸引遠近「同志」者來學習、繼承、傳播,這也是一件值得快樂的事情,因為將來總會有慧眼識珠者,我的學說和理想能夠不至於淹沒。所以孔子最後致力於從事教育事業,培養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他的儒家思想統治了中國幾千年,並輻射到東南亞諸國,成為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句的字面意思是:別人不理解我的學說和主張,我不惱怒,這不就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嗎?這句與上句也是一種遞進關係,即使沒有志同道合的人來跟隨我,他們都不理解我,我也沒什麼不高興的。孔子雖然做過幾回官,但大多時候得不到統治者的理解,不能放開手腳一展雄才大略。周遊列國時,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因為孔子長得像陽貨,匡人認錯人了而受到威脅。他說:「周文已經死了,他的學說不是被我繼承了嗎?如果老天爺要讓文王的學說埋沒,我就繼承不到他的學說了,老天爺如果不想文王的學說淹沒,那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他對自己的使命和學說充滿了自信,面對威脅有一份從容不近的淡定。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我的學說如果現在行不通,我就駕個小船在海上飄啊飄,看看藍天白雲,釣釣魚,散散心,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多麼豁達的一種做人的態度。他既不會求告於權貴,賞其一口飯吃,在其位如果不能夠實行自己的主張,一展其政治抱負,他寧願封金掛印,做自己的窮教書匠也不會同流合汙,做一個政治上的花瓶。他總是抱著一種積極的態度,去改變自己能夠改變的事,去影響自己能夠影響的人。

讀懂了《論語》的第一章第一段話,對於很好地理解孔子的學說,孔子的主張和為人,都是十分有意義的。

因本人才疏學淺,非科班出身,請各方家批評指正,感激不盡。

相關焦點

  • 《論語》究竟怎麼讀?
    通讀經典當然重要,但是你今天讀,跟古人讀聖賢書可不一樣。今天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化的社會,每個人都面對各種價值觀的衝擊,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生選擇,還要應對未來各種不確定的挑戰,四顧茫然,心無所依。越是這樣的時刻,人就越應該回到經典,尋找重要的精神滋養。
  • 孔子《論語》的真正意義
    所以第一句話是全書的核心概括:那為什麼解讀《論語》第一句話說得這麼勉強?學習了、實踐了、預習了不也是快樂嗎?像是求求你快樂一下好不好?這怎麼會是孔子說的話呢?這個意思怎麼會在千古奇文的《論語》中出現在頭一句呢?對不對?是不是不符合邏輯?「學」就是人生的修行過程!
  • 王財貴:為什麼兒童讀經的順序,應該從論語開始
    問:「從整體效果看,讀《論語》或其它書,應先將整體熟讀,還是先分章熟讀,特別是學前的小朋友要怎樣讀?」 這是常見的問題,其實也不是什麼問題。
  • 我讀論語:孔子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慍」,卻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
    歡迎大家來到靜心閣文化,本文為《我讀論語》第2期:孔子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慍「,卻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經典是我們知識體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園,是走向未來的起點,說到經典,我們不得不想起一位聖人,還有他那本流傳至今的經典國學著作《論語》,今天就讓我來帶大家走進孔子的世界,品讀不一樣的《論語》。「人不知」,究竟不知道什麼呢?
  • 刀爾登:要不要讓孩子讀《論語》?
    孔子是很好的人,但「傳統文化」中的孔子不一定是;《論語》是很好的書,但「傳統文化」中的《論語》不一定是。當然,熱心「傳統文化」的人,是不大介意什麼好不好的,所以我這也是在說廢話。原標題:要不要讓孩子讀《論語》?作者 | 刀爾登標題如果寫得再詳細一些,應該是: 如果你有個念初中的孩子,要不要讓他閱讀《論語》呢?
  • 我們為什麼還是要讀些《論語》?
    而他真正把《論語》讀完一遍的最大感受,就是:「我讀的太晚了!」我必須要為自己當初的無知和愚昧感到羞愧。因為真的認真通讀了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平時我們那麼多的格言、典故、成語和道理,都出自《論語》,而我當初還只是淺薄地認為孔子也就是個整天只會嘮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者「克己復禮」的老傢伙。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有甚多是一句一章,兩句一章的。再把讀不懂的暫時跳過,至少每年可讀《論語》一遍。自二十歲起到六十歲,應可讀《論語》四十遍。若其人生活,和書本文字隔離不太遠,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時工夫,應可讀《論語》一篇。整部《論語》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計,兩年應可讀《論語》五遍。自二十到六十,應可讀《論語》一百遍。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不患人之不己知」和論語開篇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說的是同樣道理,全篇論語談不要糾結別人不知道自己的章節有好幾處,可見這是我們修身主要方向。
  • 阿錄讀《論語》第五天
    解讀 根據「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句的分析,我們可以繼續推斷,「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本意也是指在學習方面。後一種情況,不要堅持在檢測成績上有所成就,在學習所得上,自然有所成就。我們的學習和努力沒有被人理解或認同,如果我們能夠不失落,不著急,坦然面對,並且相信我們自己,學習必有收穫,這也是君子風範的一種了。我們也許不能成為君子,但至少可以在某些精神境界方面,向君子學習,向君子看齊。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論語》中的金句,值得一讀再讀
    溫故而知新,這些《論語》裡的金句,值得一讀再讀。現代人有很多困惑,大環境快速變化,心靈不足以應對,精神上找不到安頓的方向,也就是文化傳承的缺失。這時候,不妨安靜下來讀點經典好書,我首推《論語》,看看古代大家怎麼說。先不急著否定什麼,如果都沒有讀過,就談不上了解,錯過了這本經典,覺得是一大損失。
  • 孔子的後代不讀論語唱HIP HOP
    孔子的後代不讀論語唱  「名人之後進軍演藝圈」的風潮,從日本吹向臺灣,孔子的第76代子孫孔令奇,也要出唱片,他唱的可不是「論語」或「子曰」,而是HIP HOP的歌,跳的是街舞;臺灣商界名人孫道存的侄子孫靖,不賣大哥大,而要組樂團,打算於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
  • 楊叔子院士:我讀《論語》的收穫
    其實,《論語》中的詞彙、語句、論述、思維等等早已深入了我國人民生活與思想之中,從「啟發」、「反省」到「溫故知新」、「後生可畏」,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君子不器」、「和而不同」,如此種種,何能勝數。在思考問題或感情沸起時,幼時所受的這些教育內容就自然會在其中。
  • 王財貴:如果每一個大學生都讀100遍《論語》
    因為我知道,只要一個人把任何一本經典讀一百遍,他必能從經典中提升其為學的能力,必定能從經典中領悟其為人處世之道,必定能變化其氣質,開闊其胸襟,啟發其智慧,而這些不正是「大學」教育的真正目的嗎?!並且這一百遍經典必將影響其一生,所以不管上的是什麼科目,給他九十分,甚至給他一百分,都是值得的。
  • 錢穆,梁啓超,楊絳,林語堂,餘秋雨:為什麼要讀《論語》?
    自古以來,《論語》一直備受推崇:思想家章太炎說:讀《三字經》不如讀《百家姓》,讀《百家姓》不如讀諸子百家,讀諸子百家不如讀《論語》。國學大師錢穆認為:《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商業大鱷馬雲說:《論語》是真正人類的智慧,是我重複看、不斷看的書。學習《論語》是培養少兒人格養成的重要途徑,日本非常重視教育,孩子從三歲開始,就必須要學習《論語》。
  • 讀《論語》學成語,成績品格一起抓!
    · 改革後,小學一年級就出現了背誦《論語》的選段。不僅如此,2019年的高考卷中,也出現了與《論語》相關的題目,所佔分值不低。 · 學好古詩文,從讀《論語》開始,從用【打卡】開始。關注「點亮好習慣」公眾號,更多適合孩子的實用打卡內容,每周持續更新中!
  • 從小讀《論語》長大的孩子,人生的格局不會太小
    也就是說,論語的經典語句、文章會貫穿整個小學,甚至初高中,成為必考內容。作為媽媽,深知論語的重要性,每天晚上都要監督孩子背論語,但因為大部分古文都比較枯燥,所以孩子翻幾頁就不感興趣了,這讓家長實在頭疼。
  • 讀經為什麼要從《論語》開始
    有人一讀《中庸》一開頭三句話,他就不信了,這種人很了不起的,這種人是已經有相當高度的哲學思考能力,他才能夠在這三句裡面,看出《中庸》非聖人之書,不是聖人之道。至於《孟子》,從心性說起,從心說到性,這才是真正的聖人之道,有人是這樣子看的。回到陸象山,他說,夫子之道啊,渾無隙縫,孟子是十字打開,更無隱遁。孟子的十字打開,打開了什麼?打開聖人之道嘛!聖人之道是指誰的道呢?
  • 李零讀《論語》:古人讀《論語》有哪些版本?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的,大約成書於戰國時期。但是戰國時期的《論語》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目前還不清楚,海昏侯墓出土的《論語》屬於西漢時期的抄本。根據古書上對《論語》的介紹,我們大概可以知道《論語》文本有三個不同的體系在流傳,或許版本更多還沒被發現。
  • 錢穆:自己讀《論語》與勸人讀《論語》乃中國讀書人兩大責任
    然於當時新文化運動,一字、一句、一言、一辭,亦曾悉心以求。乃反而尋之古籍,始知主張新文化運動者,實於自己舊文化認識不真」(《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序二》),由此堅持不為時代潮流裹挾而去,矢志於國學研究,盡心竭力「為故國招魂」。
  • 《百家講壇》主講嘉賓劉強:今天我們怎樣讀《論語》?
    在我們現在這個年代,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人是不多的,有些人在讀書,但是這個讀書據我的觀察,可能這兩種情況比較多:一種是為考試而讀書。這個在社會上比較普遍,當然也可以理解,也有它的合理性。第二種就是為消遣而讀書。茶餘飯後,打發一點時間,當然這也是不錯的,但是真正的,如剛才劉教授所說的,用情感,用生命,用血肉來讀書,把書化進自己生命當中去,這種人是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