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通常譯文
孔子說:"學習後經常實踐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關鍵字釋義
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孔子認為春秋一切混亂的根源是因為禮崩樂壞,所以他一生述而不作,志在恢復周的禮樂制度,所以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撰《春秋》。後人合稱之為《六經》。
時習:「時」的本義:名詞,太陽運行的節奏,季節。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從甲骨文字形來看,它的上邊是個「羽」字,表示鳥的翅膀,下邊是個「日」字,表示太陽,合起來就是表示「鳥在陽光下練習飛翔」的意思。這裡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我認為「時習」作「在適當的時候,有實踐的機會」會更好一些。
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與「友」是有區別的,「友」是指相互支持者,可以是臨時結交的。前者指精神的結交者,後者指利益的結交者。
樂:與說有所區別。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慍:音yùn,惱怒,怨恨。
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在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下面我拆開來作一下具體的解釋。因為《論語》是語錄體,很多話都是在特定的時候、特定的語境下說的,孔子的弟子很好理解,但後人需要得到正確的解釋,必須還原當時的情境、時代背景和孔子的思想,才能找出初心,還原真相。
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我想當時的語境是孔子召集學生上第一堂課,同弟子們說的話。意思是說,你們在我這裡學習「六藝」,能夠在政府機構謀得一官半職,時時得到實習和鍛鍊的機會,在內心裡難道不應該充滿喜悅嗎?孔子空有一身本事無法施展,四處碰鼻,不得不周遊列國,「陳蔡之厄」彈盡糧絕,幾乎走上了絕路,後來,孔子派子貢出使楚,楚昭王興師來迎孔子,陳蔡之厄才結束。可見孔子是多麼希望自己的學說和政治主張能夠得到統治者的重用,他的弟子學到「六藝」的本領能夠去各個崗位上鍛鍊。就如現在的學校,能夠讓自己的學生找到對口的崗位,有較高的就業率一樣,都是一件能讓老師欣慰的事。
「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何謂「禮」?禮者,不學「禮」無以立,《管子·牧民》所謂「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民間婚喪、嫁娶、入學、拜師、祭祀自古都有禮樂之官(司禮),孔子上代屢為司禮之官,孔子少即習禮,「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在國家宗廟祭祀方面,古代官方常設太常寺、祠祭署等禮儀衙曹,設立讀祝官、贊禮郎、祀丞等禮儀官。如唐代設立有郊社、太樂、鼓吹、太醫、太卜、廩犧六個部門,明代則設置太常司,太常司設卿,少卿,丞,典簿、協律郎、博士,贊禮郎。
何謂「樂」?有「禮」 則必有慶賀燕饗之「樂」,有慶賀燕饗之樂則必有五音宮商角徵羽伴奏,古代政府設立掌管音樂的官吏,並負責宮中慶賀燕饗之樂。歷史記載孔子主要有三位老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
何謂「射」?孔夫子在《論語》中說過:「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殺敵衛國的技術,更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體育活動。
何謂「御」?「御」的範圍就是駕駛,但是無論在現代和古代,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駕駛學」和政治、領導和管理學領域的「駕馭學」。中國古代著名的案例包括「趙襄王學御於王子朝」和「田忌賽馬」,這說明,駕馭之術不僅僅是一種鬥勇,更是一種鬥智,包含對某一問題在運籌學、駕馭學、領導學方面的綜合最優化。
何謂「書」?書,即書寫的技能,文字學的功夫。《漢書》首先談到「六書」的具體名稱:「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管國子,教之六書,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即後世之謂「小學」也。
何謂「數」?數,即數術之數。中國數學早就已經很發達,古代數學家把數學的起源歸於《周易》以及「河圖洛書」,這裡所說的數除了數學之外,應該還有術數的概念,如通過周易八卦以演繹國、家、人之吉兇禍福也。
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解讀應該這樣更加貼切一些:我的六藝之學弟子們能夠學以致用,得到當政者的賞識而能夠有實踐的機會,我自己的一身本領能夠得到國君的重用,這是一件讓人內心感到高興的事情。讓自己的學說能夠得到統治者的應用,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是孔子一生的追求,也是其周遊列國,一生顛沛流離的根源。
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字面上理解: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從我所遊,不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但要很好地理解這句話,先要理解「朋」的含義。「朋」與「友」是有區別的,「朋」是指志同道合的同志,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友」是指相互支持者,可以是臨時結交的。前者指精神的結交者,後者指利益的結交者。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遠方來,這說明自己的學說主張,早已聲名遠播,如百鳥朝鳳,那就更不用說在近處的影響力了。這是孔子退而求其次,既然沒有機會做官,實踐自己的抱負,那麼如果我的學說能夠吸引遠近「同志」者來學習、繼承、傳播,這也是一件值得快樂的事情,因為將來總會有慧眼識珠者,我的學說和理想能夠不至於淹沒。所以孔子最後致力於從事教育事業,培養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他的儒家思想統治了中國幾千年,並輻射到東南亞諸國,成為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句的字面意思是:別人不理解我的學說和主張,我不惱怒,這不就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嗎?這句與上句也是一種遞進關係,即使沒有志同道合的人來跟隨我,他們都不理解我,我也沒什麼不高興的。孔子雖然做過幾回官,但大多時候得不到統治者的理解,不能放開手腳一展雄才大略。周遊列國時,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因為孔子長得像陽貨,匡人認錯人了而受到威脅。他說:「周文已經死了,他的學說不是被我繼承了嗎?如果老天爺要讓文王的學說埋沒,我就繼承不到他的學說了,老天爺如果不想文王的學說淹沒,那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他對自己的使命和學說充滿了自信,面對威脅有一份從容不近的淡定。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我的學說如果現在行不通,我就駕個小船在海上飄啊飄,看看藍天白雲,釣釣魚,散散心,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多麼豁達的一種做人的態度。他既不會求告於權貴,賞其一口飯吃,在其位如果不能夠實行自己的主張,一展其政治抱負,他寧願封金掛印,做自己的窮教書匠也不會同流合汙,做一個政治上的花瓶。他總是抱著一種積極的態度,去改變自己能夠改變的事,去影響自己能夠影響的人。
讀懂了《論語》的第一章第一段話,對於很好地理解孔子的學說,孔子的主張和為人,都是十分有意義的。
因本人才疏學淺,非科班出身,請各方家批評指正,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