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題】145:論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2021-12-12 學科美術考研聯盟

(一)生活即教育

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從生活的橫向發展來說,過什麼樣的生活,就受什麼樣的教育;從生活的縱向發展來說,生活伴隨人生命的始終,教育也是如此。

2.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強烈批判以書本,以文字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主張始終把教育和社會生活聯繫起來進行觀察。認為生活與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過程, 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都要與生活需要相適應。

3.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則、內容和方法都由生活決定,是為了「生活所必需」。同時,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動生活進步。教育對社會政治改造具有作用。教育不僅改造著社會生活,也改造著每個人的生活。

評價(價值):「生活即教育」強調教育以生活為中心,反對脫離生活而以書本為中心的傳統教育。儘管將生活與教育的概念相等同,忽視了教育的特殊性和知識的系統傳授,但在破除傳統教育脫離民眾、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社會即學校

1.社會即學校,是指「社會含有學校的意味」或者「以社會為學校」由於到處是生活,到處都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的場所。

2.社會即學校,是指「學校含有社會的意味」學校通過與社會生活結合,一方面「運用社會的力量,使學校進步」;另一方面,「動員學校的力量,幫助社會進步」。使學校真正成為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陶行知認為「學校即社會」是一種「半開門」的改良主義主張;「社會即學校」是拆除學校圍牆,在社會中創建學校。

評價(價值):社會即學校,擴大了學校教育的內涵和作用,對傳統的學校觀、教育觀有所改變;使勞苦大眾能夠受到起碼的教育,貫穿了普及民眾教育的苦心,值得肯定。

(三)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學方法問題上的具體化。

首先,「教學做合一」要求「在勞力上勞心」,做到手腦雙揮,將傳統教育下的勞力和勞心聯結起來。

其次,「教學做合一」是因為「行是知之始」,行動是知識的來源,也是創造的基礎,身臨其境,動手嘗試,才有真知,才有創新。

再次,「教學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學」、「有學有教」,即教人者先教自己,學到知識就要去教別人。

最後,「教學做合一」反對注入式教學法,即教育要與實踐結合。教是服務於學的,而教與學又是服從於生活需要的。「教學做合一」是最有效的方法。

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反映在課程上,就是要求以培養學生「生活力」 為目的的生活課程論取代舊的傳統課程論。生活課程論的主要特點是:①把書作為一種工具,做的工具,主張過什麼生活用什麼書;②主張以生活為中心的生活指導書代替「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③主張把社會之需要與能力,個人之需要與能力及生活事業本體之需要作為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安排的主要依據。

(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的評價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有六大特點,即生活的、行動的、大眾的、前進的、世界的、有歷史聯繫的。生活教育的方針為:民主的、大眾的、科學的、創造的。從思想背景上來說,「生活教育理論」深受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生活教育理論是在批判傳統教育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目的是要擺脫傳統「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教育。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一、創辦私學與編訂「六經」

1.編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奠定了儒家教學內容的基礎。

2.開創私人講學之風,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是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二、教育的作用

(一) 教育與社會發展:庶、富、教

孔丘認為教育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立國治國要解決三個重要條件:首先是「庶」,要有較多勞動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眾有豐足的物質生活;最後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倫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庶與富是實施教育的先決條件,只有在庶與富的基礎上開展教育,才會取得社會成效。

(二)教育與人的發展:性相近,習相遠

1.孔丘在中國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習相遠」的觀點,是人類認識上一個重大的突破,成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和應該受教育的理論依據。

2.「性」指的是先天素質,「習」指的是後天習染,包括教育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孔丘認為人的先天素質沒有多大差別,只是由於後天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作用,才造成人的發展有重大差別。

三、「有教無類」與教育對象

1.含義:「有教無類」的意思是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接受教育。

2.意義:「有教無類」擴大了教育對象,打破了奴隸貴族的教育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願望,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這是歷史性的進步,有利於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有利於進一步促進文化下移,對戰國時期文化學術的繁榮和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

四、「學而優則仕」與教育目標 

1.含義: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這條培育人才的路線,稱為「學而優則仕」。

2.內容:它包括多方面的意思:學習是通向做官的途徑,培養官員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學習成績優良是做官的重要條件,如果不學習或雖經學習而成績不良也就沒有做官的資格。

3.意義:「學而優則仕」口號的提出,確定了培養統治人才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義。它反映了封建制興起時的社會需要,成為當時知識分子積極學習的巨大推動力。

五、以「六藝」為教育內容

1. 教育內容:孔子進行研究並編成教材的有《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以上六種教材,各有教育任務,對人的思想教育都有重要價值。

2. 教育內容的特點

(1)偏重社會人事。其教材都是屬於社會歷史倫理方面的文化知識,注重的是現實的人事。

(2)偏重文事。有關軍事知識技能的學習居於次要地位。

(3)輕視科技與生產勞動。他要培養的是從政人才,不是從事農工勞動者,所以不強調掌握自然知識和科學技術。

六、教育方法

(一)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國首先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只有從各人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個性特點和具體要求來進行教育,才能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孔丘了解學生,最常用的方法有兩種:談話和個別觀察。

(二)啟發誘導 

1.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啟發誘導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孔子提出訓練學生的思考方法:

(1)「由博返約」:博學以獲得較多的具體知識,返約則是在對具體事物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歸納,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則和方法。

(2)「叩其兩端」:從事物的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三)學思行結合 

1.「學而知之」,學是求知的途徑,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學,不僅是學習文字上的間接經驗,而且要通過見聞獲得直接經驗。

2. 孔丘提倡學習知識面要廣泛,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深入地進行思考,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與思考兩者應當結合起來,

3. 孔子還強調學習知識要「學以致用」,學到的知識應當用於社會實踐之中。

七、論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的任務和內容

1.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從政的君子,成為君子的主要條件是具有道德品質修養。「禮」與「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2.孔丘主張以「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凡符合「禮」的道德行為,都要以「仁」的精神為指導。

3.在道德教育中,提倡禮的教育要貫注仁的精神,禮和仁的關係就是形式和內容的關係,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能真正充實。

(二) 道德修養的原則和方法 (孔子的德育原則)

1. 立志:以志於仁道為個人志向和人生理想,並且堅持志向,不為外界幹擾而動搖。

2. 克己:在處理對人對己的關係時應著重要求自己,約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禮、仁的規範。

3. 力行:將道德修養付諸實踐,「言必信,行必果」,且要言行一致。

4. 中庸:待人處事都要中庸,防止偏向,一切行為都要中道而行。

5. 內省:不論道德認識還是道德實踐,都需要有主觀積極的思想活動。

6. 改過:不存在不犯過錯的聖人,孔子鼓勵學生勇於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

八、論教師(孔子的教師觀)

【以身作則愛學生,溫故知新學不厭,教學相長誨不倦】

孔子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重視道德修養,因而具備作為優秀教師的品質和條件。他主張作為教師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1. 以身作則。教師的教育方式有言教,還有身教。教師身教的示範,對學生有重大感化作用,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

2. 愛護學生。孔子愛護關懷學生表現在要學生們努力進德修業,對學生充滿信心並抱有樂觀態度,對他們加以重視和培養。

3. 溫故知新。教師既要了解、掌握過去的政治歷史等知識,又要借鑑有益的歷史經驗認識當代的社會問題,知道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既要鞏固舊知識,又要探索新知識;既要注意繼承,又要探索創新。

4. 學而不厭。教師應重視自身的學習修養,掌握廣博的知識,具有高尚的品德,這是教人的前提條件。

5. 教學相長。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不是單方面的知識傳授,應當為學生答疑解惑,經常共同進行學問切磋,不但教育了學生,還提高了自己。

6. 誨人不倦。教師以教為業,以教為樂,需要對學生和社會有著高度責任心,以耐心說服的態度教育學生。

總而言之,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首創私學,廣收門徒,為繼承、發展和傳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教育主張、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治學方法,直到今天仍然閃耀著思想的光輝。

相關焦點

  •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一)教育的社會功能:庶、富、教《論語·子路》記載「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這裡論說的是教育對於治國的作用。
  • 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及補充論述
    【摘要】      孔子教育思想主要內容為以「仁」與「禮」為核心的道德教育、「學而知之」的教學思想、「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和「因材施教」教學實踐。他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運用於教學過程的教育家。目前關於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對冉有、子路、子貢、顏回等弟子的教育上,而很少涉及到對宰予、子張、子夏等的教育。
  • 考點|關於孔子的教育思想你能記住多少?
    一、教育的作用(一)教育的社會功能:庶、富、教《論語·子路》記載「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這裡論說的是教育對於治國的作用。
  • 孔子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① 創辦私學與編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② 「庶、富、教」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教育的社會作用);③ 「性相近也,習相遠 也」與教育的個體發展作用:但孔子並未完全擺脫先天決定論的羈絆,仍然認為有少數生而知之的聖人和學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貢獻.
    孔子,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人。
  • 論述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出生時家境已經沒落,但他仍在幼年接受了良好的貴族教育,很早即以博學聞名當世,並開始招收門徒,傳授《詩》、《書》等古代文化典籍。孔子在系統總結以往文化、思想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春秋後期動蕩不安的社會形勢,就一系列倫理道德、社會政治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論觀點,從而創建了古代的儒家學派。
  • 孔子的教育論思想
    孔子對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持肯定態度他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一理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指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高貴、優越的思想。這個較為科學的命題,既是孔子「有教無類」的理論基礎,又是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結晶。
  • 孔子教育思想考點集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是教師招聘考試的重要考點,但不是所有的都是考試的考點。那麼接下來我就給大家做個孔子教育思想考點的梳理,以便於幫助大家有側重點的複習。
  • 【重要考點】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的發展歷程中,我國古代時期湧現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教育家孔子,那麼今天我們一起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第一個從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係上論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在人性論上,孔子還把人性分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屬於上智;二等是「學而知之者」,屬於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學」,屬於下愚。
  • 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孔子自幼受到西周傳統文化的影響,從小好學不倦,中年時開辦私學,任教40餘年。《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依據,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我們就本書中提到的一些教育思想進行分享,希望助廣大考生一臂之力。
  • 墨子與孔子教育思想對比
    儒家和墨家是兩個著名的學派,儒家創始人孔子被世人稱之為「萬世師表」,繼孔子之後墨子創立墨家學派,並使之與儒家對立。今天我們就來對比一下教師招聘考試過程中常考的兩個流派的人物孔子和墨子的教育思想。一、教育著作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這本著作中,其中有很多話都是孔子教育的思想觀點,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古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溫故知新」,但這本書並非孔子本人書寫,而是由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記錄下來。記錄墨翟言論、思想和實踐和墨家各方面成就的資料主要是《墨子》,這本書基本上是其弟子和後學所作。
  • 孔子及《論語》中的重要教育思想
    結合近幾年教師資格考試真題情況,分析發現孔子及《論語》的教育思想為中頻考點,整體考試難度不大,通常以客觀題形式進行考查。需要同學們準確識記其中重要內容,並能夠與《學記》中的部分教育思想進行區分。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古代春秋末期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在中國教育史上,孔子第一個創辦大規模私學,相傳培養弟子達3000人,其中身通六藝者72人。
  •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當時,在經濟上,土地私有制已得到確認,奴隸制的生產關係向封建生產關係變革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在政治上,王權已經衰落,政治的控制在逐漸下移,舊貴族的沒落和新勢力的興起,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周禮遭受破壞,社會動蕩不安;在思想意識上,一些傳統觀念已經動搖,另一些適應時代變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人道」 思想、「民本」思想、「尚賢」思想都有發展。時代的變化給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響。
  • 語文考編 每日一練:諸子百家思想
    ;另一學派以其超凡脫俗、清靜自然的美感和靈性彌補了前一學派的缺陷。與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則具有更多的現實主義傾向。他在重視禮義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強調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因此,本題選擇B選項。第3題「參考答案」:A「題目解析」:根據題幹論述,「積極救世,做事講求道德」是典型的儒家學派的思想,而從「超凡脫俗、清靜自然」可以看出,這個學派是
  • 孔子教育的核心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有教無類和誨人不倦 人人應受教育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輝的一點便是具有政治遠見的「有教無類」,即人人應受教育的主張。這在人類教育史上是一項很有革命意義的政治突破,至今 值得稱頌。但遺憾的是,孔子竟然把人類二分之一的婦女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孔子陷於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而不能自拔。例如周武王自己 說,他有十位能輔助他治理國家的臣子,這十人中相傳包括武王自己的妻子 邑姜在內,但孔子卻說,輔助武王的十人中有一個是婦女,所以只能算作九人 。這無疑損害了孔子自己的「有教無類」的思孔子評傳想原則。
  • 教育大家 | 孔子的教育思想
    實行開放性的「有教無類」方針,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願望,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孔丘私學成為當時規模最大、培養人才最多、社會影響最廣的一所學校,從總的社會實踐效果來看,是應該肯定的。「有教無類」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進步思想,它打破了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一般平民,有利於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
  • 孔子教育思想是否過時?
    近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布,要求孔子學院美國中心登記為「外國使團」。對此,趙立堅表示美方的做法是對中美合作項目正常運作的妖魔化、汙名化,堅決反對美方要求。政治問題我們也不便討論,不過從孔子學院,立馬就聯想到孔子。孔子自古以來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在最近的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李尖尖要求大小二哥看到孔子像要拜一拜,畫面喜人。
  •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當今學校教育中有什麼提現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對當時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對如今的教育也有著極大的影響,現代學校教育中有許多地方體現著孔子的思想。孔子在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他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為當世的中國教育思想形成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因此,對於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應該取其精華,發揚光大。
  • 每日一練 | 歷史論述題(小論文)(62):格致書院
    自2019年中考後,論述題開始出現在廣東中考歷史學科中,並且考查的難度和分值逐年提升。每年廣東中考,論述題問題設計都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且參考全國高考和各地中考的命題趨勢,考生們有必要從更高的要求(即小論文角度),提前加以訓練。34.全民族抗戰35.重慶談判36.中國特色的道路37.土地改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響
    不知何時,考研自習室那嚴肅壓抑的樓道裡擺上了一尊孔子像,高約兩米,深紅色的色調、高大的軀體和慈祥的面容盡顯孔聖人的大儒風範。他用智慧的眼神注視著在他面前來來往往的學子,給這些起早貪黑、披星戴月的學子給予力量和指導。過往的學生同樣也會用神聖的目光注視著孔聖人,甚至有人行跪拜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