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即教育
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從生活的橫向發展來說,過什麼樣的生活,就受什麼樣的教育;從生活的縱向發展來說,生活伴隨人生命的始終,教育也是如此。
2.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強烈批判以書本,以文字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主張始終把教育和社會生活聯繫起來進行觀察。認為生活與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過程, 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都要與生活需要相適應。
3.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則、內容和方法都由生活決定,是為了「生活所必需」。同時,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動生活進步。教育對社會政治改造具有作用。教育不僅改造著社會生活,也改造著每個人的生活。
評價(價值):「生活即教育」強調教育以生活為中心,反對脫離生活而以書本為中心的傳統教育。儘管將生活與教育的概念相等同,忽視了教育的特殊性和知識的系統傳授,但在破除傳統教育脫離民眾、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社會即學校
1.社會即學校,是指「社會含有學校的意味」或者「以社會為學校」由於到處是生活,到處都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的場所。
2.社會即學校,是指「學校含有社會的意味」學校通過與社會生活結合,一方面「運用社會的力量,使學校進步」;另一方面,「動員學校的力量,幫助社會進步」。使學校真正成為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陶行知認為「學校即社會」是一種「半開門」的改良主義主張;「社會即學校」是拆除學校圍牆,在社會中創建學校。
評價(價值):社會即學校,擴大了學校教育的內涵和作用,對傳統的學校觀、教育觀有所改變;使勞苦大眾能夠受到起碼的教育,貫穿了普及民眾教育的苦心,值得肯定。
(三)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學方法問題上的具體化。
首先,「教學做合一」要求「在勞力上勞心」,做到手腦雙揮,將傳統教育下的勞力和勞心聯結起來。
其次,「教學做合一」是因為「行是知之始」,行動是知識的來源,也是創造的基礎,身臨其境,動手嘗試,才有真知,才有創新。
再次,「教學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學」、「有學有教」,即教人者先教自己,學到知識就要去教別人。
最後,「教學做合一」反對注入式教學法,即教育要與實踐結合。教是服務於學的,而教與學又是服從於生活需要的。「教學做合一」是最有效的方法。
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反映在課程上,就是要求以培養學生「生活力」 為目的的生活課程論取代舊的傳統課程論。生活課程論的主要特點是:①把書作為一種工具,做的工具,主張過什麼生活用什麼書;②主張以生活為中心的生活指導書代替「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③主張把社會之需要與能力,個人之需要與能力及生活事業本體之需要作為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安排的主要依據。
(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的評價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有六大特點,即生活的、行動的、大眾的、前進的、世界的、有歷史聯繫的。生活教育的方針為:民主的、大眾的、科學的、創造的。從思想背景上來說,「生活教育理論」深受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生活教育理論是在批判傳統教育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目的是要擺脫傳統「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教育。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一、創辦私學與編訂「六經」
1.編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奠定了儒家教學內容的基礎。
2.開創私人講學之風,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是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二、教育的作用
(一) 教育與社會發展:庶、富、教
孔丘認為教育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立國治國要解決三個重要條件:首先是「庶」,要有較多勞動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眾有豐足的物質生活;最後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倫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庶與富是實施教育的先決條件,只有在庶與富的基礎上開展教育,才會取得社會成效。
(二)教育與人的發展:性相近,習相遠
1.孔丘在中國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習相遠」的觀點,是人類認識上一個重大的突破,成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和應該受教育的理論依據。
2.「性」指的是先天素質,「習」指的是後天習染,包括教育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孔丘認為人的先天素質沒有多大差別,只是由於後天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作用,才造成人的發展有重大差別。
三、「有教無類」與教育對象
1.含義:「有教無類」的意思是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接受教育。
2.意義:「有教無類」擴大了教育對象,打破了奴隸貴族的教育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願望,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這是歷史性的進步,有利於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有利於進一步促進文化下移,對戰國時期文化學術的繁榮和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
四、「學而優則仕」與教育目標
1.含義: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這條培育人才的路線,稱為「學而優則仕」。
2.內容:它包括多方面的意思:學習是通向做官的途徑,培養官員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學習成績優良是做官的重要條件,如果不學習或雖經學習而成績不良也就沒有做官的資格。
3.意義:「學而優則仕」口號的提出,確定了培養統治人才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義。它反映了封建制興起時的社會需要,成為當時知識分子積極學習的巨大推動力。
五、以「六藝」為教育內容
1. 教育內容:孔子進行研究並編成教材的有《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以上六種教材,各有教育任務,對人的思想教育都有重要價值。
2. 教育內容的特點
(1)偏重社會人事。其教材都是屬於社會歷史倫理方面的文化知識,注重的是現實的人事。
(2)偏重文事。有關軍事知識技能的學習居於次要地位。
(3)輕視科技與生產勞動。他要培養的是從政人才,不是從事農工勞動者,所以不強調掌握自然知識和科學技術。
六、教育方法
(一)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國首先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只有從各人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個性特點和具體要求來進行教育,才能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孔丘了解學生,最常用的方法有兩種:談話和個別觀察。
(二)啟發誘導
1.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啟發誘導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孔子提出訓練學生的思考方法:
(1)「由博返約」:博學以獲得較多的具體知識,返約則是在對具體事物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歸納,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則和方法。
(2)「叩其兩端」:從事物的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三)學思行結合
1.「學而知之」,學是求知的途徑,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學,不僅是學習文字上的間接經驗,而且要通過見聞獲得直接經驗。
2. 孔丘提倡學習知識面要廣泛,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深入地進行思考,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與思考兩者應當結合起來,
3. 孔子還強調學習知識要「學以致用」,學到的知識應當用於社會實踐之中。
七、論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的任務和內容
1.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從政的君子,成為君子的主要條件是具有道德品質修養。「禮」與「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2.孔丘主張以「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凡符合「禮」的道德行為,都要以「仁」的精神為指導。
3.在道德教育中,提倡禮的教育要貫注仁的精神,禮和仁的關係就是形式和內容的關係,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能真正充實。
(二) 道德修養的原則和方法 (孔子的德育原則)
1. 立志:以志於仁道為個人志向和人生理想,並且堅持志向,不為外界幹擾而動搖。
2. 克己:在處理對人對己的關係時應著重要求自己,約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禮、仁的規範。
3. 力行:將道德修養付諸實踐,「言必信,行必果」,且要言行一致。
4. 中庸:待人處事都要中庸,防止偏向,一切行為都要中道而行。
5. 內省:不論道德認識還是道德實踐,都需要有主觀積極的思想活動。
6. 改過:不存在不犯過錯的聖人,孔子鼓勵學生勇於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
八、論教師(孔子的教師觀)
【以身作則愛學生,溫故知新學不厭,教學相長誨不倦】
孔子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重視道德修養,因而具備作為優秀教師的品質和條件。他主張作為教師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1. 以身作則。教師的教育方式有言教,還有身教。教師身教的示範,對學生有重大感化作用,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
2. 愛護學生。孔子愛護關懷學生表現在要學生們努力進德修業,對學生充滿信心並抱有樂觀態度,對他們加以重視和培養。
3. 溫故知新。教師既要了解、掌握過去的政治歷史等知識,又要借鑑有益的歷史經驗認識當代的社會問題,知道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既要鞏固舊知識,又要探索新知識;既要注意繼承,又要探索創新。
4. 學而不厭。教師應重視自身的學習修養,掌握廣博的知識,具有高尚的品德,這是教人的前提條件。
5. 教學相長。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不是單方面的知識傳授,應當為學生答疑解惑,經常共同進行學問切磋,不但教育了學生,還提高了自己。
6. 誨人不倦。教師以教為業,以教為樂,需要對學生和社會有著高度責任心,以耐心說服的態度教育學生。
總而言之,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首創私學,廣收門徒,為繼承、發展和傳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教育主張、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治學方法,直到今天仍然閃耀著思想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