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篇第39章
子曰:「有教無類」。
有:會意字,甲骨文是以右手持肉的樣子,會「有了」之意。
「有」的原意為持有,後來其意範圍擴大,不管有了什麼東西都叫做「有」,和「無」相對,如「有備無患」。
「有」也延伸指存在,如《詩經-小雅-大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
「有」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相當於「又」,如「一十有二」,就是十二的意思。
有也是一種姓氏,是上古時期有巢氏氏的後人。如孔子有個學生叫「有若」。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會意字,甲骨文中,兩個「乂」表示孩子在學算術,右邊就像一隻手拿著鞭子。
也可以這樣理解:左邊上部的「爻」是《易經》中的卦象,代表「道」,「教」就是把「道(事物的規律以及正確處理事物的方法)」傳給學生。
敎字後來被簡化為從孝從攵的「教」,這樣簡化失去了「敎」字的造字動機,顯然是失敗的。
「教」的原意為教導,指導,如《禮記-學記》:「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也可以理解為「上行下效」。
《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敎。」這裡說「敎」就是助人走「正道」。
古時帶有施行教化之意的文告一類的文體也稱為「教」,這些教令是為了普及教化,讓老百姓接受教育。
如蕭統的《文選》中收錄了一篇傅亮為南朝宋劉裕所作的《修張良廟教》。
「教」也有「使」的意思,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曲罷曾教善才服, 妝成每被秋娘妒」。
類:由米和犬組成,後訛變為米和大的組合。原意為「種類」,因為犬的種類最相似,所以「類」延伸為類別,類似的意思。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不管什麼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這章的內容是孔子非常偉大的一個教育思想。「有教無類」還可以有另外兩種理解:一,接受了教育之後,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君子,沒有類別之分。二:教育,每個人都應該用不一樣的方式方法。
孔子的教學特點
春秋之前,治統和道統都掌握在統治階級手中,也就是說,統治權、施教和受教權都被貴族掌握。
那是,學在官府,受教育是貴族子弟的特權,春秋後期,各國混戰,急需人才,所以各國開始允許私人辦學。
孔子是公開辦私學的第一人,他率先實行教育改革,提倡「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有機會接受教育。
「有教無類」是一種大教育觀念,也是一種通識教育,培養的是全能型人才。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 教育對象不分等級、地域、品行,一視同仁。
有人說,春秋時期貴族才有姓,平民沒有姓,孔子的學生都有姓,所以都是貴族,這樣理解是非常錯誤的!
首先,貴族是很容易因為犯罪而被貶為平民。再有,根據「五世親盡」的宗法制度,貴族也是會變成平民的。
所以有姓的不一定就是貴族。孔子學生中有貴族,如孟懿子,司馬牛,南宮敬叔等世家弟子。也有子路,原憲等平民出身的普通人。
不管是民風淳樸的闕黨(孔子舊居)人,還是刁蠻無理的互鄉(今山東滕州市東北)人,孔子都收為弟子。
2, 教育對象不分年齡,職業,本身條件,出身,國籍。
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路是個魯莽野人,子路的大舅子顏涿聚原是「梁父之大盜」,樊遲種地為生,子張以在騾馬市場幫人「侃價」為生。
有的學生年齡和孔子相當,有的學生年齡比孔子小四五十歲,顏路、顏回,曾點、曾參都是父子一起拜孔子為師。冉耕、冉雍、冉求兄弟三人都是孔門弟子。
有富可敵國的子貢,也有非常貧窮的顏回,國籍上:除了本國人,還有很多「外國」人。
子貢是衛國人,司馬牛是宋國人,子夏是晉國人,子張是陳國人,漆雕開是蔡國人,言偃是南方吳國人,燕伋是秦國人。
孔子在流亡國外期間也不間斷教學,還在國外招生。孔子在外地看望言偃時還收了一個學生叫澹臺滅明。
3, 教育方式上,首先進行人格教育,其次進行知識技能教育。
從孝悌入手,以立「仁之本」,再「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努力達到「仁」的標準,先做個君子。
然後再學「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進而學「六經」(《易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春秋》)。培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人才。
4, 教育方法上,不局限於地點,時間,循循善誘,因材施教,誨人不倦。
如出行時,教育司機樊遲關於「孝」的道理。在河邊教育弟子珍惜時間(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
周遊列國時也帶上弟子,增長見識,正真做到了「讀萬卷書, 行萬裡路」。對於不同的學生,孔子的教育有所區別。
朱熹說:「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比如子路和冉求問的同一個問題,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的性格不同,所以要用不同的方法。
孔子善於啟發學生,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他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5, 孔子不但要培養學生的「內聖」之才,還要實現「外王」的目的。
「內聖」即有「聖心」的君子,孔子主張培養每一個學生高尚的道德品格,以高尚的道德來引領正確的學風和良好的社會風氣。
成了有聖心的君子後,對學生們進行正確的政治引導和治國策略的培養,使其有一顆仁政愛民之心,從而實現「外王」,參與政治,為百姓謀福利,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承擔社會責任。
6, 在教育內容上,主要有「文、行、忠、信。」
「文」和「行」屬於修身的範疇,「忠」和「信」屬於修心的範疇,修身即知識儲備上的培養,修心即健全的心理素質和人格。
「文」主要指文化知識,「行」即學生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獨立能力以及為人處世的智慧和謀略。
「忠」即忠於自己的良心和初心,對父母君王要做到忠誠,孝順。「信」指和朋友之間的交往要誠實守信,恪守禮儀。
孔子要求學生全面發展,看似很不專業,其實樣樣都很能幹,也就是孔子說的「君子不器」。
7,孔子主張知行結合,反對填鴨式教學。
《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意思就是學和習要相互結合,不可偏廢。《論語》還記載「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意思就是子路學到了知識後,還沒來得及實踐,害怕又要學新的知識。
8,孔子反對學習帶有功利心。
孔子的學生子牢透露,孔子曾跟他說:「吾不試,故藝!」意思就是孔子曾說:「我學習沒有功利心,所以能熟練掌握各種技能。」
9,學習態度上,孔子要求學生謙虛好學,學習要深刻。
孔子曾說:「三年之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意思就是:一個學生學了三年,還做不到虛懷若谷,那麼,他很難再有所進步了。
孔子主張學習要深刻、深入,他曾說過:「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意為學習如果不深刻,只浮於表面,學了也容易忘記。
10, 在學習方法上,孔子要求學生「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無常師」,「三人行必有我師」。
孔子的弟子子夏曾說:「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意為每天都學一點,每個月都鞏固曾經所學,這樣就算好學了。
孔子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中的教育宗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學態度等各方面的內容,無不顯示著孔子的智者光輝,為我們今天的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了諸多可供學習,借鑑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