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某些同學來說,學習是一件勞心勞力的事,怎麼學也學不會;而對另一些同學來說,學習似乎是一件很輕鬆的事,似乎隨便學學就可以取得較好的成績。那麼,學習有什麼訣竅寫?有!雖然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但是,借鑑一下別人的學習方法,也是很重要的,畢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嗎」?
今天,就讓我們穿越到兩千多年前,看看孔子是如何教導自己學生的。孔子是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的教育家。相傳,他有三千弟子,其中取得突出成就的有七十二人。這七十二人,都是能名留史冊的,正所謂「文能定國,武能安邦」。用我們現在話的來說,學文的都能領國務院津貼,學武的都能成為軍區司令。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那麼,孔子教導自己的弟子的呢?
孔子告訴自己的弟子,無論學什麼,都要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孔子的弟子子路以前不喜歡學習,他對孔子說,自己就像那南山的竹子,即使不學習,也能做成鋒利的箭。孔子耐心的勸導他,如果把箭頭細細的打磨一下,不是射得更深、更遠嗎?
子路被孔子的話折服了,開始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終成為孔門七十二賢者之一。如果不是孔子讓子路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那麼歷史上總會留下子路的大名?由此可見,要想學習好,學習輕鬆,最重要的就是想方設法讓自己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孔子還教導自己的學生要一邊學習,一邊思考,二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是學習的再次延伸,是學習的升華。德國著名作家康德也曾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如果只學習不思考,哪怕你學得再好,也只不過是古人的「搬運工」。沒有思想的碰撞,是無法產生新的知識,當然,也就無法推動歷史的前進了。
孔子還教導自己的弟子,學習要經過溫習,只有這樣,才能把知識掌握的更牢固,正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其實講述的內容和孔子的「學而時習之」有異曲同工之妙,只要多複習幾次,自然而然就記得牢固了。
孔子還教導自己的弟子,學習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能不懂裝懂,正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知識不懂不要緊,只要多多向別人請教就行了,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優點,不要因為自己學習比別人好,知識比別人淵博就瞧不起對方,羞於向別人請教。孔子本人就曾為了學識,千裡迢迢向老子請教;也曾為了學問拜七歲的項橐為師。先賢都為我們作出了表率,我們又有何理由不敢不恥下問呢?
總之,學習是一種態度。我們認真的對待它,它就會給我們帶來出乎意料的結果。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學習,那不妨和先賢學學,他們會帶給你一個嶄新的思路,帶給你一個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