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腦洞|英語教學中的「舉一反三」與「舉三反一」

2021-02-19 李陸桂Englishlearner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舉一反三」意為「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

 

我們許多教師在教學中經常使用「舉一反三」,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觸類旁通,更容易理解教師所講授的知識。例如,在講到「by bike」時,自然會列舉同類的其他例子:by bus ,by plane, by boat…;在講到play football時,教師會同時列舉play basketball, play volleyball,play tennis…;在講到play the piano時,教師會適時引入短語play the violin, play the guitar….

 

「舉一反三」也可以說是對知識的擴展。適度對知識的擴展是有必要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的網絡,便於學生鞏固基礎知識,以形成運用語言能力。但是,我們在教學中不能只是使用「舉一反三」,還要「舉三反一」。

 

「舉三反一」的意思是從若干事情(特別是同類事情)歸納出這類事情的共性,是歸因,揭示複雜現象背後的本質。在教學中合理運用「舉三反一」,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品質。舉例來說,教師在列舉了介詞短語:by bike, by bus ,by plane, by boat之後,可以把這些短語的特點歸納如下,這一步是給學生做出「舉三反一」的示範,為隨後的訓練做好鋪墊:

(1)這些短語都有一個共同的介詞「by」;

(2)短語後的名詞均是交通工具名詞;

(3)短語後的名詞前的冠詞均沒有冠詞。

 

      教師在示範之後,可以讓學生歸納下列短語有哪些共同的特徵:play football,play basketball, play volleyball,play tennis;play the piano,play the violin, play the guitar。

       以上是幾個比較淺顯的例子,適合初中生理解。下面讓我們來稍微複雜一些的例子。教師在黑板上板書3個含有賓語從句的句子,先讓學生觀察,然後請他們說出這3個賓語從句的異同點:

(1)  He said that he had been to London a couple of times.(他說他去過倫敦幾次。)

(2)  You must have noted that in the above I have talked about only what your chief reading matter should be.(你一定已經注意到我在上文講的只是關於你的主要讀物該是什麼。)

(3)  And I think that it is partly because they do not read aloud that many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cannot read poetry.(而且我認為許多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不能讀懂詩歌,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他們不朗讀。)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分組討論,運用「舉三反一」概括出上述3個賓語從句的特點:

(1)    上述3個賓語從句的主句均有一個作謂語的及物動詞;

(2)    上述3個句子的主從句的時態一致:第一句的主句是「一般過去式」,從句時態是「過去完成時」;

(3)    第一句的句子結構相對簡單,主句加從句;但第二,第三句的句子結構相對複雜:第二句的賓語從句中包含了一個賓語從句「what your chief reading matter should be.」第三句的賓語從句中包含了一個強調結構「it is…that…」

 

 

以下是一個用「舉三反一」教「情態動詞」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英語中的情態動詞是語法學習的難點,難就難在情態動詞有不同的詞義和用法,因此容易產生易混點和易錯點。如果我們採取以上圖表加連線的方式,再輔以例句,把情態動詞的用法進行歸納、總結,指明難點交叉在何處,學生會感到形象、直觀容易理解,這個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我們循著箭頭所指,容易得出結論「can」「may」「must」都可以表示「可能性」,但是,教師需要指出「must」表示的「可能性」要更大;「can」和「may」都可以表示「允許」,「must」不能夠表示「允許」。這時,教師如果再補充例句,學生會掌握得更牢。例如:

can

表示「能力」:I can swim now.(=I am able to swim now.)

表示「允許」:You can go now.(=You are allowed to go.)

表示「可能性」(通常用來詢問某事是否可能):

Can this really be true ?(=Is it possible this is true?)

may

表示「允許」(用於客氣地詢問是否可以做某事):

May I speak to you for a moment in private, please ?

 2.表示「可能性」:I may be late so start without me.

must

表示「可能性」(可能性很大):

Sam must be nearly 90 years old now.

He must be drunk to say that (他一定是喝醉了才那樣說的。)

 2.表示「必須」:

All passengers must wear seat belt.

註:「mustn’t」表示「禁止」(做某事)。例如:

You mustn’t tell Jerry what I』ve bought,(不準你告訴傑裡我買了什麼。)

相關焦點

  • 初中英語詞彙教學中的「舉三反一」
    因此,我們把「舉一反三」界定為「舉一類或一系列(多個)例子,通過類比深化,觸類旁通,以解決相似的一個或多個問題。」當我們賦予「舉一反三」這一意義的時候,「舉一反三」的實質已經是 「舉三反一」了。一個人的智力結構中,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是相輔相成的。分析能力的培養固然重要,綜合能力的培養也不可忽視。古人說,讀書要能入能出。
  • 舉一反三還不夠,還要舉三反一,才能高效學習英語
    後人把孔子這句話理解成「舉一反三「,意思是學了一件事情,就要靈活地思考並且運用到不同時的事情上。從教學上來說,就是要求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啟發下,獨立思考和得到啟發和遷移。在不同學科的學習上,不少老師也會採用舉一反三的做法。比如在英語課程上,可以這麼做。
  • 《論語三反——舉一反三學論語》前言
    《論語三反——舉一反三學論語》是一本講《論語》的書,所謂「三反」,有兩個含義,或者說用了兩個典故。其一,是「舉一反三」,語見《論語》——「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其二,是「反覆再三」,語見《陰符經》——「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百倍。」其實,《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說的也是反覆再三。
  • 群文導寫 舉三反一
    群文導寫 舉三反一 ——博才梅溪湖小學承辦第一期「讀寫教研會」徜徉在詩意的海洋中,聆聽悅耳動聽的童聲,欣賞天真爛漫的圖像詩創作,真是一種享受。特別是3.6班賀思媛小朋友現場創作的圖像詩《Love》「有一個字,太陽對藍天說,藍天對白雲說……」打動了現場每一個人的心。 《把自己想像成觀察的對象》
  • 每日論語——舉一反三又源何而來呢?
    例如「學而時習之」「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獨學無友」「不恥下問」「欲速則不達」,這些在當世人聽起來聞所未聞的創新。幾乎可說都有流傳至今,尚行之有效。其中最耳熟能詳的要數「學而時習之」和「溫故而知新」了,除了此以外的其他方法,例如「舉一反三」孔子當初又是怎麼描述的呢?《論語·述而篇》: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與廣西師大附外的高中英語教師座談英語教學問題
    尋找潛在尖子層,鎖定對象,發掘學生的潛力很多老師會認為外國語學校的學生英語能力強的一抓一大把,要把他們培養成經得起考驗的尖子生其實也需要老師用慧眼發掘用心培養的。由於高手眾多,有部分潛在的尖子會心裡不夠自信。這時英語老師應該合理利用教師的期望效應,在教學中貫徹賞識教育,心理暗示,階段性提出目標,擴大英語學科尖子陣容。2.
  • 學英語如何舉一反三
    在英語學習中,你是學一句會一句,還是會舉一反三?如果你只會學一句會一句,恐怕這輩子也說不好英語了,你必須要學會舉一反三。從描述上來講,由於中美的文化不同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我們描述東西無外乎把它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坐標上去描述。美國人對空間的描述總是由內及外,由裡及表。而我們正好相反。
  •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全年目錄大回顧!
    名家訪談004 高考話語熱透視與批判性思維/陳興才 凌宗偉文本·解讀011 論主題類型中的解詩之道/徐振宇014 發現作者本意進行閱讀教學/周文忠教 材018 我們今天怎樣讀《雨巷》/盧雄飛/曹加明032 《醉花陰》裡有寒流,半夜涼初透/談勝軼思 考035 中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鄭志平041 語文教學供給側改革淺探/陸耀娟課堂·教學045 閱讀教學的「舉三反一」與「舉一反三」/陳仁龍050 教學目標設計中的「
  • 「舉一反三」是一種能力,說說易做做難,現舉一例大家一起來反三
    「舉一能反三」在數學解題中是能力的體現。下面舉一實例,通過此題我們來試展一下「反三」矩形對角互補一定存在外接圓看《例2》,外形與《例1》不搭,但有一已知條件類同,所求結論亦一樣,試試能否「反三」通過圖形變換--平行移動,將《
  • 如何理解「舉一反三」
    譬如孔子告訴了上舉第一個東北角宧,多陽而明亮,則學生不能僅「反」出還有三個角,而是至少要說出西北角亦相同,而東南角、西南角少陽而陰暗。由此可知,孔子的「舉一反三」不是簡單的仿照舉例,而是將老師的「一」消化、運用,並調動掌握的有關知識去推導同類事物。
  • 《範進中舉》教學評一致性教學設計
    《範進中舉》教學評一致性教學設計
  • 問題整改就得「舉一反三」
    (中國紀檢監察報9月27日) 榆林市在問題整改上,沒有就事論事,而是抓住機會、一隅三反,這才是治標更治本。問題整改固然要把當事的問題處理好、解決好,但更重要的還是要「舉一反三」,要以此為契機把同類問題都解決了,把同樣的現象都禁絕了。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抓住了問題的癥結,徹底把問題根除。
  • 啟蒙作文試圖破解小學作文教學六大難題
    一、啟蒙作文破解作文構思難            小學生寫作文,最難的是構思。面對作文題,腦中一片空白,硬著頭皮擠牙膏,絞盡腦汁冥思苦想,寫出的東西不是東拼西湊,驢頭不對馬嘴,就是陳詞濫調流水帳。於是就有了「橫眉冷對方格紙,俯首咬爛鋼筆頭。」習作時的尷尬。
  • 「舉一反三」,突破專八翻譯
    在博主的英語教學過程中,經常有學生會問到以下關於提高英語表達能力的問題:  針對大家的疑問,我今天來跟大家分享分享我自己閱讀時會用到的
  • 範進中舉教案教學設計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範進中舉》這一課,讓我們一起看看範進的命運究竟如何,他又是怎樣的一個形象。第一部分(第1~2段):寫範進進學回家到中舉前的情況。第二部分(第3~11段):寫範進中舉後的情景。明確:在封建社會,讀書人一旦中舉,就意味著平步青雲。範進未中舉前窮困潦倒,受盡屈辱。中舉後,既能吐盡幾十年的苦水悶氣,又將身價百倍,富貴榮華。因此,功名是範進夢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極而瘋。文章著重刻畫範進癲狂的醜態,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3.範進是怎樣的一個人?說出根據。
  • 孫德常|圍棋文化:圍棋與成語「舉一反三」
    「復」應該指圍棋中的「復盤」。「隅」就是圍棋棋盤上的一個角部。孔子正是運用「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個圍棋對弈和復盤的例子,告訴人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道理。圍棋界廣為人知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有博弈者乎」是孔子在《論語 陽貨》中關於圍棋的論述。這曾經引起人們探索「孔子本人是否會下圍棋」這一千古之謎的興趣。
  • 英語教學的細節問題
    通過板書我們可以看到教學預設與生成的教學痕跡,還可以看出教學的重難點。因此,在黑板/白板/電子屏幕哪個位置寫什麼、寫多少很重要。32.教師的口頭能力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教師應該不斷磨練自己的口才,具體來說,要具備「深入淺出」「長話短說」「舉三反一」的高度概括能力。33.
  • 你的盲目背誦英語,能對付應試教育嗎?舉一反三的能力還有嗎?
    你的舉一反三能力在哪裡?成績,是從哪裡來的?表面功夫做得很好,不出成績,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吧~你家的孩子是不是英語課文背誦的「溜溜溜」是不是英語單詞讀的「溜溜溜」成績,也是「溜溜溜」嗎?
  • 如何在英語中做到舉一反三?提高學習效率
    英語可能是許多中學生感到學起來非常困難的科目,背了忘,忘了背的單詞,令人暈頭轉向的語法等 ,都造成了學生學英語的障礙。今天,我們做一道簡單的題目,大家先看題目,按照自己的做題習慣,自己先解答。這是一道非常基礎的題目,我們主要說明如何將題目價值最大化,避免無效的題海戰術,做到舉一反三。可能有許多同學錯選了A項,主要是不了解「has gone to」的意思,看到has是一般現在時,所以選擇A項。實際上,have/hasgoneto表示「(某人)現在到某地去了」(現在不在這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