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8日 07:5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黃金貴
字號內容摘要:「舉一反三」一語出自《論語·述而》記孔子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是孔子的一條教學經驗:教導學生,不到他求知迫切時,不去開導他。孔子以宮室之角喻說,故要真正理解此語,必先了解宮室四角。另一種解釋是:睡床多設在西北角,屋頂開天窗,日光從此照射室內,故稱「屋漏」(「屋」指屋面),也就是所照射的西北角。蓋灶是實的,神是虛的,衛大夫王孫滿意思寧實毋虛,而孔子以為敬天神最要緊,如得罪了上天,那什麼祈禱都用不上了。譬如孔子告訴了上舉第一個東北角宧,多陽而明亮,則學生不能僅「反」出還有三個角,而是至少要說出西北角亦相同,而東南角、西南角少陽而陰暗。由此可知,孔子的「舉一反三」不是簡單的仿照舉例,而是將老師的「一」消化、運用,並調動掌握的有關知識去推導同類事物。
關鍵詞:孔子;宮室;推導;西北角;學生;論語;養也;隅也;孔穎達;求知
作者簡介:
「舉一反三」一語出自《論語·述而》記孔子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隅」,角落。「反」,復,回復。這是孔子的一條教學經驗:教導學生,不到他求知迫切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說不出時,不去啟發他。舉室內一角而不能推導其他三角,就不再重複地教他了。
孔子以宮室之角喻說,故要真正理解此語,必先了解宮室四角。
室角,即所謂「廉隅」,古人非常重視,每角都有專稱。
東北角稱「宧」。《說文·宀部》:「宧,養也,室之東北隅,食所居。」《釋名·釋宮室》:「東北隅曰宧。宧養也,東北陽氣始出布養物也。」古人庖廚位於此方位——其是所以養育人者,此外,在屋室的北二角都是可見陽的(陽光從南照北),故這一角也受陽光斜射而明亮。引申為養育,後出字「頤」。《易·頤》:「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
東南角稱「窔」,或作「穾」。本義指幽暗。《廣韻·去嘯》:「窔,隱暗處。」引申指屋室東南角。日光由南而北斜射,屋室東南二角都少陽,較陰暗。《儀禮·既夕禮》:「比奠,舉席婦室,聚諸窔,布席如初。」鄭玄註:「室東南隅謂之窔。」「窔」,一般不單用,而常與「奧」連言。
西北角稱「屋漏」。這個詞很怪。《釋名·釋宮室》解釋:「禮每有親死者,輒徹屋之西北隅,薪以爨灶煮沐,供諸喪用。時若直(值)雨則漏,遂以名之也。」這是一種解釋。另一種解釋是:睡床多設在西北角,屋頂開天窗,日光從此照射室內,故稱「屋漏」(「屋」指屋面),也就是所照射的西北角。《詩·大雅·抑》孔穎達疏:「屋漏者,室內處所之名,可以施小帳而漏隱之處,正謂西北隅也。」
西南角稱「奧」。《楚辭·招魂》:「經堂入奧。」王逸註:「西南隅謂之奧。」《釋名·釋宮室》:「不見戶明,所在秘奧也。」它與「窔」一樣,是室中少陽幽暗之角,故常連用,泛指幽暗處。《漢書·敘傳上》:「守窔奧之熒燭,未卯(卬)天庭而覩白日也。」顏師古註:「穾奧,室中之二隅也。」這是班固《答賓戲》中兩句。《文選》張銑註:「言其見幽深之小光。」也指整個堂室。《荀子·非十二子》:「奧窔之間,簟席之上,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斂然」,聚集貌。楊倞註:「言不出室堂之內也。」
四個角落,稱「奧」最為奧妙。這是尊者所處位置。《禮記·曲禮上》:「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即父母健在,作為小輩不能處在此位。《仲尼燕居》:「室而無奧阼,則亂於堂室也。」阼是堂東階,主人升降;奧是西南隅,尊者所處。說明凡堂室必遵這種禮制。這也是祭祀之處。《論語·八佾》:「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邢昺疏:「奧,內也,謂室內西南隅也。」此「奧」代稱神。蓋灶是實的,神是虛的,衛大夫王孫滿意思寧實毋虛,而孔子以為敬天神最要緊,如得罪了上天,那什麼祈禱都用不上了。無論主位、神位,都表現出了強烈的禮尊色彩。故「奧」引申為主宰。《左傳·昭公十三年》:「國有奧主。」孔穎達疏:「奧主,國內之主。」為宮禁。《三國志·魏志·董昭傳》:「冒之出入往來禁奧。」指茂名入宮禁。又虛化為深義。「奧房」,深房。「奧愛」,深愛。「奧旨」、「奧略」、「奧博」、「奧妙」等不勝枚舉。這一義用於今。
現在回到「舉一反三」。老師舉一,學生反三,「反」,復,推導,即推導出同類事物的其他部分以印證。譬如孔子告訴了上舉第一個東北角宧,多陽而明亮,則學生不能僅「反」出還有三個角,而是至少要說出西北角亦相同,而東南角、西南角少陽而陰暗,云云。這就要求學生要善於比類思索,還必須有關於我國宮室南向而建、我國地處北緯地帶的基本知識。由此可知,孔子的「舉一反三」不是簡單的仿照舉例,而是將老師的「一」消化、運用,並調動掌握的有關知識去推導同類事物。因此,「舉一反三」實是孔子倡導的學與思相結合的求知方法中的一環。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中文系、漢語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