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正本2.13 -2.14:君子周而不比真正的道理是講這個的

2021-01-10 易經通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兩章節放一起。主要是2.13章節,無歧義,無可闡釋之處,類似於大白話也,道理明白曉暢。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句話是針對子貢而言的。子貢患於行而不患於言。不是說做到這一點就是君子了。而這僅是君子的一個要求而已。

重點說說2.14章節。

多有歧義,在於不能明義理的潔淨精微。

君子正道而行,遵循的是道而不是人。也就是前面一章所言的君子不器應有的涵義。君子不拘泥於器,就是不拘泥於這個人是好壞親疏。

君子之所以能做到周全,就在於君子正道而行。小人之所以比而不周,就在於小人不尊道而行,而是徇於物慾,私利。

所以,周是周全之義。周遍是不精確的。比是偏私。偏則不全。

全句翻譯就是君子行事周全而不偏私。小人因為徇於物慾從而偏私而無周全。

舉個例子而言,在一群人之中,有富有窮。則君子分配的時候就會照顧窮的。這是以窮富而言。若是以好壞而言。則君子會讚揚鼓勵好人而規勸甚至懲罰壞人。這就是周全的涵義。

君子之所以能做到周全,在於君子行正道,也就是中庸之道。無過與不及。這才是孔子的本意。

實際上我舉例子是限制了本句話的意思的。一句話,凡是正道而行的都是周全。在周易而言就是吉,利涉大川。

而小人則不是這樣,往往基於親疏厲害利益來待人做事。和君子的做法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

比如在一個公司中,按照大家認可的規章制度辦事就是周全。沒有人有異議的。能做到這點,就是君子的行為。但是若是比而不周。無論獎金還是工資乃至工作崗位的提拔都是按照自己是不是喜歡這個人,這個人是不是對我忠心。這個人是不是聽我的話,那麼這就是典型的小人比而不周。自然會引起勤奮的或者有能力的,有業績的人的不滿。

其中公司的規章制度就相當於君子所遵循的道。

因此,這句話和什麼團結啊,親近啊,是毫無關係的。也和君子不拉幫結派,沒關係。

因為能讓君子做到周而不比的唯一的一個方法就是正道而行。行中庸之道,才能周而不比。

明乎此,為政之道亦在其中也。這句話可謂為政之道者的金科玉律。

這,就是論語的潔淨精微之處,需要從其所以然從義理上去悟,而不是從文字的考證訓詁上去理解。

雖然很多人闡釋什麼君子不拉幫結派公正無私,也是儒家的義理,但不是這句話所要表達的義理。可謂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相關焦點

  • 孔子說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論語·為政第二》有孔子說的這麼一句話: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呢?周是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他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 [《論語<選讀>》資料六]《周而不比》學生版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13.以德報怨,何如                      (                              )14.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15.晏平仲善與人交,
  • 論語學習心得——為政第二(3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為政第二的第十四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方:好。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馬:好。這種翻譯是引申的意義。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來這才是小人和君子的差別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含義:君子無私,小人有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出自《論語》,直接翻譯過來就是,德行高尚的人廣泛交友但是不勾結;而小人就不一樣了,小人交友往往相互勾結,視道義於無物。
  • 國學經典語錄一日一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周而不比」正解
    【周而不比】論語為政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論語正本2.18:子張學幹祿,行政者之金科玉律也
    #孔子#2.18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本章如上一章一樣也是講言行的。講言行可以從多個角度,角度越多,越能體現儒學義理的潔淨精微。
  • [《論語<選讀>》資料六]《周而不比》教師版
    ,說明用法或解說意義)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卻,轉折連詞)2.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卻,轉折連詞)3.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的人,代詞)4.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他,代詞)5.人焉廋哉                     (哪裡,疑問代詞;呢,句末語氣詞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論語·為政》,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而小人則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第五,善惡標準不同。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經典】《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二、一般解釋學校課堂或是個人理解,通常為:別人不知道也不生氣,就是真正的君子。如此解釋,就是不求甚解的糊弄人。如果君子這樣好當的話,世間的君子就太多了。傻子說的話,我們聽不懂,傻子就不會因為我們的不懂而生氣,傻子就該是君子了。
  • 君子懷德,再讀論語,大公者無私
    君子懷德,行書、白文印《論語·裡仁》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說:君子自律、自省,胸懷遠大,考慮的是公義與準則;小人念念不忘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牢記自己獲得的小恩小惠,只考慮個人得失。
  • 《論語》與幹部道德品質修養系列(2、道德與品德)
    從這個解釋可以看出來,道德是一種普遍的社會規範,而品德則是每個個體的道德表現。那領導幹部怎樣培養優良的品德來維護社會的道德規範,促進社會文明進程的發展?首先當然是認識和了解道德對做人做事的重大意義,建立道德觀念。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1》)以德來施政,其它一切都無法與之抗衡了。
  • 【論語易解】14.27「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認為,如果說得多而做得少,那是恥辱的。」 【注釋】(1)《楊注》:「而,用法同『之』,說詳《詞詮》。皇侃所據本,日本足利本,這一『而』字都作『之』。」 (2)《錢解》:「本章或作『恥其言之過其行』,義解則同。不當分『恥其言』與『過其行』作兩項解。」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在切入主題以前,小編先整理一下《論語中》容易被誤解的句子。
  • 跟領導人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去昧患就是反對愚民教育,與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學說是相反的,去虛患就要提倡實利主義,與孔子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學說,以及董仲舒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學說是相反的。
  • 一起閱讀‖《論語》:禮,與其奢也,寧儉
    10、《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11、《論語》:父在,觀其志12、《論語》:禮之用,和為貴13、《論語》:信近於義,言可復也14、《論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29、《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30、《論語》:攻乎異端,斯害也已31、《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32、《論語》:子張學幹祿33、《論語》:
  • 《論語》君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古人講:半步《論語》安天下。那麼《論語》究竟是一部怎樣的宏偉巨著呢?其實《論語》就是一本小冊子,但這本小冊子卻蘊含著古代聖賢的心。尤其是孔子的「心」。我始終認為,孔子是一個有情懷的人。其次才是以為儒家所標立的聖人。很多喜歡學習古代經典的「人類」,可能一上手就是《易經》或是《春秋》。要不就是《禮記》或是《中庸》。
  • 論語|為政 君子不器
    孔子說:「君子不器」。這句話雖然簡單,但是含義很深。錢穆先生對這點的解釋比較少,大家也可以去讀一下錢先生的《論語新解》,也可以看一下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學習其中的相關內容。對於「君子不器」,錢穆先生的解讀總結起來大致是說:一個人不要做偏才,要做通才。如果你只是把它理解成學習某一個專業的方向,那就沒有把這裡面最核心的地方點出來。
  • 《論語》中關於「君子」和「小人」的翻譯
    自十六世紀以來,眾多國內外學者都相繼推出《論語》的英譯本。由國外學者翻譯的英譯本,較為廣泛流傳的是理雅各和威利版本,國內翻譯或節譯過的學者有辜鴻銘、林語堂、丁往道等。《論語》中「君子」和「小人」出現的頻率極高,因此準確解讀「君子」和「小人」的內在含義,對《論語》的整體翻譯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