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兩章節放一起。主要是2.13章節,無歧義,無可闡釋之處,類似於大白話也,道理明白曉暢。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句話是針對子貢而言的。子貢患於行而不患於言。不是說做到這一點就是君子了。而這僅是君子的一個要求而已。
重點說說2.14章節。
多有歧義,在於不能明義理的潔淨精微。
君子正道而行,遵循的是道而不是人。也就是前面一章所言的君子不器應有的涵義。君子不拘泥於器,就是不拘泥於這個人是好壞親疏。
君子之所以能做到周全,就在於君子正道而行。小人之所以比而不周,就在於小人不尊道而行,而是徇於物慾,私利。
所以,周是周全之義。周遍是不精確的。比是偏私。偏則不全。
全句翻譯就是君子行事周全而不偏私。小人因為徇於物慾從而偏私而無周全。
舉個例子而言,在一群人之中,有富有窮。則君子分配的時候就會照顧窮的。這是以窮富而言。若是以好壞而言。則君子會讚揚鼓勵好人而規勸甚至懲罰壞人。這就是周全的涵義。
君子之所以能做到周全,在於君子行正道,也就是中庸之道。無過與不及。這才是孔子的本意。
實際上我舉例子是限制了本句話的意思的。一句話,凡是正道而行的都是周全。在周易而言就是吉,利涉大川。
而小人則不是這樣,往往基於親疏厲害利益來待人做事。和君子的做法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
比如在一個公司中,按照大家認可的規章制度辦事就是周全。沒有人有異議的。能做到這點,就是君子的行為。但是若是比而不周。無論獎金還是工資乃至工作崗位的提拔都是按照自己是不是喜歡這個人,這個人是不是對我忠心。這個人是不是聽我的話,那麼這就是典型的小人比而不周。自然會引起勤奮的或者有能力的,有業績的人的不滿。
其中公司的規章制度就相當於君子所遵循的道。
因此,這句話和什麼團結啊,親近啊,是毫無關係的。也和君子不拉幫結派,沒關係。
因為能讓君子做到周而不比的唯一的一個方法就是正道而行。行中庸之道,才能周而不比。
明乎此,為政之道亦在其中也。這句話可謂為政之道者的金科玉律。
這,就是論語的潔淨精微之處,需要從其所以然從義理上去悟,而不是從文字的考證訓詁上去理解。
雖然很多人闡釋什麼君子不拉幫結派公正無私,也是儒家的義理,但不是這句話所要表達的義理。可謂差之毫厘失之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