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2.18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本章如上一章一樣也是講言行的。講言行可以從多個角度,角度越多,越能體現儒學義理的潔淨精微。
孔子就是這樣做的,雖然很多篇章講言行,但側重點不同也。
上一章是作為學生的言行,講了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道理。本章則是講為政之道的言行。
也就是幹祿也。
子張學幹祿,並非是儒家以當官為終極也。儒家之邏輯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政之道只不過是是在更大的層面或者說平臺推行達人之道而已。這是需要明白的。
立己達人乃是天然的。立己必然達人。而達人的前提必須是立己。所謂內有誠明之德,外則化人成物是也。
我講論語,有些關鍵字詞,尤其是古今歪解費解歧義的還是會闡釋明白的。沒有歧義的基本不會一字一字來闡釋。
我講論語的重點,在於讓人知其所以然,明其話語的邏輯所在。
明其邏輯,則儒學義理之潔淨精微在其中也。
本章的重點是言為政之道要謹言慎行。其實何止為政之道呢?
只不過為政之道更難罷了。換言之,為政之道乃最易見人心之險也。此乃孔子周遊列國之最大心得吧。
前面有一章言患不知人也也。其實就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之義。人心惟危也。
其實若是按照儒家義理,君子當依於仁行於仁,義之所在,則必往也。比如作為臣子的,君有不對,則諫。這才是臣子之道。緣何孔子卻在本章強調謹言慎行,這貌似明哲保身之道呢?
原因有兩個。第一,在於子張的性格也。故這是特地為子張的為政之道量身定做的道理。而不是通用的。
第二,實際上也是通用的。人們常說,官場險惡。但首要明這是針對子張的性格而說的。只不過言外之意就是官場的人多不能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多如笑面虎,這個話沒說出來。換言之,你為君子,他人不一定是君子也。
所以,這個謹言慎行並不是孔子教大家明哲保身之道。而是由官場的環境決定的,尤其是子張這樣性格的人,更是大忌。
當然謹言慎行不僅僅是從事行政工作者的金科玉律,在哪一行哪一業都是如此。禍多從口出。言語者,禍福之機也。
這是本人對於本章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