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正本2.18:子張學幹祿,行政者之金科玉律也

2021-01-11 易經通

#孔子#2.18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本章如上一章一樣也是講言行的。講言行可以從多個角度,角度越多,越能體現儒學義理的潔淨精微。

孔子就是這樣做的,雖然很多篇章講言行,但側重點不同也。

上一章是作為學生的言行,講了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道理。本章則是講為政之道的言行。

也就是幹祿也。

子張學幹祿,並非是儒家以當官為終極也。儒家之邏輯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政之道只不過是是在更大的層面或者說平臺推行達人之道而已。這是需要明白的。

立己達人乃是天然的。立己必然達人。而達人的前提必須是立己。所謂內有誠明之德,外則化人成物是也。

我講論語,有些關鍵字詞,尤其是古今歪解費解歧義的還是會闡釋明白的。沒有歧義的基本不會一字一字來闡釋。

我講論語的重點,在於讓人知其所以然,明其話語的邏輯所在。

明其邏輯,則儒學義理之潔淨精微在其中也。

本章的重點是言為政之道要謹言慎行。其實何止為政之道呢?

只不過為政之道更難罷了。換言之,為政之道乃最易見人心之險也。此乃孔子周遊列國之最大心得吧。

前面有一章言患不知人也也。其實就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之義。人心惟危也。

其實若是按照儒家義理,君子當依於仁行於仁,義之所在,則必往也。比如作為臣子的,君有不對,則諫。這才是臣子之道。緣何孔子卻在本章強調謹言慎行,這貌似明哲保身之道呢?

原因有兩個。第一,在於子張的性格也。故這是特地為子張的為政之道量身定做的道理。而不是通用的。

第二,實際上也是通用的。人們常說,官場險惡。但首要明這是針對子張的性格而說的。只不過言外之意就是官場的人多不能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多如笑面虎,這個話沒說出來。換言之,你為君子,他人不一定是君子也。

所以,這個謹言慎行並不是孔子教大家明哲保身之道。而是由官場的環境決定的,尤其是子張這樣性格的人,更是大忌。

當然謹言慎行不僅僅是從事行政工作者的金科玉律,在哪一行哪一業都是如此。禍多從口出。言語者,禍福之機也。

這是本人對於本章的解釋。

相關焦點

  • 一起閱讀‖《論語》:子張學幹祿
    1、《論語》:邦有道,危言危行2、《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15、《論語》:貧而無諂,富而無驕16、《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17、《論語》:思無邪18、《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19、《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張學幹祿章」
    【原文】2.18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翻譯】【注釋】子張:複姓顓孫,名師,孔子弟子。所以,《論語·微子》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感悟《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篇第二》「學」,有人翻譯為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被欺騙。論語開端即講「學」,這個學不僅是讀書的意思,因為現代人讀的書太雜,很多隻算是一種娛樂行為,談不上是學,《論語》中早就為「學」下過了定義,是一種人性境界的不斷提高,如果達不到這一點,也談不上學!學了,在心中有個問號,為什麼要這樣?
  • 讀論語 · 為政篇 | 第十八節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2.18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2)幹祿:幹,求的意思。祿,即古代官吏的俸祿。幹祿就是求取官職。 (3)闕:缺。此處意為放置在一旁。 (4)疑:懷疑。 (5)寡尤:寡,少的意思。尤,過錯。
  • 一起閱讀‖《論語》: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1、《論語》:邦有道,危言危行2、《論語》:學而時習之3、《論語》:其為人也孝弟>15、《論語》:貧而無諂,富而無驕16、《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17、《論語》:思無邪18、《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19、《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論語正本2.13 -2.14:君子周而不比真正的道理是講這個的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兩章節放一起。主要是2.13章節,無歧義,無可闡釋之處,類似於大白話也,道理明白曉暢。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句話是針對子貢而言的。子貢患於行而不患於言。
  • 一起閱讀‖《論語》:禮,與其奢也,寧儉
    1、《論語》:邦有道,危言危行2、《論語》:學而時習之3、《論語》:其為人也孝弟>15、《論語》:貧而無諂,富而無驕16、《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17、《論語》:思無邪18、《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19、《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一起閱讀‖《論語》:哀公問社於宰我
    1、《論語》:邦有道,危言危行2、《論語》:學而時習之3、《論語》:其為人也孝弟>15、《論語》:貧而無諂,富而無驕16、《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17、《論語》:思無邪18、《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19、《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 為官必讀的經典:《論語·為政》
    《論語·為政》篇包括24章,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
  • 命理格局之拱祿拱祿格
    命理格局之拱祿拱貴格張永紅整理喜忌篇云:「拱祿拱貴,填實則兇。拱,向也,夾也;祿是臨官之祿;貴是官星乙貴或指天乙費人,拱祿有五日五時,癸亥癸丑;癸丑癸亥拱子祿;丁巳丁未;己未己巳拱午祿;戊辰戊午拱巳祿;拱貴有五日五時:甲申甲戌拱酉,乙未乙酉拱申,是官貴;甲寅甲子拱醜;戊申戊午拱未;辛丑辛卯拱寅,是官貴兼天乙貴。
  • 楊叔子院士:我讀《論語》的收穫
    《論語》中的「忠」主要涵義是「誠」。 三、讀書,要下學上達地讀。一本書,一篇文,一段話,它的論述往往是針對在當時條件下具體的事情,在形而下的層面上,讀者還應抽象到形而上的層面上去理解。《論語》講治國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今天就可理解為:各應在其位,各應謀其政。 四、讀書,要聯繫實際地讀。
  • 百日晨讀 |《論語·為政第二》
    論語·為政第二誦讀:黑過夜色·周達    校對:於天琳2.1
  • 《銳解漢字》之「祿」:為什麼福祿的「祿」字跟水井有關
    我們常說,人生得意福祿壽喜財,其中的「祿」字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跟水井有關呢?今天的《銳解漢字》就來解解這個「祿」字。梳理了「祿」字流變之後,其本意就非常清楚了。從井中取水,讓人們源源不斷地享受大地給予的恩賜。
  • 命理格局之日祿格
    命理格局之日祿格張永紅整理喜忌篇雲;「日祿歸時沒官星,號青雲得路。看四柱何如,若月有官星或天幹透財,只作財官論;若時支歸祿,年月日支亦有祿,謂之聚福歸祿,又謂五行歸根,若日祿歸時,時祿歸日,謂之互換祿;若年祿歸時,時祿歸年,如甲申見庚寅,乙酉見辛卯,壬午見丁亥,癸亥見壬子等類,俱主大貴享福;若重見祿位,如甲日寅時又生正月,財官俱弱,只作建祿看;若月日天元同,而只有時祿,謂之分綠,便為無用;若各自歸祿,卻又不妨。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讀《論語》並不難,一個高級中文中學的學生,平直讀其大義,應可通十分之四乃至十分之五。讀《論語》可分章讀,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處暫時跳過,俟讀了一遍再讀第二遍,從前不懂的逐漸可懂。如是反覆讀過十遍八遍以上,一個普通人,應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夠了。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幾分鐘時問,不論枕上、廁上、舟車上,任何處,可拿出《論語》,讀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論語》,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複的。
  • 祿安媽:我是如何篤定的走在讀經這條路上
    我是有了祿安後,在讀《三字經》裡的一句話「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我發現,祿安已經會背了,而我還不知道孝經是什麼?四書有哪幾本?六經更別提了!那時祿安1歲8個月,我已經38歲,2008年1月1日我毅然辭職開始求學,一路求過來,兩年後也就是09年9月底遇到王教授的讀經教育,本來是自己想學,但順理成章的為祿安選擇了這條路,明明白白一條路!
  • 《論語詞解》第18篇:夫、夫人、夫子
    賊●人之子(見論語11·24) 是故惡●佞者(見論語11·24) ●三子者之言何如(見論語11·25) ●何憂何懼(見論語12·4) ●達也者(見論語12·20) ●聞也者(見論語12·20)
  • 學也,祿在其中矣」是在說什麼
    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錢穆譯】先生說:「君子只計謀於道,不計謀於食。耕田也有飢餓時,學道也可得祿食。所以君子只憂道之不明不行,不憂貧不得食。」【楊伯峻譯】孔子說:「君子用心力於學術,不用心力於衣食。耕田,也常常餓著肚皮;學習,常常得到俸祿。君子只著急得不到道,不著急得不到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