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禮中的「九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為你解讀古代九拜禮

2020-12-11 川北在線網

古代大禮中的「九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為你解讀古代九拜禮

時間:2019-01-03 19:26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代大禮中的九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為你解讀古代九拜禮 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禮,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連續拜九次,而禮法上真實的九拜卻是另外的樣子。 九拜是古代行禮時的九種禮拜方式。這九種禮拜方式分別叫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

  原標題:古代大禮中的「九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為你解讀古代九拜禮

  「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禮,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連續拜九次,而禮法上真實的「九拜」卻是另外的樣子。

  「九拜」是古代行禮時的九種禮拜方式。這九種禮拜方式分別叫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九拜」所不同的不僅僅是名稱,連其動作要領也大為不同。

 

  稽首的基本要領如下:跪,拜手,然後手至地,首亦至地。稽首是拜禮之中最敬的方式,臣子對君主用此禮,為吉事之拜的最重者。頓首亦名稽顙,其基本要領如下:先跪拜手,然後手至地,首亦叩地。這種方式只用於兇喪之禮,為喪事之拜中的最重者。頓首與稽首不同之處在於,稽首頭至於地而不叩,頓首頭至於地而扣。空首的動作要領為:跪而拱手,頭俯至於手,與心平。振動的動作要領如下:先拜而後踴。蛹是喪禮中最哀慟的表現,頓足,跳躍,以示哀之至也。吉拜的動作要領如下:先拜手,而後重複「九拜」中的「頓首」動作,也是喪禮之拜。兇拜的要領是先作「九拜」中的頓首而後再拜。奇拜之「奇」表示單數,在這裡是拜一次的意思。褒拜指拜的次數在再拜以上。肅拜為女性用的禮拜方式,不跪,俯首兩手下垂。

 

  因此,「九拜」是一個非常籠統的說法,它涵蓋了古時所有的禮拜方式。「九拜」中既包括了吉禮,又包括了兇禮,既包括了男人行禮的方式,也包括了女人行禮的方式。很顯然,在任何一次儀式之上,都不可能窮盡這九種禮拜方式,因為,「九拜」中包含了性質完全不同的禮拜形式。

 

  所以,「九拜」不僅不是拜九次的意思,而且也不可能在任何一次儀式上聽到「行『九拜』之禮」這樣的話。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古代大禮中的「九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並不是拜九次
    《儀禮.鄉射禮》:「主人西南面三拜眾賓,眾賓皆答一拜。鄭玄註:三拜,示徧也。賈公彥疏:三拜示徧也者,眾賓無問多少,止為三拜而已,是示徧也。」「三叩九拜」是古時候的豪禮,在一般的了解中,「九拜」就是說持續拜九次,而禮法上真正的「九拜」卻並非如此。古代真正的禮儀是什麼?
  • 古代見面禮「九拜」之稽首
    古代的一種跪拜禮。那時人們席地而坐,在公共場合或一般交往場合,地位低的人大多雙膝著地,臀部靠坐在自己雙腳後跟上。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掌心向內),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
  • 影視解析|兩部琅琊榜教給我們的古代「九拜」大禮
    原始的跪拜禮很簡單,後來成為一種正式的禮節之後則變得繁複起來,並且發展出了諸如「九拜」等多種跪拜方法,應用範疇也擴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琅琊榜》和《琅琊榜之風起長林》兩部劇中備受觀眾推崇的細節上,就有關於跪拜禮儀的準確體現。按照製片人的說法,「總要有點文化責任感吧?總要有點歷史責任感吧?」
  • 古代九拜禮詳解,現在已經很少見到了
    在眾多典籍中,唯《周禮》所記載的禮儀最為系統,有祭祀、朝覲、封國、巡狩、喪葬等。下面來說說使用範圍最廣、年代最長、最為基本的九拜之禮。九拜分別為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稽首:是九拜中最為隆重的見面禮節。
  • 知識分享:古代青年男女的成人禮和簡說「九拜」是什麼樣的?
    002■古代青年男女的成人禮  成人禮是古人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種禮儀,現今在很多地方依然保存著這一習俗。成人禮的舉行,是青年男女進入成年人的標誌,大多在15歲至20歲時舉行,各地不一。  在古代,漢族男子的成人禮叫做冠禮,它起源於原始社會,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 拜師禮是中國古代優良傳統,連皇子也不例外,也要三叩九拜。
    拜師禮是我國古代優良的傳統禮儀之一,連皇帝也不例外,拜師也要下跪行三叩九拜之禮,這裡所說的皇帝應該是未成年的皇帝或者皇子。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尊師重道。皇帝是一國之君,萬人之上,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利,一般人見了皇帝都要行叩拜禮。
  • 禮儀文化:淺談中華傳統禮儀,何為「五禮」?何為「九拜」?
    吉禮以祭祀之事為吉禮,五禮之冠,吉禮之別十二:一曰禋祀,二曰實柴,三曰燎,四曰血祭,五曰埋沉,六曰副辜,七曰肆獻,八曰饋食,九曰祠,十曰禴,十一曰嘗,十二曰蒸。也就說是即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的禮儀活動。
  • 國學知識:古代的磕頭禮和跪拜禮是怎麼來的呢?
    "跪拜"禮是怎麼出現的  在我國古代,跪拜禮是最常見的一種禮節。"伸腰及股而勢危者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頭著地為拜。"  跪拜禮的出現與當時的物質條件和人們的生活習慣有關。  "九拜"是說連續拜九次嗎  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連續拜九次,而禮法上的"九拜"真是這樣嗎?  《周禮·春官·大祝》云:"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
  • 看古裝劇經常看到三叩九拜之禮,你知道是哪九拜嗎?
    「拜」,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表達崇高敬意的禮節,其實,在古代禮儀中,「九拜」是明確的,禮制對其行禮方式和使用場合都有詳細的規定,但 「三叩」卻不是古禮,只是民間對「跪拜」禮的俗稱。《周禮.春官.太祝》記載:「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
  • 傳統婚禮名詞解析:「三叩九拜」大禮原來是這個意思
    現代婚俗中有很多禮節都是從古至今一直流傳下來的,我們常說的舉行「三拜九叩」大禮也是一個古老的儀式。拜為躬身或跪,雙膝著地為跪,叩為頭挨地,「三拜九叩」和「三叩九拜」儀式有很多不同之處。「三拜九叩」是三次下跪,每次下跪之後叩三次頭,通常用於對尊長所行之禮;而「三叩九拜」則是雙手合十躬身三拜,之後再下跪叩一次頭,起身再拜再叩,重複三次,通常用於對天地神明的所行之禮,按照行禮前後順序叫九拜三叩更貼切。
  • 三跪九叩什麼的弱爆啦,民間24拜、36拜、72拜大禮你見過嗎?
    早在先秦時期,《左傳》中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見我國很早就對禮儀十分的重視。在我國古代,各種禮法繁雜多樣。種類之多,數不勝數。經後人簡化發展,逐漸形成了現今的禮儀制度。隨著封建社會的消失,和對人格的尊重。一些繁雜的禮儀得到簡化,部分大禮也變得不經常使用。
  • 西安一小學重現古代入泮禮 什麼是入泮禮?對孩子教育有何影響?
    近日,西安一小學重現古代入泮禮,開學第一天,590名新入校的孩子穿著漢服,站得整整齊齊,在老師的指導下,整裝待發,不了解傳統文化的人很難理解什麼是入泮禮,其實,入泮禮就是古時學生的入學大禮,中國有句古話,叫做&34;。這裡的&34;就是指學校。在古代,凡是新入學的生員,都需進行稱為&34;的入學儀式。在古代更講究尊師重道,所以入泮禮是非常嚴肅和隆重的一件事情,絕對來不得半點馬虎和懈怠。
  • 「三叩九拜」真要拜9次?別被電視劇給騙了,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
    「三叩」基本上沒什麼異議,主要是這個九拜,難道真得要拜9次?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九拜到底是哪九拜?到底怎麼個拜法,因為這九拜不僅名稱不同,行禮的方式也不同,真要一通全部拜下來還真要花費不少的時間。   一拜稽首,稽首是拜禮中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禮節,一般用於重大的場合和地位懸殊較大的人之間,所以現代幾乎沒有行稽首禮的,古代也一般用在君臣之間,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對皇帝皆行此禮。
  • 西安一小學重現古代入泮禮 什麼是入泮禮?對孩子教育有何影響?
    特殊的2020年暑假過去了,孩子們都迎來了開學,隨著開學季的到來,陝西西安一所小學登上熱搜榜,萌娃穿漢服、點硃砂、行古禮充滿了儀式感。近日,西安一小學重現古代入泮禮,開學第一天,590名新入校的孩子穿著漢服,站得整整齊齊,在老師的指導下,整裝待發,端敬茶,點硃砂,給家長送書。
  • 西安一小學重現古代入泮禮 弘揚傳統文化充滿儀式感
    8月29日,陝西省西安市某小學針對新小學一年級學生,舉行了別開生面的古代入泮禮。其中「入泮宮」指的就是在州縣考試中了秀才的童生們,入學做生員時所行的入學典禮。在古代,「泮」就是指學校。古人的「入泮禮」是一個相當莊重的儀式,絕對不能有任何的馬虎。
  • 弘揚傳統文化 西安一小學重現古代入泮禮
    該校老師表示,重現古代開學典禮,將弘揚傳統文化,充滿儀式感。 據了解,古時學生的入學大禮。在古代,凡是新入學的生員,都需進行稱為「入冸」的入學儀式。《禮記·王制》記載:「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
  • 古代開學典禮稱「入泮禮」:要正衣冠拜孔子
    古代開學典禮稱「入泮禮」:要正衣冠拜孔子 其中「入泮宮」指的就是在州縣考試中了秀才的童生們入學做生員時所行的入學典禮。  在古代,「泮」就是指學校。春秋時前期,魯僖公為了興學養士,在魯國都城泮水岸邊,築起了規模宏大的泮宮。這是周代諸侯國中最早的學宮,相傳孔子常帶弟子遊泮。以後各諸侯國爭相仿效,也在國內修築泮宮,開鑿泮池。從此,泮宮就成了諸侯國大學的代名詞。
  • 古代的「丁憂」是怎麼回事?
    【摘要】古代,父母死後,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並須離職,稱「丁憂」。古代,父母死後,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並須離職,稱「丁憂」。「丁憂」亦稱「丁艱」,早在周朝時期,我國就產生了子女為父母守喪三年的丁憂喪俗。
  • 長知識丨「拜」和「揖」不是一回事
    「拜」和「揖」不是一回事有人說,《三國演義》插曲「這一拜,春風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臺」是不準確的,因為在桃園三結義中,劉關張是跪不是拜。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因為古時候所謂的拜,其實就是跪。《說文解字》曰:「跪,拜也。」
  • 古代的尊師重道之禮
    西席,是指室中座次以西為上時的最尊貴席位,延請賓師教授子弟,曾有安排在這一座位的禮俗,西席、西賓因此成為老師的尊稱。學生對自己的業師(授課的老師)尤其應敬重,尊師是做學生的最起碼的道德。我國古代也形成了一套學生尊師的禮則。學生入學,先要行拜師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