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九拜禮詳解,現在已經很少見到了

2020-12-11 百家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素來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在眾多典籍中,唯《周禮》所記載的禮儀最為系統,有祭祀、朝覲、封國、巡狩、喪葬等。下面來說說使用範圍最廣、年代最長、最為基本的九拜之禮。

九拜分別為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

稽首:是九拜中最為隆重的見面禮節。常為臣子拜見君父、學生拜見老師、或拜天拜地拜祖宗時所用。行禮之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至膝前,手不分散,再慢慢伸頭到手前地上,俯伏向下直至頭碰到地面並且要停留一會,動作舒緩,以表尊敬之意。

頓首:又稱「稽顙」、「叩顙」、「叩頭」。常為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輩之間互相表示敬意的禮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覆蓋右手,拱手於地至膝前,手不分散,頭急速伸下,引頭至地,稍頓即起,是拜禮中次重者。

空首:又稱「拜手」,常為古代上級對下級表達謝意的禮節,即空手之禮。行禮之時,施禮者身體呈跪姿,先跪而拱手,再俯下頭但不接觸地面,與心平。

振動:為喪禮相見之時最為隆重的跪拜禮節。行禮之時,施禮者不光要行「頓首」之禮,還要雙手相擊,哭天喊地,渾身戰慄不已,表示對喪者悲痛哀悼。

吉拜:古人拜禮有「吉兇之分,吉事為吉拜,兇事為兇拜。古代有守孝三年的禮俗,三年期後和喪家相見時行吉拜禮。男尚左,女尚右,行禮之時,施禮者先行「空首」之禮,然後再行「頓首」之禮。

兇拜:服喪三年期內、或居喪期間答拜賓客的禮節。男尚右,女尚左。行禮之時,施禮者先行「頓首」之禮,然後再行「空首」之禮。表悲痛和感謝之意。

奇拜:又稱「雅拜」,奇為單數,「奇拜」即拜一次。

褒拜:行拜禮後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即拜兩次或兩次以上。也稱「報拜」。(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數,不是獨立的跪拜形式,表跪拜的隆重或嚴肅程度)

肅拜:又稱「手拜」,為古代女子跪拜禮的一種。行禮之時,施禮者雙膝跪下以後,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

其中稽首、頓首、空首為「吉事之拜」。振動、吉拜、兇拜為「兇事之拜」。

相關焦點

  • 古代大禮中的「九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並不是拜九次
    「三叩九拜」是古時候的豪禮,在一般的了解中,「九拜」就是說持續拜九次,而禮法上真正的「九拜」卻並非如此。古代真正的禮儀是什麼?禮儀知識和文明行為作為我國中華傳統文化的關鍵構成部分,對中國歷史發展趨勢起著長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多彩,所涉及到的範疇十分廣泛,基本上滲入於古代社會的各個領域。古代中國的「禮」和「儀」,具體是兩個不一樣的含義。「禮」是規章制度、標準和一種社會意識;「儀」是「禮」的實際表達形式,它是根據「禮」的要求和內容,產生的一套系統而詳細的程序流程。
  • 古代大禮中的「九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為你解讀古代九拜禮
    古代大禮中的「九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為你解讀古代九拜禮時間:2019-01-03 19:26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代大禮中的九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為你解讀古代九拜禮 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禮,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連續拜九次,而禮法上真實的九拜卻是另外的樣子。
  • 知識分享:古代青年男女的成人禮和簡說「九拜」是什麼樣的?
    由笄禮而衍生的名詞有如下幾個:  笄年:古代女子年滿十五就要束髮插簪。  笄字:古代女子可以出嫁的年齡。字,指古代女子成年許嫁時才可以名字。  及笄:古代女子到了成年行笄禮的年齡,故後世稱女子的適婚年齡為及笄。
  • 看古裝劇經常看到三叩九拜之禮,你知道是哪九拜嗎?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形成了一整套豐富的禮儀禮節,三叩九拜在我們的古裝劇中經常看到,其實,「三叩」很容易理解,「叩」就是其動作就是身體不起來,而頭在地面,用頭叩觸地面三次。那麼,九拜就很少有人完全清楚了。
  • 古代見面禮「九拜」之稽首
    古代的一種跪拜禮。那時人們席地而坐,在公共場合或一般交往場合,地位低的人大多雙膝著地,臀部靠坐在自己雙腳後跟上。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掌心向內),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
  • 影視解析|兩部琅琊榜教給我們的古代「九拜」大禮
    原始的跪拜禮很簡單,後來成為一種正式的禮節之後則變得繁複起來,並且發展出了諸如「九拜」等多種跪拜方法,應用範疇也擴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琅琊榜》和《琅琊榜之風起長林》兩部劇中備受觀眾推崇的細節上,就有關於跪拜禮儀的準確體現。按照製片人的說法,「總要有點文化責任感吧?總要有點歷史責任感吧?」
  • 拜師禮是中國古代優良傳統,連皇子也不例外,也要三叩九拜。
    拜師禮是我國古代優良的傳統禮儀之一,連皇帝也不例外,拜師也要下跪行三叩九拜之禮,這裡所說的皇帝應該是未成年的皇帝或者皇子。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尊師重道。皇帝是一國之君,萬人之上,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利,一般人見了皇帝都要行叩拜禮。
  • 古代拜「灶神」有多重要?寧願自己不吃,也要讓「灶神」吃好
    古代有一項流傳很廣的民間習俗,就是拜灶神,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灶臺上供奉著灶神的牌位。所謂的灶神,就是指專門管理廚房的神,屬於玉皇大帝管轄。灶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考察一家的善惡,將一家的善惡行為記錄下來,向玉皇大帝稟告。
  • 「三叩九拜」真要拜9次?別被電視劇給騙了,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
    古代最大的禮節就是「三叩九拜」,從字面上理解來看,就是叩頭三次拜9下,有些古裝劇中偶爾也會出現這樣的場面,但是在禮法上面,這恰恰是行不通的。
  • 古人所稱的「三叩九拜」都指的什麼?
    在古代禮儀中,「九拜」是明確的,禮制對其行禮方式和使用場合都有詳細的規定,但「三叩」卻不是古禮,只是民間對「跑拜」禮的俗稱。由此可見,「三九拜」只是人們對隆重大禮的民間稱謂而已。具體說來,「三叩九拜」便是指上文。
  • 在煙臺萊陽鄉村婚禮上,仍可見到傳統的「拜天地」儀式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步入洞房。」經常看古裝劇的朋友,對這段司儀詞應該都不陌生。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婚禮的儀式也有了不小的變化。如今的婚禮大多是在現代化的酒店舉辦雖然有的還會保留三拜的儀式,但現場布置已經跟過去有了較大差異。
  • 搞笑漫畫:三叩九拜八百裡只為四六級?!
    搞笑漫畫:三叩九拜八百裡只為四六級?!阿傑考了兩次的英語四級,都沒有考過,這次的考試,他又報名了,他覺得要來拜點神明,說不定就過了呢!於是他就帶著水果來拜神明,跪在地上虔誠的祈禱:「文昌帝在上,請保佑小弟今年輕鬆過四六級英語,他日必帶水果禮盒前來答謝!」
  • 三跪九叩什麼的弱爆啦,民間24拜、36拜、72拜大禮你見過嗎?
    在我國古代,各種禮法繁雜多樣。種類之多,數不勝數。經後人簡化發展,逐漸形成了現今的禮儀制度。隨著封建社會的消失,和對人格的尊重。一些繁雜的禮儀得到簡化,部分大禮也變得不經常使用。至於部分重視禮儀的地區則還有24拜、36拜、72拜和108拜等。(小編只見過24拜,有懂的看官還請賜教)三跪九叩在周王朝時期就有,據《周禮》記載,古代跪拜禮有九種: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
  • 一哥「俗人讀史」之——八拜之交為何是「八拜」
    關於「八拜之交」一般是指:「管鮑之交」、「知音之交」、「刎頸之交」、「捨命之交」、「膠漆之交」、「雞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是後人總結的古代社會人際交往的八個典範,類如二十四孝等,那麼為何是「八拜」而不是「九拜」呢?
  • 傳統婚禮名詞解析:「三叩九拜」大禮原來是這個意思
    現代婚俗中有很多禮節都是從古至今一直流傳下來的,我們常說的舉行「三拜九叩」大禮也是一個古老的儀式。拜為躬身或跪,雙膝著地為跪,叩為頭挨地,「三拜九叩」和「三叩九拜」儀式有很多不同之處。「三拜九叩」是三次下跪,每次下跪之後叩三次頭,通常用於對尊長所行之禮;而「三叩九拜」則是雙手合十躬身三拜,之後再下跪叩一次頭,起身再拜再叩,重複三次,通常用於對天地神明的所行之禮,按照行禮前後順序叫九拜三叩更貼切。
  • 民國少帥張學良,為何要對溥儀皇帝三叩九拜?
    民國少帥張學良,為何要對溥儀皇帝三叩九拜? 不僅是民國少帥張學良見到溥儀要行三叩九拜的大禮,就是當時的很多北洋軍閥的大佬們,包括袁世凱,王士珍,張作霖見到溥儀,都會行跪拜禮。
  • 講道理,明星們的下跪姿勢還挺標準——中華禮儀之九拜
    今天我想跟您分享的是:中華傳統禮儀之九拜!杜海濤這個不屬於九拜禮儀,我知道你們想看,就發上來了。我們常常說自己是禮儀之邦,那麼,我們都有哪些禮儀呢?那可多了,說一天一夜也說不完。常說的三跪九叩、頂禮膜拜便是最重的禮儀之一了吧。
  • 何為「九拜」?
    古代行禮有「九拜」,根據《周禮·春官·太祝》記載:「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九拜是古代的禮拜形式,即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
  • 老話「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意思,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一拜在古時候,拜是要跪在地上的,而且要拱手抱拳,低頭並且與手平行,而現在的拜,多數是指站立雙手合十的姿勢。拜在古代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一般來說,這種拜其實是針對男子而言的,拜和叩首一樣,跪在地上不但要拱手低頭,而且還要行磕頭大禮,這一拜多數都是晚輩叩謝長輩。
  • 做月餅拜月亮,兒時的中秋節讓人期待,現在為什麼沒了感覺
    中秋節左右,天氣轉涼、氣候冷清、秋糧已獲、冬麥未播,人閒空多,就容易感懷,因此古代有「寒蟬悽切」、「節士悲秋」的說法。中秋天上月圓,地上的人們情懷從心底升起,思念家人團圓,對故鄉尤其惦念。仿佛月亮的光輝又廣又柔,無論身在何處,家裡的每一個人都能同時感受到月光的輕柔撫摸,再遙遠相隔的親人,也能在這一刻共鳴、工在,漂泊分離的情感會得到一些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