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歐姆、溫家貝共同認定:「《論語》談及『小人』基本上是不屑的具有貶義的」。我在上文中作了無法辯駁的否定,不懂原文,不辨真假,是受幾千年統治階級愚弄、矇騙的必然結果。他們又共同提出,「為什麼要稱『常戚戚』為『小人』呢?」以此為他們的論據。我現再回答如下:
凡對中國歷史、文化稍有了解,在中國生活過一段時期的人,一定知道所謂「小人」,一般指子女、學生、老百姓;而「大人」則指父母、老師、官員.。小人最顯著的特點是不能自立,沒有大人的呵護、支持、幫助,小人無法生存、成長、發展。
子女沒有父母的呵護,無法生存;學生沒有老師的指導,很難成長;如果官員不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敲詐、勒索、魚肉老百姓,那小民的生活不但不能蒸蒸日上,簡直就暗無天日了。
所以小人的特點,一是不能獨立生活,需大人提供幫助;二是小人的任務是以自己為中心,以付出勞動為手段,「學而時習之」,得到智慧,增長能力,盡最大努力,自立自強,以獨創天下。
因此獨立自主,自立自強,是合格小人最重要的標準。也就是說小人最主要、最根本、最迫切的目標、任務是自立自強!
我之所以說,「言必信、行必果」是真小人,因為它表明已做到了自立自強,當然就是合格小人了。為什麼能說到做到呢?有實力有主見——這就叫「硜硜然小人哉」!歷代的解釋都錯了。不能自立自強,就表明實力不足,智慧不夠,不是真小人,不是合格的小人,其表現必然是「常戚戚」。
「常」者,常常,經常,接連不斷也。「戚」者,憂愁,傷心,悲痛也。如常用名詞「親戚」——共同親熱、高興,共同悲痛、傷心的人;常用動詞如「休戚與共」——共同高興悲傷,引申為感情上一致。那麼為什麼「小人常戚戚」呢?
請看國營下崗職工,一開始,幾乎全都到政府門前靜坐,不找市場找市長。依賴、依靠慣了,下崗砸了飯碗,無疑是天塌了下來——民以食為天,怎能不悲痛、傷心?改行?自己創業?諾大年紀、無專業特長談何容易!這部分人將長期處在「常戚戚」的狀態。
再看又有多少人為「醫療」,「住房」,「上學」在「常戚戚」?!短時間絕對改變了。只要不能自立自強,必然為吃穿住行憂愁、悲傷。這部分人不止千萬,遠遠超過億人。如果這些人都如溫先生所說是「具貶義的小人」,那可真是「國將不國」了。
「常戚戚」,只是生活實際的忠實描述,那裡有什麼貶義、褒義?!其他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等等也是如此,都是實際生活的客觀反映。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才能指導我們獲得幸福,所以兩千年後的今天仍然具指導意義,不象某些理論,紅極一時,很快就煙消雲散。
溫家貝說,「《論語》中『君子』『小人』是道德意義上的概念,『民』,『士』,『大夫』,是身份(階級地位)意義上的概念。先生之『小人』系列帖,有一根本性錯誤,那就是把『小人』當做了『民』」。請問溫先生,我以上所說「常戚戚」的上億人是什麼人?是道德意義上的「小人」?還是階級地位的「民」?您不論叫什麼,能改變他們「常戚戚」的處境嗎?
是孔子、《論語》錯了?還是您錯了?什麼「道德意義、階級地位意義」,不能解釋社會現象,不能指導人們爭取幸福生活,統統都是騙人的鬼話,不管是專家、教授說,還是古人、大師說。不惟上,不惟書,不迷信任何東西,不要再上當受騙了,生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