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為什麼「常戚戚」?

2021-02-19 古香軒儒學四書論語妙義


網友歐姆、溫家貝共同認定:「《論語》談及『小人』基本上是不屑的具有貶義的」。我在上文中作了無法辯駁的否定,不懂原文,不辨真假,是受幾千年統治階級愚弄、矇騙的必然結果。他們又共同提出,「為什麼要稱『常戚戚』為『小人』呢?」以此為他們的論據。我現再回答如下:

凡對中國歷史、文化稍有了解,在中國生活過一段時期的人,一定知道所謂「小人」,一般指子女、學生、老百姓;而「大人」則指父母、老師、官員.。小人最顯著的特點是不能自立,沒有大人的呵護、支持、幫助,小人無法生存、成長、發展。

子女沒有父母的呵護,無法生存;學生沒有老師的指導,很難成長;如果官員不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敲詐、勒索、魚肉老百姓,那小民的生活不但不能蒸蒸日上,簡直就暗無天日了。

所以小人的特點,一是不能獨立生活,需大人提供幫助;二是小人的任務是以自己為中心,以付出勞動為手段,「學而時習之」,得到智慧,增長能力,盡最大努力,自立自強,以獨創天下。

因此獨立自主,自立自強,是合格小人最重要的標準。也就是說小人最主要、最根本、最迫切的目標、任務是自立自強!

    我之所以說,「言必信、行必果」是真小人,因為它表明已做到了自立自強,當然就是合格小人了。為什麼能說到做到呢?有實力有主見——這就叫「硜硜然小人哉」!歷代的解釋都錯了。不能自立自強,就表明實力不足,智慧不夠,不是真小人,不是合格的小人,其表現必然是「常戚戚」。   

「常」者,常常,經常,接連不斷也。「戚」者,憂愁,傷心,悲痛也。如常用名詞「親戚」——共同親熱、高興,共同悲痛、傷心的人;常用動詞如「休戚與共」——共同高興悲傷,引申為感情上一致。那麼為什麼「小人常戚戚」呢?

請看國營下崗職工,一開始,幾乎全都到政府門前靜坐,不找市場找市長。依賴、依靠慣了,下崗砸了飯碗,無疑是天塌了下來——民以食為天,怎能不悲痛、傷心?改行?自己創業?諾大年紀、無專業特長談何容易!這部分人將長期處在「常戚戚」的狀態。

再看又有多少人為「醫療」,「住房」,「上學」在「常戚戚」?!短時間絕對改變了。只要不能自立自強,必然為吃穿住行憂愁、悲傷。這部分人不止千萬,遠遠超過億人。如果這些人都如溫先生所說是「具貶義的小人」,那可真是「國將不國」了。

   「常戚戚」,只是生活實際的忠實描述,那裡有什麼貶義、褒義?!其他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等等也是如此,都是實際生活的客觀反映。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才能指導我們獲得幸福,所以兩千年後的今天仍然具指導意義,不象某些理論,紅極一時,很快就煙消雲散。

溫家貝說,「《論語》中『君子』『小人』是道德意義上的概念,『民』,『士』,『大夫』,是身份(階級地位)意義上的概念。先生之『小人』系列帖,有一根本性錯誤,那就是把『小人』當做了『民』」。請問溫先生,我以上所說「常戚戚」的上億人是什麼人?是道德意義上的「小人」?還是階級地位的「民」?您不論叫什麼,能改變他們「常戚戚」的處境嗎?

是孔子、《論語》錯了?還是您錯了?什麼「道德意義、階級地位意義」,不能解釋社會現象,不能指導人們爭取幸福生活,統統都是騙人的鬼話,不管是專家、教授說,還是古人、大師說。不惟上,不惟書,不迷信任何東西,不要再上當受騙了,生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相關焦點

  •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當以修身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塊海綿一樣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難,阻力,障礙。這就是君子之道了。  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納的力越強,修持的境界也越強。  戚:在古代的意思  形聲。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戚戚兩字在這是什麼意思?
    戚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前者保持光明磊落,後者長期心情憂鬱。不過,小人長戚戚中的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戚通慽或者慼。意思是,在古代戰爭之中,擔憂並肩作戰的兄弟氏族的安危。可見,在表示憂愁或者悲傷的時候,戚本從心,此時的戚,是慽或者慼的簡化版本。此意最早見於《詩·小雅·小明》,原詩如下:心之憂矣,自始伊戚。那麼,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呢?因為,心底無私天地寬,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小人役於物,固多憂戚。豈僅役於常人所謂「物」哉?此物乃欲,小人常常逆理而行,多尋蹊徑,為名為利,為欲牽行,所謂行險僥倖,患得患失耳,此乃小人之憂戚也。君子處世以道義而行,決事循理而迎刃而解,坦然舒泰情狀矣,此所謂君子之坦蕩蕩也。若如些許人解「小人常常憂戚恐懼」,而君子常常憂戚於道之不行,恐懼於社稷之不保,哀憫於民生之艱虞,豈非是君子常戚戚耶?行險僥倖,患得患失,才是小人之戚戚!
  • 小人長戚戚
    小人長戚戚——《邶風·北門》釋讀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你真的理解這句話?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出自《論語·述而》這是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修養時,經常引用的一句話。然而越是熟悉的東西,越不見得真正理解,或者說對其意思的解讀往往是似是而非的。比如這句話,常規的理解往往是君子坦然,小人計較。
  • 《論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蕩蕩:指心胸開闊。長戚戚:經常憂愁、煩惱。孔子說:「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在這篇「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中就講過,君子和小人的屬性,君子和小人並不是罵人的話,而是一種格局和境界的不同。
  • 林格小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文/林格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個道理誰都懂,其實,很多的道理我們都懂,比如「團結就是勝利」、「只問耕耘,不問前程」,可懂了,又有什麼用呢?懂了,不等於學到了。除此以外,人難免「長戚戚」,而當「戚戚」變成了習慣,時間長了,自己就成了小人而不自知。
  • 孔子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像人們耳熟能詳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就是一句跟做人有關的名言,後世許多文人對這句名言頂禮膜拜,會把它寫成書法作品,懸掛在書桌旁,當作激勵自己的金玉良言。君子坦蕩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名言出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是孔子跟某個弟子對話時,語重心長地教誨弟子時所說,殷切希望弟子能完善個人的德育。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七篇第37章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安也!形聲字,從土旦聲。坦原意為土地平坦而行步安舒,如《廣雅》:「坦坦,平也。」又如《易》:「道坦坦。」坦後延伸為心安、寬舒。如「坦然自若。」也指直爽、無隱瞞。如「坦白」、「坦城。」
  • 老人常說「小人難防,3點畢露」小人身上的三個特點,仔細看!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關於朋友交流的俗語「畫皮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也經常會從長輩口中聽到一些說「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的俗話,對於朋友來說,我們會付出,但是同時也要提高警惕,因為身邊經常會有小人,老人常說「小人難防,3點畢露」小人身上的三個特點
  • 《論語》人生講堂:為什麼要親君子,遠小人
    天地間有陽必有陰,人世間有君子必有小人。君子和小人,在《論語》裡最初指的「君子」「小人」只是貴族與平民的階級含義區分,並不存在道德含義。當然,隨著歷史發展後人的解讀,漸漸地「君子」「小人」已經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道德得當與否。
  • 曾國藩12字識人口訣,是君子是小人一看便知
    古往今來,對一個人的評價主要也就是兩種:君子,小人。都說曾國藩在識人方面是毋庸置疑地,有著獨特而高超的識人本領。那麼,君子與小人是怎麼樣的呢?君子和小人有何區別?曾國藩利用12個字輕鬆識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一看便知。
  • 百餘位影視從業者聯名抵制於、郭閒談:小人坦蕩蕩,君子長戚戚
    公開信裡說,大家不明白,有違法行為的藝人都受到了懲罰,有道德問題的演員都限制了出鏡,為什麼被法院判決的「文賊」卻被資本和平臺追捧。其實要說這混社會,文化人始終幹不過生意人,因為文化人要臉而生意人要錢。小人坦蕩蕩,君子反而長戚戚的怪誕現狀,早就不是一天兩天了,投資商拍戲都是為了賺快錢,但是這絕不像郭敬明導演說的那樣,存在即合理。畢竟,要是習慣了劣幣驅逐良幣,爵跡,小時代就將成為主流,原創者將被一步一步逼得無奈封筆,抄襲者到時候又去抄誰呢。
  • 為什麼要近君子、遠小人?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小人永遠是小人,不會因為你的客氣而改變」你認同這句話嗎?
    有人說:「小人永遠是小人,他不會因為你的客氣而改變」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個人贊同這個觀點!小人與君子最大的區別就是君子守信,小人無常!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對小人更要常懷提防之心,因為不知道他會怎麼樣對待你,哪怕你所做出的都是善意的,小人不會為了你客氣而改變。是否是小人不是那麼容易分辨的,是需要用時間沉澱或者是用心體會的,屬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範疇!
  • 如何防小人!
    「小人」確實是社會的一大毒瘤,如果與小人的關係沒處理好,一個人的一生絕無成功和快樂可言。可見不懂得如何對付小人也是人生的一塊短板。  生活中到處都有小人,即使是教育界那種強調道德的地方也不例外。通常,很難說清什麼是小人,這個「小」既不是指年齡,也不是指長得大小。小人和小人物是兩回事。
  • 李鎮西:「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總之,別人說的對,我就接受;說的不對,我就自勉;說的難聽,我不理他;造謠誹謗,我起訴他。真誠坦蕩,光明磊落;與人為善,得理讓人;堅持原則,恪守底線;有禮有節,寓理於法。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我說,自己做君子,小人讓別人去做。沒辦法,我就這麼「自私」。
  • 小人很多,專門說說。
    因此命理上民俗上都將是非纏身,煩惱不盡等不順跟犯小人關聯起來。對待小人,要知己知彼。常人分辨小人,從其言行喜好即可見大概了。   一、造謠生事、挑撥離間   常另有陰謀目的,損人利己,不惜醜化別人。慣用「聽說」無中生有、歪曲事實,唯恐天下不亂。分化別人感情,製造紛爭事端,漁翁得利。善於撇清責任,兩面三刀,事後再扮演和事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