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人生講堂:為什麼要親君子,遠小人

2020-12-20 歷史精解

天地間有陽必有陰,人世間有君子必有小人。君子和小人,在《論語》裡最初指的「君子」「小人」只是貴族與平民的階級含義區分,並不存在道德含義。當然,隨著歷史發展後人的解讀,漸漸地「君子」「小人」已經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道德得當與否。

我們的生活經驗定義:行為舉止思想正品的稱之為「君子」,反之的則為「小人」。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至於小人,當然是避而遠之。一直以來我們被告知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相由心生是有其根據的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心胸開明自然面相慈祥。而小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經常愁眉苦臉,心中時有結,所以面目猙獰。小人的心裡永遠都裝有事情,不是覺得別人要害他,就對這社會不滿,心中充滿猜忌。所以他總是遇到不好的事情。 君子不論窮達順逆,都因為內心開明白富足,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滿自信與喜悅,所以他所遇到的都會是好的事情。除了心境因素以外,你是怎樣的樣的人就會吸引怎樣的人來到你身邊,這個世界我是相信存在磁場這個東西的。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看重的的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看重利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行動必然是由思想驅動的。道義和利益,是君子和小人的兩把標尺,他們會用各自的標尺權衡利弊,從而做出不同的行為導向影響人生選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夠以道義包容不同的意見和想法,營造和諧的氛圍,君子能夠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見,並且不會隱瞞自己的不同觀點,與人赤誠相見、肝膽相照。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卻心口不一。他們或是隱瞞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陽奉陰違。表面上迎合別人,順從別人,但是卻心懷鬼胎,甚至想著算計別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泰然自若。君子莊重,心境平和,氣定神閒,無論人生處於任何一個階段,浮抑或沉,他都沒有驕矜之感,因為無論沉浮,都只是暫時的;小人初於人生下沉階段,唯唯諾諾,大氣不敢出,一旦上浮,他就開始小人得志,傲慢、自大,帶有攻擊性,充斥著驕矜的氣息。這是君子與小人外在氣質的表現。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教我們「看氣質」。所以所謂「君子不驕」就是一個人,若胸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靈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而沒有驕矜之氣;敗能沉氣再勵,不慌不忙;成亦一如既往,這就是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他的格局有多大。

做君子,沒有要求你品德高尚、救世渡人,只希望每個人能先修養好自己的內心,有餘力再去以己及人,沒有也沒有關係,因為世界都在你內心,你自知曉。遠小人,沒有要求你排斥身邊這類人,而是要你見過自省,不能糾正他,你起碼不能成為這樣的人。

相關焦點

  • 親君子遠小人的謬誤
    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有句名言叫做「親君子,遠小人」。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為何要親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
  • 為什麼要近君子、遠小人?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古人為何要近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 《論語》10句話,教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論語》的10句話,告訴你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教你認清身邊的小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釋義】周:合群;比(音bì):勾結。君子能團結人而不與人互相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是團結人。
  • 《論語》: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2、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 三國與論語: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論語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論語·裡仁》: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此話的含義是君子為了道德仁義可以志在四方,而不把自己僅僅局限在故土之上,修養不夠的人卻只顧留戀鄉土而不知推行道義。
  • 《論語》對君子與小人論述影響千古 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在讀《論語》時不難發現,君子和小人這對詞語遍布全篇,有人統計君子一詞出現過107次,小人一詞出現過24次,而君子與小人成對出現過19次。並且在《論語》二十章中都有出現,如此貫穿始終足見對君子褒揚與對小人的貶抑在孔子心目中位置有多麼重要。
  • 《論語》六句話,教你認清身邊小人
    1988年,第一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大會上,內斯·阿爾文說過一句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有人說,跟著《易經》學八卦,跟著《鬼谷子》學兵法,跟著《論語》學做人。《論語》中「小人」和「君子」分別出現了24次、107次之多。我們選取了《論語》中最為經典的六句箴言,教你如何慧眼識別身邊的君子和小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遇到問題,君子從自己找原因,小人從別人身上找原因。
  • 《論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七篇「述而篇」,告訴我們如何學習好古人智慧。
  • 讀懂《論語》十句,慧眼識小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成之大作,即使在當今社會,依舊為我們的人生做出了很多重要指示和精神指引,值得我們去慢慢感悟,細細品味。
  • 《論語》中關於「君子」和「小人」的翻譯
    作為中國儒家思想的經典作品,《論語》(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所反映的孔子的思想不僅深深融入了整個中華民族
  • 「佞」為什麼用來指小人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概括成「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等,其中「佞」是現代漢語中的非常用字,學生無論是字形的掌握還是字音的判斷,都不能達到自動化的程度,經常會把右上角的「二」寫成「王」或者「工」。那麼為什麼要用「佞」來概括「小人」?二者有什麼關係嗎?佞,是一個從女,仁聲的形聲字。
  • 【論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補發《論語·子路第十三篇》第二十二章(音頻轉視頻文件)【雲說《論語》】《論語·子路第十三篇》第二十三章>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是說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在於君子坦蕩蕩,即使意見不一,卻是心胸寬廣,能和氣而公正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彼此之間不搞小動作,小人之間卻是該表達時不表達,表面隨聲附和,私下卻在互相拆臺。要想做個公正的人,就要敢於說出自己的觀點,就像君子那樣,即使互相之間有異議,也能不存私心地表達出來。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是利。」【求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流傳甚廣。按照我們日常的思維,這句話無非是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小人之為小人是因為他唯利是圖,絲毫不念及道義。這裡君子自然是指道德高尚之人,小人是指道德低下之人。但學者們卻不這麼看,原因就在於句中的「喻」字。「喻」字一般都解為明白、知道、懂得、了解。那麼「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就是君子知道義,小人知道利。但是,這個翻譯過來的句子讀起來總是感覺有不妥的地方。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在切入主題以前,小編先整理一下《論語中》容易被誤解的句子。
  • 論語求義|《論語》中孔子的「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怎樣解釋
    《論語》中孔子說: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句話的難點在「固、窮、濫」三個字上,君子(大人)和小人的區別在於生命的境界、個體的體量、人生的格局的大小,他們分別代表兩類人,在《論語》的語境中並不存在多少褒貶。
  • 《論語》精選20句,勵志人生,滿滿的正能量!
    《論語》精選20句,勵志人生,滿滿的正能量!1. 朝聞道,夕死可矣!語出《論語·裡仁》。早晨知曉了道,即使當晚便死去,這樣也可以啊!語出《論語·裡仁》。放:放縱。放縱自己為取追求利益而去行動,就會招來許多怨恨。3.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語出《論語·裡仁》。喻:通曉,明白。君子通曉道義,小人眼中只有利益。4.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如何防小人!
    >
  • 「小人」為什麼「常戚戚」?
    網友歐姆、溫家貝共同認定:「《論語》談及『小人』基本上是不屑的具有貶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