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間有陽必有陰,人世間有君子必有小人。君子和小人,在《論語》裡最初指的「君子」「小人」只是貴族與平民的階級含義區分,並不存在道德含義。當然,隨著歷史發展後人的解讀,漸漸地「君子」「小人」已經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道德得當與否。
我們的生活經驗定義:行為舉止思想正品的稱之為「君子」,反之的則為「小人」。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至於小人,當然是避而遠之。一直以來我們被告知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相由心生是有其根據的,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心胸開明自然面相慈祥。而小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經常愁眉苦臉,心中時有結,所以面目猙獰。小人的心裡永遠都裝有事情,不是覺得別人要害他,就對這社會不滿,心中充滿猜忌。所以他總是遇到不好的事情。 君子不論窮達順逆,都因為內心開明白富足,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滿自信與喜悅,所以他所遇到的都會是好的事情。除了心境因素以外,你是怎樣的樣的人就會吸引怎樣的人來到你身邊,這個世界我是相信存在磁場這個東西的。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看重的的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看重利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行動必然是由思想驅動的。道義和利益,是君子和小人的兩把標尺,他們會用各自的標尺權衡利弊,從而做出不同的行為導向影響人生選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夠以道義包容不同的意見和想法,營造和諧的氛圍,君子能夠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見,並且不會隱瞞自己的不同觀點,與人赤誠相見、肝膽相照。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卻心口不一。他們或是隱瞞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陽奉陰違。表面上迎合別人,順從別人,但是卻心懷鬼胎,甚至想著算計別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泰然自若。君子莊重,心境平和,氣定神閒,無論人生處於任何一個階段,浮抑或沉,他都沒有驕矜之感,因為無論沉浮,都只是暫時的;小人初於人生下沉階段,唯唯諾諾,大氣不敢出,一旦上浮,他就開始小人得志,傲慢、自大,帶有攻擊性,充斥著驕矜的氣息。這是君子與小人外在氣質的表現。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教我們「看氣質」。所以所謂「君子不驕」就是一個人,若胸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靈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而沒有驕矜之氣;敗能沉氣再勵,不慌不忙;成亦一如既往,這就是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他的格局有多大。
做君子,沒有要求你品德高尚、救世渡人,只希望每個人能先修養好自己的內心,有餘力再去以己及人,沒有也沒有關係,因為世界都在你內心,你自知曉。遠小人,沒有要求你排斥身邊這類人,而是要你見過自省,不能糾正他,你起碼不能成為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