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2022-01-09 非凡美文

美好的文字 | 美好的心靈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論述的中心和重點。為了辨清「君子」的形像,孔子常把「君子」與「小人」比較而論,從道德修養、人格理想、義利觀和行為觀等方面區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兩者根本的區別。

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意思是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這裡的「喻」字,有「領悟」、「明白」的意思。具體含義是指君子與小人價值取向不同,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所謂「利」,是指金錢、財富等物質利益;所謂「義」,則是指道義、正義等超越物質利益之上的道德價值。君子行事都是「義之與比」,後才為之的。而小人只以利來衡量,會為利益捨棄道義。

一個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他稱讚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自己也是這樣,「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對於品德高尚的君子來說,快樂不在於物質享受,而在於精神境界的追求,在於融於道的心靈深處的快樂。君子能夠安貧樂道,孔子說:「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孔子認為君子的修為以「道」為準,符合「道」,可以貴亦可以富,而若違背了「道」,那是堅決不行的。君子要「見利思義」,他把不義而來的富貴比作浮雲,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這裡孔子把和同與否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標準。「和而不同」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同而不和」則旨在排斥異己,消滅差別, 這種單一性傾向,最終必然導致事物的發展停滯直至滅亡。比如五音諧和乃為律,如果全是一個音符,就無法令人聽下去。

「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與堅持己見的操守,互相取長補短,不趨炎附勢,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汙。小人相交,必為共同謀利,依附強權,各懷損他利己之鬼胎,表面上強求一致,轉過背來就互相攻擊,故同而不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不追求同,不會要求別人跟自己一樣,各自保持自己的特點。對待朋友,是傾聽和尊重的態度,是一種純淨的不夾雜任何功利色彩的交往,所以看起來平淡如水,實則是一種心靈的相通。

孔子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是說君子內心非常莊重,與人和睦相處,不拉幫結派、牟取私利。而小人卻總與君子相反,事事苟同、不講道德原則,小人、偽君子定然是眾人所唾棄的。孔子認為判斷一個人的德行「不以眾人的好惡為依據,應以善惡道德標準為依據」。君子對於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在任何時候都是不會妥協的。

三、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與人為善,所以胸懷「坦蕩蕩」。至於小人呢?總是患得患失,不是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就是認為某事對自己不利,忙於算計,受各種利慾所驅使,常陷入憂懼之中,所以總是「長戚戚」。

孔子提出君子要講誠信。誠實無妄,乃天之道,聖人與天地同心,要做到無人慾之私、坦然無欺、恆久不怠。「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即君子應恪守忠信,表裡如一、言行一致。

君子還要敢于堅持正道,糾正別人不符合道義的做法,而不是隨聲附和,人云亦云。君子與小人的心胸和視野不辨自明。孔子稱「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他稱讚顏回的安貧樂道、子貢的聰明真誠、子路的憨厚勇敢、曾參的忠實坦蕩等。


四、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遇到矛盾時君子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從別人身上找原因。

孔子強調君子有君子之德,「仁」、「義」是君子所必須具有的品德,在仁德的追求中鍥而不捨,才能達到「仁」的境界。顏回問怎樣才能做到「仁」,孔子說:「如果你能夠戰勝自己的私慾而復歸於天理,那麼天下人都會稱讚你是個仁人。」仁與義作為君子之德,小人是無法企及的,君子日日精進向上於進德修業,小人日日向下沉淪於私慾。

孔子說君子能「內省不疚」、「過則勿憚改」,君子能夠不斷反省自己,通過修身完善自我修養,砥礪自己的品格。小人有錯總要推諸他人或文過飾非,無法面對自己的缺失。孔子及其弟子在論及學道修行之時往往從自身與周圍人的關係為出發點來思考,他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於別人,不重犯同樣的錯誤。子貢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曾參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是說每天都須反省數次,從而能在追求理想人格的道路上永不懈怠。

宋國遇到水災,魯國派使者前往慰問,宋國國君回應說:「寡人不仁,因為齋戒不夠誠實,徭役擾亂了百姓的生活,所以上天降下此災,又給貴國國君增加了憂慮,以致勞煩先生前來。」 孔子知道後說:「看來,宋國大概會很有希望。」學生們問為什麼,孔子說:「當初桀、紂有過錯卻不承認,很快就滅亡了。商湯、周文王知道承認自己的過錯,很快就興盛起來了。過而能改,君子之道,善莫大焉。」宋國後來果然成為國富民強的國家。

五、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而小人則正好相反。作為君子,會設身處地的去為別人著想,推心置腹、身臨其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孔子說,待人要從做人講起,待人不是目的,而是要使其達到提高境界,歸於天理。君子嚴己寬人,只有能真正節制自己才能以仁德的胸懷面對世事,才能夠達到關愛他人、關愛生命、關愛天地萬物,而成就「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仁愛,成為「內聖外王」理想的踐行者。君子的意志不僅是無所畏懼的勇敢,而且有承擔重任的堅毅,「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除邪扶正,濟世安民,一切行為以能彰顯倫理道德及作為人民表率為目標,是道義的實踐者和克己的典範。而小人則只顧眼前利益,喜歡勾結謀私,為滿足個人私慾而不擇手段。

六、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風,小人的品行好比是草,風在草上刮過,草必定向一邊倒去。孔子認為君子有教化百姓的社會職責,是肩負社會重任的中堅力量,以經世濟民的功業為抱負。這種擔當精神,也就是儒家人格中所說的「以天下為己任」。

曾參也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孔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次要到九夷這個地方居住,有人說:「這個地方風俗鄙陋,怎麼住呢?」孔子說:「君子住在那裡,還有什麼鄙陋的呢?」

單父縣宰宓子賤是孔子的學生,孔子經過單父縣時,聽到從城中傳來陣陣彈奏琴瑟、演唱詩歌的聲音,孔子笑著問宓子賤:「治理縣城也用禮樂教化嗎?」宓子賤回答:「您對我們講過『君子學道則愛人』,我既然跟您學習了禮樂等教化之道,當然要把它應用在實踐中。我以對待父親之禮對待老人,以對待子女的心腸看待孩子們,扶危濟困,招賢任能。百姓們都能和睦相處。」孔子高興地讚嘆說:「子賤真是個君子啊!遵守天命,以仁德服人,以禮樂治世,百姓歸向於你,而神明也會暗中助你。你所治理的地方雖不大,但是你所治理的方法卻很正大,可以治理天下,又何況一個縣城呢?」宓子賤後來成為歷史上「仁政教化」的名人,使德入民心,民風淳厚,史稱「鳴琴而治」。所以說一個君子真的可以用其德行影響和改變當地的風氣風俗,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吧。

七、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這裡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則不懂得天命而不知敬畏,不尊重地位高、德行高的人,輕侮聖人的話。」孔子及其學生們一生的天命在於承繼道統,傳續中華文化的千古文脈,堅定「道濟天下」,他認為這是上天所賦予他們的責任,所以必須去實踐和身體力行。在禮崩樂壞的社會環境中,雖然顛沛流離,屢遭艱難,然而卻矢志不渝。

一次,孔子帶著學生來到宋國,在大樹下教學生練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威脅孔子阻止其弘道,派人拔了這棵大樹。孔子的學生們很擔心老師的安全,就要孔子趕快離開宋國,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認為他所具備的德是上天賦予的,桓魋又能拿我怎樣呢?這裡充份體現出他對於天道的堅信和仁者無畏的精神。

一次,衛國大夫王孫賈曾問孔子說:「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孔子說:「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孔子對於王孫賈關於奉承奧神、灶神的提問,避開了直接回答應該與否,而是站在更高的道德基點上,告訴他如果人獲罪於天,違背了天理,那麼你怎麼祈禱都是沒有用的,做人的基點應該是按照天理而為之。這裡孔子強調敬天知命極其重要,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古語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孔子從方方面面為後人刻畫出君子的形象,後世子孫樹立了正人君子的楷模,作為理想人格的化身,傳統文化將人們所具有的一切美德都賦予了君子,教人們做君子莫做小人,使人思考人性與良知的尊嚴價值,謙卑地永遠追求真理。君子成為歷代人們特別崇尚和嚮往的人生目標,歷史上有無數仁人志士、正人君子堅守著道義和節操,實踐著成為君子之路。

延伸閱讀:

聽孔子解釋 形容君子為什麼要用「溫潤如玉」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本平臺保持中立。若轉載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更多美文(點擊下方藍色字體即可觀看 )

在戰爭中,它的力量超越了槍火炮彈

高人竟然看到了人得病背後的真正因由

動物出現異象:非正常成群死亡或者遷徙,乃大兇之兆

化解夫妻怨恨的妙法

人生中痛苦的根源是什麼?

慈心待人 善有善報

【傳奇】:世外異人崑崙山「豢龍人」的真實經歷

神秘消失的千年古城

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

養心莫善於寡慾:老祖宗剖析「多欲」的5種危害,令人警醒


請大家把我設為「星標」,避免失聯!

(點擊「非凡美文」進入公眾號→點擊右上角→點擊「設為星標」)

相關焦點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說: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君子喻於義 鞠展鵬 作松花石硯·三孔文化卡戳藝術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道德高尚的君子重義,《三國》人物形象關羽為君子代表,可謂義薄雲天。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 每天學點國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原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春秋 《論語·裡仁》)【註譯】君子:指有道德者小人:指常人、一般人喻:明白、懂得。全句譯意為: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私利。【品讀】孔子這句話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道德箴言。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4.16 子曰:「君子(1)喻於義,小人(1)喻於利。」【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君子所了解的在義,小人所了解的在利。」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是利。」【求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流傳甚廣。按照我們日常的思維,這句話無非是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 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義和利之間沒有絕對的壁壘 4.16【原文】子日:「君子喻①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讀解】關於君子和小人的論述,大家都看得比較多了。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什麼又是義?什麼又是利?嚴格地說,這些問題在中國幾千年裡面一直都是爭論的焦點。就我們當今社會生活而言,我們應該是趨於義?還是趨於利?現在是市場經濟,全世界都在推動經濟一體化進程,既然要發展,那麼肯定就要談利。
  • 《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4.16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的是義,小人只知道利。」君子,本意為君王之子,後來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本意指庶民,普通人,後指道德低下的人。喻,知道、懂得。在孔子看來,君子、小人的區別,就在於對義、利的態度和行動上,君子懷德懷刑,小人懷土懷惠。這也是大家普通認可的。其實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君子重精神,小人重物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其本質是相同,沒有多少區別。義近乎於道,道近乎於天理,同時,人慾就是天理。有人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這沒錯。但還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那就是人性,人性亙古不變。
  • 南懷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註:本文選自南師《論語別裁》第04章《裡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是: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如果拿孔子這個觀點來看今天的世界就慘了,今天世界的一切都是喻於利,處處要把利慾擺在前面才行得通。不過,滿天下都是小人,也就單純了,麻煩的是,始終還有小人與君子的分野存在,這就很難辦了。那麼,要如何才能做到仁呢?
  • 什麼是「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孔子謁見齊景公,景公送給他廩丘作為食邑。清代金纓《格言聯璧·處世類》中更是直言道:「小人處事,於利合者為利,於利背者為害。君子處事,於義合者為利,於義背者為害。」這說明什麼?說明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把義看得比利重的。「利」,這個字甲骨文中有一個刀的圖形和一個表示「莊稼」的「禾」組合而成,本義是用刀收割莊稼,引申出「收穫,好處,利益」。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釋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感悟: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 跟領導人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喻」指的是知曉,明白。這句話翻譯為:君子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道義弄明白;小人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利益弄明白。想一想,自己在生活、工作中,做一些決策的時候,有沒有小人之舉?有沒有會被自己一時的私心所蒙蔽,拋棄了道義,以利益為原則做了事情?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今天你有沒有闖紅燈?如果你今天在等紅燈的時候,旁邊的一群人看著路上沒車就闖紅燈了,你堅持住沒有闖紅燈,那麼那個時刻的你,就沒有被自己的私心雜念所蒙蔽,就是個做事喻於義的君子。
  • 義以生利,義利統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從春秋戰國到近代,關於必利的討論從未停止過。歷代思想家的精闢見解對現代人仍有啟發借鑑作用。有的人說,中國古代的倫理思想對世界文化有較大貢獻,而義利乏辨就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對它的研究仍然是有意義的。利是以刀割禾,對於農業國來說,表示收穫,是容易理解的。收穫到可供消費、享受的那些物質就是利。
  • 寫作教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關於「利」,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今人曰:「無利不起早,百事利當先。」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請以「利」為話題,自擬題目,聯繫現實寫一篇文章。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為了辨清「君子」的形像,孔子常把「君子」與「小人」比較而論,從道德修養、人格理想、義利觀和行為觀等方面區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兩者根本的區別。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這裡的「喻」字,有「領悟」、「明白」的意思。
  • 君子喻於義
    比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於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  君子原是對有權位、有財產的貴族統治階級的統稱。
  •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君子與小人如何交朋友?
    對於「朋友」一詞的連用,《周易》中云:「君子以朋友講習。」孔穎達在註解中云:「同門曰朋,同志曰友。」也就是說古人認為,兩個人師出同門可以稱作是朋,志趣相投可以稱作是友。古人的正人君子在交友過程中,往往自始至終都管穿著這樣的一個原則,志同道合方可做朋友。
  • 究竟誰才是「喻義」、「喻利」的「君子」、「小人」?
    義與利,並不是截然對立和互不相容的兩極。但是後世儒者卻把孟子用來教導帝王的話語,拿去教訓老百姓,原本靠利活命的天下蒼生,又被扣上「小人」的帽子,在生存艱難的困境中,還要背負「小人」的道德罪名,老百姓從此內外交困,豬八戒照鏡子,裡外全都不是人了。義利之辨,雖然是孟子對於中國思想史的貢獻,但是有關用義利來分辨人的高下,最初的系統倡導者顯然是孔子。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第三,韌性不同。「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惡」,出自《論語·顏淵》,原句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意思是君子成全好人做好事,不幫助壞人做壞事,小人則恰恰相反。第六,抗驕能力不同。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