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2022-01-09 卡戳網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說: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君子喻於義 鞠展鵬 作

松花石硯·三孔文化卡戳藝術館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道德高尚的君子重義,《三國》人物形象關羽為君子代表,可謂義薄雲天。「千裡走單騎」是說關羽得知劉備下落,辭去曹操豐厚封賞,單人匹馬保護二位皇嫂千裡尋兄的故事。此重義輕利的行為,為世人所讚賞,被後世廣為流傳。

君子喻於義 鞠展鵬 作

松花石硯·三孔文化卡戳藝術館

松花石硯,始於明代,盛於清,專供皇家御用。康熙帝贊其:「壽古而質潤,色綠而聲清,起墨益毫,故其寶也。」硯中關羽美髯垂垂,盡顯英雄蓋世。石硯溫潤如玉,質堅而細。作品雕刻精細,人物刻畫栩栩如生。鎮尺上篆字整體劃一,行筆圓轉,線條均淨而長,書法功底深厚。

卡戳網積極響應黨中央關於「文化興國、文化強國」號召,創造性地將旅遊景區優秀的文化轉化為承載中國精神、具有景區文化標籤的藝術產品。卡戳網聯手國內知名藝術家,共同打造三孔文化卡戳藝術館。


豐厚的文化內涵

悠久的歷史積澱

三孔文化卡戳藝術館

歡迎您的光臨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還喜歡... ...

相關焦點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 每天學點國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原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春秋 《論語·裡仁》)【註譯】君子:指有道德者小人:指常人、一般人喻:明白、懂得。全句譯意為: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私利。【品讀】孔子這句話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道德箴言。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4.16 子曰:「君子(1)喻於義,小人(1)喻於利。」【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君子所了解的在義,小人所了解的在利。」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是利。」【求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流傳甚廣。按照我們日常的思維,這句話無非是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 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義和利之間沒有絕對的壁壘 4.16【原文】子日:「君子喻①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讀解】關於君子和小人的論述,大家都看得比較多了。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什麼又是義?什麼又是利?嚴格地說,這些問題在中國幾千年裡面一直都是爭論的焦點。就我們當今社會生活而言,我們應該是趨於義?還是趨於利?現在是市場經濟,全世界都在推動經濟一體化進程,既然要發展,那麼肯定就要談利。
  • 《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4.16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的是義,小人只知道利。」君子,本意為君王之子,後來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本意指庶民,普通人,後指道德低下的人。喻,知道、懂得。在孔子看來,君子、小人的區別,就在於對義、利的態度和行動上,君子懷德懷刑,小人懷土懷惠。這也是大家普通認可的。其實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君子重精神,小人重物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其本質是相同,沒有多少區別。義近乎於道,道近乎於天理,同時,人慾就是天理。有人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這沒錯。但還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那就是人性,人性亙古不變。
  • 南懷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註:本文選自南師《論語別裁》第04章《裡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是: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如果拿孔子這個觀點來看今天的世界就慘了,今天世界的一切都是喻於利,處處要把利慾擺在前面才行得通。不過,滿天下都是小人,也就單純了,麻煩的是,始終還有小人與君子的分野存在,這就很難辦了。那麼,要如何才能做到仁呢?
  • 什麼是「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孔子謁見齊景公,景公送給他廩丘作為食邑。清代金纓《格言聯璧·處世類》中更是直言道:「小人處事,於利合者為利,於利背者為害。君子處事,於義合者為利,於義背者為害。」這說明什麼?說明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把義看得比利重的。「利」,這個字甲骨文中有一個刀的圖形和一個表示「莊稼」的「禾」組合而成,本義是用刀收割莊稼,引申出「收穫,好處,利益」。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釋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感悟: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 跟領導人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喻」指的是知曉,明白。這句話翻譯為:君子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道義弄明白;小人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利益弄明白。想一想,自己在生活、工作中,做一些決策的時候,有沒有小人之舉?有沒有會被自己一時的私心所蒙蔽,拋棄了道義,以利益為原則做了事情?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今天你有沒有闖紅燈?如果你今天在等紅燈的時候,旁邊的一群人看著路上沒車就闖紅燈了,你堅持住沒有闖紅燈,那麼那個時刻的你,就沒有被自己的私心雜念所蒙蔽,就是個做事喻於義的君子。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這裡的「喻」字,有「領悟」、「明白」的意思。具體含義是指君子與小人價值取向不同,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所謂「利」,是指金錢、財富等物質利益;所謂「義」,則是指道義、正義等超越物質利益之上的道德價值。君子行事都是「義之與比」,後才為之的。
  • 義以生利,義利統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從春秋戰國到近代,關於必利的討論從未停止過。歷代思想家的精闢見解對現代人仍有啟發借鑑作用。有的人說,中國古代的倫理思想對世界文化有較大貢獻,而義利乏辨就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對它的研究仍然是有意義的。利是以刀割禾,對於農業國來說,表示收穫,是容易理解的。收穫到可供消費、享受的那些物質就是利。
  • 寫作教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關於「利」,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今人曰:「無利不起早,百事利當先。」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請以「利」為話題,自擬題目,聯繫現實寫一篇文章。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為了辨清「君子」的形像,孔子常把「君子」與「小人」比較而論,從道德修養、人格理想、義利觀和行為觀等方面區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兩者根本的區別。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這裡的「喻」字,有「領悟」、「明白」的意思。
  • 君子喻於義
    比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於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  君子原是對有權位、有財產的貴族統治階級的統稱。
  •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君子與小人如何交朋友?
    對於「朋友」一詞的連用,《周易》中云:「君子以朋友講習。」孔穎達在註解中云:「同門曰朋,同志曰友。」也就是說古人認為,兩個人師出同門可以稱作是朋,志趣相投可以稱作是友。古人的正人君子在交友過程中,往往自始至終都管穿著這樣的一個原則,志同道合方可做朋友。
  • 究竟誰才是「喻義」、「喻利」的「君子」、「小人」?
    義與利,並不是截然對立和互不相容的兩極。但是後世儒者卻把孟子用來教導帝王的話語,拿去教訓老百姓,原本靠利活命的天下蒼生,又被扣上「小人」的帽子,在生存艱難的困境中,還要背負「小人」的道德罪名,老百姓從此內外交困,豬八戒照鏡子,裡外全都不是人了。義利之辨,雖然是孟子對於中國思想史的貢獻,但是有關用義利來分辨人的高下,最初的系統倡導者顯然是孔子。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第三,韌性不同。「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惡」,出自《論語·顏淵》,原句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意思是君子成全好人做好事,不幫助壞人做壞事,小人則恰恰相反。第六,抗驕能力不同。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