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篇》
所謂「周」,即團結多數人;「比」,即勾結。
孔子認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之一,就是在團隊中,君子與大家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和進步,小人則只與一小部分人勾結而排除異己。
明朝初年劉基曾經對李善長進行了「掐算」:「李善長是功臣勳舊,能夠調和眾臣,可惜志大量小,後事難料。」
李善長(1314—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徵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76歲。李善長為什麼結局如此悽慘?
李善長外表寬厚溫和,內心卻愛嫉妒,待人苛刻。參議李飲冰、楊希聖,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權威,李善長馬上將其罪上奏皇上,黜免了兩人。李善長與中丞劉基爭論法令,以至於辱罵劉基,劉基內心不安,便請求告老還鄉。太祖所任用的張昶、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獲罪,只有李善長還像原來一樣在朝廷做官。李善長權勢地位到了頂點,心裡慢慢變得傲慢起來,太祖開始對他有所反感。
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以臨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授為駙馬都尉。初定婚禮,公主嚴修婦道。李家受寵顯赫,時人極為羨慕。李祺與公主結婚一個月後,御史大夫汪廣洋、陳寧上疏說:「李善長恃寵自縱,陛下因病幾乎十日不能上朝,他不來問候。駙馬都尉李祺也六日不來朝見,召他至殿前,又不認罪,這是對陛下極大的不敬。」李善長因此獲罪,被削年祿一千八百石。不久,太祖又命李善長與曹國公李文忠一起統領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同議軍國大事,監督圜丘之工程。
丞相胡惟庸初任寧國知縣,是因李善長的推薦,又被提升為太常少卿,後升任左丞相,兩人因此互相往來。而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之子李佑,又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受牽連而處死者甚多,但李善長仍然如故。御史臺缺中丞,李善長暫理御史臺事務,多次向太祖提出建議。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發李存義父子實為胡惟庸的黨羽,明太祖下詔免死,將他們安置在崇明,但李善長沒有表示感謝,太祖因而記恨在心。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已經七十七歲,因為年老約束不了部下。曾想建造府宅,從信國公湯和那裡借衛士300人,湯和悄悄告訴他所聽到的事。四月,京城有百姓受株連而被發配到邊疆,李善長屢次請求赦免其親戚丁斌等。太祖大怒,將丁斌治罪。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他供出李存義等過去與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況。於是太祖下令將李存義父子逮捕審訊,他們的供詞牽連到李善長知道有叛逆陰謀卻不揭發檢舉,而是徘徊觀望,心懷兩端,大逆不道。當時正好有人說將要發生星變,會有災禍發生,佔卜的結果是災禍應當降臨在大臣身上。於是,太祖便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
李善長以功始而以罪終,這在中國歷史上非常典型。
故此,君子與小人的對比立現:君子胸懷廣闊,從不拉幫結派,所以能夠與眾人和諧相處,團結常常是為了整體利益;小人格局小、境界低,結黨營私,相互勾結是為了滿足一己私利。數千年前孔子的斷言,世人應該時時警覺,做君子還是做小人,心中有數,慎言慎行,慎始慎終,才會有善果。
(本文摘自《漫談君子文化》一書;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喜歡此文請點讚留言,歡迎轉載,感謝光臨!
本公眾號投稿郵箱:226507255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