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比而不周

2021-03-01 琴心熙語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篇》

      所謂「周」,即團結多數人;「比」,即勾結。

   孔子認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之一,就是在團隊中,君子與大家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和進步,小人則只與一小部分人勾結而排除異己。

   明朝初年劉基曾經對李善長進行了「掐算」:「李善長是功臣勳舊,能夠調和眾臣,可惜志大量小,後事難料。」

   李善長(1314—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徵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76歲。李善長為什麼結局如此悽慘?

   李善長外表寬厚溫和,內心卻愛嫉妒,待人苛刻。參議李飲冰、楊希聖,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權威,李善長馬上將其罪上奏皇上,黜免了兩人。李善長與中丞劉基爭論法令,以至於辱罵劉基,劉基內心不安,便請求告老還鄉。太祖所任用的張昶、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獲罪,只有李善長還像原來一樣在朝廷做官。李善長權勢地位到了頂點,心裡慢慢變得傲慢起來,太祖開始對他有所反感。

   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以臨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授為駙馬都尉。初定婚禮,公主嚴修婦道。李家受寵顯赫,時人極為羨慕。李祺與公主結婚一個月後,御史大夫汪廣洋、陳寧上疏說:「李善長恃寵自縱,陛下因病幾乎十日不能上朝,他不來問候。駙馬都尉李祺也六日不來朝見,召他至殿前,又不認罪,這是對陛下極大的不敬。」李善長因此獲罪,被削年祿一千八百石。不久,太祖又命李善長與曹國公李文忠一起統領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同議軍國大事,監督圜丘之工程。

   丞相胡惟庸初任寧國知縣,是因李善長的推薦,又被提升為太常少卿,後升任左丞相,兩人因此互相往來。而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之子李佑,又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受牽連而處死者甚多,但李善長仍然如故。御史臺缺中丞,李善長暫理御史臺事務,多次向太祖提出建議。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發李存義父子實為胡惟庸的黨羽,明太祖下詔免死,將他們安置在崇明,但李善長沒有表示感謝,太祖因而記恨在心。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已經七十七歲,因為年老約束不了部下。曾想建造府宅,從信國公湯和那裡借衛士300人,湯和悄悄告訴他所聽到的事。四月,京城有百姓受株連而被發配到邊疆,李善長屢次請求赦免其親戚丁斌等。太祖大怒,將丁斌治罪。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他供出李存義等過去與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況。於是太祖下令將李存義父子逮捕審訊,他們的供詞牽連到李善長知道有叛逆陰謀卻不揭發檢舉,而是徘徊觀望,心懷兩端,大逆不道。當時正好有人說將要發生星變,會有災禍發生,佔卜的結果是災禍應當降臨在大臣身上。於是,太祖便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

李善長以功始而以罪終,這在中國歷史上非常典型。

  故此,君子與小人的對比立現:君子胸懷廣闊,從不拉幫結派,所以能夠與眾人和諧相處,團結常常是為了整體利益;小人格局小、境界低,結黨營私,相互勾結是為了滿足一己私利。數千年前孔子的斷言,世人應該時時警覺,做君子還是做小人,心中有數,慎言慎行,慎始慎終,才會有善果。

(本文摘自《漫談君子文化》一書;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喜歡此文請點讚留言,歡迎轉載,感謝光臨!

 本公眾號投稿郵箱:2265072551@qq.com

相關焦點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來這才是小人和君子的差別
    此處孔子以「君子之周」與「小人不周」作對比,表明德行高尚的人因為沒有利己之目的性,所以交友廣泛;之後,孔子又以「君子不比」和「小人之比」做對照,表明德行卑劣者做事往往是出於私心,而出於利之有目的的交友最終會指向「互相勾結」。
  • 孔子說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論語·為政第二》有孔子說的這麼一句話: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呢?周是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他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 國學經典語錄一日一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論語學習心得——為政第二(3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為政第二的第十四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方:好。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馬:好。這種翻譯是引申的意義。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幫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經常提到的名詞,在《論語》中多次出現,也提到了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很多不同之處,下面總結其中的10個,希望能幫助大家認清身邊的小人。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為人處世,公正無私,愛人如己,對任何人都沒有分別之心,與任何人都能和諧相處,但不會結黨營私。小人相反,小人愛憎分明,喜歡拉幫結派,完全以個人為中心,很難容下他人。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論語·為政》,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而小人則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第五,善惡標準不同。
  • 君子與小人的10大區別,瞬間明了!
    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不同
    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
  • 親君子遠小人的謬誤
    交朋友,我們要親君子遠小人,但在現代團隊管理中這句話卻是一種謬誤。因為在某種情況下而言,「親君子」雖然可以獲得很多幫助和認同,但「遠小人」無異於是一種管理上的逃避和無能。在團隊中,「小人」和「君子」其實都是相對的,也是互為依存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可以說,沒有君子就沒有小人,沒有小人也就無所謂君子。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所以能夠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小人的心裡永遠都有事情,不是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就是覺得這個社會不對,再不然就是某件事對自己不利。君子不論窮達順逆,都因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滿自信與喜悅;小人即無志之人,即使富貴,也會患得患失,更不用說身處困境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拙讀《論語》第三百三十九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講究和諧,糾正別人錯誤的意見,而不盲目附和跟從,小人盲從,卻不肯表示自己的意見。」拙的譯文:孔子說:「君子與人和諧相處卻不一定觀點相同;小人只與自己觀點相同的人相處而與不同觀點的人不能和諧相處。」拙的體會:孔子之前也有說過此類的話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論語》10句話,教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論語》的10句話,告訴你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教你認清身邊的小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釋義】周:合群;比(音bì):勾結。君子能團結人而不與人互相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是團結人。
  • 《倫語》為政篇14:從做事的角度區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關鍵詞:周:團結多數人;比:勾結;直接翻譯:君子做事的時候考慮得比較周全,不僅要將事情做成,同時也會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和事情的效果,能夠團結身邊的人而不是勾結私黨的方式;小人只會因私立而勾結同黨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論語》中有很多君子和小人對比的句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因道義而團結,比是因個人利益而勾結。「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關心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君子關心法度,小人關心恩惠。
  • 讀懂《論語》十句,慧眼識小人!
    在《論語》中,「小人」和「君子」分別出現了24次、107次之多,可見這本書對於君子和小人的言行頗有研究。今天,詩詞君選取了其中最為經典的十句箴言,教你如何慧眼識別身邊的小人!小人以私利為重,經常患得患失,喜歡計較,所以經常憂愁煩惱,惴惴不安。看交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做事,不分彼此,他對天下人都一般好。
  • 為什麼要近君子、遠小人?
    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君子喻義,小人喻利
    義是男人不可缺少品行之一。 人需要有義,正如,萬物繁衍生息需要陽光一般,孔子曾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爾不周。」君子之交言談善行往往就是義的交匯與體現。
  • 小人是職場裡的害人精,團隊破壞者,5招教你「借力打力」踩小人
    從公司而言,很多項目、部門甚至公司,都毀在小人手中。最著名的案例之一就是:一名叫尼克裡森的小人,搞垮了233年歷史、掌管著270億英鎊的著名銀行 —— 巴林銀行。所以,小到個人,大到公司,乃至國家,對於小人必須嚴防:防火,防盜,防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