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佳講論語7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

2020-12-25 李保佳

「李保佳講論語7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翻譯:孔子對顏回說:用到我的話,我就盡力去做,不用我的話,我就雪藏自己。這種心態就只有你我能有了。子路聽見後,說:如果讓您率領三軍,你願意和誰一起呢?孔子說:和老虎打鬥、徒步涉水過河,這樣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不和他一起。我只和那些遇事小心謹慎、仔細思考謀劃的人在一起。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個價值觀,之前分享的[「李保佳講論語50」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矣,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裡面講到的令尹子文,遵從的就是這個價值觀,有興趣的進入我的主頁查看這篇。

儒家要求君子要內求,關心自己的內在。要努力的提高自己,以道事人。別人如果認可自己,那對方就是個志同道合的人,我只管盡心盡力的做事即可。但如果對方不用自己了,那就把自己的才華暫時藏起來,別人不用我,我就走。千萬不能看到別人不用我了,就曲意逢迎,投其所好,這就屬於被外在的利益所牽引,而扭曲了自己的價值觀。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前面子路聽到孔子在表揚顏回,就想著在孔子面前出風頭。子路自己的優點是武力比較強,所以就故意問孔子:如果你要帶領三軍,你會選擇誰呢?子路這裡明擺著是想讓孔子選自己。

但是孔子卻不上子路的套,並在這裡敲打子路,說他行事魯莽,類似於徒手和老虎搏鬥、隻身涉水過河的事情也敢做,而這都是魯莽之人的做法。孔子說自己要帶的是做事謹慎、善於謀劃的人。

我們之前分享過,子路的確是個魯莽之人,最終也因為自己的魯莽而死,被人剁成了肉泥。有興趣的可以點擊查看:[「李保佳講論語43」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有興趣的進入我的主頁查看這篇。

相關焦點

  • 「李保佳講論語55」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
    「李保佳講論語55」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翻譯:孔子對仲弓說,耕牛生出來的小牛,長著紅色的皮毛,兩個角很整齊,雖然不能用來當作祭品,山川之神也不會捨棄它的。孔子這裡是用牛來比喻仲弓,說他是耕牛生出的純紅色的牛。仲弓的父親身份卑微,且有人評價他父親品行不端,但是仲弓卻沒有受其父親的影響,有著很高的修養。孔子對仲弓的評價很高,說他:雍也可使南面,翻譯過來就是:冉雍這個人啊,可以讓他去做一個部門或一個地方的長官。
  • 「李保佳講論語7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李保佳講論語7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翻譯:孔子教給學生的就4個點:文、行、忠、信文,指的是文獻知識、技能;行,指的是行為規範;忠,指的是做事盡心盡力;信,指的是做人可靠、誠信。文、行儒家對學生的教育要求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儒家要求學生要好學,多學知識,多學技能,這樣自身才有身深厚的儲備,這就是博學於文。學過了這些知識後,就要按照知識的要求去做,約束自己,不做不符合要求的事情,這就是約之以禮。
  • 「李保佳講論語86」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
    「李保佳講論語86」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翻譯:孔子說:堅定的相信儒家之道,勤奮學習,堅持依道行事,直到死去。危險、動亂的國家,不要去。
  • 「李保佳講論語97」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李保佳講論語97」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翻譯:顏回向孔子問什麼是仁。
  • 「李保佳講論語126-完結」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李保佳講論語126-完結」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 「李保佳講論語5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李保佳講論語5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翻譯:季文子做事要想很多遍才行動。孔子聽說後:思考兩遍就可以了。這一句,是論語中被誤解最多的一句了。很多人都把三思而後行當作褒義的語句,認為是鼓勵人做事之前多思考。但其實真正的意思剛好相反。孔子並不贊同季文子的做事方式,認為他做事之前不應該反覆想那麼多遍,想兩遍就可以了。不過我們之前也說過,孔子教學從來就是因材施教,哪怕兩個學生問同一個問題,孔子也可能根據他們的情況不同,回答他們不同的答案。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三 暴虎馮河
    暴虎馮河出自《論語·述而篇》:「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顏淵,即顏回,字子淵。十四歲拜孔子為師,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讚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稱其為「仁人」。有一次,孔子對顏淵說:「當自己被任用時,就大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人不用我時,我就把自己的政治主張收起來,躲得遠遠的,這一點,恐怕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吧!」
  • 《論語》全文之顏淵第十二
    《論語》全文之顏淵第十二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12.2 仲弓問仁。
  • 「李保佳講論語119」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
    「李保佳講論語119」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說:君子辦事以義理為根本,做事符合禮節,說話謙遜,靠誠信把事情辦成,這就是君子啊。義以為質第一步,就是要用義理,作為評判事情的標準。辦一件事情之前,先是要做判斷,定決策,然後才能動手辦這件事。君子在對事情做判斷、定決策的時候,始終以大是大非作為評判的標準,不藏自己的私心,怎麼符合道義,就怎麼處理。不會為了自己的私利,做出不合道義的決策。
  • 子貢是瑚璉之器,顏回有浩然之氣,孔子說顏回隨我來
    據傳孔子門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而顏回和子貢同列孔門十哲,是孔子弟子中的佼佼者。有一次,孔子問子貢「你跟顏回比起來怎麼樣」,子貢回答說「我哪裡比得上顏回啊」。《論語》原文是這樣記載這段對話的:【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
  • 「李保佳講論語85」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李保佳講論語85」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譯:孔子說:可以指使民眾去做事,而不可以讓民眾知道原因。有很多人說《論語》不適用於當今社會,這一句就經常會拿出來被批評。孔子這句話是典型的愚民思想,認為民眾都是愚蠢的,就像是勒龐寫過的《烏合之眾》裡面講的一樣,不能和民眾講道理。而我們現在盛行的是民主主義思想,人人平等,人民當家做主,孔子這種思想肯定是要推翻在地了。我們不在這裡批評孔子這句話,畢竟有很多人批評過了。
  • 《論語講要》◈『裡仁第四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四十二(待續)
    二十篇中,諸章經文,有說體者,有說相者,有說用者。學者以此四綱,繹其經義,綱舉目張,其庶乎學之有道矣。    《論語》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習者,習其所學聖言聖行也。時習者,無時而不習也。使學而不習,習而不恆,皆非夫子所曰學也。如學夫子溫良恭儉讓,而好奢如故,與人爭奪如故,學習云何哉。又如學恕道,則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須如子貢終身行之。《論語》二十篇,皆當如是學。
  • 「李保佳講論語10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李保佳講論語10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翻譯:孔子說:君子會成全別人的美事,不會促成別人的惡事。小人則是反過來。這句話很簡單,不用翻譯就能聽明白。我們在看這句話的時候,往往就會聯想到自己身上,把自己帶入到君子的角色中,覺得自己就是個成人之美的人。但如果仔細想的話,也許我們並沒有做到成人之美。論語中有很多君子和小人對比的句子,我們學習的時候建議把自己帶入到小人的角色中,這樣才能更好的反思自己,找出自己身上的問題。
  • 品讀經典丨文廟講堂《論語》學習第122期內容回顧
    《莊子人間世》:仲尼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孔子處世身端行正——《論語顏淵篇》: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子曰:「政者,正也。」《論語顏淵篇》: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 《中庸》:子曰:「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
  •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喻」指的是知曉,明白。這句話翻譯為:君子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道義弄明白;小人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利益弄明白。論語中,關於義利的討論有很多。前面分享過的「論語講解27、31、32」,都是對義和利的討論,有沒看過的朋友可以進入我的主頁,往前面找下。總結起來,儒家關於義、利的思想很簡單,就是要求君子要做一個以「義」為價值觀的人。做事要有勇氣堅守道義、有毅力去除私心、貪心,不為利益所蒙蔽,始終只做符合道義之事。
  • 「李保佳講論語6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
    「李保佳講論語6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翻譯:懂得知識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能在學習中得到樂趣的人。論語中很多篇幅在講學習,這裡孔子提到了學習的三個境界。學習的第一個境界:知之第一個學習境界呢,是知道一些知識,但本身自己並不喜歡學習知識。這個可能就是因為什麼原因不得不學習,比如要考上大學、考證,本身不喜歡學習裡面的知識,但是沒辦法,要學。像我們上學的時候,有的學科自己根本不喜歡,也不擅長,但是沒辦法,還是要學。這種學習,就屬於「知之」的學習境界。
  • 《論語》摘錄之人物篇
    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5.8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5.9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
  • 《論語》中的顏回
    司馬遷說:「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伯夷列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顏回者,魯人也,字子淵。少孔子三十歲」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古人有名有字,自稱以名,稱人以字。學生尊師曰子,師呼學生以名。顏回,字子淵,《論語》書為顏淵。《論語》中有關顏淵的語錄有2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