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佳講論語55」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

2020-12-19 李保佳

「李保佳講論語55」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翻譯:孔子對仲弓說,耕牛生出來的小牛,長著紅色的皮毛,兩個角很整齊,雖然不能用來當作祭品,山川之神也不會捨棄它的。

古代祭祀的時候,會選用純紅色的牛。顏色不純的牛,就只能用來耕地。

孔子這裡是用牛來比喻仲弓,說他是耕牛生出的純紅色的牛。

仲弓的父親身份卑微,且有人評價他父親品行不端,但是仲弓卻沒有受其父親的影響,有著很高的修養。孔子對仲弓的評價很高,說他:雍也可使南面,翻譯過來就是:冉雍這個人啊,可以讓他去做一個部門或一個地方的長官。

孔子這裡是在鼓勵仲弓:你就像是耕牛生下來的小牛一樣,雖然出身不好,但是你自身有德有才,必然會得到重用。

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處,不怕自己出身卑微,不怕自己身居地處,只要嚴於律己,追求上進,普通人也能成為英雄。

相關焦點

  • 子謂仲弓,曰,犁牛為之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子謂仲弓,曰:「犁牛為之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騂(xīng)且角:騂,紅色。周朝以紅色為貴重,祭祀用紅色毛皮的牛。角:這裡指兩角長得端正。用:用於祭祀。諸,「之於」二字的合音。孔子談到仲弓,說:「耕牛能產下毛色純赤而且兩角周正的牛犢,即使不想用它來作祭祀用,山川之神捨得放棄它嗎?」有才幹和可以成事,二者有相關性,卻無必然性,切記。
  • 什麼是「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在戰國的末期出現了一個集大學者、大權謀家、大政治家於一身的人,他就是李斯。李斯本是楚國人,為了能求得榮華富貴,他勤奮求學,到齊國拜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荀子為師,同荀子一起研究怎麼治理國家、怎樣當官的學問。
  • 「李保佳講論語7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
    「李保佳講論語7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翻譯:孔子對顏回說:用到我的話,我就盡力去做,不用我的話,我就雪藏自己。
  • 每天學點國學:雖欲勿用
    【原文】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驊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譯文】孔子在談到仲弓時說: 「耕牛所生的小牛犢,毛皮紅潤,頭角崢嶸,要是不用它來做祭品,山川之神能捨得嗎?」騂(音星):赤色,周朝尚赤色,祭祀時用赤色的牲畜。角:形容小牛犢兩角端正。 山川:指主宰山川的神靈。
  • 論語雍也第六6.5、6.6、6.7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謂仲弓,曰:「犁牛①之子騂且角②。雖欲勿用,山川其③舍④諸?」「注」:①犁牛:即耕牛。②騂且角:祭祀用的牛,有紅色的毛並且有完整的角。騂,紅色。周朝以赤色為貴,所以祭祀的時候也用赤色的牲畜。角,指長得完整而端正的角。③其:難道、怎麼會。④舍:捨棄。
  • 「李保佳講論語7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李保佳講論語7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翻譯:孔子教給學生的就4個點:文、行、忠、信文,指的是文獻知識、技能;行,指的是行為規範;忠,指的是做事盡心盡力;信,指的是做人可靠、誠信。文、行儒家對學生的教育要求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儒家要求學生要好學,多學知識,多學技能,這樣自身才有身深厚的儲備,這就是博學於文。學過了這些知識後,就要按照知識的要求去做,約束自己,不做不符合要求的事情,這就是約之以禮。
  • 《論語》中的冉雍
    《論語》涉及他的語錄,除了孔子思念隨他於陳蔡的弟子名單之外,只有如下5章。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雍也》)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 看孔子,在《論語》中談學習的力量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對,大家沒有看錯,孔子說自己的學生冉雍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可以做帝王。中國的文化人都有周公、諸葛亮情節,從不輕言自己稱帝做王,一般都是把自己自動歸於一個輔佐者的位置,包括孔子本人也是這樣。那麼,為什麼孔子說,冉雍能稱帝做王呢?這是因為孔子相信學習的力量。
  • 於庭讀《論語·雍也第六》
    6、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8、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9、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
  • 國學經典-論語第六篇《雍也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裡鄉黨乎!」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
  • 龔興芳讀《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
    《論語•學而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相關的論述在《論語》中還有:《論語•憲問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論語:雍也篇第一百一十篇
    1:原文: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裡鄉黨乎!」翻譯:原思給孔子當家裡管事的,每個月給他九百鬥,原思說不要太多了;孔子說:別!如果你覺得太多了可以分給你的鄰居朋友。2:原文: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 「李保佳講論語126-完結」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李保佳講論語126-完結」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 《論語》雍也第六
    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裡鄉黨乎!」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
  • 「李保佳講論語86」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
    「李保佳講論語86」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翻譯:孔子說:堅定的相信儒家之道,勤奮學習,堅持依道行事,直到死去。危險、動亂的國家,不要去。
  • 《論語》【卷三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之言然。」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4、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 「李保佳講論語5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李保佳講論語5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翻譯:季文子做事要想很多遍才行動。孔子聽說後:思考兩遍就可以了。這一句,是論語中被誤解最多的一句了。
  • 經典誦讀——《論語》雍也第六
    子曰:「雍之言然。」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裡鄉黨乎!」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