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箴言故事】仁政德治——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2020-12-11 騰訊網

《論語·為政》記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是說只是用政令來誘導人,使用刑罰來整治他們,人們只能暫時免於罪過,但無廉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誘導他們,使用禮儀來整頓他們,人們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西漢初年,漢文帝以禮對趙佗的故事正是

在秦末農民大起義時期,南海郡尉趙佗起兵,佔據了南海、桂林、象三個郡,自稱越南王。漢高祖十一年,陸賈奉旨出使南越,封趙佗為南越王。趙佗接受封號,自稱漢臣。但在呂后當權時,有個昏庸的官吏上書,朝廷禁止把鐵器賣給南越,後來禁賣的東西越來越多,影響了南越人民的生產。趙佗三次派使臣到京城請求開禁,都被扣住。於是趙佗在一氣之下,於公元前183年,改號稱帝,與漢朝對立起來。還派兵打長沙,擄去很多生產、生活用品。呂后聞報,派周灶領兵討伐。打了一年,也沒取勝。趙佗的力量越來越大,為患越來越重。

呂后死後,諸呂被誅,漢文帝即位,勵精圖治,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對少數民族也採取寬大政策。他首先根據趙佗的要求,撤消長沙邊界的戍兵,允許和南越自由貿易。還命令趙佗老家真定的官吏,修建趙家的祖墳,設置專人管理,一年四季照習俗祭祀。又重賞了趙佗的親屬,賜給他兄弟官位。然後要派出陳平出使南越,陳平推薦陸賈帶著文帝的書信到了南越。

前幾年趙佗稱帝,乃被逼所為。老友陸賈到後,盛情接待。陸賈申明他稱帝與取消稱帝的利和害,一再表明漢文帝對他體恤、聯合的誠意,結果說服了趙佗,同意取消帝制,向漢朝稱臣。

漢文帝這種「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做法,促進了民族團結,維護了國家的安定。

在社會上的各種規定中,有三個層次:禮—法—刑。禮一般的說是非成文法,如果犯了法,就用法律制裁,如果觸犯了刑律,就要判刑。其實,法和刑都是強制性的,都是不得己而為之。對人規範的主要辦法還是禮。禮是符合傳統的基本道理,按基本的道德原則去做事。這種非強制、講道理的方式能改變人的思想,使人們在嚴格要求自己的前提下,自覺遵守各種紀律,舉一反三,成為道德高尚做任何事情都能自覺的好人,這一主張,正是孔子治國理念的高明之處。

相關焦點

  •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士別三日 |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罰來制約百姓,百姓可暫時免於罪過,但不會感到不服從統治是可恥的;如果用道德來統治百姓,用禮教來約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會糾正自己的錯誤。
  • 《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子曰:「道①之②以政③,齊④之以刑,民免⑤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⑥。」①道:同「導」,引導。 ②之:指代下句的「民」,指老百姓。 ③政:政法,法制命令。 ④齊:整齊,約束。【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老百姓,用刑罰來約束他們,老百姓雖然能避免犯罪,但卻沒有羞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教化他們,用禮來約束他們,老百姓不僅會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也會歸服了。」
  •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同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同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白話孔子說:「用法制政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約束他們,百姓就會為了避免刑罰的傷害而變得沒有廉恥之心;用仁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法制度去規範百姓的言行,百姓就會知廉恥且守規矩了。」解讀「政」,這裡解釋為法制、政令,也有解釋為政治理念的。
  • (三)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一起閱讀‖《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本章為《論語》:為政篇【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①,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②之以禮,有恥且格③。」【注釋】①道.有兩種解釋,一說是引導的意思,一說是領導、治理,與「道千乘之國」的「道」相同。此從後解。
  • 論語|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卻失去了廉恥之心。子曰:「先之,老之。」請益。曰:「無倦。」孔子說:「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勞。」子路請求多講一點。孔子說:「始終如一地去做。」管理者要率先垂範,以身作則,踐行「機關為基層,後方為運行,全員為乘客」的管理理念,增強管理人員為員工服務的意識,身先士卒,率先垂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持之以恆地做好本職工作。
  •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執政者)用政治手段來治理,用刑罰來整頓,人民只求免罪,不會有廉恥之心。這是講「仁政」在治國理政中起到治標、治本的雙重作用。即,不但能夠使得百姓表面上服從,從內心深處也敬佩,這樣的治國理政才是長久之計。
  • 孔子之道|思無邪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那具體要如何以德為政呢?於是接下來在講「思無邪」這個根本要點。2.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說,用一句話來總結《詩經》,是思無邪。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中孔子說「君子不器」,是說君子不能像一個器皿似的,只有一個用處。這就是孔子主張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孔子教弟子,分「四科」。依據弟子不同的情況,教給他們不同的學問,掌握不同的本領。其中「德行」科學習仁政德治、治國的大學問。「言語」科學習能言善辯,進行外交活動,培養交際的能力。「文學」科培養在哲學、文學等社會科學方面的人才。「政事」科培養做具體工作的人才。孔子教弟子的內容為「六藝」。
  • 《論語》中的禮(下)
    《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段可以看作孔子針對當時社會情況而提出的為政方略的高度概括。孔子認為刑治無法使民眾從內心安於統治;只有用道德感化引導,用禮儀來約束的禮治才可以讓民眾真心歸順,社會安定。西周「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制度被打破。
  • 春秋時期之「德」與「道」
    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左傳·僖公五年》   宮之奇對《周書》的上述教訓是牢記於心的。   僖公七年,管仲言於齊侯曰:「臣聞之,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齊侯修禮於諸侯,諸侯官受方物。《左傳·僖公七年》   僖公十六年,邾人以須句故出師。公卑邾,不設備而御之。
  • 「仁」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他還將「仁」推廣到治世之策上來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是"禮"和"仁"。孔子曾說:"不學禮,無以立",他所說的"禮",是周禮。孔子很早就專門研習周禮,並以知古禮而知名。孔子非孔子像常維護周朝禮制及由此確定的君臣之序,主張"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對於諸侯、大夫及權臣的僭越、專權非常反感。
  • 名人故事——孔子
    孔子非常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他認為一個人能否成為一個有德的人,關鍵在於自己的主觀努力,為人應該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自己有德行,就不必擔心別人是否賞識和理解自己了。君子要安貧樂道,捨生取義。 在政治上,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他希望恢復周禮,建立一個嚴格、有序的社會。孔子反對暴政,反對濫用民力,希望君主能夠「惠民」、「愛民」。
  • 中華故事第二十三集|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這種對中國人成長成才具有永續薰陶作用的大眾教育方式,經過學而習之的家庭教育反覆實踐,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世理想一脈相承,為中國人治家教子的不墜家風,歷史地延續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中國人不可別離的精神家園。 家訓傳統及其文化精神,源於實現個體夢、家庭夢、民族夢的社會需求。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道之以政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是「王道」的管理方式。是儒家倡導的施政思想。《論語指月》:德,是人主躬行的;禮,是人主制來使民照他行的。「德」、「禮」不廢政刑,而政刑從「德」「禮」而出。政者,官府之治,條例也;禮者,先王之教,準則也。
  • 新作發表:《品讀漢字》之「德」:厚德載物
    《品讀漢字》之「德」:厚德載物 文:劉繼銳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一個「德」字,蘊含著太多的人生智慧和治國方略。不僅關乎個體的修身養性,還關乎國家的興衰存亡。德在中國有很深的歷史傳統,德,不僅是一種修養,更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較早提出「德治」理念的人是西周時期的周公,他主張「明德慎罰」「敬德保民」。齊國丞相管仲所說的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強調的同樣是「德治」,他說:「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
  •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在《論語●學而》中有:子曰:「道之以政①,齊之以刑,民免②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③。」
  • 【異之說《論語》】之四百五十六:「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如此表明,任何「道聽而塗說者」,「其德終無可成」(錢穆)第六,「道聽而塗說」,既然與人之修德相悖,是德修之人必須革除的習慣與作風,那麼,孔子無疑對「道聽而塗說」者,乃至以探聽他者隱私,傳播與塗說道聽為生活之樂趣的卑鄙頑劣之小人行徑予以了批判。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說:用政令來領導,用法律來規範,民眾僥倖逃脫卻無羞恥心;用德來領導,用禮來規範,民眾有羞恥心而且認可遵守】"道"通「導」,領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