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有感——論「忠恕之道」

2021-01-08 騰訊網

當世之時,人慾靜而事不允。

物質雖其豐厚,卻無以彌補精神匱缺:友情為金錢所蝕,良知為權力所侵,理想為欲望所腐,志向為現實所迷……凡此種種,令人惶惑不已——人生價值渺渺。

何以正視物質與精神之反差?何以療治社會同人情之衝突?唯孔子「忠恕之道」也。其所提倡之精神、所追求之修養、所崇尚之操守、所遵循之道義,皆長於調治風尚、洗滌心靈,大有裨益。

「忠恕」者,孔子之思想精髓也。「忠」「恕」合一,便為「仁」。「子曰:『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 裡仁》)。曾參所悟之「一貫之道」,便為「忠」、「恕」。

何謂「忠恕」?子未直言「忠」,而獨言「恕」。「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衛靈公》)。此為孔子「恕」之所解。即凡事皆先行自比,自己所不願者,非強與人願之。正如古語所云:「如心為恕,謂如其己心也」(《左傳 昭公六年》),其境通同。

孔子之「恕道」,其實質在於統一內在精神與外在實踐。體認為實踐之依據及載體,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為此解。「不欲」同於「勿施」。

於己而言,「恕」者,隨機應變也。以度人之心度己,乃至己人合一。子曰「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中庸 十三章》)。

於人而言,「恕」者,關心體察也。以律己之心律人,乃至人同於己。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 衛靈公》),「寬厚」、「容人」,則為交往之本。

至於「忠」之深意,「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 雍也》)。「忠」者,從中從心,所謂「內盡於心也」(《禮記 中庸疏》)。孔子之「忠」之踐行,在於「以己度人」及「以人度己」,自省、反省合二為一。

於己而言,「己立己達」。《論語》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 雍也》)。所謂「能近取譬」,實則「以己度人」。須先行自省、內省。

於人而言,「立人達人」。盡責於人,重於反省。以人為介,以受人之行而觀己之行。此外,「忠」亦有「忠誨」(《論語 憲問》),「忠告」(《論語 顏淵》,「與人忠」(《論語 子路》),「言忠信,行篤敬」(《論語 衛靈公》)之內涵。有誠懇為人之心,方能善解人意,善於助人。

「立人」、「達人」,皆為道德成就之途徑。既為情感關愛也為物質扶助,更重於以己之德行感化於人,從而相互激勵、共同善進。「忠恕之道」之「忠」與「恕」,二者「一以貫之」。

「忠」者,重於有所為,藉「己之所欲」而「立人」、「達人」,強調主動助人,樂於扶持;「恕」者,重於有所不為,「勿施」「己所不欲」,強調同情於人,勿損人利己。有所為、有所不為,合二為一。

當世之時,德益淺薄。立法無以代倫理,立律無以代良善。講道德與不觸法,二者殊途。因此,重建社會道德,仍需持「忠恕之道」。

其一,「忠恕之道」可為道德示範。此示範異於法律,在於自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均倡以及觀己,推人及己。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以德」(《論語 為政》)。立法可治標,卻難以治本,以德方能服人。「忠恕之道」者,宜為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將心比心。

其二,「忠恕之道」可為道德適應。四海之內,道德皆宜為人所志而遵循。於我國而言,民眾甚巨,共產主義道德目標及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可謂深不可測、高不可攀。需長期受教方能受而踐行。普及道德,需良方指引。「忠恕之道」,提倡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與人為善。民眾易於踐履篤行的。

其三,「忠恕之道」可為道德啟迪。道德失衡者,皆遷怒於外界而難於自省。「忠恕之道」則可啟迪道德自覺,使人內省、自律,自知、自教。事敗者,當問盡心否?盡力否?逆境中,勿以怨天憂人,應慣於自省,去私心,存人利。「忠恕之道」則可提升道德,完善內在。

因此,雖現世物慾充塞、道德淪喪,然秉持「忠恕之道」,則能固守本質,勿以同流。

2012年12月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忠恕之道」?
    提到「忠恕之道」,大家可能就會聯想到古人的「忠君愛國」,認為是封建的愚民思想,其實這是對儒家思想很大的誤解。那麼究竟什麼才是「忠恕之道」?
  • 孝經共讀——忠恕之道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正如我們前期提到的那樣,聖賢們並不具備什麼秘密的訣竅,只是善於將自己的訴求、情感、利益等,依著忠恕之道推廣延伸開來罷了。所謂「忠恕之道」,通俗點說就是存心中正,將心比心。繼而將自己的美善發揚光大、推到極致。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忠恕之道(一)|成德法師主講
    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成德法師主講 (第一集)2020/06/02 英國威爾斯蘭彼得音頻學習:學習摘要:            1、「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那等於是忠恕之道就貫穿了所有孔老夫子的教誨。
  • 【每日一課 知過改過】忠恕之道(一) |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開示
    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成德法師主講 2020/06/02 英國蘭彼得音頻學習:課程全文:          成德感覺到忠恕跟所有的教誨都有關係。在《論語》裡面孔子對著學生說,「吾道一以貫之」。
  • 淺析《論語·裡仁篇》:「孔子之道」有一基本思想,就是「忠恕」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可以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本章為《論語·裡仁篇》第十五章。這一章,孔子借曾子之口,講了「忠恕」這個道理。
  • 《論語》:忠恕寬容 至誠盡性
    論語》之一百零六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譯文】孔子說:「參啊,我的思想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解理。」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老師說的一以貫之的一是什麼呢?」曾子說:「老師的思想,就是忠恕貫穿的。」
  • 何為--中庸之道
    《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鄭玄說:「言誠者天性也,誠之者,學而誠之者也。」孔穎達說:「此經明至誠之道,天之性也。則人當學其誠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為而誠,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殺信著四時,是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學此至誠,是人之道也。不學則不得,故云人之道。
  • 專題片內容提要:第十一集 忠恕之道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22日 11:26 來源: 專題:2006兩岸祭孔大典     ◇ 曾子曾經用「忠恕
  • 【學而時習】《論語》「道之以政」章導讀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論「浮華」與「學道」
    學道則是「貫通典籍、經明行修」。 乍看之下二者似乎關聯不大,實際操作中,卻明顯呈現負相關。 即學道昌盛的時代,浮華會受到抑制;而浮華興起的時代,學道便墮入谷底。 此即《後漢書 儒林列傳》中提到的「遊學子弟雖多,課業卻越發疏闊,反而醉心於朋黨交遊之事」。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1.2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子罕》)。來孔門求學,學習的目的不同,為了個人的前途而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學習技藝,此學義淺。君子志於道而學,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這是為己之學,「學」即是「適道」。
  • 絜矩之道
    、修德國學館館長隋修德老師主講,近百名家長聆聽了此次講座。此次講座講「絜矩之道」,就是為上者要做到樹立榜樣、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正所謂「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想要下屬做到有德、有仁,那麼首先自己就要正其身而率之,能正其身方能正其民。在為上者的德行感召下,臣民必然會上行下效。作為「仁者」「君子」,自己厭惡的行為不要強加給他人,一個有德的君子,必須要有推已度人的忠恕之道,懂得將心比心、以禮待人。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這一句「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我們得謹慎|成德法師主講
    6、只要在忠恕下功夫,慢慢慢慢就入道了,下手處在這裡。可是「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我們這個也是總持法門,時時在境界當中以這兩個字來觀照自己的心念有沒有偏掉。忠是「盡己之謂忠」,自己能夠盡心盡力,毫無保留去付出,因為你有保留了,那還有自私自利在。  當然不能又聽偏了,沒有保留到透支自己,這又偏另外一邊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是中國文化奠基人,《論語》影響中國文化甚巨,對外影響正在擴大,孔子學院遍布世界。重新深入研究孔子思想是當今中國學術界一大課題。全面注釋《論語》,發現有些註疏頗值得商榷。有一些解釋,從源頭就不確切,後世則模糊不清。
  • 苟東鋒: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兼論張載氣學中的「道」與「名」
    當道家明確提出「道常無名」或「道不當名」時,其明晰的理由在於就「道」的絕對無限性而言,不可以受到來自「名」的限定。那麼,儒家既然主張「道」可以「名」,其理由何在呢?儒學史上是否有人就此問題進行過反思和討論?二、新形名視域的儒家形上術語孔子之後,儒門談性論道,心性之學大興。
  • 精勤求學 敦篤勵志 果毅力行 忠恕任事
    求學:求——探索,尋找;學——學問、學業。求學意為探求學問。校訓旨在培養學生如何做學問,養成勤奮學習的品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慎於思考,明辨是非;學無止境,終生不輟;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敦篤勵志。敦篤:指敦厚篤實。勵志:指集中心思致力於某種事業。校訓旨在培養學生具有敦厚誠信的品德,吃苦耐勞、創新、實幹的社會責任感,成就大事的志向。果毅力行。果毅:指果敢堅毅。
  • 【連載】清淨道論·導讀
    讀者享受自由選擇,但也面臨選擇的迷惑,特別是宗教亂像不斷,也讓空虛的人們猶豫不前。禪修,活現了生命的自在,多麼迷人,但又那麼令人不解。朋友們,嘗嘗真理的滋味吧。<<清淨道論>>是古今中外共認的禪修寶典,佛法的百科全書。作者的原意就是為了鋪陳清淨的生活之道,破除真理的迷障,在漸次升進的歷程指引修行。
  • 苟東鋒 | 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兼論張載氣學中的「道」與「名」
    當道家明確提出「道常無名」或「道不當名」時,其明晰的理由在於就「道」的絕對無限性而言,不可以受到來自「名」的限定。那麼,儒家既然主張「道」可以「名」,其理由何在呢?儒學史上是否有人就此問題進行過反思和討論?二、新形名視域的儒家形上術語孔子之後,儒門談性論道,心性之學大興。
  • 學術 | 苟東鋒: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兼論張載氣學中的「道」與「名」
    當道家明確提出「道常無名」或「道不當名」時,其明晰的理由在於就「道」的絕對無限性而言,不可以受到來自「名」的限定。那麼,儒家既然主張「道」可以「名」,其理由何在呢?儒學史上是否有人就此問題進行過反思和討論? 孔子之後,儒門談性論道,心性之學大興。部分儒者在此過程中已經意識到「言性與天道」何以可能的問題並試圖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
  • 潘德榮:本體詮釋學與本體論詮釋學
    ,「國際本體論詮釋學學會」副秘書長。他的理論思考之重心,也因此轉向了與人的存在密切相關的範疇,諸如「世界」、「大地」、「人」、「上帝」等等,其時間概念也從對此在的形上學批判中剝離出來,融入非形上學的真理概念中。由此觀之,惟有釐清了海德格爾的本體論詮釋學,我們才有可能在一種比較的視野中更為清晰地了解成中英的本體詮釋學特徵及其與海德格爾詮釋學之區別。   對於本體論,我們所熟悉的是西方傳統的本體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