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讀「論語」20.2_2:政之惡豈止四數,凡不善皆當屏除

2020-12-11 善氏

「堯曰篇第二十」2_2

【原文】

(續上)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本章完)

【譯文】

子張問:「何謂四惡?」孔子說:「未施以教化卻濫加刑殺,就是虐政;未預先告知卻責其成功,就是暴政;需緩慢行事卻強令限期,就是苛政;應施惠於人卻吝嗇不舍,就是小氣。」

【注釋】

「虐、暴、賊」,三字近義,均有兇惡、殘暴、狠毒之義。

「戒」,通「誡」,告誡。此處指事先告知完成期限。

「視成」,謂責其成功。

「慢令」,指所令之事需緩慢完成,不能急迫。比如春種秋收、十月生產。通常是解作「發布政令很慢」,今不從。

「致期」,刻期、剋期,此處指要求的期限苛刻無理。「致」,極也。如《尚書·盤庚》中的「凡爾眾,其惟致告」。

「猶之」,好像。「之」,語助詞,無義。

「與人」,意即施惠於人。

「出納」,泛指發出和收進的管理工作。

「吝」,吝嗇、小氣。

「有司」,經管具體事務的人員。因其嚴於「出納」,故藉以比喻吝嗇小氣。

【評析】

《禮記·學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儒家認為,教導民眾知仁明義、向善祛惡,乃是為政者必不可少的責任,是為政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孔子主張對民眾要既「富之」且「教之」(13.9)。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2.3)。「道之以德」,即為「教」;「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即為「不教而殺」。

教導民眾不僅要「言教」,更需要「身教」,正所謂「身教勝於言教」。是故孔子對季康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12.17),又說:「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12.19)。

有的為政者暴虐嚴苛,既不教導民眾,又不以身作則,而只以刑殺強迫民眾服從管制;或是並不預先告知做事期限,卻突然責令完成工作,否則便加以刑罰;或是發布無法在倉促間完成的命令,卻以嚴刑峻法強令民眾限期完成。這些都是暴政、虐政、苛政。

有的為政者自私吝嗇,只肯罰過,不肯賞功;只肯自利,不肯利民。他們厚斂薄施,貪婪無度,「取之於民」而用之於「己」,盡天下之力而奉一己之私。他們對自己是各種優待特供,對民眾卻百般慳吝盤剝。《論語》云:「公則悅」(20.1)。以上四者均為不公之政,故謂之「四惡」。

當然,為政「美」「惡」之舉,其實難以盡數,絕不僅止「五」「四」之數。所謂「五美」「四惡」,只是孔子則其概要,約略言之。比如,「五美」的反面豈非「五惡」?要不要「屏」?「四惡」的反面豈非「四美」?要不要「尊」?難道只「尊五美」,其餘之「美」便可不「尊」?難道只「屏四惡」,其餘之「惡」便可照做?因此,本章的「五」「四」之數看似確指,但若真懂孔子,便知實為虛數。故為政者理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只要是「美」,便要「尊」;只要是「惡」,就要「屏」。如此方是仁道之行,也才終能「止於至善」。是故學習孔子之道,一定要領會精神,切不可教條僵化。

可見,儒家的「從政」門檻真的是很高、很高。只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之士,「斯可以從政矣!」為政者食天下蒼生之供養,若非懷抱「欲仁」而利天下之心,就不要從政,否則必為貪官汙吏。欠一人的債好還,欠天下蒼生的債,怎麼還?為政者於此可不慎乎?

相關焦點

  • 善讀「論語」20.2_1:志大道當屏四惡,欲從政需尊五美
    「堯曰篇第二十」2_1【原文】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尊」音義皆同「遵」,遵行、遵從;「美」,好、善。與下句的「惡」相對。「屏」,音義皆同「摒」,摒棄、去除。「君子」,此處指為政者。「惠而不費」,施惠於人而無所耗費。後用為成語。「勞」,此處指使民眾勤勞於事。
  • 《論語講要》◈『裡仁第四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三十九(待續)
    語及詩書易禮春秋,凡所指點,皆扼一經之要。故欲讀聖賢書,求真實理者,當自讀《論語》始。    《論語》二十篇,為魯論篇數。其中章次,不相聯屬。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藝為綱,俾學者知其要指。道乃人之心體,即《中庸》雲,天命之謂性。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動,而人不自知。德者由體所起微動之相,亦即初動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仁與藝,皆是體相所發之大用。
  • 讀《大學》善做事,讀《論語》善經商,讀《中庸》會做官,讀《老子》有智謀。讀完國學經典,已讀了上萬個字
    經典蘊含常理常道,「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經典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學」的「藝術」,一定可以朗朗上口,是很有韻律的歌唱。民間有這樣的說法:讀《大學》善做事,讀《論語》善經商讀《中庸》會做官,讀《老子》有智謀
  • 善讀「論語」1.2: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學而篇第一」2【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對孔子弟子一般皆稱其「字」,唯對有若和曾參始終稱「子」,以示尊崇。後人因而推測《論語》系由二人的弟子門人所編著。「孝」,善事父母。專有名詞,不譯。「孝」也常被表述為「孝順」。《禮記》云:「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畜」者,順也。就是說,只有在「順於道」時,「不逆於倫」方可稱「順」。
  • 論語為政第二2.19、2.20、2.21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19原文及翻譯「原文」:論語為政第二2.20原文及翻譯「原文」:季康子①問:「使民敬、忠以②勸③,如之何?」「解讀」: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之所向,天下趨附。只有當政者以身作則,做到莊重嚴謹、孝順慈祥、善良友善,才會自然得到百姓的尊敬、愛戴和忠心。這也符合孔子的「禮治」和「德治」原則。論語為政第二2.
  • 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詩篇卷一 棄惡從善必蒙福1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2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3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人性裡的惡總是支配著不被聖靈所充滿的人,借著暗黑意念而表現出成見、論斷、自負,甚而以大欺小、欺善怕惡、還有的就是故意造謠激怒我們生氣犯罪……。身為基督徒,不諱言地,當我們面對他人無禮的謾罵和難堪的羞辱,多多少少也曾有過以惡報惡、以牙還牙的念頭,但每當我們即將失去理智,欲靠著血氣回敬對方時,心裡總會出現一個聲音:「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十二21)。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成佛之道》第三章:心淨或不淨,利他或損他(二)
    如堅決的否定道德,那便是邪見了,如印度的六師外道【1】,懷疑哲學【2】,唯物論的順世外道【3】等。   二、善與不善之標準   1、從自己的內心說   「心淨」是善的;如「或不淨」那就是不善的。 系阿耆毗伽派之主導者。  (四)富蘭那迦葉,無道德論者。否認善、惡之業報。  (五)迦羅鳩馱迦旃延,無因論之感覺論者。認為地、水、火、風、空、苦樂、靈魂為獨立之要素。(六)尼乾陀若提子,耆那教之創始人。主張苦樂、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應償之,並非今世行道所能斷者。
  • 清明時節讀《論語》:在儒家的山水裡慎終追遠
    清明時節讀論語:追尋失去的傳統,回到初心的地方。  1、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受教育不分貴賤,賢愚,機會都是均等的。4、萬仞宮牆 《論語·子張》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闚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寓意孔夫子學問道德高深,若要求取上進,並無捷徑,唯有進黌門或泮宮(皆古代學校)潛心修習,才能窺其堂奧。
  • 《沙門果經》佛陀教導「三學修持」 止息生命之「苦」
    透過三學的修持,我們將得以淨除煩惱,解脫輪迴之苦,得證滅諦。《沙門果經》中停止輪迴的方法首先,修學須以信、戒為基,作為引入定慧的方便。戒(梵ZIla,音譯尸羅)是善的習性。它是人類自覺應該做的,不論有沒有佛出世,不論有沒有受戒,都有「尸羅」(如《大智度論》卷十三說:「尸羅(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
  • 《論語》多讀細品 學修身處世之道
    一是自己讀《論語》,二是勸人讀《論語》。」 朱熹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讀好《論語》這部經典,可以助你修好身、處好世、為好政,根據自身的理解,他創作了「論語四十字訣」: 學思省改約,恭敬溫謙和。 孝悌忠信義,仁恕禮惠樂。 德正智勇立,寬莊敏慎訥。
  • 《了凡四訓》原文版
    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餘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餘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餘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宜無子者三; 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 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 《論語17·13》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津渡: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可參讀王德巖:解本章最精彩的當然是《孟子》。
  • 《了凡四訓》全文
    後餘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餘敬禮之。語餘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  餘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裡居。  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  餘引之歸,告母。  母曰:「善待之。」  試其數,纖悉皆驗。餘遂啟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鬱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
  • 品讀《道德經》何為善人?六「善」之人貴其師,不善之人貴其資
    原 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則不可開,善結無繩約則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 《論語》與幹部道德品質修養系列(2、道德與品德)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1》)以德來施政,其它一切都無法與之抗衡了。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3》)同樣是說如果用道德來施政,民眾不僅有羞恥心而且還能走上正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22》)孔子說天讓我具備了道德品質,其他人怎麼能奈何我?
  • 善讀「論語」20.3:知言知人識仁義,知命知禮為君子
    「堯曰篇第二十」3【原文】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評析】本章是《論語》的最後一章。《論語》講的是孔子之道,那麼「孔子之道」究竟是什麼?孔子之道,就是君子之道。要成為君子,就必須要先搞清楚:人生的意義究竟應該是什麼?是要及時行樂?還是要及時行善?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是該屈從本能?還是該超越本能?這就是「知命」。
  • 《論語》晨讀,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李偉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崔聖:今天的內容看起來簡單,講讀起來不易,理解起來更難。非常感謝@郭小武 @董樹寶(會通書院) 二位老師的精彩、耐心的解讀[強][強][抱拳][抱拳] 李偉東:參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 【頭條】揭開二千年之學術謎案——《荀子》「性惡」校正議 林桂榛
    《四庫總目提要》說:「況之著書……其中最為口實者,莫過於《非十二子》及《性惡》兩篇。」王先謙《荀子集解》自序云:「昔唐韓愈氏以荀子書為『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眾;推其由,以言『性惡』故。」「性惡」這詞在傳世各版《荀子》中僅20見,且這20見全部出自《性惡》篇,其中10見則皆在「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這類句式中(2見略異,亦計)。
  •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或許,在世人的眼裡,很多人認為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很多人認為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因為,人大多有從眾心理和盲從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