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道德經》何為善人?六「善」之人貴其師,不善之人貴其資

2020-12-14 晴耕雨讀夜聽琴

原 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則不可開,善結無繩約則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白話翻譯: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痕跡,善於言辭的不會留下被人貶謫的話柄,善於算術的就用不著計算用的籌碼工具,善於關門閉戶的即使不用門栓、頂槓也打不開,善於捆縛的即使不用繩索也使人無法解開。所以聖人,常常因為善於拯救他人,所以就不會有人被遺棄;常常因為善於拯救萬物,所以就不會有東西被廢棄。這是因為傳承了大道的聰明智慧。所以善為人道者是不善為人道者的老師;不善為人道者,則是善為人道者的借鑑。不尊重他的老師,不珍惜他的借鑑,看似聰明實則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善為人道者精深微妙的為人之道。

感 悟: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作喻指,說明人只要善於行不言之教,善於處無為之政,符合於自然,不必花費太大的氣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且又闡述了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道理,不從正面「貴其師」,不從反面「愛其資」,做到「雖智大迷」。本文的主導思想,是把自然無為擴展應用到更為廣泛的生活領域之中。同時又表達了有道者無棄人無棄物的心懷。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都是有用處的。善者為師,惡者為資,一律加以善待,特別是對於不善的人,並不因其不善而鄙棄他,一方要勸勉他,誘導他,另一方面也給他一個成為善人借鑑的作用。

相關焦點

  • 道德經(27)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道德經》 第二十七章,本章老子認為,善於做各種事情的人,都是因為掌握了規律,所以能事半功倍。聖人根據這個道理,善於待人接物,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4:第九章 貴驕遺咎,功成身退
    下面看看第二十七和第三十六章,二十七章如下: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xiá zhé),善數(shǔ)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jiàn)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 誤以為《道德經》中的「善」為善良,給許多人帶來了困惑
    許多人用現代漢語的意思,來解讀老子《道德經》,結果產生了很多的困惑。比如《道德經》第七十九章雲,「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史記·老予伯夷列傳第一》中云:「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司馬遷也感嘆,善良的人「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
  • 《道德經》流傳幾千年,道法自然的精髓,人與自然和平共處之道
    研究分析「老子」和《道德經》的智慧,總結了如下幾個特點。一、會通性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說:老子乃「閱世久而富於經驗之人也。其所言,悉得於天道、人事、物理之會通。吾國哲學之濫觴也。」包括人在內,天地萬物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與基礎與此相關聯,是「道法自然」,即「道」的本質是自然的,純任自然,自然而然。否認人是自然之主宰,否認人的行為獨立於自然之外,反對人隨意推毀自然生態,肆意妄為。這就為保護自然生態提供了理論支撐,同時又以「自然無為」順其自然而不加以強作安為,作為行動的指南。
  • 《道德經》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聖人之道!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聖人之才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xiá zhé),善數(shǔ)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jiàn)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 道德經解讀:老子說:「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名家解讀】任繼愈先生認為,這一章講「道」的好處與用處。「道」好人離不了它,不善人也離不了它。如果把「道」來作為禮物,那應該是最貴重的。比駟馬、拱璧貴重多了。因為有了「道」,有求即能得到,遇到災禍也不免災,所以「道」最被天下人看重。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道德經》全文 (疑難注音版)
    個別斷句、字詞,不同版本略有差異,本篇據《呂祖秘注 道德經心傳》、《聽老子講道》及相關資料,進行核對選取。並對一些多音字、疑難字進行注音,以便於閱讀。《道德經》作為全世界翻譯最廣的一部中文經典,讀懂非一時之功,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歡迎各位收藏,指正。
  • 《道德經》:善是如何變成不善的?
    《道德經》第二章第二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提到:善出現的時候,惡也就彰顯出來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善會變成不善呢?其實道理非常簡單,天下所有的學問一句話就講完了,叫「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切都是自然的力量!
  • 道德經的版本知識,附道德經注音念誦版(王弼本)
    因為時間和人為的原因,《道德經》的版本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也可以說,無論怎樣,《道德經》的總體意思或者說核心思想,應該仍然是清楚的。在版本學的意義上,似乎是莫衷一是,而在核心思想的意義上,《道德經》仍然是統一的明確的。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道德經》又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當天下的人都知道善良是什麼樣的時候,善良就隱匿不見了,這又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善良只能發自內心,出於良知,卻不能定義。把善良標準化、模式化的結果不但無助於道德教化,反而容易滋長打著善良旗號沽名釣譽的現象。
  • 《道德經》:不爭之爭,不善之善。
    道德經: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 譯文: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崇尚勇武;善於打仗作戰的人,不會輕易被激怒;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衝突; 老子不崇尚武力,但不是不能使用武力,就如不帶有自我偏見,不帶有主觀情緒
  • 鵬飛解讀《道德經》(連載二)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1、這是《道德經》兩段相關內容放在一起理解了。看看趙本山小品《忽悠》或許理解什麼是恍惚,象,物,精,信,真更通透寫,這兩段實在不好解釋!2、能勉強為道描述形狀,已經很難得了!                     十二、鵬飛解讀《道德經》之「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讁。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 《道德經》:做人貴在耳聰目明,不貴在牙尖嘴利
    說話是人的天性,而沉默才是修來的智慧。茶倒七分滿,話留三分白。做人貴在耳聰目明,不貴在牙尖嘴利。聰明的人都懂得適可而止,留有餘地,不逞口舌之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道德經》有句話,說得很有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有智慧的人從來不多說話,經常話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漂亮的話不一定讓人相信,最有說服力的真理,往往是很樸實的語言,沒有多少華麗的修飾。所以有修為的人,從不與人爭論。想在語言上勝過別人的人,必定德行淺薄。
  • 《道德經念誦注音版》
    《道德經》重點注音按語:此《道德經》文本,以通行的王弼本為底本,對極少量確定為誤之字句,主要根據郭店竹簡本、北大漢簡以及參考帛書本等其他版本而加以修改,並且做了重點注音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wù)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功成不居
    五年前,有幸接觸到《道德經》和《鬼谷子》這兩本書,讓我如獲至寶,從此迷上了這兩本國學經典,踏上了漫漫求道之途。文章中是作者在查閱相關書籍,傾聽眾多講座之後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當然,用文字解釋文字,會有不同的理解。
  • 《道德經》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老子的慈心
    《道德經》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道者萬物之奧"。
  • 《道德經》原文、全文,你可讀過?
    《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被譽為萬經之王,是春秋時期老子的作品。它視角獨特,思想深邃,博大精深,雖然只有五千餘字,但卻字字珠璣,句句經典。在諸多國學經典中,我尤其喜歡這一部。現在社會越來越浮躁,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每每讀《道德經》,不僅能學習-大到國家、小到為人,更可以很快靜下來,思考自己、藉慰心靈、安撫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