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進博會漸成消費盛宴,3000多家企業乘興而來,規模和品質均超過首屆。
展會上,全球的好東西麋集於此,無論是生產端還是消費端、黑科技還是奢侈品、傳統的衣食住行還是新興的醫美健康,讓人眼界大開。
中國人均GDP即將越過一萬美元,進博會此時厚積薄發,並不是偶然。這些年,我們討論最多的就是消費分層和消費升級,言必稱4億中產,他們有意願和有能力追求質高價優的商品和服務,在內體現為新零售,在外表現為「爆買」。中國市場的這種結構性變化以及消費規模產生的巨大外溢,為全世界感知,並爭相「淘金」。
需求就是無形之手,供給自會用腳投票。進博會才第二年,就已經在全球形成影響力,總統總理紛紛前來站臺推介,企業更是熱情似火,投入其中。
在經濟起飛的階段,出口是「明星」,世界工廠是「人設」,賺外匯是不言而喻的樸實道理。而當經濟進入成熟階段,進口將是高頻詞彙,與之相連的是消費、創新、服務和轉型。
現代經濟是在全球進行資源配置,在全球進行產業鏈分工,每個國家都是在拼圖,鍛鍊自己的比較優勢。可以這麼說,出口是集納稟賦資源優勢,進口則是倒逼經濟轉型。
擴大進口將促成國內經濟結構的量變,直至質變。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由中等收入向中高端收入過渡的經濟體,出口導向的投資驅動型增長模式漸行漸遠,進口導向的消費驅動型增長模式方興未艾。因為進口不僅僅是引進商品和服務,同時也是因應消費為王的一整套思維方式、商業模式和微觀治理。
從本屆進博會的展品便可管窺,低端商品難覓其蹤,高端產品大行其道,大出風頭的是醫療健康、精密儀器、智能裝備、創意設計以及支撐高質量生活的特色優質產品。進口產品熱銷,就會自動形成進口替代的產業競爭,就會推動國內企業去學習、發展和青出於藍。在某種程度上,進口扮演著需求發現者的角色。在不間斷的水漲船高之下,我們的經濟才會悄然轉型,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進博會之後,「雙11」接踵而至,這兩個支點,足以說明消費在我們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消費,說易也易,說難也難。消費具有相當程度上的彈性,購物更加便捷、新的消費業態出現了、更吸引人的消費產品推出,都將提升消費的潛力。另一方面,供給自動創造需求,薩伊定律一直穩定有效。
發展是硬道理,高質量發展是新道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總是要落在消費身上的。因此,堅定對外開放,堅定擴大進口,是我們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
發展之道,也是花錢之道。
北京商報首席評論員 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