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2020-12-19 愛看書的琪琪

人行走於四方之內、奔波於名利之間,以為總是在得到,卻不知道心靈有太多牽掛,就會一直下滑、沉淪。其實,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把進退榮辱看淡一些。身心清淨之人,心靈就不會沉睡、沒有迷惑,就更能夠感受到鬧市中的鳥語花香。

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衝,有的時候,若能退一步思量,就是海闊天空的另一番景象。

《景德傳燈錄》裡有一句話:「鏡明而影像千差,心淨而神通萬應。」鏡子明澈,映出影像千姿百態;心地澄清,成就眾生的法力就千變萬化。

眾生在世間,如果心清淨,就會內心安定有序,生活有條不紊,這就是「得道」。有了這種明確的方向感和智慧,即使暫時選擇後退,那也是為了向前的一種策略,而不至於亂了心神。

浮生若戲,我們都在人生的舞臺上演著屬於自己的劇目。

在舞臺上演戲的時候,最不清楚自己演得怎麼樣,而敢於回頭看,勤於回頭看,善於回頭看,才能使精神和靈魂得到洗滌再生。前進的路上本來就需要退步的智慧,時刻保持謙虛之心的人會獲得更多的尊重和收穫。

生活中總會出現磕磕碰碰,學會妥協忍讓才能換來和諧的人際關係。在遭遇矛盾衝突的時候,如果你能控制住自己,心平氣和地面對,忍一時、讓一時,就會獲得滿足和舒心。

人生猶如棋局,如果不懂得避其鋒芒、退而求活,而是一味地氣勢如虹、莽撞拼殺,就極有可能有去無回、全軍覆沒。

退讓是一種寬容的態度,一種韜光養晦的人生哲學。面對功名利祿,不必斤斤計較,坦然置之方能獲得巨大的生活能量。有舍才有得,不舍就不得。當我們能夠拋棄那些身外誘惑的時候,內心才能獲得一片清淨透明。退步是一種寬容和豁達,是一種蓄勢和整肅,是一種成熟和自信。

「前進」與「後退」不是絕對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心靈沒有提升,則前進正是後退;反之,若在失敗中挫折裡,心性有所覺醒,則後退正是前進。

退一步,能讓你每天都有一個好心情。

退一步,能使你站得高、看得遠;

退一步,能使你更清醒地認識自己;

退一步,能使你找回已失去的信心;

退一步,能使你拋棄不必要的煩惱;

退一步,能使你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

退一步,風平浪靜、海闊天空。

懂得「退步」這柔和、內斂而又豁達、通透的人生處世哲學,必定是身心清淨的人。身心清淨之人以平常心處世,沒有得失、沒有憂慮、沒有煩惱,不爭不搶、不嗔不怨、不卑不亢,寵辱不驚,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自有一份安寧與滿足。

相關焦點

  • 佛說:身心清淨方為道,遇事不妨這樣想,讓人三尺,渡己一生
    那些只知道前進而不知道後退的人,那些只曉得昂首而不曉得低頭的人,最後總會在為人和處事上歸於失敗。以佛心看人,以慚愧之心看自己。凡事若能懂得退讓,便能有所收穫。忍讓,是一種痛苦和考驗,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變,是人格與品行的高尚境界。
  • 領悟禪詩的神韻|契此和尚: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賞析: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詩人一開始就描繪了一副插秧人正在插秧的勞動場景,暗喻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場勞作,無論你是誰,都會象農夫一樣在自己的領域裡埋頭苦幹。
  • 夜靜思|退後,原來是向前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是唐朝布袋和尚寫的一首詩,蘊含著多少生活哲理和處世哲學!插秧,曾是千百年來最普通、最常見的農活,但布袋卻從這一基本事務中參透出了至玄至妙的生活常識和人生感悟。「退步原來是向前」!多麼簡單的事實和淺顯的道理,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夠悟透呢?
  •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身心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許久以來,對於這首簡單得不需要解釋的詩,我一直沒從真正的參悟過。直到今天,因為生活的經歷,我開始了重新的審讀。       人生的歷程,有時就像面壁參禪一般。那個手把青秧的人是我,那個低頭見天的人是我,那退步而行的人是我。爺爺在世的時候,常常會對我說一句話:「我一生做過很多事,但最滿意的只是作田。」
  •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虛雲禪師:佛法世法無二無別 六根清淨處處是道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今天雨水紛紛,寒風徹骨,大家不避艱辛的插秧,為了何事呢? 昔日百丈惟政禪師向大眾說:「你為我開田,我為你說大義。」後來田已開了,師晚間上堂,僧問:「田已開竟,請師說大義。」師下禪床行三步,展手兩畔,以目示天地云:「大義田即今存矣。」大家想想,百丈老人說了什麼呢?要用心體會聖人的指點。
  • 堅定的信心,無塵垢的清淨心,不摻雜煩惱之心,平常心是道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作品欣賞詩作是一首將神奇化平凡的之作。全詩闡述的是自然而然、法爾如是,本來就是不造作之道。大師眼中的耕田、種地、劈柴、擔水,沒有什麼玄妙之處,沒有委曲之處。不推所謂聖境,不加以思量分別。
  • 布袋和尚一首禪詩言淺意深,心底清靜方為道
    退步 五代 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底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世傳為彌勒菩薩或彌勒佛之化身,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他通常為臉帶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氣生財、累積財富的意味,被民間信仰者視為財神供奉。老子曾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性柔弱,遇強不弱,遇弱不凌,不爭而勝,靜水流深。老子還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為人驕橫,必遭禍害;為人謹慎,必得善果。
  • 佛說:退一步蓄勢,方能跳更高
    學僧們不解,問無德禪師:「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謙卑的人怎能更高?」無德禪師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你們不妨聽聽這首禪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明白了其中道理,自然一切就好解釋了。」學僧們終於有所領悟。有的人做起事來,總是不顧一切地向前衝。
  • 【連載】清淨道論·導讀
    學習<<清淨道論>>就可通達佛法,清楚禪修的各種技巧,確認持戒、修止、修觀的分際與升進,可以破除修習止觀的障礙。既可選定適合自己個性的修行法門,也懂得如何選擇、親近禪師,它也可以當作禪師的教學手冊。禪修,而沒有受用<<清淨道論>>之類的修行教導,真是可惜。戒學的部分未提示教團運作的原理,覺音尊者或許另有安排,但對有心建立清淨教團的人可說是美中不足。
  • 馬祖知名人士:兩岸交流要向前不要退步
    馬祖知名人士:兩岸交流要向前不要退步 2017-06-30 17:}責任編輯:李夏君   中新社福州6月30日電 (記者 林春茵 劉可耕)「臺灣更多的漁區應結合起來,加強與大陸交流,兩岸交流要向前不要退步
  • 清淨心不是求來的嗎?
    遠離二著形心清淨行頭陀法。」【十二頭陀經原文】「頭陀行」的修持方法就是遠離「二著」,即離欲心和顛倒心;「離欲心」代表的是身著,也就是被各種貪慾所染汙;而「顛倒心」產生各種妄想和錯誤的判斷;(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找公眾往生心法進群指導唯有遠離身心顛倒才能夠身心清淨。
  • 到了這個時候,才能身心清淨沒有煩惱(宣化上人)
    到了這個時候,才能身心清淨沒因為貪心起,多少人為它身敗名裂!多少人為它國破家亡!它是害人的東西,不可不謹慎。嗔要化為烏有,嗔火能燒毀一切功德。所以修道人首先要修忍辱波羅蜜法門,修到爐火純青的時候,就能化嗔成慈。嗔好像水變成冰,我們要把冰化成水,水能利益萬物。痴要破除,智慧現前。
  • 《清淨道論》第四講 前言:《清淨道論》---一部佛教的百科全書
    「覺音尊者所作的《清淨道論》,是綜述南傳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詳細、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所以,我以前在那爛陀禪修院的時候,就跟大家說:「如果我們真的想了解佛法,整體了解北傳和南傳,兩部論你必讀的,一個《清淨道論》,你必讀;一個《菩提道論》,你必讀。」 因為你讀了《菩提道論》,你對整個北傳各種形形色色的修行,包括南傳的各種修行,你能總括出來,能知道它們的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