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一首禪詩言淺意深,心底清靜方為道

2020-12-19 品詩賞詞

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讓是一種美德,可以修身養性;忍讓也是一種態度,忍不是弱者,讓不是輸家。古人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更要學會以退為攻,以弱勝強的道理。古代一位高僧就明白這個道理,特意寫了一首詩警醒後人。

退步 五代 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底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世傳為彌勒菩薩或彌勒佛之化身,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他通常為臉帶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氣生財、累積財富的意味,被民間信仰者視為財神供奉。

老子曾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性柔弱,遇強不弱,遇弱不凌,不爭而勝,靜水流深。老子還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為人驕橫,必遭禍害;為人謹慎,必得善果。

布袋和尚深得其理,他的詩語言樸素,就是寫給普通百姓看的大白話,但是言淺意深。雖然埋頭幹活,面朝黃土背朝天,但是「低頭便見水中天」。正所謂,人在做、天在看,高僧只不過換了一種說話方式,卻顯得更加言簡意賅。

「心底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如何做到心地清淨,為何我們我們總是要爭來爭去。其實人活於世就只有幾十年,但是人性貪慾,沒有滿足。看見碗裡的還想著鍋裡的,得不到的東西就羨慕嫉妒恨。所以要想內心清淨,就要減少欲望,古人說無欲則剛,也是這個道理。

這世界上最難學會的就是寬容,但是寬容絕不是怯懦,忍讓也不是不要尊嚴,而是成熟、理智。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太過遷就別人,別人就會變本加厲的為難你;太過忍讓別人,別人就會得寸進尺的傷害你。

一個人再好,如果沒有陪你走到最後,他只是個過客;一個人有再多的缺點,如果能處處忍讓你,肯花時間陪你,那就是最好的選擇。北宋詩人林逋說過,「誠無悔,恕無怨,和無仇,忍無辱。」

布袋和尚也講述了同樣的道理,「退步原來是向前」,縮回來的拳頭是為了出擊更有力,韜光養晦也是讓自己更加有涵養、學識、信心和爆發力。沒有一種不通過蔑視、忍受和奮鬥就可以徵服的命運。真正有血氣的人,既不曲意求人重視,又不怕忍受忽視。

相關焦點

  • 一缽千家飯,問路白雲頭~布袋和尚的「插秧」詩和他的佛偈
    布袋和尚,俗姓張,名契此(意為「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唐末至五代後梁時的奉化(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由於長在長汀村,故號「長汀子」。他早年在香火鼎盛的奉化嶽林寺出家,出家後,他總隨身帶著一個大布袋,人稱「布袋和尚」。
  • 大肚彌勒佛形象的由來,五代神僧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在中國,應該說除了觀音菩薩,最讓人熟悉的佛菩薩像就是是大肚彌勒佛了,因為他的特徵非常鮮明,大肚、坦胸、笑口常開,手上還拿個布袋。最初的彌勒像是原味的,多為頭戴寶冠、身披瓔珞的菩薩裝,姿勢基本上是跏趺坐式,自然沒有大肚和笑臉。現今大眾廣泛喜愛的彌勒形象,來自被稱為「布袋和尚」的五代後梁僧人契此。
  • 布袋和尚插秧時寫一首禪詩,短短4句話,說盡了人世間的大道理!秒殺所有心靈雞湯!
    時光流傳回五代,有一名叫做契此的和尚,他常年背著一個布袋雲遊四方。因此啊,時人稱他為「布袋和尚」。六根清淨方為道,後退原來是向前。這首詩,你可別看它簡單,又只有短短四句。其中蘊含的大道理,多少心靈雞湯都拍馬不及。前面兩句,「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指的是農夫插秧的動作。手裡捏著秧苗,彎腰低頭,水稻田裡,倒映著藍天白雲。讀到這裡,或許你還沒覺得有什麼稀奇。
  • 《倩女幽魂》布袋和尚任務活動詳細玩法介紹
    去其他仙山古剎討教休憩的有之,去人間找幾個惡霸教訓樹立天宮權威的有之,本故事的布袋和尚則有責任心的多。因為早年升仙前是一位武師,對於練武施法修道的人特別偏愛,於是拿著自己的寶貝布袋,下得仙山,四處找尋練武人給予其修煉之處,至於修煉之地,就是仙人的寶貝布袋了。
  • 儀徵藏石名家周國斌:雨中結緣布袋和尚
    此石幹拍圖片布袋和尚,明州(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
  • 《布袋和尚新傳》首播 歐陽震華領銜爆笑來襲
    歐陽震華飾布袋和尚  搜狐娛樂訊 由長城影視出品的《布袋和尚新傳》11月28日在四川公共頻道開播以來收視率名列三甲成績斐然該劇由李翰韜、曹榮共同執導,以民間流傳的彌勒佛的故事為主線,通過新穎獨立的八個章節,講述彌勒佛轉世,在人間修行的故事。  詼諧搞笑 最走心的減壓神劇  布袋和尚是民間廣為流傳的神話人物。這部圍繞他在民間修行展開的八個單元故事也是「地氣」十足。
  • 和尚幫農民種地,悟出一首禪詩,短短4句卻是至理名言
    古代有一和尚人稱「布袋和尚」契此,說到契此,有一則關於他的布袋和尚這個名號由來的趣事。相傳他經常遊歷四方的時候,背著一個布袋。為人和藹可親,性格樂觀,詼諧幽默,寬容大度,並且身材頗具富態,被世人稱為彌勒佛的化身。故稱布袋和尚。
  • 霹靂布袋戲5首文採華麗的詩號,讓道友拍案叫絕,念念不忘
    喜歡霹靂布袋戲的朋友,經常以道友自居。而霹靂布袋戲的詩號一直是一個特色,文採飛揚,底蘊深厚,很容易打動道友們的心。 我是真遊泳的貓,關注我,一起來欣賞霹靂布袋戲5首文採華麗的詩號,讓道友拍案叫絕,念念不忘。你還知道更多詩號嗎?歡迎留言哦。
  • 黃巖布袋坑村:桃花源裡有人家,更有布袋藏乾坤
    嶼頭鄉布袋坑村,這個被許多人熟知的「桃花源」,總是給人一種簡單、淳樸、溫暖的感覺。這裡的日出比泰山,這裡的雲海賽黃山,龍在山中盤,瀑布那個滿山澗,瀑布那個滿山澗,那個石頭態萬千……」在布袋坑村文化廣場上,村歌《神奇的布袋山》將布袋山的旖旎風光描繪地栩栩如生。村歌邀請邀請俞銘宜作曲,章雲龍作詞而成,體現了最原汁原味的布袋坑村。
  • 領悟禪詩的神韻|契此和尚: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插秧詩 布袋和尚 契此 唐代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賞析: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詩人一開始就描繪了一副插秧人正在插秧的勞動場景,暗喻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場勞作,無論你是誰,都會象農夫一樣在自己的領域裡埋頭苦幹。
  • 北宋詩僧的一首禪詩,禪意深遠,頸聯尤其發人深省
    陶淵明曾說,「籲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煙」,許多失意,經歷多了,就看得淡泊了;李白也道,「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很多鬱悶,遭遇多了,也變得豁達了。下面分享北宋詩僧的一首禪詩,禪意深遠,頸聯尤其發人深省。
  • 和尚幫農民種地,悟出一首禪詩,短短4句,都是至理名言……
    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我們去寺廟時,經常會看到一個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這個彌勒佛的形象原型,就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經常笑口常開,與人為善,所以深受人們的愛戴,因為布袋和尚經常手提布袋,笑面迎人,有些和氣生財和積累財富的意味,所以民間一般視布袋和尚為財神。布袋和尚出身農家,插秧自是本行。關於他插秧之事,亦有故事。
  • 自從沉迷上霹靂布袋戲……道友們,以下症狀是你嗎?
    霹靂布袋戲,一門魔幻的藝術。自1988年《霹靂金光》播出開始,脫胎於傳統布袋戲的霹靂布袋戲就以其清新脫俗的表演形式、別具一格的人物魅力收割了大批「道友」(布袋戲戲迷的自稱)。
  •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身心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許久以來,對於這首簡單得不需要解釋的詩,我一直沒從真正的參悟過。直到今天,因為生活的經歷,我開始了重新的審讀。       人生的歷程,有時就像面壁參禪一般。那個手把青秧的人是我,那個低頭見天的人是我,那退步而行的人是我。爺爺在世的時候,常常會對我說一句話:「我一生做過很多事,但最滿意的只是作田。」
  • 霹靂布袋戲的詩號是什麼,千人千面的眾多詩號,你又喜歡哪一款?
    霹靂布袋戲的詩號一般都代表了其對應人物的性格特點、背景身份甚至是三觀追求,往往會作為人物登場時候的背景念白出現,它的創作來源主要是霹靂布袋戲編劇的自創,另外編劇們還會借鑑已存在的詩句、古詩詞等進行改編,當然了改編不是瞎編,不能張口就來,所以大部分的詩號都有很深的韻味,除了要求貼近人物特點,同一個人物在不同的成長時期中還會擁有不同的詩號,比如青陽子就有3個詩號,
  • 愛不釋手的霹靂布袋戲,三大臺柱獲千萬道友喜愛
    霹靂布袋戲一經面世便引起巨大的市場追捧,從1984年首部作品《霹靂城》開始,至今已經連續創作30多年,製作超過2000集。該劇創作以來便以宏大的劇情世界聞名,霹靂布袋戲旗下眾多作品都可以串聯到一個主線上面,且每個故事都有自己獨立的故事發展,精美造型的人偶配合現代聲光電技術,充滿古韻的臺詞對白,以中華傳統文化為繪本,描繪出了一個栩栩如生、多彩絢麗的江湖世界。
  • 布袋坑村:走出生態致富路
    「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在黃巖西部的嶼頭鄉,有一個「市級美麗鄉村精品村」——布袋坑村。村裡有人說,得布袋和尚點化施法,這裡的山水都留下了布袋和尚的禪機。這些傳說暫且不論,布袋坑確是一個環境優美、底蘊深厚、民風淳樸的古村落。  布袋坑村曾是貧困的偏遠山村,信息閉塞、基礎設施極差、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
  • 霹靂布袋戲6首一眼萬年的詩號,知道3首的,是道友無疑了
    霹靂布袋戲相對小眾,但是這麼多年下來,也積累了不少粉絲。喜歡霹靂的朋友喜歡以道友相稱,在網絡上也能找到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道友看過來,我是真遊泳的貓,記得關注我,一起來欣賞霹靂布袋戲6首一眼萬年的詩號。知道3首詩號的,是道友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