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彌勒佛形象的由來,五代神僧布袋和尚

2020-12-22 小乙談文化
布袋和尚

在中國,應該說除了觀音菩薩,最讓人熟悉的佛菩薩像就是是大肚彌勒佛了,因為他的特徵非常鮮明,大肚、坦胸、笑口常開,手上還拿個布袋。但是,這樣的彌勒佛像是中國民間文化獨有的,在印度,彌勒佛像完全不是這樣,這是為什麼呢。

最初的彌勒像是原味的,多為頭戴寶冠、身披瓔珞的菩薩裝,姿勢基本上是跏趺坐式,自然沒有大肚和笑臉。現今大眾廣泛喜愛的彌勒形象,來自被稱為「布袋和尚」的五代後梁僧人契此。

彌勒菩薩

契此,俗姓張,號長汀子,奉化大橋鎮長汀村人(今寧波奉化),生活在唐末五代,是五代時後梁高僧。傳說他身寬體胖,面容含笑,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形如瘋瘸;又常以竹杖背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無論給他什麼,即裝大布袋,永遠也裝不滿;有時在大庭廣眾之下,將袋中之物傾倒於地,叫道開:「看、看、看」,隨即哈哈一笑,收回袋內。其行為也很奇特,天將旱時便穿高齒木屐,天將澇時穿溼草鞋,人們以此得知天氣變化。

他隨處寢臥,冬臥雪中,身上卻不沾雪。他經常到市場上乞食,不管葷素好壞,入口便食,還分出一些放入布袋中,更奇特的是他在哪裡行乞,哪裡的生意便格外好。後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他端坐在明州嶽林寺東廊下的一塊磐石上,將入滅前,說了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便安然坐化。至此,眾人才知道行履瘋癲的布袋和尚,原來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別州看見和尚仍背著布袋到處走,於是世人競相描繪他的圖像供奉在家中。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嶽林寺大殿東堂上。

作為一個遊方僧人,布袋和尚很受普通百姓的喜愛。他的形象和藹可親,雖然顯現神通,卻又只是暗示於人,不以此為己謀利,直到臨終,才暗示自己就是彌勒的化身。

契此為人所重不僅因為其形象的奇特,更因為其思想的超脫。他留下的詩偈不多,卻都富有特色。他有一偈:「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他還作有一歌,強調只有心才是最真實的,是「十方世界最靈物」,出家人只須騰騰自在、閒閒無為,不用分別凡聖,不用執著經論,與禪宗的風格一致。契此的大肚和布袋成為一種寬厚、包容的象徵。他有一偈: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他強調要大度能容,不要計較人世間的是非憎愛,要「寬卻肚皮」、「豁開心地」,只要肚量大、心胸寬,遇到冤家也能與之和平相處,甚至還能由此悟道成佛,證的六度。

布袋和尚插秧偈:

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成稻(道),後退原來是向前。

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後人又加上了笑口常開的特徵,從而形成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彌勒佛的模樣。大肚彌勒形象莊嚴慈悲,代表了中華民族寬容、和善、智慧、幽默、樂觀向上的精神,成為中國佛教文化的經典形象。

相關焦點

  • 走進寺廟,笑口常開迎接我們的大肚彌勒佛,原來是我們中國的和尚
    走進寺廟,笑口常開迎接我們的大肚彌勒佛,原來是我們中國的和尚我們都知道,佛教傳自古印度,自東漢永平年間(公元64年)傳入我國,已有近二千年的歷史,寺院的布局在明清已基本形成定製。步入寺院山門後的第一個殿是天王殿,四大天王分立左右,他們都是護法神。天王殿內正中佛龕供奉著一尊胖大和尚,坦胸露腹,箕踞而坐,大肚子滾圓凸出,最為醒目。他手掐串珠,笑口常開,注意看,他其身邊還有個布袋子,這就是人們十分熟悉的大肚彌勒佛。
  • 大肚彌勒佛的緣由及玉雕寓意
    大肚彌勒佛又稱大肚彌來佛。中國佛教寺院中的一尊大乘佛教的佛像,通常將其尊俸在寺廟的前殿。由於大肚彌勒佛像慈顏善目,笑口常開,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寬宏大量,慈悲為懷的宗旨。因此深受信眾尊重。在部分寺院都有這樣的對聯與彌勒佛像相伴:「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 啟迪人們寬容的心靈。為佛法莊嚴的寺廟帶來愉悅的氣氛。
  • 佛教:大肚彌勒佛的由來
    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的佛之一,各大小寺廟裡都會有他的佛像,肥頭大耳,張口大笑,身穿袈裟,盤腿而坐,這就是典型彌勒佛的形象。深受百勝們的敬重與喜愛。只要信徒們誠心誦念「阿彌陀佛」名號,便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大肚彌勒佛的原型是誰?
    大肚彌勒佛的原型是唐末五代時期的契此和尚。契此和尚,號長汀子,他天生形體寬胖,肚子大得出奇,經常手持錫杖,杖上掛一布袋,出入於市鎮鄉村,在江浙一帶行乞遊化。他還總是一副樂呵呵的樣子,且言語無常,四處坐臥。他說話雖然顛三倒四,聽起來也是瘋瘋癲癲,仔細想想卻十分有道理。
  • 送子彌勒——那個袒胸露腹、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
    大肚彌勒佛是大家熟悉和喜愛的,尤其是那副耐人尋味的處世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袒胸露腹、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不僅是幸福生活的偶像,同時還是多子多福的象徵,被人們賦予「送子彌勒」稱號。
  • 《布袋和尚新傳》首播 歐陽震華領銜爆笑來襲
    該劇由李翰韜、曹榮共同執導,以民間流傳的彌勒佛的故事為主線,通過新穎獨立的八個章節,講述彌勒佛轉世,在人間修行的故事。  詼諧搞笑 最走心的減壓神劇  布袋和尚是民間廣為流傳的神話人物。這部圍繞他在民間修行展開的八個單元故事也是「地氣」十足。
  • 大肚彌勒佛的寓意 大肚彌勒佛就該這麼的擺放
    大肚彌勒佛給人的形象就是「大肚」「笑容滿面」的形象,被國人譽為佛教的形象大使,蘊含著人們對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那麼大肚彌勒佛的寓意是什麼呢?大肚彌勒佛價格多少?大肚彌勒佛如何擺放呢?大肚彌勒佛的寓意大肚彌勒佛又稱大肚彌來佛。中國佛教寺院中的一尊大乘佛教的佛像,通常將其尊俸在寺廟的前殿。由於大肚彌勒佛像慈顏善目,笑口常開,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寬宏大量,慈悲為懷的宗旨。
  • 彌勒佛早期形象並非大腹便便,由瘦變胖原因究竟為何?
    西晉末期的彌勒造型主要是右手扶臉呈思索狀的交腳式坐姿佛,表現出勒在兜率天宮等待降生的形象。此時的彌勒在造型上保留了許多中亞人高鼻深目的面部特性,有明顯的西域文化特徵;到了南北朝時期,演變成了禪定式或倚坐式造型,並且衣著裝扮上已具備一定的中華文化的特徵,用坐姿代替了中亞文化中的交腳式造型,十分明顯的體現了佛教在中國漢化的特徵;最終到了五代後梁時期,定型為滿面笑容、坦胸露腹的大肚彌勒造型。
  • 木雕彌勒佛佛像價格表
    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所以雖然名義上稱之為「彌勒佛」,實際上其仍為菩薩)。木雕彌勒佛佛像價格表    旗下升發木雕工藝廠是綜合寺廟室內配套:寺廟雕刻、木雕神佛像、神佛龕、供桌、門神、牌匾、神轎、八座椅及各類宗教用品等的木雕製作工廠」。
  • 鄒城往事之大屠殺——不忍睜眼直視的彌勒佛菩薩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唐代崇拜彌勒佛。佛經說彌勒出世就會「天下太平」,武周時期,武則天曾下令編造了一部《大雲經書》,證明她是彌勒轉世,百姓對彌勒的崇拜幫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登上帝位。由於武則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國塑鑿彌勒之風大行。樂山那個鑑定為彌勒佛,咱這個和樂山的像是孿生兄弟,也從印度王子變成了中國美少年,也是一尊彌勒佛。當時布袋和尚還沒有出生,不然,咱這個佛像也變得極其不嚴肅,「菩薩哥哥」變成了「和尚大叔」了。
  • 手繪石頭畫《大肚彌勒佛》步驟解析
    手繪卵石畫《大肚彌勒佛》「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笑北,笑進笑出,笑自己原無知無識觀事觀物,觀天觀地,觀日觀月,觀來觀去,觀他人總有高有低」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的佛之一,各大小寺廟裡都會有他的佛像,慈眉善目,張口大笑,身穿袈裟,盤腿而坐,這就是典型彌勒佛的形象。
  • 布袋和尚一首禪詩言淺意深,心底清靜方為道
    退步 五代 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底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世傳為彌勒菩薩或彌勒佛之化身,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他通常為臉帶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氣生財、累積財富的意味,被民間信仰者視為財神供奉。老子曾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性柔弱,遇強不弱,遇弱不凌,不爭而勝,靜水流深。老子還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為人驕橫,必遭禍害;為人謹慎,必得善果。
  • 在藏傳佛教中,一處補生彌勒佛坐像有什麼特殊含義{一}
    說到彌勒佛,人們心中總是會出現大肚能容、笑口常開的布袋和尚形象,的確,彌勒是慈心的意思。但在藏傳佛教中,源於佛像繪製經的彌勒形象,卻有著更深刻的哲學含義……彌勒(梵文Maitreya,藏文Jampa)意為「慈心」,故亦稱為「慈氏」。
  • 怡藏大和尚率團參訪東南亞 中華彌勒正式入駐柬埔寨
    騰訊佛學訊: 8月23日,寧波奉化雪竇山資聖禪寺方丈怡藏大和尚率中華彌勒文化使團參訪柬埔寨大宗派最高僧王狄旺長老並友好交流。 怡藏大和尚向僧王介紹了中國佛教五大名山——寧波奉化雪竇山以及使者團此行安排等相關情況。僧王對中華彌勒使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對使者團弘揚慈善精神、扶貧濟困表示感謝。希望與中國佛教五大名山雪竇山的文化交流常來常往,助推柬中友誼源遠流長。
  • 觀大肚彌勒佛菩薩石雕像感悟篇
    其中有一位佛,既被稱作是佛,也被稱為菩薩,偶爾還被叫作和尚,這就是彌勒佛,佛經中所描述的在釋迦牟尼佛圓寂後,降生於娑婆世界中的未來佛。以彌勒佛石雕像為例,從一位凡人,到出家為布袋和尚,成道、證得果位,這期間每天都經歷著各種磨難;唐玄奘前往印度取經,西行幾萬裡求得真經,回國後又花幾十年的時間翻譯經書,校對,你說他厲害麼,他只是在一步步地朝著自己的目的地走而已。我們世間人也應當一樣的,我們只需認清自己的方向,將手下的每一件事情做好,只會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所謂「盡人事,聽天命」,就是這個意思。
  • 儀徵藏石名家周國斌:雨中結緣布袋和尚
    一"石中石"形成的人物形象,大巧若拙!黑白色調搭配瑪瑙與矽巖石相間,憑感覺摩氏硬度6.5以上,大自然二次粘合恰到好處,,彰顯著獨特的魅力,蹲下身子仔細端詳,輕輕地拿起來,慢慢撫摸此石,徹底徵服自己,大境無我!
  • 樂山大佛原型是彌勒佛,為何形象卻不是大肚翩翩,笑口常開呢?
    其神祥和,雙眼微張,一雙彎月眉懸在眼上!整尊大佛高度達到了71米,始建於唐代,經歷了三代工匠90餘年的時間。在經歷了1000多年的時間後,樂山大佛仍然穩如泰山一般的矗立在此。遙遙的望著樂山城,蔚為壯觀!
  • 和尚幫農民種地,悟出一首禪詩,短短4句,都是至理名言……
    今天小編與大家分享的是五代時一位和尚寫的詩歌。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我們去寺廟時,經常會看到一個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這個彌勒佛的形象原型,就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經常笑口常開,與人為善,所以深受人們的愛戴,因為布袋和尚經常手提布袋,笑面迎人,有些和氣生財和積累財富的意味,所以民間一般視布袋和尚為財神。布袋和尚出身農家,插秧自是本行。關於他插秧之事,亦有故事。據說有趙、錢、孫、李四家同時請他幫忙插秧,他全都答應。至晚,各家來請吃飯,他亦分身赴席。各家的田均已插好。眾人始識他身具神通,法力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