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應該說除了觀音菩薩,最讓人熟悉的佛菩薩像就是是大肚彌勒佛了,因為他的特徵非常鮮明,大肚、坦胸、笑口常開,手上還拿個布袋。但是,這樣的彌勒佛像是中國民間文化獨有的,在印度,彌勒佛像完全不是這樣,這是為什麼呢。
最初的彌勒像是原味的,多為頭戴寶冠、身披瓔珞的菩薩裝,姿勢基本上是跏趺坐式,自然沒有大肚和笑臉。現今大眾廣泛喜愛的彌勒形象,來自被稱為「布袋和尚」的五代後梁僧人契此。
契此,俗姓張,號長汀子,奉化大橋鎮長汀村人(今寧波奉化),生活在唐末五代,是五代時後梁高僧。傳說他身寬體胖,面容含笑,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形如瘋瘸;又常以竹杖背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無論給他什麼,即裝大布袋,永遠也裝不滿;有時在大庭廣眾之下,將袋中之物傾倒於地,叫道開:「看、看、看」,隨即哈哈一笑,收回袋內。其行為也很奇特,天將旱時便穿高齒木屐,天將澇時穿溼草鞋,人們以此得知天氣變化。
他隨處寢臥,冬臥雪中,身上卻不沾雪。他經常到市場上乞食,不管葷素好壞,入口便食,還分出一些放入布袋中,更奇特的是他在哪裡行乞,哪裡的生意便格外好。後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他端坐在明州嶽林寺東廊下的一塊磐石上,將入滅前,說了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便安然坐化。至此,眾人才知道行履瘋癲的布袋和尚,原來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別州看見和尚仍背著布袋到處走,於是世人競相描繪他的圖像供奉在家中。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嶽林寺大殿東堂上。
作為一個遊方僧人,布袋和尚很受普通百姓的喜愛。他的形象和藹可親,雖然顯現神通,卻又只是暗示於人,不以此為己謀利,直到臨終,才暗示自己就是彌勒的化身。
契此為人所重不僅因為其形象的奇特,更因為其思想的超脫。他留下的詩偈不多,卻都富有特色。他有一偈:「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他還作有一歌,強調只有心才是最真實的,是「十方世界最靈物」,出家人只須騰騰自在、閒閒無為,不用分別凡聖,不用執著經論,與禪宗的風格一致。契此的大肚和布袋成為一種寬厚、包容的象徵。他有一偈: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他強調要大度能容,不要計較人世間的是非憎愛,要「寬卻肚皮」、「豁開心地」,只要肚量大、心胸寬,遇到冤家也能與之和平相處,甚至還能由此悟道成佛,證的六度。
布袋和尚插秧偈:
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成稻(道),後退原來是向前。
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後人又加上了笑口常開的特徵,從而形成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彌勒佛的模樣。大肚彌勒形象莊嚴慈悲,代表了中華民族寬容、和善、智慧、幽默、樂觀向上的精神,成為中國佛教文化的經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