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徵藏石名家周國斌:雨中結緣布袋和尚

2020-12-12 真州府

揚州真州府和儀徵大碼頭首席攝影師周曉明2020年6月27日收到儀徵市雨花石收藏專家王定先生發來的連結,內容就是下面家侄周國斌,雨中結緣布袋和尚的那些事兒。玩石是要有緣分的,一位普通的山裡人,一位早己從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對雨花石收藏到如此痴迷地步,我為我家侄所為甚為敬佩和感動,正是因為有一批周國斌這樣,對雨花石情有獨鐘的群體存在,月塘雨花石名揚天下才能指日可待!

近日梅雨,偏居一隅山中,拍照片撿石頭樂此不疲,此乃雨花石產區腹地也,雨水衝刷,定不負天意而失此機緣。

雨中山景

此外,巧合的是山中新開了一條路,山頭破開,偶有絕佳礦層裸露,多年經驗告訴我,只有一個點是重中之重,事實也證明這是對的,左一麻袋右一麻袋撿了不少色彩質地不錯的石頭,樂此不疲往返多次,收穫頗豐。其中撿得一文字石"寧",一筆不多也不少,漢隸碑味勁道,左看右看,愛不釋手,戀戀不捨放入袋中継續覓石……

大雨中汗和著雨,一身泥濘,手提二袋負重前進,然內心愉悅,往車上運石返回時,仍不忘低頭找尋石頭,離車10米遠左右,經一草叢,稀疏草叢裡一雙眼睛盯視著我,四目相對,電光火石,直指人心。

一"石中石"形成的人物形象,大巧若拙!黑白色調搭配瑪瑙與矽巖石相間,憑感覺摩氏硬度6.5以上,大自然二次粘合恰到好處,,彰顯著獨特的魅力,蹲下身子仔細端詳,輕輕地拿起來,慢慢撫摸此石,徹底徵服自己,大境無我!

返住處回後怎麼也找不到那個"寧"字石,很是不解,途中袋子漏掉了?得此失彼吧,也就釋懷了,天不薄我,正所謂:

袋中袋漏得布袋,

緣來緣去皆隨緣。

此石幹拍圖片

布袋和尚,明州(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人家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歷代畫像之一

布袋和尚是一位來自民間、深得民心的大師,其真性最本然。傳說,布袋和尚身世如謎。據說唐朝時,明州奉化的龍溪上漂著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兒,有惻隱之心人將其救起,只見孩子圓頭大耳、目光有神,對人咪咪笑,把孩子抱回家來。給他取名為"契此",由於長在長汀村,故號"長汀子"。 後來,這孩子長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嶽林寺。出家後,他總隨身帶著一個大布袋,人稱"布袋和尚"。

據《宗教詞典》記載:"布袋和尚,五代後梁僧人"。

《宋高僧傳》最早記載契此生平,說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語無恆,寢臥隨處。"常常用杖負布袋進入街市。到市場上乞食,醯醬魚葅皆入口,又分少許食物放入布袋中。曾於雪中臥而身上無雪,眾人皆奇。

後梁明州評事蔣宗霸常與契此交遊,拜之為師。隨之雲遊三年,一日兩人共浴長汀溪中,宗霸看見契此背上有四目。

據傳後梁禎明三年三月三日,圓寂於嶽林寺東廊盤石上,臨終述謝世偈雲:

彌勒真彌勒,

化身千百億,

時時示世人,

世人自不識。

因此契此即為彌勒菩薩化身的說法便廣為流傳。他圓寂後不久,有人在別州看見他仍背著布袋到處走。

布袋和尚圓寂後,葬於封山寺(現奉化中塔寺),其墓稱為中塔。後人在其墓旁闢地建亭,名佛塔亭。布袋和尚葬身中塔後,傳說其墓頂"累發異相,早晚均見,十分靈驗"。

歷代畫像之二

布袋和尚應化事跡不勝枚舉,在這裡略舉一二,若有人問怎樣做才不可墮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有人問和尚有法號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

虛空無掛礙。

打開遍十方,

入時觀自在。

問大師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缽千家飯,

孤身萬裡遊。

睹人青眼在,

問路白雲頭。

曾有居士恭請和尚再留齋宿,以盡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師復書一偈於居士之門上曰:

吾有一軀佛,

世人皆不識。

不塑亦不裝,

不雕亦不刻。

無一塊泥土,

無一點彩色。

這四首偈子,正十分切合此石之意韻,猶以最後一首為甚,這首偈子禪詩不就是為這石寫照嗎?!

水拍效果圖

規格:14x7.5x4.5 cm

相關焦點

  • 《倩女幽魂》布袋和尚任務活動詳細玩法介紹
    去其他仙山古剎討教休憩的有之,去人間找幾個惡霸教訓樹立天宮權威的有之,本故事的布袋和尚則有責任心的多。因為早年升仙前是一位武師,對於練武施法修道的人特別偏愛,於是拿著自己的寶貝布袋,下得仙山,四處找尋練武人給予其修煉之處,至於修煉之地,就是仙人的寶貝布袋了。
  • 一缽千家飯,問路白雲頭~布袋和尚的「插秧」詩和他的佛偈
    布袋和尚,俗姓張,名契此(意為「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唐末至五代後梁時的奉化(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由於長在長汀村,故號「長汀子」。他早年在香火鼎盛的奉化嶽林寺出家,出家後,他總隨身帶著一個大布袋,人稱「布袋和尚」。
  • 《布袋和尚新傳》首播 歐陽震華領銜爆笑來襲
    歐陽震華飾布袋和尚  搜狐娛樂訊 由長城影視出品的《布袋和尚新傳》11月28日在四川公共頻道開播以來收視率名列三甲成績斐然  詼諧搞笑 最走心的減壓神劇  布袋和尚是民間廣為流傳的神話人物。這部圍繞他在民間修行展開的八個單元故事也是「地氣」十足。全劇分為蓮花開、無為詭案、迷心劫、仙侶緣、舍利劫、白狐劫、布袋當官、生死怨八個單元,主要講述的是布袋和尚前世彌勒佛不喜天庭的陳腐教條,他因衝撞玉帝被佛祖派到凡間修行。
  • 明清竹刻的賞與藏
    8月13日至11月13日,由蘇州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的「蘇·宮——故宮博物院藏明清蘇作文物展」在蘇州博物館舉辦,86套(101件)明清宮廷藏蘇作精品榮耀返鄉,彰顯了蘇州雕刻工藝的藝術魅力。在此次展出的蘇作精品中,有一系列出自名家之手的竹刻藝術作品受到極大關注。
  • 大肚彌勒佛形象的由來,五代神僧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在中國,應該說除了觀音菩薩,最讓人熟悉的佛菩薩像就是是大肚彌勒佛了,因為他的特徵非常鮮明,大肚、坦胸、笑口常開,手上還拿個布袋。現今大眾廣泛喜愛的彌勒形象,來自被稱為「布袋和尚」的五代後梁僧人契此。
  • 布袋和尚一首禪詩言淺意深,心底清靜方為道
    退步 五代 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底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世傳為彌勒菩薩或彌勒佛之化身,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他通常為臉帶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氣生財、累積財富的意味,被民間信仰者視為財神供奉。老子曾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性柔弱,遇強不弱,遇弱不凌,不爭而勝,靜水流深。老子還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為人驕橫,必遭禍害;為人謹慎,必得善果。
  • 黃巖布袋坑村:桃花源裡有人家,更有布袋藏乾坤
    這裡的日出比泰山,這裡的雲海賽黃山,龍在山中盤,瀑布那個滿山澗,瀑布那個滿山澗,那個石頭態萬千……」在布袋坑村文化廣場上,村歌《神奇的布袋山》將布袋山的旖旎風光描繪地栩栩如生。村歌邀請邀請俞銘宜作曲,章雲龍作詞而成,體現了最原汁原味的布袋坑村。
  • 俱胝和尚的一指禪 ||《淨慧禪話》分享結緣中
    當年俱胝和尚沒有開悟以前,自己住一個小庵。有一天,一位法號叫做實際的比丘尼來參。這位尼師繞俱胝和尚法座三圈,然後在俱胝和尚面前把錫杖一卓,就向俱胝和尚發問:「道得即下拜,道不得就不拜!」俱胝和尚被這一問,啞口無言。尼師扭頭就走,俱胝和尚說:「現在天色已晚,不妨且留一宿。」尼師扭過頭來說:「道得即留宿,道不得即不留!」俱胝和尚還是無話可說。這位尼師飄然而去。
  • 怡藏大和尚率團參訪東南亞 中華彌勒正式入駐柬埔寨
    騰訊佛學訊: 8月23日,寧波奉化雪竇山資聖禪寺方丈怡藏大和尚率中華彌勒文化使團參訪柬埔寨大宗派最高僧王狄旺長老並友好交流。 怡藏大和尚向僧王介紹了中國佛教五大名山——寧波奉化雪竇山以及使者團此行安排等相關情況。僧王對中華彌勒使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對使者團弘揚慈善精神、扶貧濟困表示感謝。希望與中國佛教五大名山雪竇山的文化交流常來常往,助推柬中友誼源遠流長。
  • 怡藏大和尚
    怡藏大和尚(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怡藏大和尚,原籍山西晉城水北村人,1968年出生,大學文化。1990年在山西五臺山碧雲寺出家,1991年8月受戒於長春般若寺。怡藏法師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寧波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寧波市政協委員、寧波市青年聯合會第十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奉化市政協常委和奉化市佛教協會會長。 師任方丈後,為培育僧才,學修雙行,於1996年9月,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創辦了「奉化雪竇寺彌勒僧伽培訓班(即彌勒佛學院),並面向全國招生。
  • 在臺灣尋找好滋味:東石·布袋海鮮
    另外;東石蚵卷可謂全臺知名小吃,蚵卷的作法與春卷類似,其內餡除了新鮮肥美的蚵仔外,再加上碎肉、豬肝、蝦仁、蘿蔔絲、白菜,以魚漿、米漿混合,再用春卷皮包起來,油炸至金黃,滋味香酥鮮美;東石除了漁市旁有蚵卷攤外,當地的海鮮餐廳也吃得到。
  • 布袋和尚插秧時寫一首禪詩,短短4句話,說盡了人世間的大道理!秒殺所有心靈雞湯!
    時光流傳回五代,有一名叫做契此的和尚,他常年背著一個布袋雲遊四方。因此啊,時人稱他為「布袋和尚」。可是,布袋和尚的處理,也不一樣。他認為,插秧的一舉一動,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可以指引我們如何做人。簡簡單單的低頭插秧,排除掉心底的雜念,只顧躬身做事,看起來固然辛苦,可是,仍有一片藍天。
  • 和尚幫農民種地,悟出一首禪詩,短短4句,都是至理名言……
    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我們去寺廟時,經常會看到一個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這個彌勒佛的形象原型,就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經常笑口常開,與人為善,所以深受人們的愛戴,因為布袋和尚經常手提布袋,笑面迎人,有些和氣生財和積累財富的意味,所以民間一般視布袋和尚為財神。布袋和尚出身農家,插秧自是本行。關於他插秧之事,亦有故事。
  • 巫晨說儀徵:真州八景之泮池新柳
    ,今為市人民醫院宿舍區,儀徵博物館藏。內外前後,始砌磚石甬路,以免雨雪泥濘。計捐銀二百餘金。或告餘曰:『人謂子拙,異時拆歸,非計也。』餘聞而異之。夫坐寒氈者,半屬寒士。業以前人之拆毀為非,詎復踵其陋轍?繼來學官,不費經營,而家人、婦子得以萃聚安居外,與宿儒、俊士,談經論史,砥節礪行者,或亦樂餘之拙也夫?」
  • 儀徵現存唯一石墩板橋成危橋 鼓樓橋將改造升級
    與明代鼓樓相鄰儀徵僅存的石墩板橋鼓樓橋位於國慶路跨儀城河處,是連接儀城河兩岸的重要血脈,它承載了儀徵幾代人的記憶。鼓樓橋1984年建成,橋身正對著江蘇省現存三大鼓樓之一的儀徵鼓樓。儀徵曾是橋的故鄉,市區曾有30多座古橋,今僅剩一座。鼓樓橋最早,南宋擴建翼城,使這裡成為城中軸線中心。
  • 金光布袋戲御九界系列部分劇集及人物賞析
    金光布袋戲的金光御九界系列目前有八部劇集:《金光御九界之墨武俠鋒》、《金光御九界之墨世佛劫》、《金光御九界之墨邪錄》、《金光御九界之東皇戰影》、《金光御九界之魆妖記》、《金光御九界之鬼途奇行錄》、《金光御九界之齊神籙》、以及最新的《金光御九界之戰血天道》。
  • 拍賣場上那些百萬級別青田石印章鑑賞(下)
    青田石產於浙江青田縣。青田石的石性石質和壽山石不大相同。青田石是青色為基色主調,壽山石則紅、黃、白數種顏色並存。青田石的名品有燈光凍、魚腦凍、醬油凍、封門青、不景凍、薄荷凍、田墨、田白等。青田石質地溫潤,色彩斑斕、花紋奇特,硬度適中,是中國篆刻藝術應用最早、應用最廣泛的印材之一。
  • 探訪儀徵古蹟之陳集神墩遺址
    位於儀徵市陳集鎮丁橋村高塘組的神墩遺址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儀徵博物館不僅有神墩出土文物展出,還有神墩古代先民生活的復原場景。單獨設置場景的,在博物館裡只有兩處,一頭一尾,神墩是頭,十二圩是尾。【儀徵博物館神墩生活場景】【儀徵博物館藏神墩麋鹿骨戈】我一直想去神墩遺址看看,正好儀徵電視臺約拍我探訪專題片,2019年10月17日,我和儀徵市融媒體中心(2019年7月電視臺與報社合併成立融媒體中心)民生部主任王鵬、記者黃兆成、主持人戴海雲和三位攝像師一行,上午去了新城鎮西的地藏寺
  • 和尚幫農民種地,悟出一首禪詩,短短4句卻是至理名言
    古代有一和尚人稱「布袋和尚」契此,說到契此,有一則關於他的布袋和尚這個名號由來的趣事。相傳他經常遊歷四方的時候,背著一個布袋。為人和藹可親,性格樂觀,詼諧幽默,寬容大度,並且身材頗具富態,被世人稱為彌勒佛的化身。故稱布袋和尚。
  • 布袋坑村:走出生態致富路
    「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在黃巖西部的嶼頭鄉,有一個「市級美麗鄉村精品村」——布袋坑村。村裡有人說,得布袋和尚點化施法,這裡的山水都留下了布袋和尚的禪機。這些傳說暫且不論,布袋坑確是一個環境優美、底蘊深厚、民風淳樸的古村落。  布袋坑村曾是貧困的偏遠山村,信息閉塞、基礎設施極差、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