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儀徵市陳集鎮丁橋村高塘組的神墩遺址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儀徵博物館不僅有神墩出土文物展出,還有神墩古代先民生活的復原場景。單獨設置場景的,在博物館裡只有兩處,一頭一尾,神墩是頭,十二圩是尾。
【儀徵博物館神墩生活場景】
【儀徵博物館藏神墩麋鹿骨戈】
我一直想去神墩遺址看看,正好儀徵電視臺約拍我探訪專題片,2019年10月17日,我和儀徵市融媒體中心(2019年7月電視臺與報社合併成立融媒體中心)民生部主任王鵬、記者黃兆成、主持人戴海雲和三位攝像師一行,上午去了新城鎮西的地藏寺、新城鎮官勝村許井組的小王屋山居遺址,下午先去了陳集地藏寺,然後在陳集鎮文化站徐德勇站長和丁橋村婦聯主席李丹丹的帶領下,去了神墩遺址。
神墩位於丁橋村村部的東邊,需要向東橫穿泗大線公路(S125),走過100米水泥路後,繼續向東走砂石路,秋高氣爽的日子,沿途有不少蘆葦花,在藍天白雲和金色水稻映襯下,煞是美麗,心情大好。約步行500米後,砂石路與河塘交匯,河邊有一通文保碑,書曰: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神墩遺址 (年代:西周-春秋)江蘇省人民政府 二00六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布 儀徵市人民政府 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立」。
該碑背面有文字說明:「神墩遺址是保存較為完整的西周至春秋時代聚落遺址,現存面積1萬多平方米,文化層堆壓厚達6米多,地表可見夾砂紅陶、幾何印紋硬陶、黑皮陶等殘片。1995年9月至12月南京大學歷史系在此進行考古發掘,揭露遺址面積464平方米,發現一組西周、春秋時期的大規模紅燒土建築居址,具有比較鮮明的地方特色,為研究儀徵西周、春秋時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實物佐證」。
【神墩省保碑】
然而文保碑旁邊並沒有什麼土墩山丘,後面倒是有一個大水塘,我們都很失望,猜說,大概挖土探方或者取土建房啥的,把神墩挖掉了吧?山體被挖掉變成水塘的案例儀徵到是不缺,比如小銅山、二亭山,都變成了塘。
文保碑以東約150米有房子,我們前去找老鄉問問情況,這裡只有兩三戶,有位老者在焉。我們請教他神墩的事情,老者說,我帶你們去看,給你們講!他指著屋後的一片林子說,這就是神墩!
我們說看不出墩子的樣子啊,他說,這裡看不出來,要到神墩的東北方向,才能看出山形。於是我們沿著小路,經過一座小橋,來到東北方向,果然看出山形來了。
【神墩遠景 面向鏡頭者為主持人戴海雲】
【神墩位置圖】
這位老鄉名叫陸德朝,今年85歲,丁橋村高塘組本地人,他帶著我們進入林子深處,走過一處閘橋,抓著雜樹上坡,來到了神墩頂部的平坦處,這裡也有一通文保碑,是1987年10月儀徵市人民政府所立「儀徵市文物保護單位 神墩古遺址」碑,才三十年過去,碑上的字居然也有些模糊了。
【神墩市保碑】
神墩隱藏的古文化遺存是怎麼被發現的呢?陸德朝告訴我們,1975年搞水利建設,從陳集南下丁橋折向東的高塘壩河,是整治對象。原本這條河是繞過神墩北的,發大水時彎曲河道行洪不暢,往往淹沒農田,因此決定切開神墩山體開一條直線河道,施工過程中發現大量陶片,但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水利工程也未停止,如期完工,新開河道上建有三孔閘橋一座。
【劈開神墩的新河閘橋】
陸德朝還說,1995年夏天,南京考古隊來勘探,他是經常到現場去玩的,專家指給他看,這是古人一排房子的地基,這裡是隔間,這裡是鍋臺,這個牆是用泥巴摻草燒過的,並讓他以後注意告訴村民不要破壞這裡。
西周距今三四千年,過於久遠,相關地方志裡沒有神墩的記載,大家饒有興趣地聽陸德朝神侃靈異故事,比如晚上遠遠地望見神墩通亮、甚至以為失火了,村民趕來滅火啦;開新河破了風水,神靈不再保佑村民,借不到鍋碗瓢盆桌椅板凳啦,博大家一樂。
【筆者與陸德朝】
離開神墩與陸德朝告別,他自謙說,亂講一氣,老啦!我說,您無論精神還是身體,看起來都很健康,活到一百歲沒有問題!
回到省保碑,大家都疑惑這個碑為啥要設置在離神墩這麼遠的地方,害得我們瞎猜,以為神墩已經被挖掉了呢。大家興致勃勃地在省保碑合影。
【合影】
對神墩的權威解讀,要看發掘報告。
1995年9月至12月,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在神墩進行了發掘,《中國文物報》1996年3月17日在頭版頭條刊登了《儀徵神墩遺址發掘有重要發現》:神墩遺址位於長江北岸的儀徵市陳集鄉丁橋村,地處蜀崗丘陵地帶。遺址位於一臺形高地之上,自北向南傾斜。遺址的北、東、西三面有河道及水塘環繞,現存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北側最高處面積約一千平方米,發掘活動揭露遺址面積464平方米,發現一組西周、春秋時期的大規模紅燒土建築居址,出土大量夾砂紅陶、幾何紋硬陶、黑皮陶、紅燒土塊、麋鹿骨戈、磨製石器等,地層中陶片等包含物較為豐富,上層文化層以夾砂灰褐陶、泥質紅褐陶佔多數,下層文化層中泥質黑皮陶明顯增多,器型有鬲、豆、罐等。
【儀徵博物館藏神墩出土文物】
發掘出分布範圍大、保存相對完整的紅燒土建築基址和相互疊壓的一些房址,可以辨識的有1002、1003、1004和2001、2002五處房基,相對完整的是1004號房址,保存有3個開間,西側隔間殘存有西、南、東三面牆體,推算其室內面積應在4*2.2平方米以上;中部隔間殘存東西兩道牆,面積約在4*3平方米以上;東側隔間殘存西、南牆及少部分東牆,室內面積約在4*5.5平方米以上。
【1004號房基】
文章指出,神墩是歷年來在江蘇寧鎮及周圍地區商周時代考古中少見的保存較完整的聚落遺址,是一處重要的周代聚落遺址,文化面貌具有比較鮮明的地方特色,有別於以往在寧鎮地區和太湖地區的一些發現。進一步的發掘和研究,可以填補這一地區以往工作的空白,建立當地周代文化序列和標尺,對了解該地西周、春秋時期的文化面貌、在更大的範圍內搞清長江兩岸文化的異同及其聯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文物報》書影】
儀徵境內的商周遺址比較多,博物館主辦的《儀徵文博》第一期刊登的李久海、曹駿《儀徵商周遺址調查報告》一文,列舉了九處遺址,除本文所記陳集神墩外,還有位於真州鎮的甘草山、荷葉地、趙墩、曹家山,位於新城鎮的虎山、磨盤山、永庵和位於新集鎮的郭山。這充分說明,儀徵古長江北岸蜀岡之上及其以北地區,商周時期就有先民在此生存繁衍,這裡是非常適合人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