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缽千家飯,問路白雲頭~布袋和尚的「插秧」詩和他的佛偈

2020-12-19 樂觀的諸心非心

布袋和尚,俗姓張,名契此(意為「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唐末至五代後梁時的奉化(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由於長在長汀村,故號「長汀子」。他早年在香火鼎盛的奉化嶽林寺出家,出家後,他總隨身帶著一個大布袋,人稱「布袋和尚」。

相傳,布袋和尚身體胖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又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而且,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

據唐朝《宋高僧傳》最早記載,布袋和尚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到市場上乞食,醯醬魚葅皆入口,又分少許食物放入布袋中。又說他常常拖著布袋,笑呵呵的行走,東西掉出來也不回頭,更不撿拾。假如有人向他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如果人再不懂他的意思,他就會捧腹大笑起來。

相傳,他曾經作一《布袋偈》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下面是史書中記載的,布袋和尚留下的《插秧歌》和幾首佛偈。

布袋和尚出身農家,插秧自是本行。據說有趙、錢、孫、李四家同時請他幫忙插秧,他全都答應。有人問插秧感想,他隨口吟出一詩:

《插秧歌》

手捏青苗種福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成稻(道),

後退原來是向前。

有人問布袋和尚,怎樣做才不可墮他人是非?布袋和尚以偈回答:

是非憎愛世偏多,

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常忍辱,

放開泱日暗消磨。

又說:

若逢知己須依分,

縱遇冤家也共和。

要使此心無掛礙,

自然證得六波羅。

有人曾問和尚法號,布袋和尚以偈答曰: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

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有人問,大師!可有行李否?布袋和尚以偈答曰: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

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

也曾有居士恭請和尚再留齋宿,以盡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師復書一偈於居士之門上曰: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

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

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

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

體相本自然,清淨常皎潔。

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後梁貞明二年(916年)3月3日,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嶽林寺東廊下的一塊磐石上示寂了。將入滅前,大師口說一偈曰:

彌勒真彌勒,

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世人,

世人自不識。

說完之後,安然坐化。

參考文獻:《景德傳燈錄·明州布袋和尚》;宋 莊季裕《雞肋編》;明 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方外玄蹤》。

相關焦點

  • 儀徵藏石名家周國斌:雨中結緣布袋和尚
    揚州真州府和儀徵大碼頭首席攝影師周曉明2020年6月27日收到儀徵市雨花石收藏專家王定先生發來的連結,內容就是下面家侄周國斌,雨中結緣布袋和尚的那些事兒。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人家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歷代畫像之一布袋和尚是一位來自民間、深得民心的大師,其真性最本然。傳說,布袋和尚身世如謎。
  • 大肚彌勒佛形象的由來,五代神僧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在中國,應該說除了觀音菩薩,最讓人熟悉的佛菩薩像就是是大肚彌勒佛了,因為他的特徵非常鮮明,大肚、坦胸、笑口常開,手上還拿個布袋。現今大眾廣泛喜愛的彌勒形象,來自被稱為「布袋和尚」的五代後梁僧人契此。
  • 布袋和尚插秧時寫一首禪詩,短短4句話,說盡了人世間的大道理!秒殺所有心靈雞湯!
    時光流傳回五代,有一名叫做契此的和尚,他常年背著一個布袋雲遊四方。因此啊,時人稱他為「布袋和尚」。一次,他雲遊到一處,有四家人請他幫忙插秧,插完之後,又邀請他吃飯。他全都答應了,事後,人們才發現,他身具神通。他竟然可以分身插秧,也可以分身赴席。有傳說,他是佛陀轉世,才能分出四個分身,同時幫四家人。有人問他,同時幫四家人插秧有什麼感想。
  • 和尚幫農民種地,悟出一首禪詩,短短4句卻是至理名言
    有的也在以他的經驗傳遞給我們人生的看法與建議。古代有一和尚人稱「布袋和尚」契此,說到契此,有一則關於他的布袋和尚這個名號由來的趣事。相傳他經常遊歷四方的時候,背著一個布袋。為人和藹可親,性格樂觀,詼諧幽默,寬容大度,並且身材頗具富態,被世人稱為彌勒佛的化身。故稱布袋和尚。
  • 和尚幫農民種地,悟出一首禪詩,短短4句,都是至理名言……
    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我們去寺廟時,經常會看到一個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這個彌勒佛的形象原型,就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經常笑口常開,與人為善,所以深受人們的愛戴,因為布袋和尚經常手提布袋,笑面迎人,有些和氣生財和積累財富的意味,所以民間一般視布袋和尚為財神。布袋和尚出身農家,插秧自是本行。關於他插秧之事,亦有故事。
  • 布袋和尚一首禪詩言淺意深,心底清靜方為道
    古代一位高僧就明白這個道理,特意寫了一首詩警醒後人。退步 五代 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底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世傳為彌勒菩薩或彌勒佛之化身,出語無定,隨處寢臥。
  • 領悟禪詩的神韻|契此和尚: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插秧詩 布袋和尚 契此 唐代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賞析: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詩人一開始就描繪了一副插秧人正在插秧的勞動場景,暗喻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場勞作,無論你是誰,都會象農夫一樣在自己的領域裡埋頭苦幹。
  • 《倩女幽魂》布袋和尚任務活動詳細玩法介紹
    去其他仙山古剎討教休憩的有之,去人間找幾個惡霸教訓樹立天宮權威的有之,本故事的布袋和尚則有責任心的多。因為早年升仙前是一位武師,對於練武施法修道的人特別偏愛,於是拿著自己的寶貝布袋,下得仙山,四處找尋練武人給予其修煉之處,至於修煉之地,就是仙人的寶貝布袋了。
  • 《布袋和尚新傳》首播 歐陽震華領銜爆笑來襲
    歐陽震華飾布袋和尚  搜狐娛樂訊 由長城影視出品的《布袋和尚新傳》11月28日在四川公共頻道開播以來收視率名列三甲成績斐然  詼諧搞笑 最走心的減壓神劇  布袋和尚是民間廣為流傳的神話人物。這部圍繞他在民間修行展開的八個單元故事也是「地氣」十足。全劇分為蓮花開、無為詭案、迷心劫、仙侶緣、舍利劫、白狐劫、布袋當官、生死怨八個單元,主要講述的是布袋和尚前世彌勒佛不喜天庭的陳腐教條,他因衝撞玉帝被佛祖派到凡間修行。
  • 贊佛偈講記
    《贊佛偈》是宋代擇瑛法師所做,他母親曾夢到兩個日輪貫於懷中。過了兩年,生了兩個男孩都出家了。他是次子,曾參神悟法師於施水寶閣深悟止觀之道。晚年在杭州祥符寺,一天憑著几案向西方誦《彌陀經》,誦完就往生了。
  • 和尚借宿被拒之門外,靠一首詩得到主人歡心,對和尚盛情款待
    一路上經歷風吹雨打十分辛苦,但這都被視為對和尚經歷世間苦楚的鍛鍊。化緣的路程也沒有那麼容易,很容易被別人嫌棄趕出門外。從前就有一個和尚在化緣途中突遇暴雨,身處荒郊野嶺的地方,他一時之間找不到避雨的場所。走了很久才看到一間房子,看上去很氣派。原來這裡是當時一位官員的府邸,官員叫張伯雨,這個時候的他其實已經退出了朝廷權力的爭奪中,隱居在這座山上。
  • 和尚在牆上寫了一首詩,蘇軾也仿寫了一篇,但論意境,小和尚勝出
    作者不見經傳,卻是妙手偶得讓蘇軾心癢的這首詩《題梵天寺》,是北宋一個名為守詮的小和尚所作,小和尚並無名氣,只是梵天寺內的一名普通僧人。既是普通,除了這首詩以外,並沒有留下其他任何作品。這首詩是守詮夜歸時看到山寺相依的美景,妙手偶得之作。
  • 黃巖布袋坑村:桃花源裡有人家,更有布袋藏乾坤
    淳樸、溫暖的「桃花源」山道彎彎,從黃巖城區出發,沿著82省道延伸段至嶼頭鄉政府,再往白石方向行駛,深藏群山之中的布袋坑村次第展露。倘若在曇花一現和地老天荒之間還有另一種永恆,那便是那些雕刻在時光裡的傳統古村落,那些原汁原味的舊年風情,那些經歷過風吹雨打的歲月侵蝕和陽光下滿是絮嘮的陳年舊事……
  • 年度美麗景區村:39.台州市黃巖區嶼頭鄉(布袋坑村)布袋山風景區
    年度美麗景區村:39.台州市黃巖區嶼頭鄉(布袋坑村)布袋山風景區
  • 韓愈經常被和尚打擾,寫了首拒絕的詩,情商超高,讀完佩服不已
    比如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北宋文學家蘇軾,他就和許多僧人都是非常好的朋友,還因此流傳下來了許多的佳話。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他與佛印和尚之間的種種小故事,二人之間你來我往的小過招,當真非常有趣,讓人感到啼笑皆非。不過世事無絕對,雖然像蘇軾一樣喜歡與和尚交往的為人有不少,當然也有人是非常排斥的,比如說唐朝中期的文學家韓愈。
  • 室外35℃,常德9歲城裡女孩田間學插秧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7月28日上午,家住常德市城區的9歲女孩李泠瑤跟隨父母來到鼎城區一個農業基地體驗了插秧的艱辛。爸爸李明鑄告訴她,這篇文章是寫「機械拋秧」的,而從前都是純手工插秧,十分辛苦。李泠瑤對於「雙搶」「拋秧」這些詞彙感到十分陌生,李明鑄便找到一個農業基地,讓女兒體驗一把插秧。
  • 走出黑屋再問路——李巧巧和他的「黑屋」樂隊
    三個月後,李巧巧和他黑屋樂隊帶著他們首張專輯《問路》上路。風格以流行搖滾為主,涉及民謠,英倫,朋克,電子等多種表現形式,他們在音樂中強烈表達著對世界的敬畏和對人性的思考,生活上的他們卻是樂觀的,也堅信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時間會給迷茫的人們最公平的答案。  逐夢黑屋  和他第一次見面是在一年前,她姐姐的婚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