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俗姓張,名契此(意為「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唐末至五代後梁時的奉化(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由於長在長汀村,故號「長汀子」。他早年在香火鼎盛的奉化嶽林寺出家,出家後,他總隨身帶著一個大布袋,人稱「布袋和尚」。
相傳,布袋和尚身體胖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又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而且,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
據唐朝《宋高僧傳》最早記載,布袋和尚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到市場上乞食,醯醬魚葅皆入口,又分少許食物放入布袋中。又說他常常拖著布袋,笑呵呵的行走,東西掉出來也不回頭,更不撿拾。假如有人向他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如果人再不懂他的意思,他就會捧腹大笑起來。
相傳,他曾經作一《布袋偈》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下面是史書中記載的,布袋和尚留下的《插秧歌》和幾首佛偈。
布袋和尚出身農家,插秧自是本行。據說有趙、錢、孫、李四家同時請他幫忙插秧,他全都答應。有人問插秧感想,他隨口吟出一詩:
《插秧歌》
手捏青苗種福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成稻(道),
後退原來是向前。
有人問布袋和尚,怎樣做才不可墮他人是非?布袋和尚以偈回答:
是非憎愛世偏多,
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常忍辱,
放開泱日暗消磨。
又說:
若逢知己須依分,
縱遇冤家也共和。
要使此心無掛礙,
自然證得六波羅。
有人曾問和尚法號,布袋和尚以偈答曰: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
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有人問,大師!可有行李否?布袋和尚以偈答曰: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
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
也曾有居士恭請和尚再留齋宿,以盡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師復書一偈於居士之門上曰: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
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
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
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
體相本自然,清淨常皎潔。
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後梁貞明二年(916年)3月3日,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嶽林寺東廊下的一塊磐石上示寂了。將入滅前,大師口說一偈曰:
彌勒真彌勒,
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世人,
世人自不識。
說完之後,安然坐化。
參考文獻:《景德傳燈錄·明州布袋和尚》;宋 莊季裕《雞肋編》;明 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方外玄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