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智慧:心中無善惡,才能擁有一片清淨的心地

2020-12-19 美食生活健康

儒釋道對中國文化影響極大,其中佛法能夠修心養性,啟迪智慧。

有一次,慧能禪師在別人家裡借宿,中午休息的時候,忽然聽見有人在念經,慧能傾身細聽,感覺有些不對,於是來到那個念經人的身旁,問道:「你常常誦經文,是否了解其中的意思?」那個人搖搖頭說:「有一些實在難懂。」

慧能就把那個人剛才朗誦的部分為他做了詳細的解釋:「當我們在虛名浮譽的菸灰裡老去,滿頭白髮的時候,我們想要什麼?當生命的為燼將熄滅,心跳與呼吸即將停止的時候,什麼是我們最後的期盼?當墳墓裡的身體腐爛成屍骸,塵歸塵,土歸土,生命成為毫無知覺的虛空之後,我們在哪裡?」

一時間,天清地明,那個人混沌頓開,似乎隱約看見了生命的曙光。

那個人驚異地問慧能佛經上幾個字的解釋,慧能大笑,說道:「我不認識字,你就直接問我意思吧!」

那個人聽了他的話感到十分吃驚,說道:「你連字都不認識,怎麼能夠了解意思呢?怎麼能夠理解佛理呢?」

慧能笑著說:「諸佛的玄妙義理,和文字沒有關係。文字只是工具,理解靠的是心,是悟性,而不是文字。騎馬的時候,不一定必須要有韁繩,那是給那些初學者準備的,一旦入門,就可以擺脫韁繩,到想去的地方自由馳騁。」

的確,禪到極處,不必談禪。這時,所有的語言、文字、思維都是多餘的了。

「雲在青天水在瓶」,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要用任何語言來描述,就是這麼不可思議。禪的路標需要文字,就好像旅行需要地圖,但地圖絕對不是旅行。

佛經上說,「心淨則國土淨」,處處都是淨土,處處都是極樂世界,只要心淨國土就淨。

其實,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世界上其他一切宗教,人類的一切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就是好好照應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

打坐與參禪只是外在的形式而已,禪就是禪,無形無象,只能用心體悟。

慧能禪師見弟子整日打坐,便問道:「你為什麼終日打坐呢?」

「我參禪啊!」

「參禪與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經常教導我們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靜地觀察一切,終日坐禪不可躺臥嗎?」

禪師說:「終日打坐,這不是禪,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體。」弟子迷茫了。

慧能禪師緊接著說道:「禪定,不是整個人像木頭、石頭一樣死坐著,而是一種身心極度寧靜、清明的狀態。離開外界一切物相,是禪;內心安寧不散亂,是定。如果執著人間的物相,內心即散亂;如果離開一切物相的誘惑及困擾,心靈就不會散亂了。我們的心靈本來很清淨安定,只因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擾,如同明鏡蒙塵,就活得愚昧迷失了。」弟子躬身問:「那麼,怎樣去除妄念,不被世間迷惑呢?」

慧能說道:「思量人間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間的邪惡,就化為地獄。心生毒害,人就淪為畜生;心生慈悲,處處就是菩薩;心生智慧,無處不是樂土;心裡愚痴,處處都是苦海了。在普通人看來,清明和痴迷是完全對立的,但真正的人卻知道它們都是人的意識,沒有太大的差別。人世間萬物皆是虛幻的,都是一樣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終點,結束就是開始。財富、成就、名位和功勳對於生命來說只不過是生命的灰塵與飛煙。心亂只是因為身在塵世,心靜只是因為身在禪中,沒有中斷就沒有連續,沒有來也就沒有去。」

弟子終於醒悟,禪師的話像暮鼓與晨鐘喚醒了碎裂在生活碾磨裡的人。

有學僧請示峻極禪師道:「如何才是修行行善的人?」

峻極:「擔枷戴鎖者。」

學僧:「如何是邪惡為非的人?」

峻極:「修禪入定者。」

學僧:「學僧根基愚昧,禪師的開示,顛倒難明,懇求禪師還是用簡明易曉的言辭開示吧!」

峻極:「所謂惡者,惡不從善。善者,善不從惡。」

學僧如墜五裡霧中,仍舊茫然。

良久,峻極禪師問學僧道:「懂了嗎?」

學僧:「不懂。」

峻極:「行惡者無善念,行善者無噁心,所以說善惡如浮雲,無所生也無所滅。」

學僧於言下有悟。

心中無善惡,才能擁有一片清淨的心地。

其實參禪的關鍵並不在於打不打坐,說不說佛,而是在於你怎樣去修心,只有心先行進入禪的境界,人才可能修成禪。心是修行的渡頭,生命之舟停靠在那裡。

人人都可以參禪,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佛。

有些人身在佛門,但心存邪念,無心修佛;

有些人身在凡塵,但心存善念,有心修佛。

一句話:只要心中有佛,在哪都可以念經。反之亦然!

相關焦點

  • 淨土法門:真正修行,心地清淨
    你自己真正修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你的冤親債主不會找你麻煩,如果心地不清淨,還是自私自利,還搞名聞利養,搞假的,冤親債主瞧不起。他現在不來找你麻煩,為什麼?你壽命沒到。等你壽命快到了,全來了。極樂世界的大眾從來沒有享受的念頭,心地清淨!沒有一個起心動念的凡夫。他們住一真法界,看十法界也是一真法界。這真是所謂佛眼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凡夫看一切諸佛都是凡夫。幾時我們看一切眾生個個都成佛,自己便成佛了。善人看一切人都是善人,惡人看一切人都是惡人。我們要好好反省檢討,看一個人不是好人,自己就不是好人。
  • 佛學心得分享:世界本空,無來無去,不思善惡,得佛真義
    禪定是不可思議的涅槃,是心無所想的入定。佛法本體運用若一,色、受、想、行、識等五陰本來空無一物,因此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也就本來沒有,既不出,也不入。既不定,也不亂。這就是智慧之禪,其本性就是不執著一切,不留戀塵世。只有不執著,不留戀,才能解脫生死,得大智慧。
  • 釋淨空:心地清淨,才有大智慧大福報
    心地清淨,愈清淨的人能量就愈大。那我們受害,現在人把本能喪失掉了。其實不是,本能,佛說了,沒有喪失,今人跟古人一點差別都沒有,只要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你的本能就恢復一定要記住,這個事情與學不學沒關係,與讀書不讀書也沒關係,與認識字不認識字也沒關係。
  • 佛經講,佛與眾生無二無別
    《觀無量壽佛經》講:阿彌陀佛代表十方諸佛,看到了阿彌陀佛,就是看到了十方諸佛。一切佛的應身,都是從法身裡出來的,就是說一尊佛有無量無邊的應身佛,一切諸佛是無二無別的。若有一個眾生心地清淨,阿彌陀佛就顯現在他的心中。若有百千萬億個眾生心地清淨,阿彌陀佛就以百千萬億身,顯現在他們的心中。一樣的道理,只要水變清了,月亮映在水中的樣子才會清晰,只要眾生心地清淨了,才會看清心中的佛。眾生的心裡,不管是清淨還是紛雜,佛始終都在。六祖大師講得很清楚,我們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光明的、本來是有的。
  • 金剛經:怎樣才能生出清淨心
    其內涵博大、深奧,並能以辯證的方式,來啟悟不同根性人的智慧,達到讓人明心見性,獲得不同的果位。清淨心是每個人所想要達到的一種狀態,一個人只要心能清淨,做什麼事情都會感覺輕鬆。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會慌亂,更不會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說,遇到同樣一件事情,心地清淨的人,與心地不清淨的人,處理事情所得到的結果就有很大不同。
  • 保持清淨心,是最有智慧的生活方式
    這裡的無念就是「無住」「無住」就是心裡不能有一絲毫念頭,有念就住了,要想學菩薩,先學無住,無住就是清淨心、本來無一物。一切時、一切處,一念不生。一心念佛,一心是清淨心。什麼叫一心,二六時中,一天到晚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憶佛念佛,心裡真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每個眾生,花草樹木,都是阿彌陀佛。一心稱念,一向專念,心就覺悟了。
  • 《無量壽經》妙語賞析,清淨心靈,放下煩惱!
    佛法博大精深,佛經句句經典,無一字為充數,無半句是多餘。《無量壽經》這部經典,若詳細說之,經年累月也未必能夠講說清楚。讀過佛經的人都知道,所有的佛經開頭都是這一句話,說明這四個字非常重要,按字面意思就是說:我聽到見到的事實是這樣的。因為佛教經典是阿難尊者集結的,所以這個「我」就是阿難。「我聞」就是我親自聽佛說的。「如是」意思就是我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的事實。
  • 2020年,愛讀佛經的10大理由!
    如果你能讀一部佛經,也必會讓自己,得清淨歡喜,得無量福報。2020年,愛讀佛經的10大理由!1、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讀了佛經以後才知道,一個人的福德,原來不是佛給的,而是自己修的。信就是修!
  • 清淨心生智慧,純善心生福德
    清淨心生智慧,純善心生福德。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更多時候,我們的心是浮躁的,我們放不下期盼的紅塵,放棄不了追求的生活。所以,我們被心所累。我們常說:「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不管什麼事情,心態平和了,想與不想,它就在那裡。就像太陽,無論是陰天還是晴天,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它都在不停地運轉著。
  • 讀佛經,佛經當中的教法是什麼?
    妙妙發起「我們為什麼要來讀佛經」的活動以來,我倒是發現身邊讀佛經的人越來越多,心中甚是歡喜。只是這幾天,有點讓我長見識,同樣是讀佛經的,怎麼知見殊差甚多,看來還是《維摩詰所說經》中那個問題:「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 佛教:佛經中的這一句話,道出了萬物的「根本」!
    許多人由此去佛經中找尋佛教中所說的「離苦得樂」的方法,卻發現裡面除了「空」之外,什麼也沒有發現。於是有人就告訴他,你這是「有求」,是「執著」。然而,他不懂什麼是有求,什麼是執著。如果一個人,對幸福也不「執著」,那還要怎麼活?追逐幸福,是一個人的天性,佛經中確實提到了讓人離苦得樂的方法。同時,佛教中還講究一個「悟性」。
  • 釋淨空:博學多聞,心地清淨,這就是功夫上道,會學了
    學佛的人二六時中,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之內,一定要保持心地的清淨。又要博學多聞,又要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就是功夫上道,會學了。我們聽講經,道理聽明白,心裡一塵不染,什麼叫不染?心裏面不起分別、不起執著就不染,不落印象,這開的叫智慧,開智慧。有分別、有執著,好,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記在心裡,心裡落的有印象,這叫什麼?
  • 佛經中的「丈夫」是什麼意思?
    一、長壽;二、妙色;三、無病;四、非半擇迦;五、智慧;六、威肅;七、大宗葉,這七種條件都具足,就稱為大丈夫。下面我們把這七個條件簡單了解一下:一,長壽:長壽者,謂壽命延長,久住世間,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 佛學智慧分享:心即是佛,佛在本心,不必外求!
    人如果過於拘泥於佛,反而會影響開悟,成了智慧的障礙,造成心理負擔。佛學中的「參」字含義很多,比如參悟,參話頭,其中就包括了體會、觀察、揣摩、研究、觀照、靜思等對人的綜合思維其作用的感官因素。不思善,不思惡,讓思想徹底純淨,心境空白,才能產生妙悟之境界,才能開悟。
  • 人活一世,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
    三年間,他的智慧為他帶來了巨大的財富,該享受的他也享受了。三年間,願與他結髮的女孩子不說沉魚落雁,但也可謂是傾國傾城。人生四大喜事已佔其二。曾記得臺灣作家林清玄對於人生說過這麼一句話:人生本該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何謂清淨心?清,水清則無魚。淨,明淨。清淨心,也就是所謂的四無:無垢無染、無貪無嗔、無痴無惱、無怨無憂。佛經上說:心淨則佛土淨。
  • 《金剛經》: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
    一心受持、讀誦、探討佛陀留下的經典,增添般若智慧,體悟佛陀的真實妙義,慈悲為懷,自利利他,是對佛陀最好的感恩,最好的緬懷。下面探討「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金剛經》云:「如是生清淨心」,六識感覺和認識的世間萬物,都是汙染人心的客塵,需要從心靈深處徹底的打掃乾淨,不住六塵而生清淨心。清即不濁,淨即汙染。
  • 佛經開啟就是讀不了,有什麼好辦法嗎?
    請佛加持弟子(唸自己的名字)心定讀《 XXX 經》,佛經順順地讀進去,得定力智慧,心地光明,讀經順利。同時,再接著講:我(唸自己的名字)的冤親債主,過去生我沒智慧,對不起您,請您原諒我,現在我誠心讀佛經回向給您,得蒙諸佛菩薩加被,解冤釋結,大家一起修學正法,離苦得樂,往生善處,早證菩提。最後再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燒香拜佛時,心中默念這2句話,功德無量!
    燒香是點燃人內心的清淨自性與智慧之光 拜佛是懺悔往昔罪業,更是敬畏因果,發願向佛菩薩學習,利益無量眾生。我們始終要明白的是:我們信佛信的不是神通,佛教也從來不以顯示神通來渡人,我們信的是因果、學的是智慧,「神通也難敵因果業力」,你自己造的惡業,佛菩薩也幫不了你。燒香拜佛時,心中默念這2句話,功德無量!一、要懺悔往昔罪業,發願行善積德。
  • 內心清淨,幸福的源頭活水
    內心清淨,幸福的源頭活水智慧點金石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從哪裡來?幸福應從內心清淨中來,世界上的種種繁華虛榮,並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因為刺激只能片刻,無法永恆,運用耳、鼻、舌、身、意所求來的感官快樂往往是暫時的,好比看一場電影或一場音樂會,曲終,場散,終有結束。 世間的真相就是無常,有生必有滅,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離,一切皆如夢幻泡影。何必過於在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