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清淨,幸福的源頭活水

2020-12-19 超凡博弈

內心清淨,幸福的源頭活水

智慧點金石

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從哪裡來?

幸福應從內心清淨中來,世界上的種種繁華虛榮,並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因為刺激只能片刻,無法永恆,運用耳、鼻、舌、身、意所求來的感官快樂往往是暫時的,好比看一場電影或一場音樂會,曲終,場散,終有結束。

世間的真相就是無常,有生必有滅,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離,一切皆如夢幻泡影。何必過於在意呢?

坦然接受吧。放鬆心情,你會發現在這浮躁喧囂的無常世界,獨有一片安靜的心空。

故事苑:曲徑通幽

只有內心清淨,才能得到幸福,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脫自在,遠離煩惱,這樣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人生。

崛多禪師遊歷到太原定襄縣歷村,看見神秀大師的弟子結草為庵,獨自坐禪。禪師問:「你在幹什麼呢?」

僧人回答:「探尋清靜。」

禪師問:「你是什麼人?清靜又為何物呢?」

僧人起立禮拜,問:「這話是什麼意思?請你指點。」

禪師問:「何不探尋自己的內心,何不讓自己的內心清靜?否則,讓誰來給你清靜呢?」

僧人聽後,當即領悟了其中的禪理。

一個人無論處於什麼地位,過哪種生活,只要他內心清淨、安謐就可以過得幸福。

有一天,李端願太尉問曇穎禪師:「禪師!請問人們常說的地獄,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呢?」

曇穎禪師回答說:「無中說有,如同眼見幻境,似有還無;太尉現在從有中生無,實在好笑。如果人眼前看到地獄,為什麼心裡看不見天堂呢?天堂與地獄都在一念之間,太尉內心平靜無憂慮,自然就沒有疑惑了。」

太尉發問:「那麼,內心如何無憂慮呢?」

曇穎禪師回答:「善惡都不思量。」

太尉又問:「不思量後,那心歸何處啊?」

曇穎禪師說:「心無所歸。」

太尉再問:「人如果死了,歸到哪裡呢?」

曇穎禪師問:「不知道生,怎麼知道死啊?」

太尉說:「可是生我早已經知曉了的。」

曇穎禪師又問:「那麼,你說說生從何來?」

太尉正沉思時,曇穎禪師用手直搗其胸,說:「只在這裡思量個什麼啊?」

太尉說:「是啁,只知道人生漫長,卻沒有發現歲月蹉跎。」

曇穎禪師說:「百年如同一場夢。」

百年如同一場大夢,人更應該珍惜現在,減少憂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天堂與地獄是死後的事情,還是先做好自己的夢吧。

弦外有音

只有放鬆了心情,才會徜徉在夢的奇妙幻境,達到更高遠的境界。

人生每一個夢的實現,每一份由此而來的快樂,都是生命之歌的一個動聽音節,都是人生旅程的一個美麗足印。

我們應該使我們的心靈具有彈性,放鬆心情,享受現在。

相關焦點

  • 淨土法門:念佛所以得清淨,為有源頭活水來
    源我們經常聽人講,「我念佛,怎麼心中就不清淨呢?」不清淨有兩種,一個是功夫上的,總是起妄想雜念,這是相上的;第二是體上的,所謂「信心清淨」。如果心裡很濁染,對於往生這件事總是沒有把握,「到底能不能往生?」心裡像一團亂麻一樣,這哪裡有清淨啊?他有恐懼,這就是念佛沒有清淨。
  • 做女人的最高境界:內心清淨
    做女人的最高境界,從不是擁有多少資產,更不是得到多少男人的愛慕,而是能守住內心的安靜,保持內心清淨。當人去掉那些浮躁的東西,而追求內心的真善美時,更容易獲得快樂與幸福。女人不一定打扮得多妖豔,穿得多奢華,只要內心充盈,就會綻放最耀眼的光芒,就會活出真正的快樂與幸福。那些名利,那些豪華的房,高檔的車,那些名牌,只能滿足人的虛榮心,而無法填滿一個人的內心。
  • 祿豐溫泉村:「源頭活水」澆灌幸福生活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祿豐溫泉村:「源頭活水」澆灌幸福生活位於祿豐縣碧城鎮洪流村委會的羅次溫泉村,因其豐富的地下熱水資源一度成為了省內外熱門的旅遊休閒目的地。如今的溫泉村,水變清了、遊客多了,村民富了,源頭活水澆灌出了群眾的幸福新生活。每天中午,羅次溫泉村浩龍溫泉大酒店總經理寸潔麗都要到客房、餐廳檢查一遍,遇到自己熟識的老顧客,她都會送上一盤水果,聽聽客人的需求。由於環境提升了,溫泉水質好了,酒店的回頭客也多了,今年8月份以來,寸潔麗家的酒店幾乎天天客滿。
  •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是通向幸福快樂生活的源泉
    禪宗的修行講觀照,我們一般人難以企及絕對清淨的心境,可以拿一杯乾淨的水來觀照,心中無物才是最高的境界,觀照不一定要看到這杯乾淨的水,只要心中有這樣的觀照就行,以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內心的清淨與平等。清淨心裡沒有分別執著,假如一個人擁有這樣的清淨心境,在日常生活中,表面上別人看不出,跟大家沒什麼兩樣,實際上心態完全不同,過的就是自在、幸福、美滿的生活。
  • 佛教:怎樣才能找回清淨的內心?讀完這則故事,恍然大悟!
    佛教認為,我們內心的本來面目是清淨、沒有汙染的,本來就是沒有生滅的,就像禪宗六祖慧能所說的那樣:「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意思是說,我們的自性是清淨的,沒有汙染。怎樣才能找回本來清淨的內心呢?從前,老街上有一個茶葉鋪,鋪裡住著一位老師傅。由於年紀大了,行動不方便,現在的生意也不如以前了。他還是延續著上輩人的經營方式:人坐在門內,茶葉罐子擺在貨架上,從不吆喝,也從不還價,晚上也不收攤。
  • 佛說: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擁有一顆清淨心,才是幸福的源泉
    世人常常覺得很煩躁,往往是因為心火太旺,只有將心火熄滅,心靈才能重歸清淨。曾有位得道高僧說:「不是天氣熱,是心火不熄;不是境不順,是內心矛盾。」夏日炎炎,酷熱難耐,我們應當向何處尋求清涼之所?詩云:「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不是禪師無熱惱,只願心靜自然涼。」由此可見,只有心靜,方可淨心。
  • 心若清淨,風奈我何
    以一顆純粹清澈的內心生活,便多了一分淡泊,少了一些紛擾;多了一分清閒,少了一分爭鬥。心若清淨,風奈我何,不染塵埃,清風自來。在自己世界裡看淡是非,逐漸褪去浮躁,內心清淨的人,從一開始就贏了。05心靜是一種智慧《守安南臺靜坐詩》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忘。
  • 真正修行是把自己內心的矛盾、對立、誤會化解,在這裡頭修清淨心
    我們費盡心思,刻意經營人脈,向外奔馳,強求幸福-要找一個理想的太太或尋訪一位「如意郎君」,或是期待一位「貴人」的降臨,打救自己的苦難,提升自己的事業或人生境界,卻遺忘了準備好一個安分守己,親切隨和,無諍和善,樂於助人,讓人歡喜結交、仰慕親近的自己。幸福不遠,就在為人付出的地方生起;就在不求回報,沒有怨悔的土地生長延續。不論婚姻、親子、朋友,任何一種關係都一樣。
  • 王陽明:內心清淨,不被外界的事情左右,才是高境界
    王陽明:內心清淨,不被外界的事情左右,才是高境界。這是一個生活多變的時代,很多人的生活中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變化。你永遠不知道等待你的,是驚喜還是驚嚇,很多人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心裏面都有一種忐忑的不安全感。
  • 兩首很閒適的古詩,讀完之後,頓感內心清淨如水
    安貧樂道、恬淡悠閒,這不是上帝的恩賜,而是源自內心的感悟和實踐。有些人富貴加身,卻活得很累;有些人貧困潦倒,依然心情舒暢。陶淵明躬耕隴畝,卻快樂地吟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維半官半隱,也經常悠閒地高歌,「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大自然中寄託了生命的本質,也牽動著人們至深的情感,熱情地擁抱自然,就會體驗不一樣的精彩。
  • 「清淨法身佛」,這五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雖然心的本性是法身,但以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感知到的眾生形象並不是佛,世界也不是清淨的剎土,而是充滿了貪嗔痴、自然災害等各種各樣的不完美。唯有以證悟的智慧,也即以慧眼或者法眼來觀照時,我們不是眾生,而是佛。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也不是娑婆世界,而是像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光世界一樣清淨的剎土。為什麼會感知到不完美?
  • 人活一世,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
    曾記得臺灣作家林清玄對於人生說過這麼一句話:人生本該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何謂清淨心?清,水清則無魚。淨,明淨。清淨心,也就是所謂的四無:無垢無染、無貪無嗔、無痴無惱、無怨無憂。佛經上說:心淨則佛土淨。
  • 釋淨空:心地清淨,才有大智慧大福報
    諸位要知道,真正的福報是清淨心,佛菩薩在經典裡面,雖然為我們說出來,而實際上,你沒有那個境界,你怎麼能夠體會得到?學佛要求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從清淨心來,從平等心來,清淨心平等心能生智慧,智慧是清淨平等所生的。我們要求智慧先求什麼?先求心地清淨。
  • 心若清淨,風奈我何?
    何為內心的清淨?李白說: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真正的寧靜,不在於山水,而在於自己的內心。何為內心的清淨?蘇軾說: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 清淨心不是求來的嗎?
    遠離二著形心清淨行頭陀法。」【十二頭陀經原文】「頭陀行」的修持方法就是遠離「二著」,即離欲心和顛倒心;「離欲心」代表的是身著,也就是被各種貪慾所染汙;而「顛倒心」產生各種妄想和錯誤的判斷;(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找公眾往生心法進群指導唯有遠離身心顛倒才能夠身心清淨。
  • 讓我們的心境清淨,潔白,安靜
    2、愛那是「心」的感覺,愛那是「心」的在乎,所以,愛過,會落淚,會心痛,是因為在乎,生活中最好的幸福,就是有個人在乎著自己。幸福不會總是來敲門,在乎你的人不會總是出現。4、守望幸福終是那一季的相遇已零落成殤,越來越深的囹圄拔不出,是否不曾相遇就不會有離別?來不及思量已步入了彷徨,來不及守望已散了凝香。幾許惆悵,刻劃著又是一季的滄桑。
  • 詩詞丨心若清淨,風奈我何?
    何為內心的清淨?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偈》如果生活是一杯水,那麼煩惱就是掉落杯中的灰塵。水清水濁,關鍵還是在於你的內心。一念天地闊,萬事羽毛輕。何為內心的清淨?李白說: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真正的寧靜,不在於山水,而在於自己的內心。所以,與其違心賠笑,不如一人安靜;與其在意別人的背棄和不善,不如經營自己的尊嚴和美好。
  • 「我的教育小故事」演講比賽優秀作品||為有源頭活水來(鄭雙雙老師)
    為有源頭活水來鄭雙雙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今天我演講的標題是《為有源頭活水來》。人們總是喜歡放大教師的偉大,無私。將它喻為勞作到死絲方盡的春蠶,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蠟燭。我說這是,也不是!教師首先僅僅是一個學習者,是一個永遠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成長的人。教師要想收穫學生的進步與成長,就得不斷地充實自己,強大自己。吾生有涯,而知無涯。
  • 清淨心的狀態是這樣?
    覺醒狀態下,透過念佛時刻覺察自我妄想,覺察外界一切幹擾起現行的時候,內心立刻就能夠起「觀照」,這個過程本身,也是在「守護」與自性相應的清淨心的過程,這才是真正的修行過程。「清淨心」是在沒有主流功德回向的情況下形成的「空我」狀態,雖然有「思想」,但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即自性本我不失,這種覺照的功夫就是修行,所以不要把「清淨心」誤解大腦裡沒有任何思想,而是像釋迦牟尼佛那樣「妙觀」十方莊嚴世界海,起心動念都是與十方諸佛相應……所以念佛僅僅是修行的一部分,佛菩薩所示現的八萬四千種善巧方便的般若智慧,不同的善巧方便並不是對應不同的眾生
  • 《無量壽經》妙語賞析,清淨心靈,放下煩惱!
    二,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佛法修學,講究戒定慧三學,無論是戒還是定,最後都是為了開發自身的智慧。禪宗六祖惠能,就是學佛的榜樣,本身沒上過學,大字不識幾個,但是在開悟後,可以說是無所不知,別人隨便給他讀一段經典,他都能馬上明白經中所講的含義,這就是智慧廣大深如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