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命旅途中,會有很多的遺憾。比如,從世俗的角度來講,錯過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錯過了良好的商機、錯過了高薪工作的好時機等等,都可以算是遺憾。
在佛教裡,有一種遺憾叫做不識本心:自心本是無戲論的法身自性,淪陷在迷亂輪迴淤泥中,委實可惜。
心的本性是佛性,心的本性是法身。
何謂法身?
佛有三身:化身、報身、法身。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人前所示現的就是化身。當時的人們,無論是貧窮的人、富裕的人,出家人、在家人,佛教徒、外道徒,所有人都能看得見,這樣的佛,就是具代表性的化身。報身是普通人看不見,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薩才能見到的佛身,譬如金剛薩埵、阿彌陀佛等等。
佛的法身,是真正的佛。如《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具有身體、形狀、顏色、面孔的佛的報身,只是法身的投影。化身,又是報身的投影,實際上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佛。但因為每個眾生心中有法身的存在,所以一地以上的菩薩能看得到報身,普通眾生能看到化身。
法身到底是什麼呢?
在藏傳佛教中,經常稱普賢王如來的像叫作法身。漢傳佛教的密宗裡面,也稱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為法身。但這些有頭、有手、有面孔、有形象的佛,只是一種象徵,實際上不是法身。
真正的法身,是心的本性。
在小乘、大乘,顯宗、密宗,藏傳、漢傳中,將心的本性詮釋得最清楚的,是大圓滿法。大圓滿法中,心的本性講得非常細緻,非常透徹。大圓滿的證悟方式,也簡單明了。除了大圓滿以外,禪宗也講心的本性,尤其是達摩祖師的論典,將心的本性剖析得一清二楚。
雖然心的本性是法身,但以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感知到的眾生形象並不是佛,世界也不是清淨的剎土,而是充滿了貪嗔痴、自然災害等各種各樣的不完美。唯有以證悟的智慧,也即以慧眼或者法眼來觀照時,我們不是眾生,而是佛。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也不是娑婆世界,而是像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光世界一樣清淨的剎土。
為什麼會感知到不完美?因為我們的感官不清淨。
為什麼我們的感官不清淨?因為我們沒有證悟,有業障,所以感官不清淨,看到的東西也不清淨。
當經過長時間地修行,而使感官提升,從不清淨轉化為清淨的時候,感官所感知到的,就是清淨的世界了。那是什麼層次的境界呢?從顯宗的角度來講,就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在八地菩薩的眼耳鼻舌身裡,沒有不清淨的世界,一切都是純淨無染的。佛的境界,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佛經會講「境由心轉」。心的清淨與不清淨,不是外境來決定;而外境的清淨和不清淨,卻是以心來決定的。當然,這是比較深層次的意思。「境由心轉」的淺層意思是指,當我們開心的時候,我們眼裡所看到的任何東西,都是美好無比的;不開心的時候,即使看到完美的事物,也會覺得骯髒可惡。
「境由心轉」不同於唯心主義的觀點,而是要告訴我們,從心的本性當中,產生出化身和報身。心的本性,也即法身。法身不會有顏色、形狀,不會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從空性的角度來說,就像六祖惠能大師所講的一樣:「本來無一物」。它本來的源頭,是不存在的。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它又是光明的。
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即光明、佛性、如來藏。大圓滿和密宗都講,在證悟以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為什麼這麼說呢?在沒有證悟之前,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山川河流、物質、精神。除了物質、精神以外,沒有其他的成分。證悟以後,山山水水都別有一番景象。
尤其是依照密宗的見解,在證悟以後,世界完全成了佛的壇城——中間有佛,東、南、西、北、上、下各方也有佛,層層環繞著佛的世界。密宗認為,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就是佛的世界。我們不需要去創造一個新的佛的世界,也不需要去創造一個全新的佛,佛本身就存在於我們心中。如果證悟的條件齊備,現見這一切也不是很難,因為世界的本性就是這樣。
但最遺憾的是,雖然佛性光明深藏在我們分別心的泥坑、垃圾當中,但因為骯髒的分別念垃圾、泥土已經把它覆蓋,而使我們無法證悟它的本性,這就是人生最大的遺憾了。
奮鬥一輩子,就是為了幸福。但因為沒有證悟,因為欲望太多,因為習慣於攀比、嫉妒,精神浮躁,無法安靜地內觀,而使我們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我們面對的大部分境遇,是不同程度的痛苦。要知道,所謂的幸福、快樂,都是在自由、輕鬆、寧靜的狀態下才能感受到的。我們不但不能感受到幸福,而且為了幸福,還造作了殺盜淫妄等身口意的各種罪業。
本來我們根本不需要到外面去尋找佛,心的本性就是佛。但由於內心製造的外在幻相遮蓋了心的本性,讓我們南轅北轍,錯過了證悟的機會,這是人生中最大的遺憾。
在懂得什麼是真正值得遺憾的事情以後,我們就不要再錯過機會,不要在走到人生最後一步的時候,回顧自己的一生,禁不住悔恨交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