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法身佛」,這五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2020-12-19 慧光雲聚

在我們的生命旅途中,會有很多的遺憾。比如,從世俗的角度來講,錯過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錯過了良好的商機、錯過了高薪工作的好時機等等,都可以算是遺憾。

在佛教裡,有一種遺憾叫做不識本心:自心本是無戲論的法身自性,淪陷在迷亂輪迴淤泥中,委實可惜。

心的本性是佛性,心的本性是法身。

何謂法身?

佛有三身:化身、報身、法身。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人前所示現的就是化身。當時的人們,無論是貧窮的人、富裕的人,出家人、在家人,佛教徒、外道徒,所有人都能看得見,這樣的佛,就是具代表性的化身。報身是普通人看不見,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薩才能見到的佛身,譬如金剛薩埵、阿彌陀佛等等。

佛的法身,是真正的佛。如《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具有身體、形狀、顏色、面孔的佛的報身,只是法身的投影。化身,又是報身的投影,實際上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佛。但因為每個眾生心中有法身的存在,所以一地以上的菩薩能看得到報身,普通眾生能看到化身。

法身到底是什麼呢?

在藏傳佛教中,經常稱普賢王如來的像叫作法身。漢傳佛教的密宗裡面,也稱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為法身。但這些有頭、有手、有面孔、有形象的佛,只是一種象徵,實際上不是法身。

真正的法身,是心的本性。

在小乘、大乘,顯宗、密宗,藏傳、漢傳中,將心的本性詮釋得最清楚的,是大圓滿法。大圓滿法中,心的本性講得非常細緻,非常透徹。大圓滿的證悟方式,也簡單明了。除了大圓滿以外,禪宗也講心的本性,尤其是達摩祖師的論典,將心的本性剖析得一清二楚。

雖然心的本性是法身,但以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感知到的眾生形象並不是佛,世界也不是清淨的剎土,而是充滿了貪嗔痴、自然災害等各種各樣的不完美。唯有以證悟的智慧,也即以慧眼或者法眼來觀照時,我們不是眾生,而是佛。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也不是娑婆世界,而是像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光世界一樣清淨的剎土。

為什麼會感知到不完美?因為我們的感官不清淨。

為什麼我們的感官不清淨?因為我們沒有證悟,有業障,所以感官不清淨,看到的東西也不清淨。

當經過長時間地修行,而使感官提升,從不清淨轉化為清淨的時候,感官所感知到的,就是清淨的世界了。那是什麼層次的境界呢?從顯宗的角度來講,就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在八地菩薩的眼耳鼻舌身裡,沒有不清淨的世界,一切都是純淨無染的。佛的境界,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佛經會講「境由心轉」。心的清淨與不清淨,不是外境來決定;而外境的清淨和不清淨,卻是以心來決定的。當然,這是比較深層次的意思。「境由心轉」的淺層意思是指,當我們開心的時候,我們眼裡所看到的任何東西,都是美好無比的;不開心的時候,即使看到完美的事物,也會覺得骯髒可惡。

「境由心轉」不同於唯心主義的觀點,而是要告訴我們,從心的本性當中,產生出化身和報身。心的本性,也即法身。法身不會有顏色、形狀,不會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從空性的角度來說,就像六祖惠能大師所講的一樣:「本來無一物」。它本來的源頭,是不存在的。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它又是光明的。

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即光明、佛性、如來藏。大圓滿和密宗都講,在證悟以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為什麼這麼說呢?在沒有證悟之前,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山川河流、物質、精神。除了物質、精神以外,沒有其他的成分。證悟以後,山山水水都別有一番景象。

尤其是依照密宗的見解,在證悟以後,世界完全成了佛的壇城——中間有佛,東、南、西、北、上、下各方也有佛,層層環繞著佛的世界。密宗認為,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就是佛的世界。我們不需要去創造一個新的佛的世界,也不需要去創造一個全新的佛,佛本身就存在於我們心中。如果證悟的條件齊備,現見這一切也不是很難,因為世界的本性就是這樣。

但最遺憾的是,雖然佛性光明深藏在我們分別心的泥坑、垃圾當中,但因為骯髒的分別念垃圾、泥土已經把它覆蓋,而使我們無法證悟它的本性,這就是人生最大的遺憾了。

奮鬥一輩子,就是為了幸福。但因為沒有證悟,因為欲望太多,因為習慣於攀比、嫉妒,精神浮躁,無法安靜地內觀,而使我們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我們面對的大部分境遇,是不同程度的痛苦。要知道,所謂的幸福、快樂,都是在自由、輕鬆、寧靜的狀態下才能感受到的。我們不但不能感受到幸福,而且為了幸福,還造作了殺盜淫妄等身口意的各種罪業。

本來我們根本不需要到外面去尋找佛,心的本性就是佛。但由於內心製造的外在幻相遮蓋了心的本性,讓我們南轅北轍,錯過了證悟的機會,這是人生中最大的遺憾。

在懂得什麼是真正值得遺憾的事情以後,我們就不要再錯過機會,不要在走到人生最後一步的時候,回顧自己的一生,禁不住悔恨交加。

相關焦點

  • 太橋旦曾堪布:希望成佛的你 知道佛是什麼嗎?
    文/太橋旦曾堪布每個佛弟子都希望成佛,「佛」究竟是什麼,我們知道嗎?「佛」在梵文中是Buddha,中文是「佛陀」,藏文是「桑傑」,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是我們所有佛弟子所追求的目標。很可惜的是,我們定好了成佛這個目標之後,還是不知道佛是什麼。有些人皈依很久,四加行都修完了,有些人長期持咒、吃素,但是問他佛是什麼,他一無所知。這也很正常,因為佛太殊勝、太偉大、太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初學者不知道佛是什麼。
  • 「五方佛」在佛教密宗裡代表什麼意思?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今天咱們就來講講這密宗中的「五方佛」,提到「五方佛」那就得說說密宗了。密宗,是我國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傳來,又分為兩派,一為胎藏界,一為金剛界。唐朝時,將密宗傳於日本。佛教密宗綜合了各國家地區密宗的傳承。
  • 心業莊嚴 五分法身
    猶如雪山,照諸功德等一淨故;猶如大地,淨穢好惡無異心故;猶如淨水,洗除塵勞諸垢染故;猶如火王,燒滅一切煩惱薪故;猶如大風,行諸世界無障礙故;猶如虛空,於一切有無所著故。 (1) 山王:山中之最高者,須彌山也。(2) 超踰:超越。(3) 清白之法:即清白業,指佛所顯示之教法,又總稱無漏之善法。皆遠離煩惱之垢染,故云清白。
  • 淨土宗: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
    首先,對佛稟白,我善導,至誠恭敬,運心廣大,歸命盡虛空遍法界十方法、報、化三身諸佛。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此法性真如像大海般的深廣,故云法性真如海。由真如法身衍生出來的報身度化登地菩薩,由報身應眾生機緣顯現的無量化身,對此法、報、化三身諸佛悉要平等地恭敬歸命。
  • 什麼是佛,佛的含義
    一、佛是覺悟了的人    佛,是梵文音譯「佛陀」的略稱,意譯為「覺者」、「智者」。什麼是佛?這一問題,用一句話來回答,那就是「佛是覺悟了的人」。    所謂「覺悟」,指徹底覺察、了知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既然佛是覺悟了的人,那覺悟了的人是不是佛呢?由於覺悟者在認識和境界上,存在著差異,所以「覺悟了的人」不一定就是佛。
  • 慧律法師: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呢?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裡面講,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呢?色是緣起法,它就是畢竟空,色法即是佛性。大悟的人,見一切相就是清淨法身。換句話說,凡夫看這個境界,跟聖人看這個境界,是完全不同。凡夫看這個世間,色受想行識清清楚楚,聖人看這個世間色受想行識畢竟空。我們想要脫離一切的痛苦,《般若心經》那一句話,你不能不體會: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你想要超越痛苦嗎?
  • 「劉素雲居士」一定要心清淨,心清淨能往生,心不清淨不能往生!
    也就是說,你找不到其他有生有滅的現象,唯獨蓮花這一個,它有生滅,有這種現象存在。老法師告訴我們,我們明白了這一點,我們究竟要爭什麼?我們要爭誰的蓮花大一點,誰的蓮花光色好一點。這是你真正能夠得到的,永遠得到不會失掉的。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帶得去。你在這個世間還爭什麼,求什麼?人生在世,真的就是一個過客而已。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五、論云:「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即事而真,當相即道,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一即是實相,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也。
  • 修佛必須「皈依」佛嗎?「皈依」究竟是何意?六祖說……
    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瞭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皈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皈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皈依千百億化身佛。「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
  • 為什麼念這一佛,就會得一切諸佛的保佑?
    念佛可以讓人心清淨,去除雜念,遠離煩惱。念佛有很多益處,比如常念南無多寶如來,可以脫離三惡道去除貧窮果報。常念南無法海雷音如來,能增長信心力量。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可得菩薩保佑脫離苦難。在佛教信徒之中,念誦佛號最多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 清淨大海眾菩薩是什麼菩薩呢?
    那麼我們今天接著講,我們為什麼要念這些菩薩名號,回向偈有什麼作用,回向偈每一句都是什麼意思。下面我們還是以問答的形式來一一解答。問:佛,法,僧為什麼都稱做三寶呢?答:這是因為它能發生增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就像世間的財寶能養活人的生命一樣。禮念一句,是表明我全心全意以佛和佛說的經,以及菩薩高僧等為我的師。
  • 佛教「鹹歸命」是什麼意思?該如何解釋?才發現很多人都不懂
    為什麼,皆入彌陀法界,九界同歸,都入佛界,就一樣了。所以叫「鹹歸命」,就是都歸到這一個法上來。「我等鹹歸命,三佛菩提尊」,這裡講的三佛,大家聽過一點知識的都知道,佛不是有法身報身化身,實際上他就是講佛的究竟功德,一體三功德。什麼叫做法身,叫法身菩提,你看這裡就「三佛菩提尊」,法身菩提就是本來自性清淨,天真佛。
  • 淨空法師:真正學佛,就是用戒定慧的手段,達到清淨平等覺的境界
    世尊當年在世,一切時、一切處,讓人見到的都能夠感到他的清淨光明,就是我們經題上的五個字「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非常重要,這五個字是形容我們的真心,清淨是離染汙,平等是離波動,不動就平等。所以清淨是戒德,持戒所感的;平等是定,是三昧;後面這個慧就是放光,智慧,戒定慧三學。
  • 佛說:隨其心境,則佛土淨。清淨心生智慧,純善心生福德
    雪峰禪師見到玄機比丘尼,就問道:「你從什麼地方來?」玄機比丘尼回答:「從大日山來。」雪峰禪師一聽就問道:「太陽出來沒有?」意思是說,從大日山來,太陽出來沒有?悟道了沒?玄機不甘示弱,答道:「假如太陽出來,會把雪峰融化!」意思是,假如已覺悟的話,哪裡還有你雪峰禪師?
  • 菩提心修學述要48.我們一念心性本來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
    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前面如實空義,是講它的一個清淨的本體,這個地方講,這個清淨的本體,具足無量的性功德,它有這個不空的能量。
  • 回向偈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用處呢?
    (第七)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念一聲,拜一拜。)(第八)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八句叫作回向偈,念完以後,拜三拜。這一課程就算完了。)問:這課程很好,請問十方三寶是什麼意思呢?
  • 《大乘起信論》講解二:皈依一體三寶即皈依當下一念心的無上清淨
    在《楞嚴經》裡邊講到,我們看到山川草木,包括石頭,這些是什麼呢?它是佛的清淨真體。禪宗裡邊說,擔一捆柴,咕咚掉下來,哦,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那是什麼東西呀?這是需要我們真正去參悟的地方。所以他的體相之海,是像大海一樣無窮無盡的,廣博的,變幻多姿的體相。無我句義法,所有的法講的都是無我之平等法。
  • 清淨說法與不清淨說法(音頻)
    所以菩薩如果能夠這樣做,就是清淨說法。第二、為了增長三寶而說法。不是為了抵制三寶、壓抑三寶而說法。佛法中的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和僧寶。這三寶可以分為三種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叫作自性三寶。自性三寶,是指真如之理,也就是指每一個有情眾生的根本佛心。一切眾生的本心叫作真如,真如是一切有情最初、也是最後的歸依處,是最究竟的歸依處,成佛就是要到達這樣的地步來。
  • 星雲大師:佛教的圓滿世界,法身實相的意義!
    ■佛教的圓滿世界 ·法身實相篇壹法身實相的定義「法身」是指佛陀證悟的法性,是理知所成的法性之體,是清淨離垢妙極之身,不同於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穢生滅之身;「實相」是指諸法真實的體性4.法身實相是本自具有的佛性:世間的形形色色無一不是法身實相,然而凡愚眾生因為無明貪愛,執妄為真,將自己執著於萬法表面的假相上,所以處處覺得障礙隔離。佛陀因為證見法身,所以能超越時空,在清澄的心海中,印現出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的森羅萬象。由此可知法身實相歸於一心,也就是我們本自具足的佛心佛性。
  • 釋之法:金剛般若波羅蜜,一個比喻,即是佛所說法
    什麼才是佛說的「金剛」?首先這是一種隨順世俗的說法,世俗中原本就有一種「金剛」的存在,佛只是拿來用一下,並沒有造一個專有的名詞,來解釋他的法。這代表什麼意思呢?那就是佛法只是佛陀發現的,而非佛陀發明的,佛陀只是揭開了它的面紗。我們在佛陀故事中也說過,由古道而建新城,佛法就像一條被草木掩蓋的古道,佛陀因緣際會在那裡發現了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