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橋旦曾堪布:希望成佛的你 知道佛是什麼嗎?

2020-12-18 媒體人劉映

文/太橋旦曾堪布

每個佛弟子都希望成佛,「佛」究竟是什麼,我們知道嗎?

「佛」在梵文中是Buddha,中文是「佛陀」,藏文是「桑傑」,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是我們所有佛弟子所追求的目標。

我們為什麼希望成為佛陀,而不是成為神仙、成為上帝?我們能夠成為佛陀的條件是什麼?我們作為佛弟子,首先一定要明白自己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佛法的次第是見、修、行、果,第一步是「見」——對終極目標的認識,因為有佛教的正見,最終才會獲得佛果。

比如說,我們去一個地方旅遊之前,需要多多少少了解這個地方的好處,知道到這個地方對自己有什麼幫助,才會付出努力去到這個地方。在去這個地方之前,對這個地方的了解,叫作「見」。

再比如說,一個人準備射箭,如果在漆黑的夜晚,環境也是陌生的,箭是射中仇人還是親人就不好說了。如果要射中目標,需要足夠的光線、熟悉的環境,還有最重要的是要找準目標。

另一個例子是,飛行員從北京飛到紐約之前,首先要確定飛機降落的地點,如果降落的地方都不知道,怎麼可能到達呢?

很可惜的是,我們定好了成佛這個目標之後,還是不知道佛是什麼。有些人皈依很久,四加行都修完了,有些人長期持咒、吃素,但是問他佛是什麼,他一無所知。

這也很正常,因為佛太殊勝、太偉大、太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初學者不知道佛是什麼。雖然我們不知道佛是什麼,也不清楚成佛是什麼樣的狀態,但我們還是沒有放棄對佛的追求,還在堅持修行,這說明我們跟佛很有緣。

那麼,為什麼我們並不知道佛是什麼?

我們不知道佛是什麼,最終的原因正如寂天菩薩在《入行論》的智慧品中說:「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

佛屬於勝義諦,意識屬於世俗諦。如果一個初學者能夠想像佛的話,他想像出來的肯定不是佛,因為凡夫的意識所想像的只是世俗諦,而不是勝義諦。

凡夫所有的意識都是染汙的,都有無明的成分,都有分別念,有很多的二取執著,所以無法通達勝義諦。《入中論》中說,凡夫的所有意識徹底淨化之後,才能誕生對於勝義諦的認識,才能顯露勝義諦的法身。

比如說,小雞還沒出殼就想像外在世界,可能嗎?不可能,只有從蛋殼裡面出來之後,才能看到外在的世界。凡夫的意識中的無明、分別念、執著,就像蛋殼一樣,只有從這個蛋殼徹徹底底脫離,才能證悟勝義諦,徹底證悟勝義諦等於是成佛了。

所以「佛」是無法描述、無法形容、無法比喻的,就像啞巴吃糖一樣。正如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中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藏文裡的「桑傑」兩個字把佛的境界表達得非常完整。

「桑」在藏文中有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是全然甦醒、覺醒。我們現在還沒有從無明中甦醒,還沒有從輪迴的沉迷誘惑中甦醒,還沒有從痛苦中甦醒、解脫。

「桑」的第二個含義是清淨,指的是煩惱清淨、業障清淨,就像秋天的天空一樣明淨。我們可以自己感受一下,我們的心在甦醒、清淨、寧靜、祥和的狀態時感受如何,這時我們覺得非常舒服,覺得沒有煩惱的狀態多麼好啊,這時候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成佛、涅槃寂靜是什麼狀態。這樣的狀態,我們不會經常有,但是每個人都會有,這證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傑」的意思是圓滿、增長、發展等等,就是我們的菩提心、智慧資糧、福德資糧等,都發展、增長圓滿了。「傑」是指諸佛菩薩的美好的功德全部圓滿了,這樣的一個人就是佛陀。

中文裡解釋「佛」的時候有時用「斷證圓滿」這個詞。「桑」相當於斷圓滿,「傑」相當於證圓滿。

我們的言語、行為、思想上需要斷除的東西太多了,比如有人喜歡喝酒,他需要戒酒,有人喜歡說別人的缺點和是非,他需要斷除這個習氣。

當我們的身口意中該清淨的部分徹底清淨了,該斷除的部分完全斷除了,該圓滿的部分徹底圓滿了,我們就成為了佛陀。

彌勒菩薩在《究竟一乘寶性論》中說,所有的生命分為三種:不清淨的生命——凡夫,半清淨半不清淨的生命——菩薩,徹底清淨的生命——佛。

凡夫和佛之間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凡夫不論怎樣造業,哪怕在地獄中遭受寒熱痛苦的眾生,還是有和佛陀相同的地方——自性清淨,我們的心的本性從來沒有被染汙過。

我們常說「邪不壓正」,雖然煩惱、我執、不好的雜念屬於是「邪」的狀態,但是它只是客塵,只是臨時地汙染我們,影響不了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是圓滿、清淨、覺醒的。

凡夫和佛之間唯一的差別是,佛是遠離煩惱客塵的,我們凡夫是被煩惱客塵汙染的。很幸運的是,只要我們下功夫,就可以去除煩惱,因為煩惱只是客塵,不是自性。

如果煩惱是自性,我們學佛是沒有用的,我們無法對治煩惱、斷除煩惱,也不可能成佛。為什麼我們能夠對治煩惱、為什麼那麼多成就者陸陸續續證悟佛果?因為煩惱是可以去除的。

佛是什麼?佛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自性清淨的本來面目。通過佛陀教我們的方法,讓每個人的本性徹徹底底全然顯露,這就是成佛。本性超越二元對立,超越時間、空間,所以我們不要執著佛在哪裡、佛是什麼樣的。

正如《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意思是說,如果以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嘗到的、身體觸摸到的來指定佛是什麼,就是步入邪道。

佛經中說:「未見即是殊勝見。」不是說「已見是殊勝見」,而是「未見是殊勝見」,達到這樣的境界才是證悟佛果。

未見什麼?眼睛沒有見到色,耳朵沒有聽到聲,凡是色聲香味觸,這些都徹徹底底沒有見到。我們現在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等等都是幻覺,這一點不僅佛法中承認,科學家也承認。

愛因斯坦說過,空間和時間是人類的幻覺。所以我們不必問:佛在哪裡?成佛的時候我們去哪裡?如果我們這樣問,連科學家的見地都比不上。

對凡夫來說,只能通過譬喻來理解佛。打個比方說,凡夫的狀態是冰的狀態,成佛的狀態是冰融化成水的狀態。你不能說,冰融化成水,在哪裡找?

冰和水的唯一差別是存在的狀態不一樣,一個是固體,一個是液體,但本質是一樣的。凡夫和佛的唯一差別是,凡夫的心是迷惑的,佛的心是覺醒的,但是凡夫和佛的本性是一樣的。

凡夫堅持自己的想法和習氣,就像冰一樣,很難放到一個固定形狀的容器裡。而佛就像水一樣,非常隨和,可以放到任何形狀的容器裡,遇方則方,遇圓則圓。

對成佛的狀態,龍樹菩薩在《法界贊》中講過一個譬喻:一個寶瓶裡點燃一盞明燈,蓋上寶瓶的蓋子之後,雖然燈是亮的,但人們無法發現寶瓶裡的燈,這就是凡夫的狀態。

我們的心的本性本來就是清淨、覺醒的,就像寶瓶裡的燈一樣。當一個人把寶瓶打破幾個小洞,能看到一部分燈光,這就是菩薩的狀態。如果打破的洞比較小,只能看到一點燈光,如果打破的洞比較大,能看到比較強烈的燈光,這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到十地菩薩的區別。當寶瓶完全被打破,燈光完全顯露出來,光明普照,這就是佛的狀態。

不論寶瓶是完整還是破損的,燈總是在寶瓶裡面,這就是佛性。

佛有三身: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我們學習禪修、般若智慧、中觀,屬於積累智慧資糧;我們布施,比如對人微笑、為人服務,哪怕是幫人倒一杯水,這些都屬於積累福德資糧。

積累智慧資糧,最終成就法身佛;積累福德資糧,最終成就化身佛和報身佛。法身佛是自利圓滿,化身佛和報身佛是利他圓滿。

你成為法身佛之後,可以在法身佛的境界中安住,但是因為你曾經對眾生發過菩提心、發過很多願、有過很多功德回向,自然就具有利益眾生的方便法門,這叫作化身佛和報身佛。

化身佛和報身佛的利益眾生就像太陽一樣,太陽從來沒有想:我要照耀世間、我要生長萬物、我要破除黑暗,自自然然地就利益眾生了,這就是任運的佛行事業。

相關焦點

  • 求佛成佛,有求皆苦,你知道自己為何不能成佛嗎?
    什麼,求佛祖保佑我啊!讓我趕快開悟、趕快成佛啊!我每天會念多少遍咒、多少部經。以這種心態來學佛若能成佛無有是處!為什麼?因為煮沙不能成飯!靠念多少遍咒、誦多少部經而期望成佛,就等同於煮沙成飯。那麼怎麼樣才能成佛呢?若欲成佛必先無求,若有求心,佛不可成!為什麼呢?君不聞,世間人言:人到無求品自高!
  • 法華經:佛對三位尊者的成佛授記,從中你能領悟出什麼(36)
    有人問:舍利弗未來成佛後,會受到國土中人天眾生的幹擾而隨時墮落人天道嗎?顯然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會受到過去業種幹擾的是凡夫,聖者已經證得無生法忍,過去的業習種子不會再起現行,怎麼會墮落呢?聖者尚且如此,更何況究竟覺悟的佛呢?如何理解無生法忍?就好比凡夫看平面鏡和哈哈鏡。
  • 索達吉堪布對四眾弟子的希望和建議
    ——20120603索達吉堪布對四眾弟子的希望和建議 ◎ 一個希望  今天,我和在座的道友們一起,重溫幾個簡單的佛教理念。他們既能講解深奧的教典,又知道如何在心上修行。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顆忘我利他的心,會盡他們的一切力量,把諸佛菩薩的心要寶藏傳遍四方。  我覺得在漢地的道場中,真正的寺院不算多。但是可喜的是,一些學習顯密經論的小型佛教團體正在蓬勃興起。比如學會的道場、居士林、佛教中心……如果佛教徒聚集在一起,只是聚餐閒聊,就沒有些許意義;即使天天諷誦經文,也意義不大。
  • 慈誠羅珠堪布:菩薩戒的出發點,是放棄自私去奉獻
    文:慈誠羅珠堪布人生是很短暫的,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如果只是以物質享受方面的幸福為目標,絲毫不考慮他眾與來世,為了名利而付出一生所有的代價,其收穫卻微乎其微,這是多麼沒有意義的人生啊!只受持願菩提心——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在沒有受戒之前,首先要了解每一個戒條。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受哪種戒。這些戒律都是佛制定的,只有以佛經為證據,才能確定是否會犯戒。除了佛以外,任何人都沒有資格修改或制定戒律。
  • 問索達吉堪布:對利根者,從低至高的修學次第會不會反而有障礙?
    至尊大恩上師索達吉堪布仁波切珍寶教言:有些人講:「我現在不想聽課,只想一心一意地專注修行。」這種說法簡直孤陋寡聞,連修行的基本含義你都沒有搞懂。修行不一定非要閉著眼睛坐毗盧七法,從安住修的角度,這樣修也可以,但從觀察修的角度來講,我們的心每天都跟所說的法相應,這就是一種修行!
  • 佛說:父母,夫妻,孩子前世是你的什麼人
    佛有前世佛,今生佛,來世佛。前世佛即過去佛,指燃燈古佛。時比丘阿梨蜜羅日日燃燈供養彼佛。今生佛是現在佛,即釋迦牟尼佛。來世佛是未來佛,即彌勒佛。佛教中說:未來佛自今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出世。彌勒要到第十小劫降生人間成佛,那時人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世界豐美和樂。土地豐熟,街道香淨,氣候宜人,疾病很少。
  • 釋迦、諸佛覺何法而成佛?
    釋迦、諸佛覺何法而成佛?這一問是特別設立的。「佛」的意思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他到底是覺悟了什麼而成佛的呢?一般大家聽到的,就是「釋迦牟尼佛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但是這句話我們聽起來多是文字概念,不夠親切。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到底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 阿彌陀佛,成佛了,與我們有什麼關係?
    在《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成佛以前名叫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發下四十八願。發下四十八願後,經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無窮無盡的時間)積植菩薩無德行(修行積累功德),四十八願圓滿成就!四十八願成就了什麼呢?
  • 不管你信不信:真正的唐僧已死,最後封佛就會飛的根本不是唐僧!
    這未免太奇怪了。要知道豬八戒投胎後雖然樣子變了,但是修為和功夫並沒有少啊!如果金蟬子轉世後前世的一切痕跡都消除了,那就是說唐僧已經不知道自己前世是金蟬子了,變成了凡人,那麼如來還度他幹嘛?有何意義?並且他一點功夫都沒有,萬一出個三長兩短,被吃了或元陽丟了,那如來佛祖這個賭注勝率也太低了,值得冒險嗎?所以這裡蹊蹺的很!
  • 師徒四人為何只有唐僧和孫悟空成佛,你看大聖說過哪六個字?
    (蝸牛看西遊第4415期)文/蝸牛西遊大結局處,師徒幾人終於得到了他們應有的賞賜,成佛的成佛,成菩薩的成菩薩,只是我們不免多想,不是一起去西天取經嗎?為何最後成佛的只有悟空和唐僧,八戒和沙僧也是有過貢獻的,怎麼這兩人被踢出了成佛的隊伍呢?其實不是如來偏心,而是在大聖提醒眾人時,沒有一個人願意聽他的話。悟空究竟說過什麼話來提醒他們呢?
  • 我們要成佛,可是我們沒有見過佛的樣子,請問我們怎麼成呢?
    所謂娑婆世界太苦了,我們一定要去那個清淨的極樂世界,是講這個。而這個選擇是建立在苦樂的感受上的,這個感受是避苦求樂的狀態。但真正來講,極樂世界之所以稱為極樂世界,是經文當中的上一段,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彼土為何稱之為極樂?其土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是對於沒有信佛的人,對佛教還不了解,我們勸導他們進入佛門來修、幫助他們建立信仰的人來說的。
  • 佛教:什麼是三世諸佛?什麼是橫三世佛?
    三世諸佛,又稱「豎三世佛」,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諸佛,一般以燃燈佛代表過去諸佛,以釋迦牟尼佛代表現在諸佛,以彌勒尊佛代表未來諸佛。人有前世、今生、來世,佛法的傳承也離不開這三世。燃燈佛即過去佛,佛經上說他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炬,釋迦牟尼佛未成佛時,燃燈佛曾為他授記,預言他將來會成佛。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便是現在世,是釋迦牟尼佛弘法時代。釋迦牟尼佛這一世,即現在世,佛法要經歷三個階段,即正法時代、像法時代和末法時代。
  • 韋陀菩薩是如何成佛的?
    可為什麼這個人微言輕的保安小隊長卻成為賢劫千佛中第1000尊佛——樓至佛呢?他究竟有什麼特殊身份?《大藏經》中記載了韋陀菩薩的生平簡歷。韋陀菩薩生日為農曆六月初三,常在娑婆世界,擁有三洲大法輪。其前世18世為將軍,54世為宰相。做過許多好事,比如造亭挖井、修橋鋪路,豎佛像,贈僧衣等等。
  • 慈誠羅珠堪布:我們的精神和電腦手機一樣,也需要升級
    而今天絕大多數的人卻除了賺錢以外,幾乎沒有什麼提高生活品味的活法。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現代人的欲望,遠遠比我們的祖先擴大了十幾倍甚至幾百倍。祖先們所擁有的物質,還不到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百分之十,但他們卻非常滿足。我們在擁有了比他們多百分之九十的物質之後,按理說應該很滿足,但實際上我們卻很不滿足。另外,機械化和電腦的大量運用,減輕了人類的勞動負擔。
  • 對話索達吉堪布:佛法不需要與時俱進
    所以,我下山後,希望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想改變這個世界。  人物周刊:想要這個世界變成什麼樣子?  索達吉堪布: 想這個世界變得和善、快樂,變成很美麗的一個世界。  心靈雞湯也有營養  人物周刊:你聽過對出家人開微博的質疑聲嗎?
  • 索達吉堪布:怎樣能知道前世是怎樣的?
    然後,粗大的心識分為眼識、耳識、鼻識等,這些逐漸融入一個阿賴耶識,這叫做細微的心識,它會不斷在輪迴中流轉。關於這種細微的心識怎樣延續,這輩子變成人,下輩子變成犛牛,再下輩子變成什麼什麼……在藏傳佛教的《時輪金剛》中均有詳述。    當然,前後世的存在,不一定非要讓你眼睛看得見、耳朵聽得到,若是這麼簡單的話,那也不叫心的奧秘了。
  • 《觀無量壽經》講: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所以念佛成佛
    性是佛,相怎麼不是佛!哪有這種道理?是心是佛,哪一樁事情不是佛!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佛是什麼?佛是心,真心,不是我們這個妄心,是什麼?能生能現的心。能變的心是識心,是阿賴耶識,把能現能生的相轉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轉變成六道輪迴,那是識心幹的事情。識是什麼?就是分別執著,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末那執著,第六識分別,千變萬化,《還源觀》上講的三種周遍,「出生無盡」,就講這個意思。
  • 這些優美的佛句,你知道其中幾句?
    於是又的人就去尋找各種方法,希望在困難與誘惑面前,衝破人生的每一道關卡,達到成功的人生。佛說,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修行。有的人修得好,在不遠的將來都會成佛;有的人修得差,他成佛的時間就會往後拖延再拖延。但是,佛說每個人在未來都會成佛。要想讓自己儘快離苦得樂,就需要找到離苦得樂的方法。
  •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你若不渡我成佛,那我渡你入魔
    一念成魔你若不渡我成佛那我渡你入魔佛祖拈花一笑萬千佛法微妙因果不虛善惡有報眾生拜念佛號看那些醜陋嘴臉惡人在等你恩典善人卻求你赦免佛啊我信你可你到底在哪裡我徒步走了十萬裡你卻說佛在心底佛說眾生平等我等了五百年整五百年的風霜雪月五百年的寒冷佛說放下屠刀成佛便不再是妖那花果山上烈火焚燒
  • 佛陀在家時的三兄弟,想成佛的卻成了魔,想開悟的沒開悟
    為什麼都想要成佛呢?因為在世人的心目中,「佛」的含義包括了所有的殊勝: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邊的神力;無上的智慧;五眼六通等等等等,不管是衝著哪點殊勝,總之他們都會有堅定而足夠的理由。那麼想要成佛,就會有機會成佛嗎?想要成佛而未成佛的都是普通人,那麼普通人可以成佛嗎?普通人與佛的距離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