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說法與不清淨說法(音頻)

2021-03-01 成佛之道2016

然而菩薩應該如何說法才是清淨說法呢?我們就接著來說明清淨說法時也有的五種現象:

第一、先施然後為說。這在古印度是可以做到的,也就是對於貧苦的人們先布施飲食給他們,然後再多少為他們說點佛法。但現在的臺灣就有點行不通了,因為現在臺灣社會普遍衣食不虞匱乏,如果你想要為他們說法而先布施飲食,他會說:「我又不是為了吃飯而來聽法。」假使他每次來聽法時都得要先吃飯再聽法,心裏面一定會覺得彆扭而有負擔:「去聽法可以得到利益,又吃了人家的食物,真是不好意思啊!」所以說,這種先施而為說法的方式,如果是在貧窮落後的地區也許還行得通,但在臺灣----特別是以中國人的習性,不太容易被接受。雖然這樣的方法現在行不通,但我們不妨換一個方式:不施食,而是用佛書和他們結緣,一般人收到佛法的書籍總是很歡喜,心裡會覺得受到尊重:「他一定是看得起我,才會送我這麼勝妙的佛法書籍。」所以菩薩如果能夠這樣做,就是清淨說法。

第二、為了增長三寶而說法。不是為了抵制三寶、壓抑三寶而說法。佛法中的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和僧寶。這三寶可以分為三種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叫作自性三寶。自性三寶,是指真如之理,也就是指每一個有情眾生的根本佛心。一切眾生的本心叫作真如,真如是一切有情最初、也是最後的歸依處,是最究竟的歸依處,成佛就是要到達這樣的地步來。第二個層次叫作出世三寶。所謂出世佛寶,就是指報身佛、應身佛和法身佛;出世法寶,是指四聖諦、十二因緣和菩薩六度等正行;出世僧寶,則是指四向、五果以及十地菩薩,不論是現出家相或者在家相,都叫作出世僧寶。第三個層次叫作世間住持三寶。所謂世間住持佛寶,指的是泥塑木雕的佛像,可以作為我們修行的工具,成為世間住持佛寶;黃卷赤軸三藏十二部經,稱為世間住持法寶;剃髮、著染衣、離開世俗家住進佛寺者,就是世間住持僧寶。以上三種三寶皆可由自性三寶所含攝,以三寶為歸依之後,才可能學佛和念佛。

所以說法者如果不是為了增長佛教三寶而說法,就是不清淨的說法。而這種現象在臺灣其實是滿普遍的,譬如說一貫道就是一向如此,他們都是為了壓制佛教中的三寶而說法,為了顯示他們的證境比佛教中的出家法師更好,所以他們把 世尊收編為凡夫王母娘娘的兒子。一貫道也歸依三寶,他們把佛教中的佛、法、僧變成了玄關、口訣、合同,說為是一貫道的三寶;進入一貫道最重要的儀式,便是藉由求道來獲得一貫道的三寶和道脈心法。當然他們的三寶和佛教的佛、法、僧三寶意義是截然不同的!一貫道的三寶指的是玄關竅、口訣和合同;他們認為在經過求道之後,便能天堂掛號、地府除名,死後就可以往生到無極理天而不會落入六道輪迴之中;一貫道的三寶也可以說是他們死後回歸到無極理天的憑證,一貫道認為合同、玄關竅、口訣三寶除了是回歸到無極理天的憑證之外,也是道親們遭遇危難和危險時的救命工具。接著,我們就簡單來介紹一下一貫道的三寶:第一、合同。合同,是一種左右手互按相抱的手印;根據一貫道的說法,合同含有反璞歸真的意思,也像印鑑一樣有憑證的意涵。第二、玄關竅。一貫道的玄關竅,指的是介於兩眼之間凹陷的鼻梁部分。他們認為在經過求道儀式,點傳師指點玄關竅之後,便會開啟玄關竅,人死了以後靈魂便會由玄關竅離開肉體,往生到無極理天。第三、口訣,就是口誦五字真經----無太佛彌勒。一貫道在求道時,點傳師會傳授道親合同、玄關、口訣等三寶,這三寶也是一貫道的道親死後得以往生無極理天的憑證,因此道親們都必須熟記合同和口訣。各位菩薩!以上所說一貫道的三寶,實迥異於佛教中的佛、法、僧三寶的內容。而一貫道說三寶的內容,格於佛規不可洩漏;這和佛法中對於三寶的內容必須廣為弘揚,實有天壤之別啊!從這裡我們就知道,一貫道常常是為了壓抑佛教三寶而說法,不是為了增長佛教三寶而說法,所以另立他們所謂的三寶,那就是不清淨說法。也就是說,凡是能夠為增長佛教三寶而宣說諸法的,才能叫作清淨說法。

第三、為斷自他煩惱而說法。菩薩說法時,不是只要求別人斷煩惱,同時也應該要求自己斷煩惱。如果自己不能斷除煩惱而卻說能教導別人斷除煩惱,那就是不淨說法。如果自己心中常常喜歡與人爭勝,卻一天到晚教導徒眾說:「你們要斷除煩惱。」大家聽了都會覺得好笑!所以,為了斷自己和別人的煩惱而說法,才能叫作清淨說法。

第四、為分別邪正而說法。自古以來,邪法與正法一定都是涇渭分明不容許邪正混淆的。譬如唐朝的玄奘大師在天竺學成之後,本來也是想和佛門中的邪見和平共處,可是根本不可能;玄奘菩薩雖然不說他們的法有錯,他們卻反而毀謗說玄奘菩薩的法說錯了,所以當時毀謗玄奘菩薩的人很多,最後他發覺:「若不破斥邪法就不能彰顯正法。」所以他在《成唯識論》中有一句話說:「若不摧邪,無以顯正。」實在是至理名言啊!因此,後來他才會一一拜訪邪師辨正法義;最後由戒日王為他召開法義辨正無遮大會,一連十八天,卻都沒有一個人敢上來和他辯論,因此後來西天論師們就尊稱他為「第一義天」。但是,當玄奘菩薩回到中國來的時候,佛門法師反而覺得他稀鬆平常,並不看重他。因為他分別法義的邪正義趣,實在是惹人討厭啊!各位如果讀《成唯識論》時,書中講了很多的「有義、有義……」。那些「有義」,有許多是引述錯誤論師的說法,您千萬可別照單全收哦!書中凡是在說某一團、某一句法時,如果有「有義」兩個字出現,只有最後的有義才是正確的,前面的統統不對。其實在《成唯識論》中的有義,本來是指名道姓而說,卻被窺基大師勸阻而改為「有義」兩個字,因為窺基大師想要維持佛教界的和諧氣氛;可是後來窺基大師在他自己的《成唯識論述記》中,卻又不得不指名道姓而說了,因為如果不指名道姓而辨正法義,大眾都是不知道當代某些大法師的法義是正在破壞正法,所以只好違背原先勸止玄奘菩薩的作法,自己反而指名道姓了。由玄奘菩薩師徒的作法,我們就知道分別邪正是佛門中最重要的事,所以正法一向不能跟邪法共存:你想要和他們和平共存,他們卻一定會來否定你,不能跟你和平共存。所以 佛說,清淨說法的第四件事情是為了分別邪法和正法的分際,關於邪法與正法之間有什麼差異,你必須把它們分別出來,讓眾生都能知道邪法與正法的微細差別。如果不分別出來,眾生會以為邪法也是正法。所以菩薩一定得要分別邪正而說法。

第五、為聽者得最勝故說。清淨說法與不清淨說法最大的不同,是不淨說法的人不會想要讓你得到最勝妙的法,不願意讓你很快地進步,所以他說的法都不會是最勝妙的,而且還要處處留一手,怕你得了法以後就跟他一樣高明,那他也就沒有什麼好炫耀之處了。如果是清淨說法者,就不會考慮這個問題,有什麼法就告訴你,只要不牽涉到密意的洩漏,不會影響到你未來親自體驗的內容,他都會告訴你,因為他希望大家聽他說法以後都能夠得到最勝妙的法,這叫作為聽者得最勝故說。

佛接著為我們作了一個結論:不清淨說法是垢穢、是賣法,也叫作汙辱、錯謬和失意;而清淨說法則是淨潔,也叫作正說、實語和法聚。因為說法之後,不僅能夠使眾生釐清正法與邪法的分際,得以遠離邪法的迷惑,獲得最勝妙的法義;也能斷除自己和他人的煩惱,乃至進一步可以增長三寶諸多不可思議之功德呢!

各位菩薩!從以上所說我們就知道,清淨說法與不清淨說法,其實是很容易分清楚的。以上說明,希望能夠提供給您作為說法和您簡擇一切善知識之參考。

這個單元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您說到這裡。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78集 菩薩如何自利利他?(十二) 張正圜老師

相關焦點

  • 觸而不了別,並非禪宗清淨本心,意識心即是妄心!
    特別是在惠能祖師之後,提出頓悟成佛之學,強調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找到人人皆本自具足的清淨本心,也就是禪宗中常提的本來面目。什麼是清淨本心,歷來說法不一,有佛弟子看到《地藏經》有「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之說,得出結論,在六根觸及六塵時,對周圍一切沒有分別心,不起心動念,這種「觸而不了別」,即為清淨本心。
  • 修淨宗念佛法門,清淨心是根本
    我們同學,特別是發心學講經說法的同學,你們要發大心,要發作佛的心,十法界我們走佛的道路,不走其他的道路,你才會有成就,你才能真正續佛慧命,廣度眾生。如果這裡面夾雜自私自利,不但不能廣度眾生,不能續佛慧命,怕的是自己免不了墮落,免不了三途果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 清淨,安閒,雲心自在
    > 山 水 閒 庭 四 時 清 音 @點擊上方音頻
  • 「劉素雲居士」一定要心清淨,心清淨能往生,心不清淨不能往生!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文字版下兩句:〖雜色光茂。但是有一條,如果你念佛的過程當中,你懈怠了,那個花兒就逐漸逐漸地枯萎;如果你完全不念佛了,那個花就徹底枯萎了;如果你念佛的功夫非常好,那個蓮花就大,顏色就鮮豔。這是區別。所以我們現在念佛的同修們,想想自己的念佛功夫,你就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你那朵蓮花是什麼樣子。
  • 黃奎:佛教清淨制度旨在為其信仰服務
    據佛教史籍記載,早在原始佛教時期,釋迦牟尼對於清淨就有種種說法,如「洗淨有三種:一洗身,二洗語,三洗心」,目的是「令除去臭氣、安樂住」,且「有染比丘不得禮人,不得受人禮」。「染有二種:一飲食染。二不淨染。不淨染者,但是糞土涎唾汙穢,及大小行來未洗者。」《大比丘三千威儀經》云:比丘大小便若不洗淨,「不得坐僧床座及禮三寶,亦不得受人禮拜」。
  • 淨土法門:心不清淨,如何修?
    我們今天的心不清淨,如何修清淨心?要在行當中去修清淨心。行是生活、是工作、是應酬,在這裡面學不著相,心就清淨了。所有一切現相總離不開這四個範圍,出這四個範圍就是離一切相,你的心清淨了。常常說的妄想分別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你的心就清淨。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就是真如自性,宗門裡面常講明心見性,清淨心現前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 理趣經 十七清淨句 給了我們什麼 啟示 ?
    理趣會歷史以來很多人都評價理趣經晦澀難懂,當年最澄問空海借理趣經就受到空海的拒絕,認為以當時的最澄理解不了理趣經表達的含義,認知不深還以為是一部開車的經典,如是這理解就對理趣經曲解了。雖然筆者也不是懂什麼大道理的人,可是之前我看過網上有的網頁記載有為人解說十七清淨句開解第一句就來個「男女和合產生的妙不可言的感覺」,這種哭笑不得語句我認為這是連理趣經在說什麼的都不知道,還胡說到和合上了。
  • 清淨自心的真諦,悟懂得大自在
    大師說:「只要不執著於某一念頭,那就是諸佛之所以維護遵守的,你既然是如此,我也是這樣。西天的般若多羅法師有一個預言:你的門下會出現一匹龍馬駒,他的辯才智慧會徵服天下之人。這個預言應在你的心中,不必急著要講出來。」
  • 開示|略談六根清淨(上)
    對經典的修持方式,在很多經文中都有教授,無論是「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獲得六根清淨具有內外莊嚴的功德,此內外有兩種解說:一為「五根清淨名外莊嚴,意根清淨名內莊嚴」。眼、耳、鼻、舌、身五根是顯露在外的根,得其清淨則為外莊嚴;意根含藏在內,得其清淨則為內莊嚴。一為「地獄以上至佛一切色相,悉於身中現者,名內莊嚴;地獄至佛一切色相以普現三昧,而外化者,名外莊嚴。身根既爾,餘五根亦然」。
  • 念佛號時,念頭不斷,心不清淨。怎樣能清淨念佛的效果?
    其實在念佛的時候,當你發現腦袋裡還是會想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的時候,你的心已經開始清淨了。只不過是因為我們慧根不夠,不知道,以為自己心不清淨。我們一念佛,心裡就明亮了,很多妄想或事情就被我們看到了。只有念佛了,心清淨了,所以才看到妄想很多,這個觀念一定要樹立起來。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解讀——眾生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圓滿
    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嚴父,本貫範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
  • 淨空法師:淨宗的修行著重清淨心;清淨心現前,等同大徹大悟了
    法是一切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凡夫二乘在一切法裡面,會生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就不真實;如果在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不生妄想分別執著,這叫真實。真實慧實際上就是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實慧之體,真實慧是清淨心的作用;也可以把它掉過頭來,真實慧是清淨心之體,清淨心是真實慧的受用。體用是一不是二,所以可以互為體用。講的都沒有錯,都沒有過失。
  • 【連載】清淨道論·導讀
    第七章:處界根諦緣起─慧地之二。 第一節:處。 第二節:界。 第三節:根。 第四節:諦 第五節:緣起。 第八章:修觀的五清淨。 第一節:修止與修觀的不同。 第二節:見清淨。 第三節:度疑清淨。學習<<清淨道論>>就可通達佛法,清楚禪修的各種技巧,確認持戒、修止、修觀的分際與升進,可以破除修習止觀的障礙。既可選定適合自己個性的修行法門,也懂得如何選擇、親近禪師,它也可以當作禪師的教學手冊。禪修,而沒有受用<<清淨道論>>之類的修行教導,真是可惜。戒學的部分未提示教團運作的原理,覺音尊者或許另有安排,但對有心建立清淨教團的人可說是美中不足。
  • 清淨心不是求來的嗎?
    遠離二著形心清淨行頭陀法。」【十二頭陀經原文】「頭陀行」的修持方法就是遠離「二著」,即離欲心和顛倒心;「離欲心」代表的是身著,也就是被各種貪慾所染汙;而「顛倒心」產生各種妄想和錯誤的判斷;(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找公眾往生心法進群指導唯有遠離身心顛倒才能夠身心清淨。
  • 『南懷瑾』如何發起清淨心?發了清淨心有什麼好處?
    就是《圓覺經》此處所講的清淨心。諸大菩薩雖然在大慈大悲中,自性卻是清清淨淨。菩提者覺悟也,悟了道,得了清淨心,才進入大慈大悲菩薩道。如何發起清淨心?發了清淨心有什麼好處發了清淨心有什麼好處發了清淨心有什麼好處?可以遠離諸病。什麼病?
  • 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不懂佛學文化,清淨心何來煩惱?
    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不懂佛學文化,清淨心何來煩惱?清淨心,自得其樂,佛說眾生平等就拿戀愛中的男女來說吧,可能戀愛之初,心生歡喜,彼此過得很快樂,但是時間久了,或許是失去了那份新鮮感,一切都開始改變,變得不那麼主動了,不那麼關懷備至了
  • 佛教:「圓光觀音」以無垢清淨光,為眾生消災解難,帶來祥和喜悅
    相傳在古時候晉朝時,有個名叫蓋戶的山陽人,本應該在獄中直到老死,但他三天三夜不停念著觀世音,隨後果真見到觀音菩薩佛光普照,門鎖自動脫落,他便尋著佛光而去,行走過二十裡後,光明方息。圓光菩薩在三十三觀音像中排第四位,其〝應身相〞為梵王身〞!《普門品》曰:「應以梵王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 【行願半世紀】談說法傳法
    ,是引導大家循序漸進入法,人人皆有與佛同等的清淨智慧,從救助苦難的過程中,體會因緣果報真理,見苦知福,如行《阿含》;落實小區,深耕志業,帶動種子,傳承法脈,是《方等》;聞法入心,提升智慧,增長慧命,福慧雙修,是《般若》。
  • 《金剛經》: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
    下面探討「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金剛經》云:「如是生清淨心」,六識感覺和認識的世間萬物,都是汙染人心的客塵,需要從心靈深處徹底的打掃乾淨,不住六塵而生清淨心。清即不濁,淨即汙染。不濁則心無分別,無染則心不住相。妄盡情空,塵消識散,一塵不染,一心不亂即是清淨之心。
  • 圓覺妙心清淨無住
    圓覺妙心清淨無住有人說:「一切諸佛因地修行時,都能離相無住,與實相相應,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然能證得,但是諸佛的心中,並不認為有佛道可成,有菩提法可得。」他截取的圓覺經中的幾句話是:一切如來圓覺妙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這種說法是極端的說法,這種說法是在講佛無論在因地或果地離相無住才能與實相相應。這種觀點在片面的認為「性相如如,世出世間」圓融無礙的法門就不能與實相相應了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