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奎:佛教清淨制度旨在為其信仰服務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叢林清規是僧眾行、住、坐、臥生活之準則。印度僧尼以戒律為生活規範,我國僧團除戒律外,還制定其他若干約束僧尼言行的清規。《百丈清規》的「清規」二字,有「清淨規約」的意思。它是禪宗的叢林制度,也就是禪宗寺院組織的程序和寺僧日常行事的準則。大家往往只對「規」耳熟能詳,但「清」字的意義和來由卻很少有人注意,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黃奎發表了文章《佛教清淨制度旨在為其信仰服務》,作者在文章中不僅對「清」做出了解釋,並介紹了不少「清規」細節。鳳凰佛教佛教觀察家欄目編輯文章如下:

「禪林清規」發樣地百丈寺(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般而言,清規的本意是指清淨僧團的規矩或旨在使叢林清淨的規章制度。傳統的佛教僧侶以清眾自居,以出世為目標,因為他們認為世俗社會是濁染的,只有出世才能解脫出來。於是佛教僧侶在日常修行中對自身、用具及周圍環境的潔淨與否、清淨與否便非常講究,不僅經常燒香以除去周圍臭氣、保持嗅覺的清淨,而且不斷地進行清潔和洗浴,除去附著於自身、器具和周圍環境的汙穢,以獲得視覺、味覺、觸覺上的清淨,同時還堅持說「正語」以保持聽覺上的清淨,最終達到佛教信仰上的清淨。

據佛教史籍記載,早在原始佛教時期,釋迦牟尼對於清淨就有種種說法,如「洗淨有三種:一洗身,二洗語,三洗心」,目的是「令除去臭氣、安樂住」,且「有染比丘不得禮人,不得受人禮」。「染有二種:一飲食染。二不淨染。不淨染者,但是糞土涎唾汙穢,及大小行來未洗者。」《大比丘三千威儀經》云:比丘大小便若不洗淨,「不得坐僧床座及禮三寶,亦不得受人禮拜」。佛教對於清淨的講究可謂由來已久,源遠流長。

在宋元禪宗清規中,對於如何達到和保持生理清淨、心理清淨、信仰清淨也有種種規定。北宋《禪苑清規》「大小便利」條規定:僧人如廁時「臨廁彈指三下,以警啖糞之鬼。不得涕唾狼籍,努氣作聲,廁籌劃地,隔門壁共人語笑」。如廁後必須洗淨、盥漱,「準律須嚼楊枝」。「準律若不洗淨,不得坐僧床及禮三寶,亦不得受人禮拜。」其中洗淨、盥漱、「不得涕唾狼籍」云云,屬於物理清淨或生理清淨,而彈指警鬼,不洗淨則不得坐僧床、禮三寶和受人禮拜顯然屬於心理清淨。《禪苑清規》「發書」條、「受書」條規定發信、收信均要香薰,可說物理清淨、心理清淨盡在其中。「新添濾水法」條引述義淨的話:「濾食水之人,來世當生淨土。」其中的物理清淨、心理清淨自不待言,而「來世當生淨土」的預期無疑是信仰清淨在起作用。南宋《入眾日用》(又稱《無量壽禪師日用小清規》)規定,僧人下床時要念偈:「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眾生自回互。若於腳下喪身形,願汝即時生淨土。」這顯然是為了尋求一種心理清淨和信仰清淨。南宋《入眾須知》規定,入廁、洗淨、洗手、淨身、去穢時均要念真言。如廁後「如不洗淨,不得披袈裟看經」。這裡當然主要是指物理清淨和心理清淨。至於宋元禪宗清規中總會列入的「伏願某人一心清淨,四大輕安」的病僧念誦詞和「資助覺靈,往生淨土」的亡僧念誦詞,顯然旨在求得心理清淨和信仰清淨。

關於物理清淨、心理清淨、信仰清淨的意義和價值,我們不妨舉例說明。濾水囊是佛教僧人隨身所帶的十八種必備物之一,據佛教律典記載,早在釋迦牟尼時代即已有之。由於佛教禁止殺生,而濾水囊可將水中的小蟲和微生物濾出,使人避免因飲用蟲水而殺生,因此濾水囊便被視為佛教僧侶修行的重要工具。有了濾水囊,那種「寧可忍渴死,終死不飲蟲水」的場景一般是不會再發生了。但濾水囊所濾之水的純淨度是有限的,即飲用這樣的水以避免殺生在信仰清淨層面僅具有相對意義,而飲用經反覆過濾所得的水事實上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即在物理清淨層面和心理清淨層面具有重要意義。由於濾水囊具有衛生保健功能,通過使用濾水囊過濾蟲水,在科技水平不高的農業文明時代既滿足了避免殺生的戒律要求,又得以飲用儘可能純淨的水,可謂一舉兩得。飲水的物理清淨、心理清淨和信仰清淨問題也因濾水囊而得到相對完美的解決。

宋元禪宗寺院「寒月五日一浴,暑天每日淋汗」,浴室的負責人「知浴」為執事僧之一,地位很高。因為沐浴並非只是世俗意義上的洗澡,它首先是一種佛事。寺院僧眾沐浴前要先舉行浴佛儀式(類似雲南少數民族的「潑水節」),然後僧眾再開始洗澡。換言之,在世俗社會看來很平常的洗澡、沐浴,在寺院中卻有著多重的較為複雜的含義。沐浴自然首先是為了身體的「清淨」(清爽潔淨),但這還只是物理意義(或生理意義)上的清淨。位於物理(或生理)清淨之上(或之外)的是心理意義上的清淨,這種清淨主要是指對物理(或生理)清淨有一種自覺的感性體驗和理性認知,具體表現為以心理暗示為特徵的浴前清淨預期、浴中清淨體驗和浴後清淨認知。但僧人沐浴的終極意義還將超越物理清淨和心理清淨的層面,而到達信仰清淨的層面。

在信仰清淨的統攝下,世俗性的物理清淨、心理清淨都將帶上宗教性色彩。物理清淨、心理清淨都是為信仰清淨服務的。僧人修行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脫、成佛,他一生的身口意三業是否清淨將決定他能否成佛。身、口主要指行為和語言,身、口清淨大致相當於物理清淨;意主要指意念和思想,意清淨大致相當於心理清淨。佛教對其教徒的身口意提出宗教性要求,在世俗社會也能做到的物理清淨和心理清淨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信仰清淨的要求,設定信仰清淨的目標。現實生活中使世間法、出世間法圓融無礙,對禪宗僧人來說有其自身意義。

相關焦點

  • 佛教信仰的十種正信抉擇
    第四種正見:信仰不局限於祈福免禍。祈福免禍,正因為它有逃避現實和貪圖僥倖的這麼一些嫌疑,所以,我們不會把祈福免禍當成我們信佛的一個主題來看。我們信仰佛教的主題,絕不僅僅只是祈福免禍,不要拿祈福免禍這個詞對佛教來定性。這是第四個正見。第五種正見:佛教的核心不是「教人為善」。
  • 中佛協副會長演覺法師:愛國是佛教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
    佛教經典要求佛弟子「不作國賊,不謗國主」,「不漏國稅,不犯國制」。因此,愛國是佛教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報效國家、遵守國法、尊重國家領導者、自覺履行公民義務是佛教的戒律要求,是佛教徒實地修學佛法的功課之一。
  • 中國佛教協會發布《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19...
    佛教傳入中華大地後,歷代祖師大德根據佛教傳承發展的本土環境和信仰需求,在堅持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禮儀制度的同時,摒棄了不符合中華文化傳統的一些觀念與制度,契理契機地推進佛教中國化進程,最終形成我國的三大語系佛教。觀念認同、制度適應、生活融合是歷史上佛教中國化的三大途徑。
  •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在中國佛教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
    本會積極協助黨和政府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努力維護佛教界和信教群眾的合法權益。本會引領全國佛教界加強信仰建設、道風建設、人才建設、教制建設和組織建設,堅持正信正行,樹立佛教清淨莊嚴的良好社會形象。本會發展佛教教育事業,培養優秀僧才,為佛教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 佛教起源在印度,為何印度人不但不信仰佛教,還將佛教當作死敵
    在中學的歷史課本上,在介紹宗教的板塊就記錄了佛教是的發源地是古印度,但是在今天的印度境內,卻沒有人以佛教為尊,而是都信仰印度教,這是為什麼呢?眾所周知,印度的等級制度森嚴,以婆羅門為首的四個階級至今都纏繞在印度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中,雖然法律已經明確廢除這種等級制度,但在不少印度人心中還是默默信守了這套制度。而印度人信仰的印度教是婆羅門教的一個衍生品,在公元2世紀正式誕生,而佛教比它稍早一些,兩個派系的宗教一直呈水火不容的態勢。
  • 念誦與祛病——藏傳佛教信仰中的生命關懷
    基於生命關懷的念誦傳統:念誦是其中最重要的善巧方便念誦對人們而言,本身就是一種行為,尤其在藏傳佛教中念誦作為信仰者的一種修行,得到了普遍的奉行,而且每一種念誦都有其內在的價值意義和功德,信仰者可通過念誦的內容來加以表達或流露個人的信仰和訴求。
  • 【慈濟論壇】靜思堂舉行菩薩道與當代漢傳佛教之發展、佛教全球化...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自然迎來了空前的挑戰和空前的機遇。與其他宗教信仰不同,佛教信仰不僅是具有理性的特徵,而且更加具有實踐的精神。漢傳佛教不僅是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佛教的未來和希望。之所以如此論斷,蓋因為漢傳佛教菩薩道的獨特思想體系和入世精神。
  •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成功舉辦:傳統佛教如何走向現代社會
    會議召集人、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在開幕致辭中說到,佛教社會學的本質即是一種以佛陀本懷為底色,經由佛教信仰共同體實踐的社會運動。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不僅蘊含著豐富的社會觀念,其社會實踐也回應了有關制度、組織等重要的社會學問題。人間佛教特別重視制度建設,而制度往往決定了佛教實踐的公共特性與社會功能的表達效能。
  • 佛教:「圓光觀音」以無垢清淨光,為眾生消災解難,帶來祥和喜悅
    在佛教的歷史文化之中,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乃是最為被民間推崇,信奉者最多的佛教代表人物之一。圓光菩薩在三十三觀音像中排第四位,其〝應身相〞為梵王身〞!《普門品》曰:「應以梵王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圓光觀音法相最常見的版本第一種為合掌,安坐於蓮臺或巖石上,有時亦有雙手持念珠作合掌印。代表觀音的慈愛圓滿,光明赫赫的表徵,觀音以累劫修來的無垢清淨光,圓熟的智慧為眾生消災解難,帶來祥和與喜悅。
  • 倡導文明敬香 讓莊嚴與清淨共存
    中國網泉州6月21日訊 21日上午,由泉州市佛教協會、泉州市道教協會、泉州市重點民間信仰場所代表共同主辦的「倡導文明敬香,創建安全生態和諧寺觀」工作推進會在泉州市大開元寺召開。會議旨在倡導文明敬香理念,在全市重點寺觀宮廟推廣「一少三無一規範」,即少燒香,無燒金紙、點蠟燭、放鞭炮等影響環境、安全行為,並規範佛教、道教、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管理,保護廣大信眾身心健康,助力「五個泉州」建設。泉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林萬明及市直部門有關領導出席會議。
  • 日本神佛之爭真相:蘇我家強行引入佛教,為信仰還是收割大陸移民
    而蘇我家受到大陸人支持的最大原因,就是蘇我家對大陸人佛教信仰的尊重和推崇。  物部追認這個人有其巨大的政治目的,如前所述,物部家的職位是大連,類似太尉,主管軍事,這麼大的權力自然需要強大的神來提供合法性,最終物部家就將統治大和的神追為始祖,如此證明,現在大家居住的地方過去都是我們家管理的,所以物部家有大權不過分。物部家的大本營就是三輪山,這個地方不僅供奉著物部家的祠堂和神廟,更是軍火庫,物部家掌握的軍火大部分放在這個山裡。如此三輪山成了物部家最強大的保證。
  • 學誠法師辭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職務 曾被舉報性侵
    會議認為,九屆二次理事會以來,本會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堅持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服務大局,求真務實,做了大量工作。教風建設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佛教的根本大事。教風建設關係佛教的生存發展,關係佛教的正法住世,關係四眾弟子的法身慧命,關係萬千信眾的信仰根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認真反思,更加認識教風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毫不動搖地將教風建設作為佛教自身建設的根基,堅定秉持佛陀「以戒為師」的教誡。要穩固樹立對於三寶的正知正見正信,堅持師道莊嚴、以法為依的導向,堅持佛教「依法不依人」的原則。
  • 12部門聯合發文,嚴禁商業資本介入佛教道教,佛道教場所執行國家統一稅收制度
    佛教道教場所應當執行國家統一的財務、稅收、資產、會計制度,開設單位銀行結算帳戶,依法辦理稅務登記。八是引導佛教道教界正確認識和處理商業化問題,深化教風建設,抵制商業逐利和奢靡之風,杜絕教職人員直接參與商貿活動、為商業活動站臺等行為。
  • 《清淨道論》第四講 前言:《清淨道論》---一部佛教的百科全書
    「覺音尊者所作的《清淨道論》,是綜述南傳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詳細、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所以,我以前在那爛陀禪修院的時候,就跟大家說:「如果我們真的想了解佛法,整體了解北傳和南傳,兩部論你必讀的,一個《清淨道論》,你必讀;一個《菩提道論》,你必讀。」 因為你讀了《菩提道論》,你對整個北傳各種形形色色的修行,包括南傳的各種修行,你能總括出來,能知道它們的理路。
  • 從上座部佛教的信仰看民間信仰——節錄自《阿毗達摩講要》
    從上座部佛教的信仰看民間信仰——節錄自瑪欣德尊者在《阿毗達摩講要》一、上座部佛教中的「天」在上座部佛教中,天界可分為三類:欲界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由於神靈眾多,相應地,民間信仰歷史傳承下來的用於供奉各種神靈的壇廟在廣大農村地區比比皆是。除了以自然村社或「社祠」為單位修建的專神小廟外,一些較大的廟宇都是多神同居一院,信者各敬所需。三、民間信仰的「敬神」「信仰也是需求,神事亦為人事」。
  • 理清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思路和政策 促進佛教道教健康發展淨化社會...
    其實質就是利用宗教資源謀取利益,其特徵就是背離佛教道教的非營利性質。佛教道教商業化有哪些表現?大致有如下10種:一是承包寺廟做生意。二是寺院搞成闊景區。三是濫造露天大像。四是撞頭鍾燒高香。五是放生形成產業鏈。六是拜佛網站斂錢財。七是景區亂擺功德箱。八是宗教名山「被上市」。九是菩薩冷清財神熱。十是假僧假道坑騙人。佛教道教商業化有什麼危害?
  • 在信仰與學術之間——對釋印順佛教思想的再反思
    印順法師名列現代中國佛教三大高僧之一。三大高僧,一是虛雲法師,二是印光法師,三是印順法師。虛雲法師代表禪宗,印光法師代表淨土宗,而印順法師代表義學僧。   從前述三個角度可以看出,印順法師在佛教思想文化界的地位毋庸置疑達到了一個讓人仰望的位置。即使不贊成他的思想,也照樣尊稱其為印順長老、印順導師,更何況很多人受其深刻影響,以繼承其思想為己任。
  • •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伊斯蘭教、藏傳佛教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
    統一戰線也在探索總結中曲折發展,為克服困難和糾正失誤作出了持續努力。  宗教制度民主改革的必要性  宗教制度民主改革是中國社會制度改革的組成部分。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有回、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塔爾、塔吉克、東鄉、撒拉、保安等10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有蒙、藏、土、羌、裕固等民族信仰藏傳佛教。
  • 信仰是制度的第一因
    但是,被忽略的是:英國光榮革命限制王權的制度安排,其觀念地基是1215年的《大憲章》,英國的市場經濟,其觀念地基是斯密的《國富論》;美國的聯邦制,其觀念地基是新教倫理和清教徒精神,其思想源頭,除了《聖經》,還有《五月花號公約》《聯邦論》等。1912年的中國,顯然沒有這樣的觀念地基。彼時,民國中央層面的制度框架初見雛形。然而,上至總統,下至議員,大腦裡多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
  • 聖凱:論中國早期以《法華經》為中心的信仰形態
    但是,史料文獻的記載畢竟有限,石窟、造像、寫經及其題記的挖掘,則為研究《法華經》信仰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鳩摩羅什譯出《法華經》後,在北方迅速傳開,對北方佛教的發展起了重要的影響【注25】。《法華經》的信仰以「佛塔信仰」與「經卷受持」為中心,所以除了修習「法華三昧」、造像、開窟以外,便是寫經、讀誦等信仰形式,敦煌遺書保留了大量《法華經》寫本,為我們研究法華信仰的「經卷受持」形式提供了實例。敦煌遺書中三種《法華經》均有保存,也以羅什修訂本為最多,北圖藏有菜17號、新16號等約二千號,英、法、俄、日等國所藏數量亦較多,總數約在五千號以上【注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