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的歷史課本上,在介紹宗教的板塊就記錄了佛教是的發源地是古印度,但是在今天的印度境內,卻沒有人以佛教為尊,而是都信仰印度教,這是為什麼呢?
眾所周知,印度的等級制度森嚴,以婆羅門為首的四個階級至今都纏繞在印度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中,雖然法律已經明確廢除這種等級制度,但在不少印度人心中還是默默信守了這套制度。
而印度人信仰的印度教是婆羅門教的一個衍生品,在公元2世紀正式誕生,而佛教比它稍早一些,兩個派系的宗教一直呈水火不容的態勢。
但是在鬥爭中,佛教一直處於下風,因為在印度國內,婆羅門派系的思想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所以信仰人數頗多,而在當印度國內信仰佛教人數最巔峰的時候,也不過才佔國民總數的兩成。
因為佛教的教義是根據婆羅門思想的弊端進行改正的,但是信奉婆羅門派系的人並不認為那是錯誤的。
就像印度人不吃牛肉一樣,如果你告訴他牛肉是可以吃的,但是在他們眼裡牛是他們的聖物,絕對不容侵犯。
雖然這是一個不論對錯的問題,但是也可以淺顯地看到佛教提出不同看法時,信奉印度教的人的態度。
雖然佛教在起源地不受待見,但是傳入中國後,佛教經過前人的改良後成為了中國一大宗教體系,成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派系,後來佛教陸續地傳到東南亞的其他國家,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關於佛教中「眾生平等」的思想,或許對於目前印度人民的接受程度來說,還太過於超前,他們國內的等級制度仍然在黑暗下進行著,男女平等的思想普及更是遙遙無期。
在當時如果推行佛教,如果當真人人生而平等,那無疑觸犯了高種姓人的利益,如果高種姓人不發號施令推行,其他人又怎麼敢呢?
你對信奉印度教的人生活中的行為還有什麼了解呢?在評論區下告訴小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