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印度的新佛教運動——宋立道

2021-02-08 佛教在線

差不多還在一千年前,佛教的教法就在印度逐漸絕跡了。19世紀中期以來的印度,只有少數婆羅門和一些服務於殖民統治的西方人,才從歷史的遺蹟中追尋著佛教的意義。當時的社會上,只有一批以西方價值觀為取向的知識分子或受西方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會站在文化史或思想史的立場,對佛教有觀察研究的興趣。他們在佛教當中找到了某種傳統的宗教性與現代理性混合的形式。然而在社會層面上,作為一種社會運動而復興的佛教,出現於20世紀中期,它是一位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的倡導、推動的結果。佛教在印度社會中「最為絕望與最無理性,也最缺乏機會的」階層中得到了復興。這個階層就是以往所謂的「不可接觸者」或「賤民」。按理說,印度在法律上已經不存在這麼一個階級,但種姓歧視的事實,在社會中、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又確確實實地存在著。佛教在學理層面和信仰層面的脫節,正好說明了印度社會的保守。當代印度的新佛教其最遠的源頭可以回溯到19世紀時斯裡蘭卡的達摩波羅及其大菩提會在印度的活動,更早一些,還可以追溯到美國的神智學會。後者的創始人是奧爾科特與布拉伐茨基夫人。

起初引起人們對於佛教的興趣的,是從西方來的神智學會在印度宣傳佛教的工作。當時的印度還在維多利亞朝的英國殖民統治下。古代佛教的輝煌令殖民地的人民尤其是知識精英大大地增加了民族的自豪感。這種情緒到了20世紀中期,當像安貝卡爾這樣的精英準備社會改革運動時,便從佛教中發現了巨大的思想力量。他倡導的「賤民」歸信佛教的運動,既說明現代化在印度社會中引起的困惑,展現了印度社會的複雜背景和宗教文化根源,也是近代佛教發展的結果。佛教近代以來的發展,可以直接溯源於殖民地時期的佛教研究與傳播活動。由於這一二百年來的佛教考古和巴利文獻研究,由於佛教當中的人道主義思想的發掘,為近代佛教的興起準備了條件。但人們未必一定了解這個佛教運動與印度社會當中的「不可接觸者」的解放運動的聯繫。安貝卡爾和他的後繼發動的「三界佛教僧伽之友聯誼會(the Trailokya Buddha Mahasangha Sahayaka Gana / TBMSG)」運動,直接促成了當代印度佛教的發展。現在看來,這個TBMSG既是一個社會政治運動,又是一個宗教復興運動。

今日佛教運動的發展可以歸結為三代領導人:第一代領導人安貝卡爾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開始了他的精神尋求與社會探索;第二代人是僧護,他首先在西方世界創立了佛教僧團,然後將它的活動引回印度;作為第三代宗教者和印度新佛教推動者的是世友法師。以下我們依次介紹三個人的貢獻與活動。

B.R.安貝卡爾(Ambedkar)出身於「賤民」階級,但卻得到機會,在英國和美國學習法律,接受了完整的西方人文教育。他深受西方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的薰陶。印度獨立以後,成為馬哈拉斯特拉邦和印度政府的司法部長。安貝卡爾早年因家庭影響歸信基督教,但他作為賤民所經歷的痛苦歲月,令他一直在思考整個印度社會中「不可接觸者」的地位如何才能得到提升和解放的問題。早在1927年的聖誕節,安貝卡爾就曾經帶領賤民焚燒《摩奴法典》,來表達他們對印度教的挑戰和宗教信條的反叛。他自己稱其這一行動相當於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這充分反映了他對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的期待。他說過,在從英美留學結束後回到印度的時候,他便從社會中感受到了自己被當作「賤民」的屈辱。1935年,他組織了一個「被壓迫階級大會」,他在會上的一篇宣言說:「雖然生下來,我不得不是印度教徒;但在死時,我決不會還是印度教徒。」

除了宗教運動,他利用所學的法律來改造印度社會的偏見。他曾經是印度獨立憲法起草委員會的主要成員,他參與完成的印度獨立憲法,以及後來正式通過的印度新憲法,都成功地廢除了賤民制度。今天,從法律條文說,印度並沒有「賤民」這個階級。出身「賤民」的安貝卡爾,從1947年印度獨立起,就是當時尼赫魯總理的內閣成員,他還擔任過印度獨立後第一任的司法部長,他也在馬哈拉斯特拉邦做過多年的邦司法部長。安氏在1908年,18歲時進入孟買大學。那一年,他從一個瑜伽士上師接受過佛陀傳紀和教義的教導。1950年5月,世界佛教聯誼會(世佛聯/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在當時的錫蘭首都科倫坡召開首屆世界大會,安氏在錫蘭公開表示:印度的賤民以佛教作為歸依。1956年,安氏完成了他的首部佛教著作——佛陀及其正法(Buddha and His Dharma)。也在這年他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的第四屆世佛聯大會上發表了「佛陀或馬克思」的論文。正是在這篇論文中,安貝卡爾提出,佛教能夠滿足優秀的宗教應有的25個特點:其基本的殊勝在於能夠確保「自由」、「和平」、「平等」、「快樂」、「友愛」等等重要的價值觀。最終,他向印度的千百萬被壓迫與被侮辱者——印度的全體賤民——發出號召,讓他們參與1956年10月15日這天在南印度那伽浦爾城舉行的皈依佛教的大會。據說這一天也是佛教之王——阿育王改信佛教的日子。約有50萬人參加了這個阿育王時代以來,印度歷史上最大的皈依典禮。在典禮上,安貝卡爾歡呼:「從今天起,我們脫離了地獄!」 7個星期以後,1956年的12月6日,這位近代以來印度新佛教運動的組織者與思想家與世長辭,時年64歲。他死後,印度的人權解放運動和新佛教運動遭受了巨大損失。運動本身出現了分裂,佛教只限於南部馬哈拉斯特拉邦和東部阿薩姆邦的幾個地區。

新佛教運動的另一位推動者是僧護(Sangharak-shita),他是在英國長大的學問僧人。僧護1925年生於倫敦斯託克維爾(Stock-well)。其父從事的行業是修復古董,他母親是英籍的匈牙利人。他是內向而富於感情的人,少年時代臥病床上時廣泛地閱讀了大量宗教哲學書籍,又受到彌爾頓和布萊克等人的影響而創作過詩歌。15歲時,他已經對神秘主義哲學、諾斯替思想和黑格爾等唯心主義哲學很有興趣了。成年後正值二次世界大戰,因此對於人生世界有深刻的理解。據說他在1941年讀《金剛經》時便自命為佛教徒了。二戰期間他在軍隊中做信號兵,隨軍到過印度、緬甸、斯裡蘭卡等地。他對當時斯裡蘭卡的佛教僧伽的死氣沉沉感到非常失望。1942年他回到倫敦以後便積極地參加了英國佛教會的活動。在那裡,他建立了「西方佛教團之友(the Friends of the Western Buddhist Order / FWBO)」,這個宗教團體最終又回到印度來開展它的活動。一些信奉佛教的英國人也以它的名義到印度來,在社會低層展開傳教和社會公益活動。他們自己稱這個運動為「佛法的革命(Dharma Revolution)」。從1946年到1950年,他回到印度做苦行僧,託缽在各地雲遊。到1949年,他才受戒加入佛教僧團。他的剃度師是在全印度都有名的緬甸學問僧人月智(Can-dramani)。然後他來到印度波羅奈斯印度教大學學習。又在靠近西藏的伽林蓬(Kalimpong)地方的一個喇嘛寺中系統學習佛教經典和禪定方法。從1950年到1964年他撰寫了《三寶論》、《佛教概覽》等等。他接受過金剛灌頂儀式,得過密法傳授。

在深入三乘,且有心得的情況下,他開始關注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1950年代期間,他在馬哈拉斯特邦遇見了正在發動佛教復興運動的安貝卡爾,對作為長輩的後者非常膺服。這次相遇註定了後來的TMBSG(三界佛教僧伽之友)運動的不解之緣。僧護與安貝卡爾一生中只見過三次面:第一次是1952年,為了寫一篇關於達磨波羅的文章,他到孟買安貝卡爾的家中會見了後者。第二次是1955年,仍在孟買安貝卡爾家中,當時是為了組織佛教的皈依活動。受安貝卡爾邀請,僧護到皈依大會上為大眾說戒。第三次再見面時,仍是為了1956年10月14日的那次「賤民」皈依佛教的盛會。

接替僧護的工作的是世友。世友也是英國人,畢業於倫敦大學。他為了學習瑜伽而來到僧護門下。安貝卡爾博士逝世後,僧護法師曾巡迴印度各地弘法。1964年,他返回英國,在英國成立了「西方佛教團」(the Western Buddhist Order / WBO)。他所撰寫的《安貝卡爾博士與佛教》一書,是目前有關安貝卡爾博士研究最有深度的著作之一。1977年,他在僧護法師的鼓勵下,從英國到印度去瞻禮。他到那伽浦爾(龍城)的那天,正好是安貝卡爾博士皈依佛教21周年的紀念日。他應邀上檯面對50萬的群眾說話,由於這個因緣,他決定投身於僧護的佛教教團發展活動。他回到倫敦處理完俗務後,旋即回到印度,再赴馬哈拉斯特拉邦,幾個月之後他組織了印度的TBM,亦即「三界佛教僧伽團」,這是西方佛教團(WBO)的一個分支。1978年8月,他在印度浦納(Pune)——那是印度宗教學術之城——組織了「三界佛教僧伽之友」。由於他認為自己的出家身份不利於弘教,有一個時期,他脫下僧袍並娶了一個出身賤民的女子,仍然以「居士」的身份領導「三界佛教僧伽之友」的佛教運動。這個運動所遵循的是安貝卡爾的基本主張,以關注社會、窮人,提高社會弱勢群體的地位與經濟政治現狀為任。他主張不僅在精神上關心信眾,更要在社會救濟與醫療幫助,實踐佛教的慈悲精神;在弘揚佛法的同時,通過教育、出版、傳禪等活動提高社會下層人民的素質;他還主張,社會的進步不僅是精神的更是經濟的,因之,這個運動一直致力於窮人所居的社區內作補習教育、幼兒園、輔導進修的教育工作,並且進行職業培訓,幫助民眾開設簡易工廠,增加就業機會。「三界佛教僧伽之友」在印度各地,如孟買等設立技術培訓班,教授主要是下層的婦女學習縫紉和一般護理技術等,同時也為她們提供日間的託兒所。世友本人帶頭到貧民窟中設幼兒園、建小學生的補習班。他從貧民窟中發現並培養的許多少年,已經有不少人成為了新佛教運動的主要骨幹。

世友在印度開展佛教復興的經濟資源,1989年以前,幾乎完全依賴其師父僧護在英國募款。1985年,世友開始在東亞各地如臺灣、香港和日本等地募集資金。1994年以後,世友在那伽浦爾還興辦了「龍樹學院」。該學院的培養目標並不是佛教學術的研究人員,而是佛教運動的工作人員:例如培訓貧民社區的幼兒師範,培養婦女工作幹部,佛學交流的研究人員雖然有,但卻不是他目前的重點。到1990年代末,這個新佛教運動已經發展到了約20多個城市和四五個農村修行中心,它的社會活動包括有一些日間看護中心、幼兒園、學齡兒童奇宿學校、母子健康培訓中心等,還有一些成人掃盲班以及職業培訓班。它所傳播的地區主要在印度西南部的馬哈拉斯特拉邦,另外有古吉拉特邦、北方邦和菩提伽耶等地。所有這些社會活動主要是為了幫助以前的不可接觸者,現在社會地位最低的階層過一種正命的生活,獲得勞動技巧和生活能力。今天的「三界佛教僧伽之友」的運動包括了這麼一些內容:1、三界佛教僧伽(the Trailoka Buddha Mahasangha / TMB),一個含有僧俗信徒的教團;2、三界佛教僧伽之友聯誼會(TMBSG)的居士性團體;3、一個稱「利益眾生(Bahujan Hitay)」的社會醫療衛生組織,它從屬於三界佛教僧伽之友會。1980年代,世友的這個新佛教運動還有一些西方人在其中工作。例如,主持醫護工作隊的Virabhadra上座(亦即William Stones博士)、Padmasuri上座(亦即Hilary Blakiston博士),他們後來建立了浦納的「眾生利益」的社會醫療項目。以後,因為外國人在印度申請籤證的困難,許多工作就由留在印度當地的世友承擔起來。隨著新佛教運動本身的發展,許多出身於「不可接觸者」背景的青少年成長起來,成為了運動的積極分子。這就是「三界佛教僧伽之友」形成的社會組織背景。這個時期,世友已經擔任了牛津的慈善信託基金會在印度的代表,他的影響更加重要了。

僧護的新傳統主義理念

僧護與安貝卡爾認真研究過上座部佛教的理論,他們也都依據自己的佛教歷史觀設想了現代社會當中佛教應該有的形態。新佛教運動的「正法革命」顯然貫穿了他們二人的佛教理念。他們都肯定了今日佛教應該適應印度社會的當代需要。僧護從根本上認為「正法革命」的哲學基礎不應局限於具體的某個佛教傳統或派別。僧護有意地批判了上座部佛教在制度上的社會消極性以及缺乏容忍精神。他甚至也不同意以往關於佛教的三乘說法。他寧可相信,小乘、大乘和密乘佛教,只是各個社會階段上的產物,與它們所產生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的關係。他認為當代佛教固然應該有三乘佛教的殊勝之處,但尤其應該具備對現實社會的關切性。僧護從來沒有宣布自己的佛教就是新的三乘以後的發展形式。在他的佛教觀中,佛陀的教誨是核心的本質,它可以有不同的佛教表述形式,現代佛教學者的任務就是結合當代社會特徵而作新的表述。他自己的佛教事業並沒有推翻以往的學說,相反它尊重以往一切亞洲的佛教形態。雖然它像是佛教中間的「抗議宗」,但我們應該注意到,僧護本人是強調傳統佛教的儀軌和價值觀的,例如他反覆地談到獨身修行和奉法的重大意義。我們認為他對佛教的表述更像中國的智?和格魯派的宗喀巴,而不是日本的親鸞或者日蓮。他是新的傳統主義者,而不是革新者[1]。僧護認為現代理想的佛教形式既不是世俗的也不是經院式的。他並不認為出家是根本的核心的標準。事實上他主張在世間的生活可以是理想的和有效的精神修行方式。70年代他曾經經歷過世俗的生活,以後他才重新回到寺院當中,重申了他獨身修行的誓願。但他並不同意真正的佛教徒只能過出家生活。他認為只有對三寶的誠懇歸向才是真正佛教徒的態度和標誌。而歸信三寶首先要接受三皈五戒,並且加入世佛聯(WBO)和印度的三界佛教僧伽團(TBM)[2]; 至於是否獨身、是否放棄家庭的責任,只是次一等的問題,並不是關鍵。成為佛教徒,遵行修持之道,其核心是看實質而不是形式。當然這絕不意味著佛教徒的生活方式不再重要,而是要求從內心真正體現對於三寶的尊崇。終極地看,它決定著修持者能否達到涅?。他說,出家是為了保證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僅僅背誦三歸還不能證明就如法修行了。他認為自己所主張的非僧非俗的佛教團體在本質上並不違背佛陀的教誨和本懷。他以為現代的佛教徒應該是「奉法者(Dharmachari / Dharmacharini)」,即奉法男或奉法女,而不一定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或優婆夷。

在此他強調地指出,內心的如法的生活才是真正佛教徒的標誌,奉持戒定慧修習,即守戒、修禪和學習經典才是當初僧伽成立的本意。禪的內容始於安般數息這樣的奢摩他技巧,以及慈心觀的培養,而學者可以修習毗婆舍那和密宗的觀想法。他認為集體的供養活動同樣是重要的,他採用了寂天在《入菩提行經》中所列的七種供養法,這裡他已經接受了大乘佛教的成就法。僧護特別地強調了個人的和團體的宗教生活,強調了其中的「善知識」的性質(kalyana-mitrata)。他以此來強調佛陀成立僧伽的用意。他認為戒德不僅表明了修行的程度,更是推進以社團為基礎的正命社會的基礎;慧學在他看來,是增進佛教團體共識的準備,因此,在「世佛聯」(FWBO)和「三界佛教僧伽之友」(TBMSG)中都專門提及了佛學課程和禪定修習的要求。僧護認為,經典學習應該包含三乘經典的學習。

相關焦點

  • 女權運動的窪地:世界範圍內女性主義興起時,印度為何發展緩慢?
    的確,只有掌握了知識,才能開闊眼界,與世界接軌;只有了解了外面的世界,才能明確全世界婦女的地位以及發展情況,印度女性才會真正迎來覺醒。作為南亞大國的印度,人口僅次於中國。但是由於傳統束縛和宗教影響,即使是在當代,歧視和殺死女嬰的行為在印度也是極其普遍的存在,尤其是對於印度許多的貧困地區,重男輕女是最為普遍的觀念。
  • 印度佛教醫學概說
    陳明  提要:  佛教醫學的研究方興未艾,本文首先對其定義進行了探討,界定了佛教醫學與印度佛教醫學各自範圍。換句話說,在印度許多教派均學習五明大論,五明之學並不是佛教的獨家創建。從吠陀和《生命吠陀》(Ayurveda)算起,印度醫藥學的歷史遠遠早於佛教,後起的佛教只不過吸收了印度醫藥學的部分內容而已,根本就沒有完全涵蓋印度醫藥學,所以就談不上什麼印度醫藥學就包含在佛教體系之內。其次,關於醫學在印度佛教中的地位,我們可以舉一個材料,唐代義淨在印度求法時,「於此醫明,已用功學,由非正業,遂乃棄之」。
  • 訪談︱孫英剛: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嗎?
    比如我們讀韓森的《絲綢之路新史》,根本找不到佛教、貴霜、犍陀羅的影子,我們讀到最多的是粟特——這得益於近年來一些天才史學家對粟特歷史傾注的精力和熱情,恢復了我們之前忽略的歷史信息。澎湃新聞:您認為佛教在這裡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讓佛教得以飛躍成為世界宗教,並傳入中國?
  • 阿旃陀石窟:印度佛教歷史變遷的縮影-光明日報-光明網
    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侵入印度西北部地區,印度與希臘的文化交往迅速擴大,而佛教的思想爭鳴也因為外來因素的增加而與日俱增。在不同部派的努力下,佛教從原來的恆河中遊地區擴展到整個恆河流域以及周邊其他一些地方。
  • 印度當代文學:無聲無息的光輝
    不顯山露水卻山水崢嶸    在中國,言及印度當代文學,總的來說是寂寞的。引進的書少、讀者少、研究者更少。記者隨機做的調查表明,一說「印度作家」,大家的第一反應幾乎都是泰戈爾。能說出一個當代作家或作品的,連百分之一都不到。
  • 佛教聖花巡禮之一:睡蓮(下,白色),與荷花、印度、佛教的關係
    佛教有四大吉花,分別是優曇花、曼陀羅花、蓮花、山玉蘭。今天介紹睡蓮與荷花、印度及其國花、佛教的關係。二、與印度關係,印度國花印度的國花是荷花。印度荷花主要有七種,故有「七寶蓮花」之稱。實際上,七種荷花只有二種是荷花,即白蓮花(芬陀利花,梵文 puarīka )和紅蓮花(缽頭摩華,梵文 padrna),其它五種都是睡蓮。
  • 佛教起源在印度,為何印度人不但不信仰佛教,還將佛教當作死敵
    在中學的歷史課本上,在介紹宗教的板塊就記錄了佛教是的發源地是古印度,但是在今天的印度境內,卻沒有人以佛教為尊,而是都信仰印度教,這是為什麼呢?眾所周知,印度的等級制度森嚴,以婆羅門為首的四個階級至今都纏繞在印度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中,雖然法律已經明確廢除這種等級制度,但在不少印度人心中還是默默信守了這套制度。而印度人信仰的印度教是婆羅門教的一個衍生品,在公元2世紀正式誕生,而佛教比它稍早一些,兩個派系的宗教一直呈水火不容的態勢。
  • 探索新時代佛教教育:2020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教育分論壇圓滿舉行
    南海佛教網深圳訊:12月30日下午,由本煥學院、南海佛學院承辦的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教育分論壇在深圳五洲賓館舉行,此次論壇的主題為「新時代佛教教育」,論壇由北京大學佛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本煥學院副院長李四龍教授主持。
  • 佛教發源於古印度,為什麼在印度隕落,卻印度教崛起?
    佛教和印度教放在一起說,因為他們都發源於印度的古老宗教,但彼此有著不同的思想和信仰。下面介紹下佛教和印度教佛教,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為什麼佛教誕生?為什麼發源於印度而卻發揚於其他國家,在印度卻失落,被印度教取替?佛教都有哪些思想?對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已經無意識的產生了影響。
  • 「萬字符」是印度教符號還是佛教符號?有什麼意義?
    在我國萬字符是佛教的符號,代表釋迦牟尼的腳印,寓意吉祥如意。在我們鄰國印度,大街小巷都能看到這個符號,那麼這個符號是什麼意思?跟印度教又有什麼關係哪?在此之後,印度的主要宗教中都能找到萬字符的存在。在佛教中代表釋迦牟尼的腳印,寓意吉祥如意,在耆那教中萬字符也是一個重要標識。而在印度教中萬字符更是被廣泛應用。
  • 卡夫卡與印度文化
    事實上,卡夫卡對印度歷史文化也饒有興趣,這直接體現在他的作品中。在1917年2月創作的短篇小說《新律師》中,卡夫卡寫道:    我們有了位新律師,就是布塞法魯斯博士。單憑他的外表你很少會想到,他還曾經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的戰馬呢……如今——誰也無法否認——已沒有了亞歷山大大帝。
  • 【碩士課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學習意義 第一課2
    ,臺北,19976、呂澂著《印度佛學源流略講》7、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8、莊春江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9、印順法師《印度之佛教》正聞出版社,臺北,198810、(英國)渥德爾著《印度佛教史》11、那爛陀長老著(Narada mahathera),學愚法師譯《覺悟之路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
  • 印度「很古老」的佛教石窟,比莫高窟還要早幾百年,唐僧曾經到訪
    說到佛教石窟,很多人會聯想到我們中國有名的敦煌莫高窟、十六國前秦時代建的莫高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在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但事實上,印度也有世界聞名的佛教石窟,比我們中國的莫高窟還老幾百年。
  • 印度佛教是什麼?溯源窮流,發揮菩薩之人本精神
    佛教是起源於印度、發展於印度的宗教,所以似無特地稱為印度佛教的必要。後來佛教越過印度邊境,擴展至全亞洲,而發展出南傳佛教、西藏佛教、中國佛教、日本佛教等各具特色的佛教。這些佛教的發展滲入了各地域的民族與風土的特色;相較之下,印度佛教也有其他佛教所未見的特色,所以就有了「印度佛教」之稱。印度佛教相較於中國或日本佛教,由於氣候風土不同,因此在修行生活上有很大的差異。修行生活既然不同,理所當然地也反映在教理上。就這一點而言,南傳佛教(錫蘭、緬甸、泰國佛教)的氣候風土與印度本土相似,因此南傳佛教與印度佛教在生活方面有很多類似的地方。
  •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_佛教_鳳凰網
    座談會由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教授宣方主持。與會專家學者就《全集》的學術價值、出版意義,以及印順法師佛學思想和「人間佛教」理論對當代佛學研究與佛教發展的影響等問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和交流。
  • 佛教英語培訓班第二天:深入學習印度佛教史 進行翻譯培訓與禪修
    佛教在線珠海訊  2019年8月7日,由中國佛教協會主辦,廣東省佛教協會協辦,廣州光孝寺、珠海普陀寺承辦的「2019佛教英語培訓班」進入第二天。學員們珍惜殊勝因緣,跟隨導師學習印度佛教史,進行印度佛教專題的翻譯培訓與禪修,以恆心、誠心、堅固心對待學習,承擔向世界弘揚佛教文化的責任。
  • 印度佛教英語之一--佛祖那些事
    故自不量力地於海量信息中,選取常用印度佛教英語,穿插佛教相關知識,水平有限,淺嘗輒止,望對諸位看客有些許幫助。】 一、佛祖叫什麼--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佛陀? 佛祖原名喬達摩·悉達多Gautama Siddartha,悟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Shakyamuni(釋迦是其族名,意為能,牟尼意為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聖人」)。
  • 【慈濟論壇】靜思堂舉行菩薩道與當代漢傳佛教之發展、佛教全球化...
    綜合座談一菩薩道與當代漢傳佛教之發展<淑世理想>(左起安虎生先生、江萬裡教授、德悅法師、常輝法師、明毓法師)由臺灣中華佛教青年會理事長明毓法師主持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6年10月2日上午,綜合座談一菩薩道與當代漢傳佛教之發展<淑世理想>,由臺灣中華佛教青年會理事長明毓法師主持,參加與談的有
  • 美佛教學者蘭卡斯特赴佛光大學談當代美國漢傳佛教研究
    美國佛教學術界劉易斯蘭卡斯特教授佛大演講佛教在線臺灣訊 佛光大學佛教學係為擴大研究生國際學術研究視野,於日前特邀請美國佛教學術界巨擎劉易斯蘭卡斯特教授(Lewis Lancaster)蒞校演講,主題有關當代美國漢傳佛教學術研究現況,並針對研究所學生們的各種學術研究問題給予詳盡解答,受到同學熱烈歡迎。
  • 烏巴慶 U BA KHIN |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十)
    印度教徒追求它。從光明到空虛,再回到光明,是真正的婆羅門教法。在《新約·馬太福音》中,說到「充滿光的身體」。我們也知道,羅馬天主教神父定期靜坐,為求這神奇的光。神聖的《可蘭經》也突顯聖光證明的重要。   這心靈反照的光表示內在心靈的純淨,而心靈的純淨是宗教生活的本質,不管是佛教徒、印度教徒、天主教徒,或回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