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石窟:印度佛教歷史變遷的縮影-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2 光明數字報

    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西南部馬哈拉斯特拉邦奧蘭加巴德縣以北阿旃陀村旁的瓦古爾納河畔,共有高低錯落的29個石窟,在溫德亞山的陡崖上環抱成新月形,綿延550多米,為印度現存最大的石窟遺址。它集古代建築、雕刻、繪畫之大成,融佛教信仰、文化變遷、社會生活於一體,既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又飽含深厚的歷史底蘊。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佛教跨地域傳播的歷史產物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的中印度,因得到大批商人和多位國王的支持並贏得大量民眾的皈依而迅速紮根。公元前5世紀前期,釋迦牟尼剛剛涅槃不久,佛教便進行了首次經典結集,從而確保了教團的組織性與凝聚力,增強了教義的統一性與明晰化,既為佛教迎來了一百年的穩定發展,也為佛教後來的跨地域傳播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4世紀前期,印度佛教發生了部派分裂。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侵入印度西北部地區,印度與希臘的文化交往迅速擴大,而佛教的思想爭鳴也因為外來因素的增加而與日俱增。在不同部派的努力下,佛教從原來的恆河中遊地區擴展到整個恆河流域以及周邊其他一些地方。

 

    公元前271年,孔雀帝國的阿育王繼位,他繼續實行前兩位國王的軍事擴張政策,除了南邊很小的地區外,整個南亞次大陸在歷史上實現了第一次空前統一。阿育王在徵服南印度羯陵伽國之後,皈依佛教,並以佛教為國教,以佛法為治國之道,在對佛教進行大量經濟支持的同時,組織高僧對佛教經典進行再次結集,以上座部奉行的小乘佛教為正統,統一整個佛教思想,隨後派人到四面八方傳教,佛教徒的傳教熱情伴隨著社會地位與經濟實力的提升而極度高漲。從此,佛教真正突破了恆河流域的範圍,不但盛傳於南亞次大陸各地,而且在次大陸以外的地區開始傳播。

 

    公元前185年,孔雀帝國被巽伽王朝所取代。儘管新王朝對佛教有所遏制,但阿育王時代奠定的佛教跨地域傳播態勢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上座部佛教將觸角伸到德幹高原西部的阿旃陀,並經過近百年的努力,造就了阿旃陀石窟的第一次輝煌。

 

阿旃陀石窟見證了印度佛教寺院建築模式的重大突破

 

    從印度佛教寺院淵源來看,最早的佛教修行方式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沒有固定的修行場所。後來在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舍衛國波斯匿王和很多商人與貴族的支持下,出現了竹林精舍和祇園精舍。釋迦牟尼涅槃之後,經過佛教徒的多方努力,寺院逐漸遍布恆河中下遊。儘管寺院不斷增多,但都屬於磚木結構的地面建築模式。

 

    到公元前3世紀,孔雀帝國的阿育王開創了鑿山造窟的先例,他於即位的第十二年為邪命外道在巴拉巴爾山開鑿了兩座石窟,其後他的孫子十車王也延續這種做法,開鑿石窟,至今在那伽峻尼和錫達默裡等地依然遺存有那個時代的八座洞窟。這種寺院建築模式的出現,與早期磚木結構的寺院建築形成截然不同的風格,是印度佛教寺院制度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石窟寺院模式與亞歷山大入侵之後印度同西亞所建立起來的文明交往有直接關係,阿育王時代的印度石窟寺院受到了伊朗阿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330年)帝王陵的創意與形制的直接影響。當然,還有佛教經典的支撐,據《十誦律》規定,開鑿石窟並於窟中造塔、施柱、塗色等都屬於符合佛說的行為。於是,當佛教突破恆河平原向南方山區推廣之後,開山造窟活動也傳到了德幹高原。

 

    而阿旃陀之所以成為開鑿石窟寺院的地點,除了馬蹄形自然地貌的美妙絕倫之外,還與其地理位置有主要關係。這裡地處西印度最重要的商道附近,西印度通往中印度以及通往西方和北方的交通要道就從附近經過,因而贏得了眾多商人與貴族的支持。另外,該地表面多為水平層理的暗色巖,質地鬆軟,易於雕鐫。於是,在各類信眾的支持下,通過僧人的不懈努力,阿育王時代開創的單體石室在此演變為彼此連接的石窟群,突破地面磚木寺院的單一模式,新增巖體石窟寺院模式真正成為現實。

 

阿旃陀石窟再現了印度佛教信仰的歷史變革

 

    印度佛教在中斷之前經歷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顯教、大乘密教四個階段,其中堪稱革命性變革的是大乘顯教的出現,以及由此導致的大小乘佛教之間的長期對立與艱難融和。    印度佛教經過阿育王的大整頓,以上座部為正統的小乘佛教處於極盛狀態,並開始迅速外傳。小乘佛教主張釋迦牟尼只是偉大的導師,他是人不是神,堅決反對偶像崇拜,因此,那個時期並沒有佛像製作,對佛的懷念與崇敬主要表現為收藏、再現、供奉佛的遺蹟如腳印、佛的遺物如袈裟和缽具、佛的各種象徵物如蓮花以及佛火化後的遺骨即舍利。

 

    1世紀後,大月氏人建立橫跨中亞、西亞和南亞的貴霜帝國,印度的佛教信仰與亞歷山大東徵所開啟的希臘化潮流相結合,逐漸興起的大乘佛教對佛的神化與源於希臘的造像技藝相激蕩,佛教造像從西北印度興起並逐漸流行於次大陸各地。與此同時,對佛的神化以及多佛崇拜與多菩薩信仰成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特色,除了釋迦牟尼佛之外,其他佛與菩薩的造像也大量湧現。

 

    伴隨著大乘佛教不斷興盛的文化潮流,到3世紀末之後,統治德幹高原西部地區的伐卡塔卡王朝的疆域也進一步擴大。而統治中印度的笈多帝國也通過徵服不斷擴張,到旃陀羅·笈多二世時(375—415年在位),與伐卡塔卡王朝聯姻,加強了彼此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密切交往,阿旃陀石窟的笈多風格以及大乘化特色便是這一歷史的結果。伐卡塔卡王朝在6世紀初為遮婁其王國所取代,一直到玄奘前來此處參訪的時代。在這兩個王國統治時期,儘管統治者大力支持婆羅門教,但佛教也得到一定的保護,特別是在山區獲得更加自由的發展。而在佛教內部,這個時期也最終告別了大小乘之間的尖銳對立,並存共榮成為時代主流。

 

    作為留存至今的實物資料,阿旃陀石窟再現了印度佛教信仰的這一歷史變革。阿旃陀石窟的藝術作品可劃分為兩類,一是公元前2世紀的作品,主要集中在第9、10兩窟,只有蓮花等象徵物,沒有偶像,畫面色彩深沉,造像拘謹,體現了孔雀帝國和巽伽王朝時期小乘佛教的信仰特色。二是主要完成於5、6世紀的作品,不但出現了巨大精美的佛像,而且出現各種菩薩造像。如第17窟中門楣上繪有彌勒和文殊兩大菩薩,第26窟前庭左側「觀音救八難」的浮雕,第7窟佛殿前室左側的千佛浮雕,均體現了大乘佛教的佛菩薩信仰。這兩類作品之間的歷史跨度長達七百多年,是印度佛教信仰歷史變革的結晶。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佛教命運變遷的縮影

 

    7世紀後,因為印度教的復興、尤其是佛教理論的衰退、僧團的封閉與文化個性的消失,印度佛教走向衰落,10世紀以後,又不斷經歷穆斯林政權的打擊,13世紀初竟奇蹟般地在印度完全消失,直到19世紀初,佛教在印度才出現了復興的曙光。這種復興首先得益於統治印度的英國人,他們對印度佛教歷史與遺蹟的濃厚興趣帶動了相關的考古與研究工作,為佛教的復興奠定了文化基礎。此後不久,便出現了一波接一波的佛教復興熱潮,特別是19世紀末達摩波羅的佛教復興運動和20世紀中期安培德卡爾的賤民改宗運動。可見,印度佛教既有誕生、勃發、繁榮的輝煌歷史,也經歷了衰落與中斷、再現與復興的命運變遷。

 

    最後一次記載阿旃陀石窟的是7世紀的中國僧人玄奘。此後,阿旃陀石窟銷聲匿跡,直到1819年,英國軍官約翰·史密斯意外發現了隱跡於灌木中的這處石窟。1824年英國人亞歷山大參觀後開始向外界介紹這座石窟。1828年格裡斯勒、拉爾福和柏爾德三人在這裡開展調研。1839年費格遜前來詳細考察,並於1843年發表了《印度石窟寺》,由此才引起人們對阿旃陀石窟的重視。到20世紀初,阿旃陀石窟已經成為聞名全球的文化聖地。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體現了國際社會對其藝術價值與歷史底蘊的高度肯定。可見,阿旃陀石窟的隱沒與重現,與佛教命運變遷的步調基本一致,堪稱7世紀後印度佛教命運變遷的一個縮影。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歷史學院)

 

相關焦點

  • 【文談】阿旃陀石窟:重現失落的寶藏
    阿旃陀石窟擁有驚人的財富,是個被遺忘了近1500年的佛教聖地。喬納森·格蘭西為你撥開重重迷霧,一窺阿旃陀石窟的真相。1819年,一次偶然讓阿旃陀石窟(The AjantaCaves)重現人間。阿旃陀石窟位於孟買(Bombay)東向450千米(約280英裡)印度西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state),隱於深山密林中。阿旃陀石窟群巖壁呈馬蹄形,共30窟,包括佛殿及僧院,其精雕細琢,渾然天成,宛若魔咒,令人著迷。早於公元500年,阿旃陀石窟誕生於世。
  • 馳譽遐邇的阿旃陀石窟藝術(下)
    阿旃陀石窟雕塑(圖片來源:資料圖片)阿旃陀石窟的營造形式,模仿竹木構造的痕跡,非常顯著。如果看一看中間的一兩個天井的構造,就可以證明。根據洞窟的營造式樣,當洞窟開掘的時候,西印度的佛教建築,除了石窟以外的還可以因此推測得到。這一群石窟的建築和它的構造與裝飾的意匠,顯示出印度的古代文化,在世界上輝煌燦爛的成就。就是其中所存留的多數雕刻,也是印度雕刻史上最可寶貴的遺物。石窟中的雕刻品,大致可分為佛教造象與裝飾藝術的雕刻。這些雕刻,到第2期而興起,到了第3期,藝術達到精美的程度,顯示出許多美好的製作。
  • 印度「很古老」的佛教石窟,比莫高窟還要早幾百年,唐僧曾經到訪
    說到佛教石窟,很多人會聯想到我們中國有名的敦煌莫高窟、十六國前秦時代建的莫高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在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但事實上,印度也有世界聞名的佛教石窟,比我們中國的莫高窟還老幾百年。
  • 被譽印度「敦煌石窟」,唐玄奘曾親自去膜拜,卻由英國人無意發現
    坐落在甘肅敦煌的莫高窟,700多個洞窟規模巨大,壁畫內容豐富,在世界佛教藝術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在印度,也有一個石窟可以跟它媲美,那就是阿旃(zhān)陀石窟。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德幹高原英德亞裡山的山谷裡,此地丘陵起伏,溪流縱橫,彎環作馬蹄的形狀。
  • 印度十大世界文化遺產 印度最受歡迎的景點!
    印度的文化有很多,不同地區的風俗、慶典、服裝、藝術、建築風格、宗教和語言是不同的,而印度的很多地方有著眾多的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印度25個不同的地點記錄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是一種保護重要文化遺址的最佳方法,下面要介紹的是印度十大世界文化遺產。
  • 遊山西·讀歷史 | 1500年前的「混血兒」雲岡石窟,拍了拍你
    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大同雲岡石窟考察時這樣說。跟隨著總書記的腳步,9月24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山西日報報業集團協辦的「遊山西 讀歷史」第二屆全國主流媒體山西行長城線採訪團,來到有「中國雕塑的長城」之稱的雲岡石窟。
  • 遊山西·讀歷史|1500年前的「混血兒」雲岡石窟,拍了拍你
    雲岡石窟露天大佛「雲岡石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大同雲岡石窟考察時這樣說。跟隨著總書記的腳步,9月24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山西日報報業集團協辦的「遊山西?讀歷史」第二屆全國主流媒體山西行長城線採訪團,來到有「中國雕塑的長城」之稱的雲岡石窟。採訪團近距離觀摩石窟雲岡石窟是1500年前出生的「混血兒」為什麼這麼說呢?
  • 古代印度文化:建築和藝術與自然科學
    當時重要石窟有阿旃陀,布哈迦,毗德薩,納西克和卡爾勒等。其中阿旃陀石窟最負盛名。唐玄奘到印度取經時,曾到過這裡。在他的遊記中對這個幽靜的聖地曾作過簡要的描述。阿旃陀石窟位於西印度海特拉巴省的溫德亞山中。大約開鑿於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這是古代印度佛教的一個聖地,也是古代印度藝術的一支絢爛的花朵。石窟在一個新月形的懸崖上,共有二十九個。按其建築的形式和用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佛殿,這是和尚拜佛的地方,正中有一佛塔;一類是佛寺,這是和尚居住的地方。
  • 談印度藝術——為印度藝術及手工藝術品而作
    印度勞動人民有一種最可敬佩的毅力,一所建築的工程常常能延續幾個世紀,常將石山鑿成佛殿僧房,並且能將整個石山剖開,按照預定的建築計劃,鑿成一個整體的塔廟,如阿旃陀石窟,如愛樓羅寺廟等,它的完整,和它內部的造像、石柱、布置裝飾的精細,可以看出印度勞動人民的精密的智慧與堅韌的生活力。
  • 這就是雲岡石窟!
    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王朝興衰、時代變遷、文化交融……一個個錯落的窟龕中藏著許多人的許多故事新華社記者王頌攝令人目眩的不只是藝術上的登峰造極更有歷史、建築、音樂等等內容徐徐鋪展雲岡石窟第10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逝者如斯夫順著歷史的河流回望我們卻愈發折服於它無與倫比的美更愈發驚嘆於它獨一無二的價值雲岡石窟
  • 山西省大同市城市標誌:雲岡石窟
    石窟依山開鑿,規模恢弘、氣勢雄渾,東西綿延約1公裡,窟區自東而西依自然山勢分為東、中、西三區。現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達18000餘平方米,造像最高為17米,最小為2釐米,佛龕約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1000餘尊。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後,第一次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風範的佛教藝術寶庫,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豐碑。
  • 玄奘不僅學習了印度文化,而且還把中國文化也介紹到了印度
    南方的建志與北方的那爛陀,是文化中心。根據玄奘記載,那爛陀是一所高等學府,有學生萬人,其中許多是外國人。研究的不僅有佛教經典,也有許多其他學科。古代印度的數學、天文、醫學都很發達,很早就有了數字,後來又發明了0這個符號。這些數字由阿拉伯人傳到各地,現為全世界採用。六世紀時,印度已推算出圓周率為三點一四一六,十分精確。
  • 印度佛教英語之一--佛祖那些事
    BTW,「陀」字似為三藏法師涉印經典翻譯,如著名的那爛陀大學Nalanda(那個燦爛的地方)和古印度藥典阿育吠陀Ayuveda等。此外,還有摩揭陀國國都王舍城Rājagaha及附近佛祖講經說法之地靈鷲山Griddhakuta,玄奘曾留學、任教的世界佛學研究最高學府那爛陀大學Nalanda等,都是聞名天下的佛教聖地。
  • 訪談︱孫英剛: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嗎?
    ,我們並不是挑戰佛教從印度傳來的說法,而是試圖恢復被斬斷的複雜的歷史支脈(甚至是主幹)——這些主幹或者支脈,因為各種原因在歷史記憶裡被不斷抹去,留給我們的是一些支零破碎的信息。我最初是出於研究中國佛教史的需要,要了解佛教傳入中國之前的歷史。中國佛教史只能放在更大的歷史脈絡裡,才能看得更清楚,所以肯定不能從白馬寺的那幾匹馬說起。
  • 印度武士怎樣打破婆羅門的宗教壟斷,創立佛教、耆那教|文史宴
    沙門思潮促進文化哲學的興盛,新說層出不窮,大師輩出,燦若星河,成為印度歷史上的軸心時代,今天的印度大多稱其為「佛陀時代」。推動這一時代風氣的主要是剎帝利及工商階層,最偉大的幾個大師是佛教教主佛陀、耆那教主大雄等剎帝利沙門。他們或著書立說,或雲遊列國,或辯論傳教,吸引了大量信徒。
  • 佛教:「三藏法師」唐玄奘
    他常常聽說,印度那爛陀寺有此派根,很想求得此論,既以之釋此土眾疑,又以之統一各家異說。他又聽說那爛陀寺等處講經弘法,盛況空前,因此更是心嚮往之。故立誓西遊,以取真經。時機終於來了,貞觀元年,玄奘28歲。這年秋八月,關東、河南、隴古沿邊諸州,霜害來襲,秋稼毀損嚴重,鬧起了饑荒。朝廷特準京中道俗人等可各自出外謀食。
  • 草原寶藏——阿爾寨石窟
    阿爾寨石窟中共有13座石窟中繪製有壁畫,現存壁畫畫幅達上千平方米。壁畫的繪製方法為先用摻麥秸的粘土將洞窟牆壁抹平,然後用白堊粉塗白,再施以彩繪。所使用的色彩多為綠、黑、白、紅等色,顏料為石青、石綠、白灰、硃砂等礦物質,經久不褪色。壁畫題材以反映佛教內容為主,如佛像、天王像、佛經故事、明王像、僧侶等,最為珍貴的是多幅描繪世俗人物供養、祭祀、舞蹈、禮佛的壁畫。
  • 新婚夫妻與廁所自拍就能領5000元,在印度建廁所到底有多難呢?
    最近看到一則關於印度的新聞:印度新娘說:我國我知道你家裡沒有廁所,我就不會嫁給你!相對於東南亞的泰國、越南等深得人們青睞的旅遊國家來說,對印度的了解是很少的,而且可以說單從環境方面來看,印度留給我們印象並不是很好,漂浮著垃圾的恆河,到處是垃圾的首都新德裡,所以人們覺得印度並不是一個適合去旅行的國家,對印度的關注也就不多了。
  • 主播為您讀報|雲岡石窟:東方佛教的第一聖地
    考察調研習近平總書記5月11日赴山西考察調研,前往雲岡石窟實地了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11日傍晚時分,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同雲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習近平走進洞窟仔細察看雕塑、壁畫,詳細詢問石窟開鑿歷史、藝術風格、文物保護等情況。
  • 海上絲綢之路與十四至十八世紀 阿瑜陀耶城的國際化
    外國人的到來也導致暹羅出現了混血群體,如葡萄牙人、荷蘭人經常與暹羅婦女通婚,華人中也多有與泰族人結婚者,阿瑜陀耶王朝的居民更加多元化。  第二,城市宗教的國際化。阿瑜陀耶王朝時期,暹羅的佛教已經相當發達,90%以上的泰族人信仰佛教。同時,統治者推行宗教寬容政策,允許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宗教的存在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