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雲岡石窟!

2020-12-22 新華社新媒體

你一定聽說過它

雖然可能從未謀面

故事開始於一千多年前

以刀、錘、斧、鑿的尖利

決然撫平山崖的稜角

在「叮叮噹噹」的迴響中

巖石的粗礪被馴服

曾經的堅硬頑固

就那麼自然而又神奇地

化作了一片法相莊嚴

雲岡石窟五華洞前石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

王朝興衰、時代變遷、文化交融

……

一個個錯落的窟龕中

藏著許多人的

許多故事

雲岡石窟

雕鑿

武州川水又東南流,水側有石,祗洹舍並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東轉逕靈巖南,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

悠悠流淌的武州川水

見過很多人的身影行過

然而有一段見證

與眾不同

雲岡石窟景區內秋色美不勝收。新華社記者 範敏達 攝

那是在距今1500餘年的北魏年間

這裡是王朝的都城——平城

佇立於岸邊的

是高僧曇曜

瘦勁骨骼,袈裟飄逸

他那時大約不知道

自己的執著與誠心

最終會演化成

東西綿延約一公裡的蔚然大觀

——

正是他

「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

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

從北魏文成帝復法啟開鑿之始

到北魏正光年間終結

營造這片盛景

大致歷經了近70年之久

而如今

透過45個主要洞窟、209個附屬洞窟

1100多個佛龕、18000餘平方米雕刻面積

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

撲面而來的恢弘雄渾

大同雲岡石窟景區一座洞窟內的石刻佛像頭部。新華社記者王頌攝

盛大之外,別有匠心

大大小小的造像

最高者17米

最小者僅2釐米

萬千雕鑿費盡工夫

刻劃出的

是歷史的模樣

融匯

一如來,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葉,各具精嚴,寫不勝寫,畫不勝畫。後顧方作無限之留戀,前瞻又引起無量之企求。

——冰心

北魏

馳騁縱橫的遊牧民族建立起王朝

佛教

興於西方而法流東國

在武州(周)山南麓

這場相遇

碰撞出了雲岡石窟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多元文化的融合

成為了琳琅滿目的線條與雕飾

雲岡石窟石刻。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

早期的曇曜五窟

造像作風勁健質樸

技藝上承漢代的優秀傳統

也吸收融合了

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

中期石窟富麗堂皇

從洞窟形制到雕刻內容和風格

均有明顯的漢化特徵

而晚期的佛像與菩薩

面形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

正是清新典雅「秀骨清像」

大同雲岡石窟景區一座洞窟內的石刻造像。新華社記者王頌攝

令人目眩的

不只是藝術上的登峰造極

更有歷史、建築、音樂等等內容

徐徐鋪展

雲岡石窟第10窟明窗蓮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

比如著名的「音樂窟」

前室北壁最上層天宮伎樂十四身

分別演奏吹指、齊鼓、排簫、

琵琶、橫笛、琴、五弦、篳篥、

箜篌、腰鼓、義嘴笛、法螺等樂器

門楣上一組舞伎群

動作連貫,氣韻奔放

雲岡石窟第6窟中心塔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

融匯於此,也定格於此

無數種奇想

有了共同的名字:

「雲岡石窟」

更迭

北魏雄風猶拂面,萬裡鐵騎歸佛山。

——餘秋雨

初見雲岡石窟的人

總會生出這樣的好奇:

佛像身上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小洞?

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

那是歲月更迭留下的痕跡

在漫長的時光裡

雲岡石窟進行了多次

大規模的泥塑翻新及維修

在修補佛像時

工匠打孔把木樁嵌入佛像並固定

之後纏麻

外覆泥塑彩繪

然而

又過去很多年

泥皮脫落,木樁枯朽

終究只有這些孔洞

留了下來

再堅固的巖石

也抵擋不住時間的力量

然而,總有一些東西

在時光輪轉中

愈發閃亮

那是文明的寬度

也是文化的溫度

正如眾多佛像

口角邊掛著的笑容

端莊而自信

縱是千載過後

依舊動人如初

雲岡石窟第5窟佛像。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

逝者如斯夫

順著歷史的河流回望

我們卻愈發折服於

它無與倫比的美

更愈發驚嘆於

它獨一無二的價值

雲岡石窟

中國第一個規模巨大的石窟群

它是東方石雕藝術的精魂

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範

代表著公元5-6世紀佛教藝術的

最高成就

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

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

它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瑰寶

與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

並稱為世界三大石雕藝術寶庫

它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遺產

撩撥開歷史的重重簾幕

它一直就在那裡

不動聲色

卻光彩奪目

這就是

雲岡石窟!

相關焦點

  • 雲岡石窟
    從石窟所保存的紀年銘刻和藝術風格上看,這處宏偉的藝術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遺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雲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雲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後計60多年。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個著名的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開鑿石窟五所,即現存雲岡第16窟至20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
  • 《雲岡石窟全集》出版 首次全方位為雲岡石窟「立檔」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史競男)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雲岡石窟全集》已由青島出版社出版。這項浩大的出版工程歷時近7年,共20卷,用圖12710張,收錄造像59265身,編號洞窟45個,全景式展現了雲岡石窟的文化特色與藝術精華。
  • 雲岡石窟講解
    雲岡石窟講解 地圖導航 大小: 10.19MB
  • 「複製」一個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第十一窟數位化項目負責人潘鵬解釋。站式三維掃描則可以記錄整個洞窟的空間尺度,就像定製一個尺寸標準的框架,將此前採集的三維圖像裝進去。最終產出的結果,是準確的三維彩色模型。 這三種方式結合的技術方案,雲岡石窟數位化團隊探索了10多年才形成。
  • 雲岡石窟:穿越千年的微笑
    自北魏獻文帝時期起,雲岡石窟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開鑿工程於孝文帝太和年間達到頂峰。此過程大致歷經二十餘年,其間「曇曜五窟」與雲岡其他巨型石窟的雕鑿工作同時進行。獻文帝還對石窟的雕刻進行了重新安排,這也使得雲岡洞窟造像的題材和內容變得豐富多樣。
  • 雲岡石窟進行日常保養
    本文轉自【中新網】;  5月13日,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第11—13窟的維護保養工作,針對粉塵、裂隙、空鼓、分離等問題進行有效治理。2015年開始,雲岡石窟保護工作的重點由搶救性保護轉向預防性保護、研究性保護。
  • 山西省大同市城市標誌:雲岡石窟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地理位置為東經113º20』,北緯40º04』。  雲岡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改稱雲岡石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灅水》記載:「武州川水又東南流,水側有石,祗洹舍並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東轉逕靈巖南,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
  • 「雲岡學」走向成熟,《雲岡石窟全集》出版是標誌
    熬過漫長的7年,終得「正果」,對出版方和雲岡人來說,雖然歷經艱難,這也收穫榮光。在這件事上,雙方都感謝一位「媒人」,那就是大同市知名文化學者李爾山。正是經過他的牽線,強強聯手,才促成了20卷全集的問世。事情得從2009年說起。
  •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在山西大同西邊武周山南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主要洞窟五十三個,造像五萬一千餘尊,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石窟始鑿於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遷都洛陽之前,而造像工程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
  • 大同雲岡石窟榮登「百強榜」第三!
    2020年5月全國5A級景區品牌百強榜發布雲岡石窟景區榮列第三日前,由邁點研究院獨家發布的「2020年5月5A景區品牌100強榜單」出爐,雲岡石窟景區名列第3名,監測顯示,5月5A級景區MBI指數山西增幅較為明顯,雲岡石窟景區指數增至318.6,相較於上月環比增長284.78%。同時,5月雲岡石窟景區媒體關注較高,在新華網、中國網、央視網等各大新聞端累計曝光文章數百篇。在文旅融合、全域旅遊迅速發展的背景下,5A級旅遊景區的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 雲岡石窟:「雲」端行走,「雲」遊世界
    1933年,中國學者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營造學社同人考察雲岡石窟,隨後在合著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中,刊發了《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一文,釐定了雲岡諸窟的名稱,討論了雲岡飛仙的雕刻,分析了雲岡石窟表現的建築形式和窟前的附屬建築,文中認為:「這靈巖石窟更是後魏藝術之精華—中國美術史上一個極重要時期中難得的大宗實物遺證。」並在文章中第一次從建築角度研究了雲岡石窟的價值。
  • 雲岡石窟:翻開這部1560年的「石頭史書」
    一般人可能會覺得,石窟就是山洞裡刻著一些大佛。其實,「石窟」的正名是石窟寺,它是中國古代建築中非常重要的類型,絕大部分石窟都是佛寺。比如雲岡石窟,在《魏書》或者《水經注》裡稱作「武周山石窟寺」或「靈巖寺」,金代碑文記載,遼金時期這裡變成了十座寺廟,所以雲岡從歷史上來說其實是大型的石窟寺廟群。
  • 雲岡石窟丨讓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我們看加上了眼珠的大佛,明顯帶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氣氛,我覺得這是絕妙的一筆,我們常說畫龍點睛,這就算刻佛點睛了。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成員梁思成、林徽因等人來到雲岡石窟,意外發現石窟裡竟然用雕刻技術表現了建築的柱子、鬥拱、屋頂等細部,還雕出了塔和殿宇的形制。
  • 曇曜與雲岡石窟
    五、曇曜和武州塞的石窟。和平(四五九年—四六五年)初道人統師賢過世,曇曜繼任,改「道人統」為「沙門統」。曇曜上奏文成帝,在京城西郊的武州塞開石窟五處,窟內造高七十至六十尺的大佛像各一。這裡所說的武州塞的石窟五所,就是雲岡石窟的第16至20窟,即所謂的曇曜五窟,這已被世人所認可。五窟都雕造有高十三至十七米的大佛,充滿了窟內的所有空間。
  • 不可移動的雲岡石窟 「離家出走 環遊世界」
    先後三年,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與雲岡石窟研究院聯合項目組,費盡心血,攻克了數據採集處理、結構設計、分塊列印上色等多項技術難關,才得以完成這座全球首例可移動3D列印複製洞窟。同時,這座3D列印複製洞窟實現了雲岡石窟研究院長久以來的夙願,讓千年雲岡石窟邁出了「行走」於世界的第一步。
  •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蔚為壯觀的佛教藝術寶庫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蔚為壯觀的佛教藝術寶庫到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體驗佛教石窟魅力 感受傳統文化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始建於北魏,歷代開鑿修建,遺存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能留下來的大多可能就是石雕、石刻,大同雲岡石窟,是中國罕見地保存完好的大型石雕建築群,也是久負盛名。千年時光流轉,時間在這裡留下了滄桑,卻也讓那些精美的佛像、雕刻蒙上了古意盎然。高古趣味也好,異族文化、外來文化和漢族文化的交融也好,北魏統一北方以後,推行漢化改革,促進民族融合,雲岡石窟也可以看到這些變化和時間經緯度。
  • 老照片:閻錫山治下的大同,雲岡石窟1933年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文中記述的開窟五所,就是當時著名的高僧曇曜就選擇了鍾靈毓秀的武州山,開鑿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徵的曇曜五窟。平面為馬蹄形,穹隆頂,外壁滿雕千佛。
  • 淺遊大同之打卡雲岡石窟、懸空寺
    第一個打卡的地方便是聞名中外的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園區很大,遊玩的人很多,主要造像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樸的造像作風。
  •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不同時期的石窟各有特色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第五窟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
  • 大同雲岡石窟,最易被忽視的兩處景點,其實很精彩
    雲岡石窟於北魏初期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年(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裡,氣勢雄渾,蔚為壯觀。石窟的參觀路線很簡單,都在這1公裡的沿線。只要開放的石窟,都可以入內參觀,石窟前有簡介,也可以手機掃碼聽講解。當然,最佳方式是聘請優質導遊講解,收穫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