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一個雲岡石窟

2021-01-16 騰訊網

位於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一千五百年屹立不倒。但通過精細的測量手段,保護它的人知道,每年在自然狀態下,洞窟每平米平均有超過10立方釐米砂巖剝落。

看似微不足道的形變,放在十年、百年、千年的尺度裡,便十分可觀。雖然文物保護的手段越來越豐富,但石窟的退化遵照自然的法則,無法徹底遏制。

保護者正通過別的方式,挽留這些精美而歷經滄桑的佛像。雲岡石窟研究院通過數位化技術,正在將石窟的信息全部記錄、重現在數字空間裡,再利用3D列印,將這些洞窟等大、逼真地再現。

雲岡45個大窟和200多個小窟分布在武周山南麓,自東向西延綿一公裡,其中立著約5.9萬尊千姿百態的佛像。這些融匯中國、印度、希臘、羅馬等中西風格的壯麗石窟,一千五百年來與山融為一體,俯視大同。

如今,被「複製」的雲岡大佛們,走出大山,走進青島、北京、杭州等地,未來還計劃環遊世界。

10月20日,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潘鵬(左)與同事在採集第十一窟數據,該窟的數位化採集將於11月結束。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夜拍十一窟

10月20日晚上7點,潘鵬跟同事打著手電,走進雲岡第十一窟的窟簷。窟簷是一座三層仿古木質建築,為了保護石窟所建,緊貼在石窟外面,相當於一層外殼。「殼」內還可以安裝設備,為石窟調節乾濕度。

這一天大同氣溫驟降,晚上已經低於10度。他們穿著抓絨開衫,外面套上衝鋒衣,冷氣依然侵入身體,保溫水壺必不可少。

一臺無影燈和棚閃燈投向工作區,將黑暗的石窟照亮。李澤華和王超拿著單眼相機,拍攝東壁最後剩餘的一部分,在內壁投下巨大的影子。為了補光均勻,相機都安裝了特別的環形LED補光燈。窟簷裡的工作準備區,立著十幾個棚閃燈、無影燈,各種器材的黑色充電器鋪了一地。

他們站立的地方,是距離地面十多米的腳手架,腳手架上鋪著木板,行走時會晃動。腳手架的鋼管從地面升起來,縱貫石窟,每隔約1.5米左右分為一層。

第十一窟的數位化採集在今年國慶假期後啟動,前幾天剛完成窟頂第一層的工作,第一層木板隨即拆除。現在是從上往下數的第二層,仰頭就是窟頂。王超從木板上小心走過,腳邊不遠,木板邊緣已經露出半個佛頭。

當天白天,洞窟裡還進行了另外兩種採集工作:手持三維掃描和站式三維掃描。

龐博手持三維雷射掃描儀,如超市收銀的掃碼器大小,一點點在壁面前移動,與之相連的電腦上實時出現掃描出的畫面。沒接收到的地方,就形成一個黑洞,他一邊掃一邊盯著電腦檢查,隨時彌補缺失。

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龐博手持三維雷射掃描儀一邊掃描一邊檢查電腦上的實時畫面。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站式雷射掃描儀則在整層基本採集完時啟用,定位在一點,自動對周邊空間進行360度掃描。站式雷射掃描儀對穩定性要求極高,掃描時周邊不能有任何晃動,除了負責操作的王家鑫,其餘人全部退出洞窟。

近景攝影測量、手持三維雷射掃描和站式三維雷射掃描,三種採集方式各有所長。

「攝影的優勢是像素比較高,紋理十分清晰,但由於是二維轉三維,空間結構有誤差。雷射掃描的空間坐標準,可以對攝影測量進行校準,使得三維結構更準確。」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第十一窟數位化項目負責人潘鵬解釋。站式三維掃描則可以記錄整個洞窟的空間尺度,就像定製一個尺寸標準的框架,將此前採集的三維圖像裝進去。最終產出的結果,是準確的三維彩色模型。

這三種方式結合的技術方案,雲岡石窟數位化團隊探索了10多年才形成。

雲岡的5.9萬多尊佛造像,最高達17.3米,最小僅2釐米高,拇指大小。他們一寸寸採集圖片和數據,正在將讓這些佛造像在數字空間裡「重生」,永遠保持今天的容貌和色彩。

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王家鑫在設置站式三維雷射掃描儀,該掃描儀可以記錄整個洞窟空間尺度,與近景攝影測量、手持三維雷射掃描一起完成數據採集。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3D大佛的誕生

一夜的趕工,第十一窟的第二層數據採集全部結束。

近景攝影組的兩臺單眼相機,每臺每天大約要按1萬次快門,一共採集近2萬張照片。一個項目完工,要採集50萬張以上,快門基本被按到失效。最困難的部分是佛龕內的死角,他們得換用卡片相機,「凹」出各種姿勢,伸到佛像的耳後、側面拍攝,腳下要注意安全,手上又不能觸碰文物。

10月21日一早,工人師傅入場,拆除第二層的木板。拆完以後,木板將移到第三層鋪設。整個過程持續一到兩天,整層的數據採集需要一天半到兩天,加起來,每一層的工作需要4天完工。

「一共搭了九層,還有七層,那就是28天左右。」潘鵬算了一下,「必須抓緊工期了,要不然到時候就很冷了。」

他預計到11月下旬,窟內的採集就要停止了。前車之鑑就在眼前,前幾年歲末年初,他們做了第十二窟的數據採集,當時氣溫低到相機自動關機,設備接連出了問題。

工人在拆除第二層腳手架的同時,攝影組加緊補拍最後一組圖片。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數據處理員趙曉丹的工作環境稍好,不用在窟內受凍。在辦公室,她負責將前方拍攝的照片導入電腦,快速瀏覽檢查,剔除不合要求的照片,然後導入圖像處理軟體。軟體會自動提取每張照片的特徵點,抽離色彩信息和幾何特徵,變成間隔0.02毫米的一個個點源。由點連成線,三條線組成一個面,面與面合成空間,完成從二維照片到三維模型的初步處理。

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的辦公室裡,五臺電腦承擔著這項工作,每臺電腦的顯示器連接多達5臺主機,才能滿足運算能力。這樣「疊羅漢」式的配置,能夠用一夜時間處理當天拍攝的1~2萬張照片,白天則繼續處理前晚加班採集的數據。

每當一個新的採集項目啟動,這些計算機都嗡嗡作響,夜以繼日。

最讓趙曉丹擔心的是,有時候算了一夜,結果計算出的模型出了差錯,他們稱之為「跑飛了」。有時,龐大的運算量還會讓計算機宕機,只能從頭再來。不過,雲岡石窟研究院正在建設文物系統第一個先進計算中心,他們將「鳥槍換炮」,擁有更大、更快的運算能力。

這時,遠在深圳的合作工廠裡,數十臺3D印表機將三維模型的數據,列印成數百個立體模塊。其後,美術師與工人師傅一起,為與洞窟等大的十幾米高3D模型上色。

這個過程將持續8個月。去年夏天,平面設計出身的趙曉丹在深圳待了兩個月,為此前採集完數據的第十二窟模型上色,「畫面十分壯觀。」

今年6月,3D列印的原大雲岡第十二窟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展出。雲岡石窟研究院供圖

巴黎聖母院的警示

今年6月,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迎來一個完整的雲岡洞窟。通過3D列印和組裝,第十二窟被等比例「複製+粘貼」到杭州。

這是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與雲岡石窟研究院聯合完成的世界首個可拆卸3D列印數位化石窟,雙方希望這個石窟未來能走向全球巡展。

第一個等比例3D列印的石窟,是2017年在青島城市傳媒集團廣場永久落地的第三窟。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整個項目歷經數據採集、數據處理、3D列印、結構體設計施工、列印件拼裝、光源設計安裝、噴砂上色等工序,歷時2年。

「如果你想看雲岡石窟,必須來到現場,所以有人一輩子都不知道雲岡石窟是什麼樣子。」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技術員王家鑫說,「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文物走到大家身邊。」

航拍雲岡石窟年代最早的一組石窟——曇曜五窟。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不過,一開始,石窟數位化的目的並非為了展示,而是出於對文物保護的迫切需要。

直觀來看,雲岡石窟可能每隔十年都有可見的變化。現代技術佐證了這一感受,從2012年起,配合雲岡五華洞窟簷保護工程,雲岡石窟研究院對第九、十窟的列柱進行了持續表面落沙量監測。監測結果表明,在未修建窟簷前,1平米的面積上,平均每年大約會剝掉落10點多立方釐米的砂巖。

在一些石窟最內側的北壁,因山體滲水導致的壁面剝落尤為劇烈,造像已經模糊不清,甚至退化成近乎一個平面,無法知道曾經是什麼樣。留存當下的數字資料,將為未來彌補這種遺憾。

去年4月,巴黎聖母院遭遇火災。慶幸的是,此前完成的雷射掃描數位化採集,用10億多個數據點記錄了聖母院的全貌,可為重修提供依據。這件事提醒全世界文化遺產機構,為應對不測之虞,必須儘早建立數字檔案。

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志榮認為,當前石窟寺數位化最核心的目的,是了解我國石窟寺文物本體基本現狀,用數位化方法,將中國大地上石窟所有信息在21世紀老老實實、系統記錄下來。

近期目標來看,她希望5年之後,使中國能得到一個包含石窟寺翔實基本信息的大資料庫,各石窟寺都能收穫紮實的數字檔案,使得其他各項事務都能升級。

虛擬修復與數字回歸

在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主任寧波看來,雲岡石窟是開展數位化難度最高的一類石窟。

雲岡石窟作為高浮雕石窟傑作,體量巨大,「山是一座窟,窟是一座山」。而且空間結構複雜,既有印度的穹廬頂,又有北魏皇家的中式宮殿樣式,遍布希臘、羅馬、印度、中式的建築、人物、動物、花草紋樣的精湛雕刻。「那麼巨大的體量、複雜的空間、精湛的雕刻,造成的整個三維數位化工作的採集難、存儲難、應用難。」寧波說。

最早,雲岡石窟曾經想借用敦煌的數位化採集方法來做,走了彎路,因為敦煌數位化的對象主要是壁畫,而雲岡石窟的主體是高浮雕造像。「大窟大像,從技術到工程遇到許多實際問題,我們經過10多年的探索,才基本解決了雲岡石窟三維數位化採集的難題。」

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王超用相機採集第十二窟窟頂影像。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在此過程中,雲岡石窟充分藉助外力。例如,北京建築大學最早為雲岡石窟解決了外立面數位化難題,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與雲岡研究院合作,提供了充分的技術支持。

由於雲岡石窟在全國石窟寺中具有典型性,「當他們來到雲岡時,都覺得解決了雲岡的數位化採集難題,全國大部分石窟的難題也會迎刃而解。」寧波說,這幾家共同成立了「數字雲岡聯合實驗室」,解決石窟採集、保存和應用難題。

當石窟建立起資料庫,更多的歷史缺憾將被彌補。一個典型案例,是位於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曾利用數位技術「復原」過殘缺的文物。

龍門石窟萬佛洞前室南壁的觀世音像龕,體態婀娜優雅,雕刻細膩流暢,素有龍門「最美觀世音」的美譽,但這尊造像的髮髻以下至鼻子以上慘遭破壞,面目全非。去年,龍門石窟研究院對其進行虛擬復原,不僅重現菩薩面容,還恢復了色彩。

龍門石窟「最美觀世音」虛擬復原前(左)和復原後(右)。圖/龍門石窟研究院

虛擬復原的依據,主要來自四個方面:老照片、三維數據測量、顏色檢測分析報告,以及同時期、同類型造像參考。研究人員利用三維掃描測繪數據,首先推斷出缺失部位的體積、長寬、弧度等,然後結合老照片資料和同時期、同類型造像規律,進行造型復原。

由於沒有第一手的資料,彩繪的復原也相當困難。肉眼只能看到殘留的紅色和黑色,但顏色檢測分析測出了少量金元素,意味著曾有金色。再根據其他洞窟色彩檢測和出土文物對照,並考慮到褪色效果,復原了造像的彩繪。

如今,龍門石窟通過APP的AR掃描、紀錄片、3D列印等多種形式,讓觀眾在現場和線上都可以看到「最美觀世音」的完整面目,並了解虛擬修復背後的故事。

還有一種可能的應用途徑,是讓流失海外的石窟文物「數字回歸」。

例如一些佛像的佛頭在歷史上被盜,經過轉手,成為外國博物館的藏品。被盜文物的追索,仍然是一個難題。不過,在被返還之前,如果能採集到被盜文物的數字信息,就能通過數位化手段讓佛像復原,讓觀眾看到佛像完整的面貌。

不斷「重頭再來」

據統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石窟寺及石刻超過三百處。石窟寺歷史悠久,延綿近兩千年,縱使有免遭雷火毀滅的優勢,但依然遭受著風化、滲水等自然病害,以及歷史上的人為破壞、被盜流失。

此前不久,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數字中心主任董廣強在雲岡石窟舉辦的一次石窟寺數位化保護論壇上表示,目前麥積山石窟有數字中心,但沒有專業隊伍,人員培訓和設備增加等沒有同步跟上。

麥積山石窟遊客量逐年增加,已經達到80萬人次,但是由於多數是小型洞窟,絕大多數內部空間僅2-3立方米,平常都是處於封閉狀態。董廣強稱,希望後續根據洞窟內塑像精美程度等因素,完成部分重點洞窟的三維掃描,並在適當位置建立麥積山石窟文物數字展示中心,為更多遊客提供參觀數位化參觀體驗。

全國更多小型、分散的石窟寺,更難以具備專業的數位化技術和團隊。

寧波認為,全國石窟數量巨大,在短期內都將存在數位化工作量大,時間緊迫的問題,同時數位化採集、存儲標準還不完善,將來的數據所有權也都會面臨一些難題需要解決。

王家鑫用小型相機採集佛龕內難以採集的「死角」,這是圖像採集中的難點。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全國石窟寺正在通過一些平臺聯合起來。例如,今年9月,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啟動「數字重生——絲綢之路沿線石窟寺數位化保護項目」,雲岡、龍門、麥積山三大石窟首批參與,探索更多數位化保護利用方式。其長遠目的在於,在當前石窟寺數位化工作基礎上,推動絲綢之路沿線石窟整體數位化進程。

預計項目周期為6年,前三年更側重於數位化記錄存儲、虛擬修復、數字回歸,以及探索數位化標準建立,後三年更側重於展覽展示、公眾教育、公益活動,以及文化價值闡釋和傳播,籌資與傳播貫穿於全過程。

作為數位化起步較早、技術較為成熟的石窟寺,雲岡石窟正在走出去,幫助其他文物單位建立數字檔案。

近年來,該團隊帶著全套設備,走入北京明十三陵的長陵祾恩殿、山西運城廣仁王廟、五臺山南禪寺以及永樂宮和華嚴寺等。長陵祾恩殿是難度最大的一個項目,他們待了兩個月,花的時間比採集雲岡石窟一個洞窟還要多。

潘鵬回憶,長陵祾恩殿難度主要在於體量太大、結構複雜,外部要用無人機攝影測量,內部使用三維掃描儀。大殿地面鋪設古磚,無法直接立鋼柱,他們自己設計定製了一個氣柱,底部為氣墊,可以將鋼柱升到十米多高,將掃描儀放在上面,掃描高處的建築細節。

從2005年雲岡石窟啟動外立面數位化採集開始,至今大約完成整體石窟三分之一的數據採集。不過,隨著技術的迭代,這項工作往往需要「重頭再來」。

雲計算、大數據、虛擬實境、知識圖譜、人工智慧等更多的數位技術,正擺到文保工作者面前。李志榮認為,要對技術持開放態度,新技術的介入將擴展石窟寺保護的手段,升級石窟寺保護的流程,也將提升數位化的標準。

潘鵬說,四五年前進行了第五窟的數位化,現在看,當時的技術已經落後了,數據精度也不如現在。他預計,當前設備採集的數據,五到十年可以保持在先進水平。但在那之後,新一輪的採集或許又要開始了。

新京報記者 倪偉 攝影記者 浦峰

編輯 陳思 校對 陳荻雁

相關焦點

  • 不可移動的雲岡石窟 「離家出走 環遊世界」
    先後三年,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與雲岡石窟研究院聯合項目組,費盡心血,攻克了數據採集處理、結構設計、分塊列印上色等多項技術難關,才得以完成這座全球首例可移動3D列印複製洞窟。同時,這座3D列印複製洞窟實現了雲岡石窟研究院長久以來的夙願,讓千年雲岡石窟邁出了「行走」於世界的第一步。
  • 雲岡石窟講解
    青菜殼-雲岡石窟講解,將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風景區內景點一網打盡,不僅詳盡介紹每個洞窟的特色,還將景點介紹延伸至歷史變遷、神話故事、名人軼事等文化信息,同時包含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實用信息。
  • 雲岡石窟
    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雲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後計60多年。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個著名的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開鑿石窟五所,即現存雲岡第16窟至20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
  • 雲岡石窟:「雲」端行走,「雲」遊世界
    1933年,中國學者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營造學社同人考察雲岡石窟,隨後在合著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中,刊發了《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一文,釐定了雲岡諸窟的名稱,討論了雲岡飛仙的雕刻,分析了雲岡石窟表現的建築形式和窟前的附屬建築,文中認為:「這靈巖石窟更是後魏藝術之精華—中國美術史上一個極重要時期中難得的大宗實物遺證。」並在文章中第一次從建築角度研究了雲岡石窟的價值。
  • 國際博物館日,雲岡石窟大佛「走」到北京
    眾所周知,雲岡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現存大小窟龕254個,主要洞窟45座,是中國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 而18窟是雲岡石窟規模最大、最複雜,藝術價值極高的一窟,石窟整體高度近20米。為了複製第18窟,北京建築大學和雲岡石窟研究院組建了多學科交叉協同創新的科研團隊,匯集了建築歷史、建築藝術、測繪、材料、結構、現代製造、監測監控等多學科的專業人才,歷時15年,突破關鍵技術,實現世界首例大型石窟(高18m)露天裝配式整體精準複製,讓「文物活起來」變為現實。
  • 《雲岡石窟全集》出版 首次全方位為雲岡石窟「立檔」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史競男)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雲岡石窟全集》已由青島出版社出版。這項浩大的出版工程歷時近7年,共20卷,用圖12710張,收錄造像59265身,編號洞窟45個,全景式展現了雲岡石窟的文化特色與藝術精華。
  • 雲岡石窟:穿越千年的微笑
    雲岡石窟規模宏大,石窟內的造像形象生動,內容豐富,石刻技藝精湛,是中國佛教藝術的至高創作,也代表了世界雕刻藝術的頂級水平。1961年3月,雲岡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雲岡石窟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
  • 3D石窟 走出雲岡(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圖為雲岡石窟第十二窟複製窟前廳。盧紹慶攝 核心閱讀浙江大學與雲岡石窟研究院合作,歷時3年多,製作了雲岡石窟第十二窟的可移動3D列印複製版本,目前在浙江大學落成開放。這讓更多人有機會欣賞到不可移動文物的宏大風貌,也讓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護及傳承利用邁出了重要一步。進入「雲岡石窟第十二窟」,雕刻精美、意蘊宏大的造像,讓人震撼。
  • 這就是雲岡石窟!
    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王朝興衰、時代變遷、文化交融……一個個錯落的窟龕中藏著許多人的許多故事它是雲岡石窟雕鑿武州川水又東南流,水側有石,祗洹舍並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多元文化的融合成為了琳琅滿目的線條與雕飾雲岡石窟石刻。
  • 雲岡石窟進行日常保養
    本文轉自【中新網】;  5月13日,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第11—13窟的維護保養工作,針對粉塵、裂隙、空鼓、分離等問題進行有效治理。2015年開始,雲岡石窟保護工作的重點由搶救性保護轉向預防性保護、研究性保護。
  • 山西省大同市城市標誌:雲岡石窟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地理位置為東經113º20』,北緯40º04』。石窟依山開鑿,規模恢弘、氣勢雄渾,東西綿延約1公裡,窟區自東而西依自然山勢分為東、中、西三區。現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達18000餘平方米,造像最高為17米,最小為2釐米,佛龕約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1000餘尊。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後,第一次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風範的佛教藝術寶庫,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豐碑。
  •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在山西大同西邊武周山南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主要洞窟五十三個,造像五萬一千餘尊,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石窟始鑿於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遷都洛陽之前,而造像工程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
  • 可移動3D列印雲岡石窟「音樂窟」即將亮相上海
    記者日前從雲岡石窟研究院獲悉,年度壓軸大展「大美之頌——雲岡石窟的千年記憶與對話」將於12月25日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屆時,全球單體最大、可移動3D列印雲岡石窟「音樂窟」將首次公開亮相上海,開啟雲岡石窟「行走」世界的新篇章。
  • 大同雲岡石窟榮登「百強榜」第三!
    2020年5月全國5A級景區品牌百強榜發布雲岡石窟景區榮列第三日前,由邁點研究院獨家發布的「2020年5月5A景區品牌100強榜單」出爐,雲岡石窟景區名列第3名,監測顯示,5月5A級景區MBI指數山西增幅較為明顯,雲岡石窟景區指數增至318.6,相較於上月環比增長284.78%。同時,5月雲岡石窟景區媒體關注較高,在新華網、中國網、央視網等各大新聞端累計曝光文章數百篇。在文旅融合、全域旅遊迅速發展的背景下,5A級旅遊景區的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 「雲岡學」走向成熟,《雲岡石窟全集》出版是標誌
    而近日,雲岡石窟迎來新的學術高峰——雲岡人用7年時間,櫛風沐雨,用腳步丈量,用鏡頭捕捉,以求索之心解析,一舉推出20卷本60萬字的煌煌大書《雲岡石窟全集》。相較於日本學者的研究,這部大書的視野更加開闊,研究的深度更加入微,一系列全新的理論和發現,填補了雲岡石窟研究若干歷史空白,成為「雲岡學」新的裡程碑,一個有著歷史意義的民族「爭氣工程」。
  •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不同時期的石窟各有特色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第五窟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
  • 可移動3D列印雲岡石窟「音樂窟」亮相--山西青年報2020年06月16日...
    走進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的展廳,仿佛踏入1500多公裡外的雲岡石窟「音樂窟」。6月12日,1∶1複製的雲岡石窟 「音樂窟」在浙江大學正式落成,這是首例可移動3D列印複製洞窟。   依託高精度數位化技術和3D列印技術,複製窟精確再現了「音樂窟」的石窟形制、精美造像,以及千餘年來風化造成的細微痕跡。該複製窟作為「魏風堂堂:雲岡石窟的百年記憶和再現」特展的重要部分,將通過線下、線上的方式開放參觀。
  • 雲岡石窟:翻開這部1560年的「石頭史書」
    石窟寺先從印度傳入西域,今天新疆拜城的克孜爾石窟是典型代表。之後它的下一個落腳點就是聞名天下的敦煌莫高窟,之後再往東南傳,到了當時的涼州,也就是今天以甘肅武威為中心的地方,涼州石窟是影響雲岡石窟最深的一種類型。等到傳入北魏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起雲岡石窟之後,中國石窟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裡程碑落成了。
  •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蔚為壯觀的佛教藝術寶庫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蔚為壯觀的佛教藝術寶庫到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體驗佛教石窟魅力 感受傳統文化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始建於北魏,歷代開鑿修建,遺存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多年前我曾經寫過雲岡石窟,說統治者把雕塑雕刻成他的樣子,幻想不朽,但是時間和歷史會證明一切。現在想起來,北魏一些統治者的文治武功,也是有歷史功績。封建王朝無論興旺如果說百姓皆苦,一個安定、富足、相對開明、統一的朝代,對於古代人民或許是好事。
  • 曇曜與雲岡石窟
    五、曇曜和武州塞的石窟。和平(四五九年—四六五年)初道人統師賢過世,曇曜繼任,改「道人統」為「沙門統」。曇曜上奏文成帝,在京城西郊的武州塞開石窟五處,窟內造高七十至六十尺的大佛像各一。這裡所說的武州塞的石窟五所,就是雲岡石窟的第16至20窟,即所謂的曇曜五窟,這已被世人所認可。五窟都雕造有高十三至十七米的大佛,充滿了窟內的所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