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雲岡石窟大佛「走」到北京

2020-12-22 北京日報客戶端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雲岡石窟的大佛「走」到北京建築大學的實驗室,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和北京建築大學副校長李愛群聯手雲端揭秘,大佛「動」起來的秘密。

眾所周知,雲岡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現存大小窟龕254個,主要洞窟45座,是中國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 而18窟是雲岡石窟規模最大、最複雜,藝術價值極高的一窟,石窟整體高度近20米。

為了複製第18窟,北京建築大學和雲岡石窟研究院組建了多學科交叉協同創新的科研團隊,匯集了建築歷史、建築藝術、測繪、材料、結構、現代製造、監測監控等多學科的專業人才,歷時15年,突破關鍵技術,實現世界首例大型石窟(高18m)露天裝配式整體精準複製,讓「文物活起來」變為現實。

「早在2005年,雲岡石窟研究院便與北建大開展了合作,雙方攻克技術難題,首次成功利用三維雷射掃描技術,生成了完整的雲岡石窟外立面點雲及正射影像圖,在此圖基礎上繪製的雲岡石窟實測線描圖,彌補了雲岡石窟一直沒有全景正射實測線描圖的缺憾,為雲岡石窟走進三維數字時代奠定了數據基礎。」

直播中,大佛「動」起來的過程娓娓道來,2015年6月,北京建築大學與雲岡石窟研究院籤署人才培養基地協議,共同設立了人才培養基地——數字雲岡聯合實驗室,雙方共同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專業發展與人才的培養。2017年,北京建築大學攻克了石窟多層級信息留取和多元化專題表達等技術難題,為雲岡石窟中規模最大、最複雜,藝術價值極高的第18窟的數位化保護修復和高保真3D列印提供了第一手的精細三維測繪數據。2018年,雲岡石窟18窟1:1等比例複製項目在北京建築大學大興校區成功落地。

「走」到了北京的大佛結構穩定性,能抗8級風。專家介紹,它是由一百多塊兩米乘兩米的模塊化子結構構成,能夠被拆分成一層一層的,達到大概八層;也能拆成一塊一塊,大約是一百二十多塊。「這樣當我們運輸到一個新的地方,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在現場就可以進行拼裝。」

另外,在北京建築大學多功能振動臺陣實驗室,還揭秘了建築遺產保護的抗震「法寶」。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冕 吳鏑通訊員 李小虎

編輯:楊萌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複製」一個雲岡石窟
    如今,被「複製」的雲岡大佛們,走出大山,走進青島、北京、杭州等地,未來還計劃環遊世界。 最困難的部分是佛龕內的死角,他們得換用卡片相機,「凹」出各種姿勢,伸到佛像的耳後、側面拍攝,腳下要注意安全,手上又不能觸碰文物。 10月21日一早,工人師傅入場,拆除第二層的木板。拆完以後,木板將移到第三層鋪設。整個過程持續一到兩天,整層的數據採集需要一天半到兩天,加起來,每一層的工作需要4天完工。
  • 雲岡石窟
    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雲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後計60多年。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個著名的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開鑿石窟五所,即現存雲岡第16窟至20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
  • 雲岡石窟:穿越千年的微笑
    雲岡早期洞窟具有極強的形式美感,每一尊大佛造像均與石窟內的空間和建築結構結合為一個完美的整體,由此創造出極富力量感的強大氣場。 到了雲岡石窟建造的中期,與早期相同,洞窟內的佛像、佛塔以及洞壁上的石刻均由本座山體的石材雕鑿而成,成為石窟建築結構的一部分。中期石窟的平面大致呈方形,洞窟前大多建有長方形的外室,一些洞窟內還建有中心塔柱以起到支撐洞窟的作用。
  • 雲岡石窟:「雲」端行走,「雲」遊世界
    1934年7月12日,著名文學家冰心遊雲岡後寫日記讚嘆。  「雲岡石窟的莊嚴偉大是我們所不能想像得出的。」1935年,著名作家鄭振鐸在《雲岡》中感慨,「必須到了那個地方,流連徘徊了幾天、幾月,才能夠給你以一個大略的美麗的輪廓。你不能草草的浮光掠影的跑著走著的看。你得仔細的去欣賞。」  2020年的今天,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雲岡石窟:翻開這部1560年的「石頭史書」
    雲岡石窟20號窟大佛①1933年林徽因在雲岡石窟。來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藏②雲岡石窟第39號塔廟窟。王南攝③印度巴賈石窟12號支提窟內景。《梁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編者按 2020年6月6日至7月5日,「人文清華講壇」特別節目《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建築》,先後在太原晉祠、大同雲岡石窟、應縣木塔和五臺山佛光寺等四處著名古建築,進行現場開講,帶領網友「雲遊」這些歷史建築。
  • 遊山西·讀歷史 | 1500年前的「混血兒」雲岡石窟,拍了拍你
    雲岡石窟露天大佛  「雲岡石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大同雲岡石窟考察時這樣說。跟隨著總書記的腳步,9月24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山西日報報業集團協辦的「遊山西 讀歷史」第二屆全國主流媒體山西行長城線採訪團,來到有「中國雕塑的長城」之稱的雲岡石窟。
  • 遊山西·讀歷史|1500年前的「混血兒」雲岡石窟,拍了拍你
    雲岡石窟露天大佛「雲岡石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大同雲岡石窟考察時這樣說。跟隨著總書記的腳步,9月24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山西日報報業集團協辦的「遊山西?讀歷史」第二屆全國主流媒體山西行長城線採訪團,來到有「中國雕塑的長城」之稱的雲岡石窟。採訪團近距離觀摩石窟雲岡石窟是1500年前出生的「混血兒」為什麼這麼說呢?
  •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來山西旅遊必打卡的景點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國家首批五A級景區,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遺產名錄,來這裡感受一波氣勢宏偉的雲岡群吧!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1公裡。現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尊,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這裡凝聚了古代佛教藝術的高峰,作為北魏的國家工程,整個石窟群恢弘壯觀,氣勢雄偉,大山中雕刻的佛像每一個細節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這裡你可以了解到好多歷史文化,可以請一位導遊幫助你更好地了解每處石窟的歷史由來。
  • 雲岡石窟丨讓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第20窟主佛坐像,是雲岡最著名的露天大佛,高13.7米,因早年洞窟前壁山崖崩塌而使大佛露天而坐。20窟大佛,是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早期佛教藝術的傑作。我們看加上了眼珠的大佛,明顯帶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氣氛,我覺得這是絕妙的一筆,我們常說畫龍點睛,這就算刻佛點睛了。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成員梁思成、林徽因等人來到雲岡石窟,意外發現石窟裡竟然用雕刻技術表現了建築的柱子、鬥拱、屋頂等細部,還雕出了塔和殿宇的形制。
  •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在山西大同西邊武周山南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主要洞窟五十三個,造像五萬一千餘尊,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石窟始鑿於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遷都洛陽之前,而造像工程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
  • 海外「網紅」雲岡石窟拍攝短視頻
    11月23日下午,海外「網紅」彭增義、阿爾喬姆·日丹諾夫等一行6人,在市網信辦工作人員陪同下,來到雲岡石窟進行短視頻拍攝。拍攝過程中,彭增義說,此次是他時隔十多年後第二次來到雲岡石窟,驚喜地發現雲岡石窟景區環境變得煥然一新,而雲岡大佛依舊震撼人心。
  • 五臺山、雲岡石窟……山西126家A級景區免首道門票(附完整名單)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21日訊 近日,山西省文旅廳公布了2020年下半年周一至周五工作日向全國遊客免首道門票的山西省126家A級旅遊景區名單,名單中有雲岡石窟、五臺山景區、皇城相府、平遙古城...有你想去的嗎?
  •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蔚為壯觀的佛教藝術寶庫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蔚為壯觀的佛教藝術寶庫到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體驗佛教石窟魅力 感受傳統文化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始建於北魏,歷代開鑿修建,遺存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中國旅遊說中國地面建築看山西,地下建築看陝西,其實陝西的皇陵大多被盜掘,沒有發掘的現在也是保護性的政策,你很難看到什麼皇陵、王陵,只能是看看博物館的文物和封土、遺址、墓葬石雕。石頭千年、萬年也不會腐蝕、消亡,古代西方人用大理石修建,心理或者文化追求建築的不朽和保存。
  • 《雲岡石窟全集》出版 首次全方位為雲岡石窟「立檔」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史競男)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雲岡石窟全集》已由青島出版社出版。這項浩大的出版工程歷時近7年,共20卷,用圖12710張,收錄造像59265身,編號洞窟45個,全景式展現了雲岡石窟的文化特色與藝術精華。
  • 不可移動的雲岡石窟 「離家出走 環遊世界」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這樣描繪彼時雲岡石窟的盛景。如今,想要領略雲岡石窟著稱於世的精細樂舞雕刻和獨特藝術風格,不一定要前往山西大同,「分身」石窟已經可以移動到它想要展示的地方。這次,雲岡石窟離開駐守千年的大同武周山,「移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啟了世界巡展的第一站。
  • 淺遊大同之打卡雲岡石窟、懸空寺
    第一個打卡的地方便是聞名中外的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園區很大,遊玩的人很多,主要造像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樸的造像作風。
  • 3D石窟 走出雲岡(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盧紹慶攝 核心閱讀浙江大學與雲岡石窟研究院合作,歷時3年多,製作了雲岡石窟第十二窟的可移動3D列印複製版本,目前在浙江大學落成開放。這讓更多人有機會欣賞到不可移動文物的宏大風貌,也讓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護及傳承利用邁出了重要一步。進入「雲岡石窟第十二窟」,雕刻精美、意蘊宏大的造像,讓人震撼。
  • 雲岡石窟:大同旅行中,最值得去的目的地,附詳細旅行信息
    走了1公裡,見到了雲岡石窟的大門,建築很氣派。 似乎在告訴你:這就是5A景區+世界遺產該有的氣派。圖為19窟 主佛像結跏趺坐,高16.8米,是雲岡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輪齊肩,下頜崩毀。舉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撐。衣紋簡潔明快,輕薄貼體,袈裟邊飾折帶紋。
  • 曇曜與雲岡石窟
    五、曇曜和武州塞的石窟。和平(四五九年—四六五年)初道人統師賢過世,曇曜繼任,改「道人統」為「沙門統」。曇曜上奏文成帝,在京城西郊的武州塞開石窟五處,窟內造高七十至六十尺的大佛像各一。這裡所說的武州塞的石窟五所,就是雲岡石窟的第16至20窟,即所謂的曇曜五窟,這已被世人所認可。五窟都雕造有高十三至十七米的大佛,充滿了窟內的所有空間。
  • 雲岡石窟講解
    雲岡石窟講解 地圖導航 大小: 10.1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