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雲岡石窟的大佛「走」到北京建築大學的實驗室,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和北京建築大學副校長李愛群聯手雲端揭秘,大佛「動」起來的秘密。
眾所周知,雲岡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現存大小窟龕254個,主要洞窟45座,是中國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 而18窟是雲岡石窟規模最大、最複雜,藝術價值極高的一窟,石窟整體高度近20米。
為了複製第18窟,北京建築大學和雲岡石窟研究院組建了多學科交叉協同創新的科研團隊,匯集了建築歷史、建築藝術、測繪、材料、結構、現代製造、監測監控等多學科的專業人才,歷時15年,突破關鍵技術,實現世界首例大型石窟(高18m)露天裝配式整體精準複製,讓「文物活起來」變為現實。
「早在2005年,雲岡石窟研究院便與北建大開展了合作,雙方攻克技術難題,首次成功利用三維雷射掃描技術,生成了完整的雲岡石窟外立面點雲及正射影像圖,在此圖基礎上繪製的雲岡石窟實測線描圖,彌補了雲岡石窟一直沒有全景正射實測線描圖的缺憾,為雲岡石窟走進三維數字時代奠定了數據基礎。」
直播中,大佛「動」起來的過程娓娓道來,2015年6月,北京建築大學與雲岡石窟研究院籤署人才培養基地協議,共同設立了人才培養基地——數字雲岡聯合實驗室,雙方共同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專業發展與人才的培養。2017年,北京建築大學攻克了石窟多層級信息留取和多元化專題表達等技術難題,為雲岡石窟中規模最大、最複雜,藝術價值極高的第18窟的數位化保護修復和高保真3D列印提供了第一手的精細三維測繪數據。2018年,雲岡石窟18窟1:1等比例複製項目在北京建築大學大興校區成功落地。
「走」到了北京的大佛結構穩定性,能抗8級風。專家介紹,它是由一百多塊兩米乘兩米的模塊化子結構構成,能夠被拆分成一層一層的,達到大概八層;也能拆成一塊一塊,大約是一百二十多塊。「這樣當我們運輸到一個新的地方,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在現場就可以進行拼裝。」
另外,在北京建築大學多功能振動臺陣實驗室,還揭秘了建築遺產保護的抗震「法寶」。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冕 吳鏑通訊員 李小虎
編輯:楊萌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