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為您讀報|雲岡石窟:東方佛教的第一聖地

2020-12-14 太原廣播電視報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的第一聖地

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5月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

考察調研

習近平總書記5月11日赴山西考察調研,前往雲岡石窟實地了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

11日傍晚時分,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同雲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習近平走進洞窟仔細察看雕塑、壁畫,詳細詢問石窟開鑿歷史、藝術風格、文物保護等情況。習近平說,雲岡石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始建於公元460年,距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主要洞窟45座,造像51000餘尊,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作為石窟藝術的代表,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

雲岡石窟與我國諸多石窟相比較,最具西來樣式,既有印度、中西亞藝術元素,也有希臘、羅馬建築造型、裝飾紋樣、像貌特徵等,體現了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的融會貫通,是不同文明交流融匯的結晶。

佛教東傳的波浪式軌跡

佛教創始於印度,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六世紀,涅槃於公元前五世紀,與中國的老子生活於同一時代。釋迦牟尼的生前死後,佛教主要傳播於印度的恆河中遊一帶。阿育王時期大力弘揚佛法,之後佛教向北發展進入中亞地區。公元前四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東徵,使印度佛教與犍陀羅當地神學以及希臘神學合二為一形成大乘佛教,由此向外發展進入新疆。

中華佛教始傳於東漢,醞釀於魏晉,勃興於十六國,鼎盛於南北朝,成熟於隋唐,復興於宋遼金元,衰落於明清。其十六國南北朝是關鍵。

佛教西來的途徑有二:西南海路與西北陸路。以絲綢之路為主線。四世紀以後佛教在中華大地上開花結果,實得益於五胡十六國民族大遷徙的歷史機緣。

新疆是佛教東傳的第一站。新疆的佛教在公元一、二世紀已發展到了鼎盛,漢地佛教發展稍晚。學界對漢地佛教興起具體時間有以下幾種說法:秦始皇時期、王莽時期、東周時代等,但主流觀點認為是在東漢明帝時期。

佛教的大發展是隨著五胡亂華而來的。後趙石氏父子拜佛圖澄為師,中國佛教發展迎來第一個高潮。前秦、後秦時鳩摩羅什得到重用,大量佛教經典被翻譯出來,長安成為全國最大的佛教中心。公元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北伐攻克長安,長安高僧四散,一支南下建康,一支向西北到達北涼首都武威。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滅北涼,三千僧眾來到平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成為中華佛教最大的中心,雲岡石窟即開鑿於這一歷史節點。北魏佛教一時間發展迅速,尤其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奇特的現象———僧尼三百萬、寺院三萬所。

雲岡石窟開鑿的歷史因緣

道武帝建都平城,任命高僧法果為道人統,管攝僧徒。「法果每言,太祖明叡好道,即是當今如來,沙門宜應盡禮,遂常致拜。謂人曰:『能鴻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禮佛耳』。」在此之前,西域胡僧入華,奉敬其佛,無須禮拜皇帝。法果提出的帝佛合一的新理論,迎合了最高統治者的心理需求,使宗教行為上升為國家意志,從而奠定了北朝佛教鼎盛的基礎。後來的北魏僧統師賢為文成帝立像「令如帝身」,曇曜在武州山為五位皇祖開窟造像,實屬法果理論的再創造和付諸實施。

從道武帝建國,到太武帝結束北方紛爭,北魏推行的各項政策,使平城迅速躍升為北中國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對西域的徵服,將平城推向東方國際大都市的新高峰。439年滅北涼,徙涼州吏民三萬戶,「沙門佛事皆俱東,象教彌增矣」,平城隨即成為中華佛教的新中心。

鹿苑,全稱鹿野苑,即釋迦牟尼「初轉法輪」的說法成道處,在今印度貝拿勒斯城郊。北魏鹿苑,在平城皇宮北,道武帝天興二年(399)起築。平城鹿苑與印度鹿苑,在僧眾的心目中自然成雙,產生共鳴。曇曜五佛的橫空出世,極大地鼓舞了年輕的獻文帝拓跋弘,堅定了他追仿西天勝跡,建立東方鹿野苑的信心。武州山石窟寺建設全面展開。

北魏對西域的徵服,直接迎來了我國歷史上第二次東西文化交流的高潮。作為絲綢之路東端的大都會,平城迅速成為胡商梵僧雲集之地。印度石窟造像之風,經由新疆,波及河西、關隴,至平城而特盛,進而流布中華。

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雲岡石窟開鑿大致分為三期,早期為文成帝時曇曜五窟的開鑿,中期為獻文帝、馮太后、孝文帝時皇家營造的大窟大像,晚期為遷洛後民間補刻的窟龕。

雲岡早期佛像與印度、新疆藝術有著一定的傳承關係。從佛法東傳的時代背景分析,涼州僧匠最初帶到平城的只能是涼州模式或西域樣式。新疆式的犍陀羅藝術甚至馬圖拉藝術,移花接木般地在雲岡石窟翻版,應當屬於歷史的必然。從雲岡石窟的工程本身分析,涼州僧匠是規劃設計的主體,匠僧主體是來自中原各地的漢人,因而大量運用的是中國傳統的雕刻技藝和表達方式。西式設計與中式技藝是雲岡最大特點。越往後來,中華傳統的份量越重,自主創新的意識越強。這就是雲岡造像藝術並不簡單雷同於印度、中亞、中國新疆等地的原因。

雲岡石窟中期,正處於一個繼往開來的蓬勃發展階段。一方面是西來之風不斷,胡風胡韻依然濃鬱,佔據著主導地位;另一方面是漢式建築、服飾、雕刻技藝和審美情趣逐漸顯露。與早期造像相比,中期造像健碩、美麗依舊。太和十年(486)後,佛裝、菩薩裝向著漢族衣冠服飾轉化的傾向,顯然是孝文帝實行服制改革、推行漢化政策的反映。

雲岡晚期洞窟,類型複雜,式樣多變,四壁三龕及重龕式是這一時期流行的窟式。佛像一律褒衣博帶,面容消瘦,細頸削肩,神情顯得飄渺虛無;菩薩身材修長,帔帛交叉,表情孤傲。給人以清秀俊逸、超凡脫俗的感覺。造像衣服下部的褶紋越來越重疊,龕楣、帳飾日益繁雜,窟外崖面的雕飾也越來越繁縟。上述風格與特徵,與龍門石窟的北魏造像同出一轍,標誌著中華民族對西來佛教像法的引進與吸收過程的初步終結。

平城時代對中國佛教的重大貢獻

北魏定都平城的九十七年,是中國佛教成長壯大、方興未艾的關鍵時期。北魏肇建的雲岡石窟直到唐代以前,都是中國唯一的大型佛教石窟藝術寶庫。除了雲岡石窟對於後世石窟建設、美術發展的影響之外,此間引進、形成、確立、鞏固的佛學思想,以及僧官體制、僧尼制度及寺院經濟模式,對後世佛教發展影響深遠。

北魏平城時代中華佛教中心的形成與確立,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裡程碑意義,其繼往開來的歷史地位與作用不可低估。至於平城佛教與藝術對高句麗、日本國的影響,也逐漸為世人所認知。(《山西晚報》)

相關焦點

  •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蔚為壯觀的佛教藝術寶庫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蔚為壯觀的佛教藝術寶庫到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體驗佛教石窟魅力 感受傳統文化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始建於北魏,歷代開鑿修建,遺存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佛教自西土而來,最終比較印度化,所以在雲岡石窟的早期石像裡可以看到很印度的元素,到了中期,由於統治者推行漢化政策,則可以看到比較漢族的美學色彩,到了晚期,民間供奉的雕刻,則骨骼清奇、清瘦和枯瘦,呈現了那個時代的漢化審美觀照。以瘦為美,宋代如此,個別貧弱的朝代和時期,或許 部分人審美也是畸形。你要是盛唐,自然就是雍容華貴,富態豐滿為美。
  • 《雲岡石窟全集》出版 首次全方位為雲岡石窟「立檔」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史競男)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雲岡石窟全集》已由青島出版社出版。這項浩大的出版工程歷時近7年,共20卷,用圖12710張,收錄造像59265身,編號洞窟45個,全景式展現了雲岡石窟的文化特色與藝術精華。
  • 山西省大同市城市標誌:雲岡石窟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地理位置為東經113º20』,北緯40º04』。石窟依山開鑿,規模恢弘、氣勢雄渾,東西綿延約1公裡,窟區自東而西依自然山勢分為東、中、西三區。現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達18000餘平方米,造像最高為17米,最小為2釐米,佛龕約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1000餘尊。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後,第一次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風範的佛教藝術寶庫,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豐碑。
  • 這就是雲岡石窟!
    ——冰心北魏馳騁縱橫的遊牧民族建立起王朝佛教興於西方而法流東國在武州(周)山南麓這場相遇碰撞出了雲岡石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多元文化的融合成為了琳琅滿目的線條與雕飾雲岡石窟石刻。從洞窟形制到雕刻內容和風格均有明顯的漢化特徵而晚期的佛像與菩薩面形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正是清新典雅「秀骨清像」大同雲岡石窟景區一座洞窟內的石刻造像。
  • 雲岡石窟:穿越千年的微笑
    雲岡石窟規模宏大,石窟內的造像形象生動,內容豐富,石刻技藝精湛,是中國佛教藝術的至高創作,也代表了世界雕刻藝術的頂級水平。1961年3月,雲岡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雲岡石窟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
  • 雲岡石窟
    它在吸收和借鑑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後來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與亞洲國家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今天,它已成為中外遊人傾慕和嚮往的旅遊勝地雲岡石窟(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明的藝術寶庫。
  • 曇曜與雲岡石窟
    由於平城前期集中進行的徙民政策而推進的文化移植,在短時間內把鮮卑族的都城改造成了佛教文化城市。需要關注的是,後來以雲岡石窟為鼎盛期代表的北魏佛教美術的發展過程中,早期徙民政策做出了重要貢獻。東晉十六國時期的中國,在南朝、北朝之間,佛教和國家或者君主的關係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南方的東晉,廬山佛教的中心人物慧遠主張作為出家者的沙門不拜帝王。
  • 雲岡石窟進行日常保養
    本文轉自【中新網】;  5月13日,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第11—13窟的維護保養工作,針對粉塵、裂隙、空鼓、分離等問題進行有效治理。2015年開始,雲岡石窟保護工作的重點由搶救性保護轉向預防性保護、研究性保護。
  • 雲岡石窟:翻開這部1560年的「石頭史書」
    來源:《東方建築》④梁思成繪製的雲岡石窟中表現的各種建築。石窟源於印度,用於禪修。佛教在早期沒有偶像崇拜時,佛塔就是佛的象徵,印度早期建有佛塔的禮拜窟叫支提窟(見圖③),中國翻譯為塔廟窟——雲岡39號窟便是印度塔廟窟的中國版。印度現存最古老的佛塔——桑奇大塔,形狀基本上表現了佛陀的墳墓,或者佛陀的埋舍利處:下面是一個基座,上面是一個半球形,像一個倒扣的碗,稱作覆缽。
  •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不同時期的石窟各有特色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第五窟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
  • 雲岡石窟:「雲」端行走,「雲」遊世界
    別樣的胡風樂舞  雲岡石窟與我國諸多石窟寺比較,頗具西來樣式,胡風胡韻較為濃鬱,而中晚期的石窟造像又引領了中華佛教藝術本土化、世俗化、民族化的新風尚。如今,它以恢宏的皇家氣勢、自然的園林生態和優雅的文化環境,成為海內外遊客的禮讚聖地。
  • 老照片:閻錫山治下的大同,雲岡石窟1933年
    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鬱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這一時期(471-494年),是北魏遷洛以前的孝文時期,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雲岡石窟是集中了全國的優秀人才,以其國力為保證,
  • 「雲岡學」走向成熟,《雲岡石窟全集》出版是標誌
    雲岡石窟,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公元5世紀造像的高峰,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名錄。半個多世紀以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流傳著「雲岡在中國,研究在日本」的說法。20卷《雲岡石窟全集》出版了,雲岡人揚眉吐氣了一把,都為這項「爭氣工程」歡欣雀躍。在這套全集背後,還有一位幕後功臣,他叫李爾山,是大同市的文化名人。正是因為他的牽線,讓雲岡人有了「圓夢」的機會。提起這段特殊的緣分,李爾山說道:「我非雲岡人,但是雲岡友,為能與全集有這份因緣而深感快慰。有道是:雖無西廂月下福,樂做紅娘也由衷。」
  • 遊山西·讀歷史 | 1500年前的「混血兒」雲岡石窟,拍了拍你
    雲岡石窟露天大佛  「雲岡石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這得從石窟的歷史說起。  《解放日報》曾報導,石窟原是古印度的一種宗教建築,主要開鑿於山崖間。最初作為佛教信徒坐禪修行的場所,又被稱為石室;後來演變為石窟組合,其中「禪房窟」「塔廟窟」這兩種模式在印度較為普遍。
  • 遊山西·讀歷史|1500年前的「混血兒」雲岡石窟,拍了拍你
    雲岡石窟露天大佛「雲岡石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大同雲岡石窟考察時這樣說。《解放日報》曾報導,石窟原是古印度的一種宗教建築,主要開鑿於山崖間。最初作為佛教信徒坐禪修行的場所,又被稱為石室;後來演變為石窟組合,其中「禪房窟」「塔廟窟」這兩種模式在印度較為普遍。伴隨佛法東漸,源於古印度的佛教藝術沿著動蕩而綿延的絲路遠播於西域諸地,並隨著貿易線路,漸趨深入中原。
  • 山西雲岡石窟超萌菩薩像:含笑露齒 有兩個酒窩
    本報1月5日訊(記者 郭斌)含笑,露齒,甚至還有兩個酒窩,隱匿在世人目光未及之處1500多年後,來自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的一尊超「萌」菩薩雕像在近日的一次影展中,首次向公眾揭起神秘面紗。今日,記者在雲岡石窟見到了這尊在世界佛教造像藝術領域內都極為罕見的超「萌」菩薩像。
  • 山西大同土林、雲岡石窟、懸空寺旅遊景點介紹
    452年太武帝上臺後佛教復興,為了崇拜佛教,譚丹建議文成帝在梧州山挖掘佛像。最早的石窟被稱為坦潭五窟,雲岡石窟在山中挖掘,綿延1公裡東西,存在45個主要洞穴,分為三個部分:東、歐美地區和西。有超過1100個龕和超過51000個雕像的大小,雲岡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他們是宏偉的和豐富多彩的,其中,最小的佛像只有2釐米,最大的一尊是17米高。
  • 影像譜系資料《雲岡石窟全集》出版 迄今最為完整和權威
    葛劍雄認為,推及雲岡石窟也是這樣,我們要在保護的基礎上,讓它為大家所用,也就是說,一方面要把它保護好,但另一方面也要通過《雲岡石窟全集》這樣一套書為全世界提供研究、了解、體會雲岡石窟重要意義的基本材料。葛劍雄表示,《雲岡石窟全集》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圖像寶庫,裡面還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符合專業規範的詳細的信息記錄。
  • 「複製」一個雲岡石窟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夜拍十一窟 10月20日晚上7點,潘鵬跟同事打著手電,走進雲岡第十一窟的窟簷。窟簷是一座三層仿古木質建築,為了保護石窟所建,緊貼在石窟外面,相當於一層外殼。「殼」內還可以安裝設備,為石窟調節乾濕度。
  • 雲岡石窟講解
    雲岡石窟講解 地圖導航 大小: 10.19MB